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
在餐廳里,我們都有見過這樣的場景——鄰桌的孩子不停打鬧、上竄下跳、互相追逐;小孩把盤子碗敲得叮當亂響,挑揀食物或把食物當做玩具;席間一同就餐的孩子不斷打斷大人談話,大聲尖叫、嬌縱頑劣。你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如何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禮法并不是為了看著漂亮,禮法的真意是理解生命中的一些本質。”
就像我們了解,殘酷是生命的真相,因而我們懂得了珍惜那些被我們剝奪生命而得來的食物。在西方的餐桌上,飯前會為上天賜予的食物祈禱,在東方,亦以不可掉落飯粒和剩余食物成為重要的用餐禮節;自私是人的本性,克制自己為他人著想則成為重要的禮儀。謙恭、隱忍、注重禮節——不打攪別人,讓他人感到愉悅是其中的本質……
對于幼童,在一餐一飯的日常生活中培養的禮儀,并不僅僅是這些規矩本身,而是通過這些細小的行為方式,告訴他們一種與人、與世界相處的模式,并通過這些獲得自信和他人的尊重。
二、吃飯是一個享受愉悅的過程——這才是我們的出發點。
但事實往往本末倒置,在我們過多專注于嚴格練孩子用餐禮儀、培養用餐好習慣時,常常忘了讓他們首先感受到愉悅。那些懂得享受用餐樂趣的孩子總能在舉手投足間恰到好處,而缺乏用餐禮儀的小孩更多時候甚至不知道他們為何會出現在餐桌前,為何總在這種時候被父母教訓?更不知道他們究竟該用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食物或周圍環境?
教會孩子餐桌禮儀的目的,不是在外出吃飯時做給別人看,也不是在家里拿著游標卡尺盯住孩子在餐桌上的一言一行就夠了。餐桌禮儀不是桎梏,不是讓孩子戴著腳鐐舞蹈,而是灰姑娘的水晶鞋,把孩子最天真美好的部分連同他們古靈精怪的熱情一起安放其中,用最自然最舒服的方式展現出他們閃閃發亮的一面。
三、教養首先要講道理
一次吃飯時,一個孩子不斷大聲地打斷我們的對話,對她的媽媽以及其他人大叫——吃飯的時候不可以說話!場面尷尬。作為父母,是粗魯地呵斥,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搭茬兒,還是含糊地說,大人可以說話小孩不可以?這似乎都不合理。難道不是他的老師或父母曾經這樣要求他嗎?是否有必要先給他解釋清楚,吃飯的時候為什么不能說話?
是的,吃飯的時候為什么不能說話呢?
難道吃飯的時候不正是大家交談最好的時機嗎?這條規矩的形成也許起因于希望孩子盡快專心吃完食物,并且不要被飯粒嗆到,但這并不合乎生活常理。教養要合乎道理,這是非常重要的事。煩瑣而不得要領的教養,是最差的。因而,吃飯不能說話這條規矩應該稍作修改為嘴里含著食物的時候,請不要說話。教養首先要講道理。
四、不被打擾的小孩才懂得安靜
在餐廳里,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孩子——像有多動癥一般,一直處于不安的狀態。對父母說話高聲而無理,甚至尖叫,把食物亂丟,杯盤弄得亂響,還會撒潑哭鬧。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孩子——一直專注地吃著面前的食物,小手的動作甚至還笨笨的、萌萌的,但卻很努力地吃完食物。想要什么的時候會向父母提出請求,會和父母交流,但不會過大聲量或一直打斷大人的談話。
這兩種孩子從生下來都是一無所知,并沒有誰對餐桌禮儀或用餐規則天生就懂,但發展到如此極端的兩個方向,必然有其中的原因。其實我們會看到第一個孩子的媽媽一直在絮絮叨叨問孩子吃這個不吃那個不,要擦手要喝水要撒尿,不要摔筷子不要敲碗要坐直。那個孩子剛吃一口米飯,媽媽便塞過來一口青菜,剛要喝水,媽媽又叫著擦擦嘴,而孩子的父親一直在玩手機,與這對母子的交流幾乎為零。而第二個孩子的父母則穿戴精致得體,一邊用餐,一邊彼此輕聲愉快地交談,他們的目光時常會落在孩子的身上,但很少去打擾他,只在他最需要的時候及時而到位地提供幫助。如果他要說什么,他們總會轉過目光,注視著他認真傾聽,并耐心地和他交流。被好好尊重和禮貌對待的小孩,才會以同樣的禮貌待人。
五、為孩子外出用餐做足準備
經常看到一些年輕而時髦的父母會帶著他們一兩個月甚至更小的小嬰兒一起吃飯、喝咖啡、曬太陽,小寶寶也許只是躺在嬰兒提籃里,或依偎在大人懷里睜大眼睛吃著手指好奇地看,但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正是一家人在一起,愉快地吃很多很多頓飯嗎?
