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長的教育理念有哪些
教育理念,即關于教育方法的觀念,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包括教育宗旨、教育使命、教育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要求、教育原則等內容。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家長的教育理念有哪些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家長的教育理念有哪些 篇1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既受到家長的重視,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家長只有在新型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才能做到有效施教,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
一、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其一,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專門訓練。無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很少有人對我們說怎么做父母。即使有人說過,也只是長輩們。他們或許會說“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長”……這些在生活中流傳的觀念對嗎?這需要我們去反思。
要做駕駛員需要到駕校學習3個月才能拿到執照,而要做父母3個月能學會嗎?父母不同的語言、行為、教育會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父母們難免會出錯。
其二,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離方向。父母與孩子間有天然的感情聯系,特別是母子一體,自然產生期待,把自己沒實現的,沒做成的都轉而寄期望于孩子來完成,難免不切實際。一本《哈佛女孩·劉亦婷》賣了幾百萬冊,正是父母們這種心理的反應。父母的過度關心,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空間!稉P子晚報》的記者調查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其實,他們中的很多從小到大不要考慮任何事情,怎么會有成長呢?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過多限制、過多干涉也會阻礙孩子潛能的釋放。我們常常居高臨下地待孩子,以“家長”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讓你聽,你不聽,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聯合國兒童憲章》規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由于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慮也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俗話說:三歲看老。孩童時代所受的教育影響著人的一生,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父母們慣有的家長概念在英文中其實是個貶義詞,含有“家長制”、非民主的意思。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須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
二、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通常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后,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沖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們把孩子送到小學、中學時,總喜歡說:“老師,這孩子全交給你啦,拜托啦!”其潛臺詞是“與我”無關啦。其實,絕對不是如此就行的。撬動地球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隨著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壞的家庭往往給孩子負面影響。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印證,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復習迎考,他父母邀了幾個朋友來家搓麻將,其響聲攪擾了孩子,孩子無奈說:“11點多了,還打,我明天怎么考試?”麻友們正在興頭上,對孩子的話不予理睬。孩子生氣了,就將電視打開,并把音量調大,弄得左鄰右舍上門抗議,他父母覺得丟了面子,將他打了一頓。孩子連夜出走……朋友們常問我每周有多少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我說由于工作忙,我與孩子相互交流并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書,寫作,不需要講話。身教遠大于言教嗎。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讀書,家中有多少書,培養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樣的。據一項調查:我國有45%的家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柜;韓國有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書。沒有書香家庭,哪有書香校園、書香社會?父母不進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龍、成鳳。
學習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甚至相互影響的。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信,講述成長故事等。父母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父母的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其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
三、品德重于學問,狀態大于方法
1、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筑人格長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丑。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實上,影響終生發展的因素中,分數并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點點滴滴的影響,將會對人格的健全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我們注意到不少父母過多關心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么要求都答應,什么愿望都滿足,什么承諾都兌現。品德低下卻不被關注,有些孩子說謊,拿家里東西或別人東西,自我中心,不考慮別人感受。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
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拿過家中東西,但我們讓他知道犯這種錯誤受到的處罰遠遠勝過考試學習知識的失敗,讓他知道了爸爸、媽媽不是很看重分數,而很重視品德,使他成為了一個謙和的人。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很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時候整天丟三落四,今天買的尺子明天丟,到三年級騎車上學,鑰匙也常丟,常要我們送。怎么行!后來我們決定:鑰匙再丟得自己跑回來拿備用鑰匙。四年級還這樣,他自己把車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呀!但換來的是鑰匙再也不丟了。所以,父母們應充分重視品德習慣的養成教育。
2、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實驗有句口號:“狀態大于方法,方法大于苦干!爆F實情況恰好相反,是“苦干大于方法,方法大于狀態”。實際上,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狀態。有了狀態就有了方法,有了狀態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四、把童年還給孩子
大家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快樂。只要進了學校就沒有好日子。在入幼兒園前,父母們懷著許多夢想,讓孩子彈琴、畫畫、唱歌、跳舞……一進學校,進了考試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游戲。當然學習也不是為了給孩子快樂,而是寄托了許多幻想。逐漸地,現實讓他們夢破,到了初中,那些美麗的幻想中的愛好便被斬盡殺絕。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們所說:“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笔堑,每天早晨天沒亮就匆匆趕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燈最晚的還是孩子(可能還有搓麻將的),F在的孩子真比農民還苦啊!他們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體驗,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追問孩子幸福嗎?答案是不。可孔子《論語學記》首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應當是快樂的呀。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在游戲、活動、玩耍中學習呢?為什么關在書房才叫學習呢?我們的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快樂指數。e讓范進重現!
