- 相關推薦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精彩讀書筆記范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精彩讀書筆記范文,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精彩讀書筆記范文1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作者肖川博士歷時十年寫就的一本教育隨筆集。文章的都直抵人心,說出了我們教育者的心理話,讀書的過程是與讀者對話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無時無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質樸與豪放、靈性與率真、睿智與寬厚集與一身的學者風范,還有他那顆對教育事業無限無限熱愛的赤子之心。在這里,我真正體會到什么是詩意教育,也渴望著自己去發現、去體味教育中那如詩如畫的意境。
在這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要與經典為友;告訴我們教育帶給了我們什么;告訴我們要審視我們的教育目的;告訴我們老師要“六個學會”即“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六個學會”。
學會等待,我們要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絕望,多一點信心;少一點冷漠,多一點親切。學會等待,意味著我們要可以用開展的目光對待學生,意味著我們要可以用沉著的心態對待自己所做的工作。用開展的目光對待學生,這正是新課程下的對學生評價機制的變化。我們要開展的看學生,我們要看學生的開展。“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要我們付出真誠的努力,我們一定會有豐碩的收獲。
老師要給學生以更多的展示、引領和平等的給予,就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聲音,學會與學生共同分享。老師學會了傾聽,才能走進學生的世界,學會從學生的角度看世界。這就意味著老師的作用應是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迫;是給予,而不是施舍。這也正是新課程下的老師的.角色的轉換和師生應該建立起來的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重要表達。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學生犯錯誤,而老師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定會獲得懸崖提韁的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寬容是愛的甘露,通過老師耐心地引導,犯錯的學生會得到滋潤和營養,必將使他們在自我教育中轉化。老師要擅長寬容,使自己變得胸襟開闊、氣度恢宏。老師要做“大智假設愚”的人,通過自己的無為,來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和潛能。這樣老師的心智就不會閉鎖,頭腦不會固執,思想不會僵化,眼界也不會狹隘。學會了寬容的老師,才能盡可能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珍視學生的個性,盡可能地從多種角度對待事物,盡可能地習慣“一個世界,多種聲音”。
老師學會了寬容,自然就會用自己的率先垂范,成為學生模擬的楷模,自然產生宏大的教育力量,這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與學生的接觸中,老師對自己所認同的事物常常也會抱以審慎的態度,而對學生所信賴的事物也能假設它確有合理之處,從而防止了武斷性。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根底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寬容孩子的特性,才會看到了更多不同的笑容,才會欣賞到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壯觀。
老師要學會選擇教育的內容,選擇教育的時機,以及選擇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例如,鼓勵這一方式的選擇。老師通過一個無意的手勢,一句看似無關的語言,一個夸大的表情,都可以含蓄地、寓意深長地觸動學生的心靈,到達使學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目的,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又開發了潛能。鼓勵的運用要源于尊重,源于信任。一個出乎意料的處理,往往能促使學生的心靈產生震憾。所以說,老師要學會選擇,只有老師具有不俗的選擇才能,才能到達不教而教的目的。
老師要擅長合作,當然不僅僅是在與同事教育教學事業方面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有了合作的意識,老師就會尊重和接納學生的不同、差異、另類,甚至異端;老師就會“求大同,存小異”,作必要的妥協、讓步、隱忍和放棄。作為老師,在合作中,可以與學生和家長建立互信;在合作中,可以對學生進展引導;在合作和接納學生的同時,讓學生接納老師傳授的知識、方法;在合作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才能、區分是非的才能和前進的動力。老師擅長合作、擅長溝通,而又有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品質和推已及人的胸懷,學生自然會通過觀察、體悟、分析等自覺行動,到達教育的目的。
學會創新,意味著我們要不斷地探究以改良自己的工作,意味著我們要不斷地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意味著我們要對司空見慣的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出新的見解……當前的教育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當前的社會也正提倡建立創新社會,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成為當務之急,培養我們老師自己的創新精神更是迫在眉睫。要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我們就一定要具有開放的頭腦、進取的精神和探究的興趣。
掩卷深思,不僅讓我們感慨書中到處蘊含著深入的哲理,閃耀著智慧的光輝。從《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中,我學會了許多許多,傾聽教育大師對教育的獨特理解和表述,我將懷著永久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請教育的理想。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精彩讀書筆記范文2
近期讀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頗有收獲。這本書收錄的是肖川近年來創作的教育隨筆。讀著他所寫的一篇篇美文,我也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肖川說:“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領學生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
“現實中,機構的職能錯位卻有時發生。正如監獄可能成為一所學校一樣,學校也完全可能成為一所監獄。”
表達。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
“現實中,機構的職能錯位卻有時發生。正如監獄可能成為一所學校一樣,學校也完全可能成為一所監獄。”
“不要把教育變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種意志把人塑造成為‘標準件’和‘工藝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中屢次提到關注孩子的個性開展。他認為教育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識、文化等的.傳授和灌輸。俄國人洛扎諾夫曾經說過:“理想的東西應當盡可能地保持個性,因為這是人及其創造中最可珍貴的東西。”然而。剖析我們當今的教育,似乎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規章制度的依從態度,而他們本該養成的作為“人”的根本素質卻有意無意地被忽略了。
我們的教育過早過多地給予孩子們約束,不準干這,不準干那,課堂上只有舉手才能站起來發言;為了防止作業出現錯誤,任何人不許做題,老師講了后才做;不喜歡音樂,卻硬是被家長拉去學樂器;不喜歡美術,卻硬是讓家長按者在宣紙上潑灑筆墨;明明孩子喜歡擺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卻認為那是在浪費時間……熟不知,人的開展需要足夠自主的空間,這樣更宜于個性的自由的開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賞,而不員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壓。 “不聽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們中國的教育被人稱為“聽話的教育”,我們培養了許多天才與神童,許多專家與學者,在他們身上卻很難找到真情的流露,個性的釋放。學生們沒有了自己的主張,習慣于人云亦云了,隨波逐流成了一種大趨勢。這難道不是我們的悲哀嗎?
由此看來,人必須成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倫理意義上成為自己的創造者。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學校變得有吸引力,成為人們舒展心靈,放飛的處所,還學生真正的自由,讓他們每個人都個性張揚。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讓我看到了教育隨筆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對這種記錄教育的形式產生了興趣。這種對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現讓人在欣賞中華文字之美的同時汲取著豐富的營養。暢游于此,讓人心境開闊,靈感涌動。讀此書,必要用心才有所感,有此所感才有所得。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精彩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我的教育理想》讀書筆記09-23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11-06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09-24
大學生理想與信念的調查報告07-28
弘揚傳統文化堅定理想信念心得03-28
《理想國》讀書筆記01-05
理想國讀書筆記02-02
理想國讀書筆記07-19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7篇02-04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后感(精選28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