千萬不要因為怕麻煩而放棄帶小孩出門。在餐廳里看各式各樣的人、觀察環境,感受輕松歡樂的氣氛,都是潛移默化的啟蒙。只是當你決定帶小寶寶出門前,備課工作要做仔細,這樣才能讓吃飯變成一個令人愉快的過程。
首先是餐廳選擇。對于嬰幼兒來說,希望他們接觸的環境是明亮的、充滿陽光,寬敞、不那么嘈雜,環境雅致干凈,尤其是氣味上要清新自然,用餐的客人也是彬彬有禮的——好的審美和舉止對小寶寶都是正面的熏陶。
六、餐桌禮儀就是日常的教養
在保羅·福塞爾的《格調》一書中提到,人的生活品位隨著他的成長一旦形成之后,一般不再會發生大的改變,即使經由有意識的熏陶和訓練似乎也收效甚微。這也是你很難看到通過一兩個療程的“貴族禮儀培訓課”就能培養出貴族一樣。如今的父母會格外看重下一代的教養養成,希望他們的孩子可以在餐桌上舉止優雅,在社交場合待人接物彬彬有禮。但這一切又真的急不得,比如我們討論的餐桌禮儀,說白了,實際上都是日常的教養,它們并不獨立存在,也不會像餐巾布一樣,只短暫地展示于餐桌之上,而是整個家庭生活水平、成員教育程度和教養綜合熏陶的呈現。
七、因而餐桌禮儀的培養,不應該僅僅限于在餐桌之上。
一言一行具體的身教,勝于空洞乏味的言傳。就像簡單的請、謝謝、對不起,每個成年人都會教給孩子,但小孩更直觀地感受到的不是這些詞匯的應用,而是父母對待服務人員的態度;為他人著想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降低了嗓門、打噴嚏知道遮住嘴巴后,在餐桌上是否會傾聽配合別人的談話則是潛移默化中教養的體現。筷子刀叉的使用方法可以通過嚴格的管教來傳授,但吃相中的貪相和貧相則是更細微之處的流露。
在遇到孩子失禮于人的時候,我們總是先想到,你丟了我的臉。但要知道,他并不會為了你的面子而活。教養并不是只針對孩子,要時刻透過孩子的行為反思自己的舉止。也不要喋喋不休地去說這樣不可以那樣不可以,而是去做。一個溫和謙恭的父親,不會教出對人頤指氣使的女兒;一個舉止優雅的母親,也不會有粗俗莽撞的兒子。在一個頑劣的孩子身上,反射出的實際上是父母的粗魯和不自知。
因而我們也會說,養孩子也是一個不斷自我修正的過程。與其說,孩子,你要為我爭氣!不如說,孩子,我會為你爭氣!
拓展閱讀
孩子餐桌禮儀培養技巧
一、飯桌禮儀也有必要從小培養
當孩子還不能自己吃飯的時候,喂一頓飯簡直就是一場馬拉松比賽。為什么寶寶在吃飯的時候會那么好動呢?小編認為這一定是沒有盡早羊腸孩子良好的餐桌禮儀所造成的的。
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肯定是免不了高談闊論的。我們的要求是,吃飯的時間一到,呢嘛就一定要坐下來準備去吃飯。可以說話,但是不能光說不吃。如果孩子拿來了食物,但是卻不吃,只是玩耍就要縮短他們的吃飯時間。也不必強求孩子一定要坐在餐桌前,一定要再多吃一點點。孩子一旦離開餐桌就是不吃的信號,不能過一會兒又跑過來吃。事先要讓孩子明白規則,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現在有的幼兒園是讓孩子們自己帶中午飯過來吃,但是也有的孩子不喜歡吃從家里帶來的食物,這個時候也不要勉強孩子們吃,那樣只會增加潛在的麻煩。曾經就有過家長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在一邊看著自己的孩子吃飯,是不是就著急的說:“你再吃兩口啊,再吃兩口”。孩子調皮的問:“我吃你就會高興么?”母親說:“是呀,我會高興”孩子說“那我就不吃了”。由此可見,強迫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對于喜歡挑肥揀瘦的孩子來說,要提前跟他談好條件。比如說孩子想吃甜點,那么一定要先把主食吃飯才是可以的。如果孩子實在是不愛吃,那么可任意改變一下食譜,調節孩子的胃口。如果孩子老是不想吃,那么應該盡早的看醫生,一起來找出一個解決的辦法了。
其實總的來說,就是糾正孩子的坐姿,話語要簡單,語氣要積極,避免使用“不”字。一旦孩子有進步,那么就要及時的給予鼓勵,慢慢的孩子就會遵守規矩形成習慣了。
當然,孩子很可能會多次犯同一個錯誤,這是正常的。所以大人一定要保持耐心,多次提醒,直到根治為止。
二、孩子的教育注意事項
禁忌1、太忙碌。
你什么時候最關心孩子?是不是在他最頑皮或犯錯誤的時候?如果是這樣的話,快認識問題的嚴重性吧,因為孩子會因此明白,唯有做錯事,父母才會注意自己,因此而不知道改正錯誤。正確的做法是,無論多么忙碌,都要關心孩子,特別是孩子乖巧的時候,更需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是關注的。
禁忌2、太少贊賞。
許多父母以為孩子聽話,乖巧是應該的,不用多贊揚。久而久之,連怎么說贊揚的話都忘了。想一想你有多久沒有稱贊孩子了?我們網站最近有一篇《給小寶貝的一百句好話》的文章,值得一讀。
禁忌3、沒有規矩。
每個家庭都必須有一套自己的規矩,吃飯、睡覺,一切事務都應該有作息時間和一定的行為規范。
禁忌4、太多指示。
美國曾經有過一項調查,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里,平均每半小時會發出17個指令,那些有問題的孩子,他們父母發出的指示更是高達35個。殊不知,指令越多,孩子越反叛。其實,很多小事完全可以由著孩子自己去做。
【如何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相關文章:
孩子是否需要培養餐桌禮儀09-13
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10-24
如何培養孩子的能力09-27
如何培養孩子的智力12-15
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11-02
如何從小培養電話禮儀11-17
如何培養孩子的防范意識09-23
如何培養孩子對識字的興趣03-04
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