五、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
1、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先讓我們從男孩、女孩身上說起吧。我們給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類的,給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種模型、而且是活動型的。那里面含著我們希望女孩溫柔、文靜,希望男孩勇敢、活潑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結果會是挨訓:現在就這么瘋,以后怎么辦呀?男孩打架的結果是被贊賞:調皮的孩子聰明。孩子長大了,人們說:女孩到了中學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學就好了。要知道謊言重復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狀態,于是就如筆者在《享受幸福》中寫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碧热裟阋⒆有,那就要珍愛孩子每一次的成長機會,欣賞他們的成長,欣賞他們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責他們吧。
2、孩子的潛力恒大于已經實現的一切,F代科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具大的`。殘疾人周舟不也成為很棒的指揮嗎?聾啞女孩周婷成長為美國著名大學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賞識教育的杰作。讓我們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吧!
六、讓孩子有一樣屬于自己的東西
父母在培養兒童智力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非智力的培養,應該使年輕一代具有遠大的目標、廣泛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讓他喜歡一件事情,哪怕是種花、養小動物,使業余時間、精力有所寄托。每個孩子,在家庭中、學校中都應使他有個興趣愛好。什么最好?特色,F在分數最好,其它人都是失敗者。其實,孩子學的太難了,有的是一輩子都用不上的知識,有什么價值?教育應該讓孩子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名牌,也會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價值。復旦[微博][微博]那個自殺的研究生有什么價值?很多優秀人才,他們并沒有接受正規大學的教育。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諸如善良、勤勉遠遠超過大學的收獲。每個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長道路,讓他喜歡一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質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樂,這很重要。
七、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讀書,是孩子們凈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讀書。但現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神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這個人的讀書史。
讀書對于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愛讀書的民族,如猶太人。近代史上三個最偉大的人物均來自猶太民族: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確立了嶄新的宇宙觀,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讓人更準確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猶太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猶太族人。他們讀書態度近乎宗教。孩子剛生下來,就用蜂蜜涂在書上,讓孩子舔,意思是讀書才能甜蜜。他們也絕不允許把書踩在腳下。他們每人年均讀書60本,中國人均只有5本。一個不讀書的人是走不遠的。是否讀書跟他是否大學畢業沒有關系,書才是真正的大學,才是讓人精神成長的樂園。
家長的教育理念有哪些 篇2
近幾年,初中生出現問題的概率越來越大,很多家庭面對孩子的問題束手無策,其根本“癥結”在哪里?培養孩子到底是為了什么?什么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怎樣才能培養出“好孩子”?日前,教育專家鄭委為父母傳授了“家長教育”的新理念:要想孩子改變,首先要父母自己轉變,轉變觀念和認識,轉變教育方法和方式,轉變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記者從中擷取了部分觀點,以期引起讀者思考。
培養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一生幸福
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有的說讓孩子成才,有的說讓孩子自食其力,還有的說能當官、掙大錢……鄭委認為,培養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一生幸福!
