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怎么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
導語: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xiàn)象。這樣,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匯、說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怎么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
1 加強詞句訓練,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
小學生的閱讀是從識字開始,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字、詞,才會流暢的說話造句,才會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逐步學會應用,因此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才能學會詞語的運用。
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fā)展學生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運用詞語尤為重要,它是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
然而,詞句訓練不能離開文章,同一詞語用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意思大不一樣。漢語的語境豐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比較,注重引導。例如:一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夜深了,老師窗前的燈還亮著。”一個“深”字,老師可以質疑:這里的“深”是什么意思?
對于小學生準確表達還有難度,于是,我就再拿兩個句子比較:①這口井很深,大概有幾十米。②這本書的內容很深,我看不懂。這時學生就更覺得有難度,我就鼓勵學生查字典后回答,他們積極勇躍地答出第一個“深”是指時間久,第二個“深”指深度,第三個“深”指深奧。這樣學生不僅理解“深”字的不同含義,而且也體會到漢語語言的豐富性,逐步提高他們運用祖國的語言的能力。
2 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xiàn)象,老師往往低估學生,以為學生什么都不懂,篇篇老師精講細析,甚至學生能一看就懂的句子,老師也不放心,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濃了,這大大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認為教師應針對課文內容,針對學生的理解水平,因材施教。學生能理解的,教師應注重朗讀,讓學生在學中悟,在讀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如《海底世界》一文,語言生動形象,學生一讀就懂,比老師一味地分析要好得多。當然對于有些課文內容,學生可能理解不準確,教師就應加以引導。如《我的長生果》一文,“長生果”是什么?乍看題目,學生就會想到許多不同答案,有的同學甚至說出:“像人形的果子,就是豬八戒吃的那種等等……”
對于學生種種不同的理解,老師應引導學生閱讀,從課文中叫學生明白題目中的比喻意義,“長生果”是指“書”,然后與學生一起體驗課文中的內容。總之,閱讀教學的方法不應該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課文內容,看學生的實際水平,該講的講,該讀的'讀,該練的練,該做的做,教師要大膽相信學生的理解能力,應當因材施教,重點放在那些學生不易理解的地方,不能篇篇文章平分秋色,學生聽得冗繁,教師講得累壞,學生的閱讀水平反倒沒啥起色。
3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是緊密相連的,培養(yǎng)學生好問的習慣至關重要。學生如果帶著問題去學習,就會有探索的動力,收獲的喜悅。
如教《中彩的那天》時,教師設疑:“父親中彩了為什么表情很嚴肅,悶悶不樂呢?”學生用他們在課外看到的、聽到的和自己想到的一些中彩人的興奮神情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面一定會有原因,這樣就會激發(fā)他們思考,從而主動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全面理解課文的基本思想。可見,創(chuàng)設疑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能更好地讓學生投入到課文的理解中去,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4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學生對閱讀感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才能把閱讀當成是一種享受,才能感受閱讀的樂趣,因此,教師平時應推薦適合的、學生喜歡的讀物,如童話、民間故事、科幻小說等引人入勝的讀物;
另外根據(jù)教學需要推薦相關的讀物,如學習《赤壁之戰(zhàn)》,可推薦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學習《賣火柴的女孩》,可推薦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等等。這樣不僅能有助于理解課文,也有助于語言積累,更重要的是養(yǎng)成了閱讀的習慣,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一直是小學教師的重點,語文教學只有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課內得法,課外得益,課內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