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書筆記《蘇菲的世界》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么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書筆記《蘇菲的世界》,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本書是寫給15歲的孩子們看的。我今年才看到,嗯,所以我今年15歲。
這本書有兩條線,一條線介紹了從古希臘自然派哲學到戰后存在主義哲學的漫長的西方哲學史歷史進程,一條線講述了少校為了給女兒過生日,通過寫作創造出蘇菲這個人物以及她的故事后,將蘇菲的故事裝訂成冊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女兒,但他筆下的蘇菲卻產生了自我意識,從書中逃離的奇妙故事。
這兩條線的交織和互相推進,使得這漫長的哲學課也變得生動有趣。對于孩子們來講,在窺探蘇菲的秘密的過程中,順便了解了整個西方哲學史,是一舉兩得的閱讀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輕松愉快。所以這本書的科普價值很受世界各國推崇,比如德國這個哲學家的國度,就毫不吝嗇的給了這本書很多高級別的文學獎。
像我這種非哲學專業的門外漢,雖然二十年后才讀這本書,讀完也收獲很多,一點兒也不覺得此書幼稚—而且我讀了好久呢,因為信息量太大,沒辦法一目十行。
回想我學生時代,那時候我就很喜歡哲學,初中和高中的暑假我都會買一堆哲學書自發性的學習,但缺人指點,因此學的也很不成體系。不過我通過這本《蘇菲的世界》捋了一遍西方哲學史后,發現自己除了英國經驗主義哲學沒深入接觸過以外,其他學派從冷門到熱門都自學過了,給自己鼓個掌。
然而哲學和我研究生讀的文學一樣,都是在這個功利社會中受人冷落的學問。文學的地位甚至比哲學還高一些。哲學已經很過時了,就像拉丁語一樣,早在一百多年前,哲學的時代就已過去,現在的哲學只剩落日余暉,靠反射往日的輝煌茍延殘喘。
借用熊逸老師在“得到”《哲學的尷尬與〈時髦的廢話〉序言》的所說的:
原本屬于哲學范疇的研究被細分到其他各學科里。比如,以前哲學研究的“我們從哪里來”的問題,現在在遺傳學家手里,以前哲學研究的“宇宙的本源是什么”的問題,現在在物理學家手里,即便是那些偏于文科的哲學內容,也被語言學、邏輯學、政治學、心理學瓜分掉了。
但在功利的社會里,研讀哲學對個人來講也還是有些用處的。它可以讓你在各種生活境遇中保持一種“抽離感”,有助于在遇到各種不順的時候能保持較為良好的心態,這點兒其實很重要。有些人碰到有些坎兒,翻不過去,氣出毛病,花錢治病,全家受累。讀點兒哲學,想想我們都是宇宙大爆炸后飄落的一些些星塵,想想莊周夢蝶,焉知誰在夢中,想想哲學世界之高遠與人生之渺小,再回頭看很多生活中讓人心浮氣躁的小事情,就會超脫許多。不過都是星塵而已。所以哲學家們普遍長壽,比如康德,那個年代活到了75歲,堪比當今時代活到150歲。
這本書書里金句太多了,不可能一一摘抄到這篇文章里,但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其實也處在做人生一個重要決定的階段,所以書里有句正好給我勇氣的話,值得我單獨挑出來:“我們可能會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我們甚至可能成為我們的自我中心思想的奴隸。獨立與自由正是我們超脫自我的欲望與惡念的方法。”
哲學促人思考。我邊讀邊思考人生,越來越堅定不能被自己桎梏、不能因為害怕未知而去忍受未來幾十年無聊生活的想法,畢竟一個人只有一輩子,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好了開心,做不好也沒什么。一切都是星塵而已。
寫這篇讀書筆記,其實是一個告別,也是一個開始。
開始的意思,就是開始準備一門考試,希望明年年底能考過,然后換個狀態生活。如果考不過,那就多來幾次—當然還是希望一次成功吧。
告別的意思,是說我暫時可能不會再頻繁寫讀書筆記了(樂觀情況下大概有一年半時間),因為要準備的這門考試挺難的,挺要求花時間準備的。我人笨,家務也多,還要輔導剛剛入學一年級的孩子的功課(前幾年要幫他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連載小說,平時工作也是忙到飛起……所以實在是時間不夠用。所以先把寫讀書筆記時間砍了——不是不讀書,只是少寫些筆記而已。我知道讀書有助于思考,也深刻體會到“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的說法很有道理,不讀書就是放棄進步,這個是不可以的。
總之,正巧在思考并籌劃人生變化的時候讀到這本哲學書,是奇妙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