那么,什么是幸福?鄭委認為,享受現在生活和過程的快樂,同時不斷追求積極的人生目標,這種生活狀態是真正的幸福。也就是說,正確的幸福觀是“享受著生活、不斷追求著目標”。
但是,如今很多人卻錯把“成功”當幸福,不會享受生活,對現狀總是不滿,不停地追求新目標,結果,陪伴他們左右的是無盡的壓力和焦慮。與之截然相反的是第三種:把“享樂”當幸福,很會享受生活,但是沒有積極的人生目標,當下不斷壯大的“啃老族”就是這類人。最可怕的是第四種:把“解脫”當幸福,當下生活沒有快樂和滿足,對將來也沒有希望,于是沉迷于網絡,甚者跳樓自殺。
把“剝奪”走的責任心還給孩子
什么是好孩子?有人說聽話,有人說學習好,有人說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鄭委認為,好孩子首先應該有責任心。責任心是一個人成功和幸福的基礎。
那么,什么是責任?其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二,犯了錯敢于承擔。鄭委表示,多年來,他在教育工作過程中看到了太多沒有責任心的孩子,究其原因,都是家長一手造成的。一方面,家長沒有正確的教子方法,剝奪了孩子的責任,其中最能剝奪孩子責任心的教育方法是“總要求”、“總表揚”、“總批評”、“總講道理”,還有“總是說話不算數”;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國家長包辦孩子的一切,“好好學習就可以了,別的都讓爸爸媽媽來干”是很多家長的真實寫照。
其次,好孩子應該有愛心!皭廴苏呷撕銗壑,只有愛別人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愛心是責任心的外化,有責任的人才可能有愛心。
再次,好孩子對內要修自己的德行。在中國,最終獲得幸福和成功的不是有才華的人,而是有德行的人。德者,不傷害、不妨礙也。一個人做任何事都能做到不傷害、不妨礙社會、集體、他人和自己的話,那這個人就是有德行的人。有才無德的人比比皆是,簡稱“缺德”,有的可能成為社會敗類。
最后,好孩子對外應該展露自己的才華。彈彈琴、跳跳舞、畫幾幅畫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才華,真正的`才華是由個性特征、知識儲備和智力水平三個方面構成。
一個孩子如果有正確的幸福觀,對內有責任心,能夠修煉自己的德行,對外有愛心,能夠展露自己的才華,將來想不杰出都難。
少表揚,多鼓勵;少批評,多評價
說到表揚,最具代表的是中國家長耳熟能詳的三個字“你真棒”,與此類似的還有 “你真乖”、“你真聰明”……
鄭委認為,這根本不是表揚,如果是事實,應該被稱為“贊美”;如果不是事實,應該被稱為“忽悠”。在“你真棒”環境下生活,一類孩子會認為自己很棒,因而“不可一世”,等發現自己不棒的時候,就會出現不能承受一點點挫折等心理問題。
鄭委表示,正確的表揚方式是:描述孩子的行為+說出行為的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感謝。比如說,孩子在家里第一次掃地了,你不能一見面就和孩子說“你真棒”,而應該先描述行為“寶貝掃地了”,再說出這個行為帶來的結果“掃得這么干凈”、“媽媽不用掃了”或者“地方原來很臟的”,然后表達感受和感謝“媽媽謝謝你”。
表揚關注“結果”,一件事情做完了,做得很好,我們應該表揚。孩子的常態生活是積累經驗的過程,因此要少用表揚,多用鼓勵,因為鼓勵關注的是“過程”。鄭委說,不論孩子做了好事還是不好的事情,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再告訴孩子下一步的方向和方法,這就是鼓勵。鼓勵的方式是:家長相信孩子一定行+正確行為描述+以后做事的方法和方向+期望。
鄭委說,孩子犯了錯,自己也想改,具體怎么改需要家長幫助?纱蟛糠旨议L并沒有心平氣和地幫孩子想辦法,而是火冒三丈、大加批判,有的是發泄式,有的是翻舊賬式,還有的是嘮叨式和急躁式。這樣不斷批評的結果是:當孩子犯錯后,不再難過、痛苦,甚至不再感到恥辱……所以,正確的批評應該是:描述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這樣做的結果+表達家長的感受和痛苦。只有按照這樣的流程,才能達到中學教育孩子的目的。
【家長的教育理念有哪些】相關文章:
教育理念有哪些04-29
小學教育理念有哪些03-31
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哪些04-16
現代教育理念有哪些02-23
蒙氏教育理念有哪些07-19
教師的教育理念有哪些03-31
幼兒園教育理念有哪些07-21
管理理念有哪些04-30
家長教育孩子有哪些智慧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