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富裕時代父母應如何教育孩子
富裕時代父母怎樣教孩子現在日益富裕的生活給方方面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來得太快,以致人們根本來不及做好應對這種變化的思想準備。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富裕時代父母應如何教育孩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為什么生活富足了,孩子卻不快樂?
家長的補償心理妨礙孩子內心成長
富裕家庭的父母總是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出于補償心理,他們總是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這等于在情緒上離棄了他們的孩子,鼓勵孩子拋棄內在的成長,讓他們依賴他人和有形的物質來找到自我。
拜金和物化帶給孩子錯誤價值觀
拜金代表人們多容易選擇簡單的物質誘惑,而忘卻復雜的人際關系。隨著孩子變得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并對他人的需要漠不關心,拜金主義吸走了人生的目標和利他主義。拜金主義把我們最寶貴的人際關系物化,傳遞給孩子錯誤的價值觀。
“購物治療”妨礙孩子處理情緒的能力
很多人聽說過“購物治療”這個名詞,但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若必須靠著逛街購物來發展人際關系并只能在賣場上才能展現自己的實力,或 當購物被視為減壓的方式時,就大有問題了。這不僅可能令孩子趨于拜金,也會妨礙她們發展處理哀傷情緒的能力。遭遇問題應該要透過思考、洞察力和同理心來處 理,而不是靠鞋子和皮包來解決。
拜金又強調競爭成為富裕家庭的通病
拜金和競爭是一體的兩面,把注意力過度集中在競爭上是許多富裕家庭的通病。有報告表明,拜金特質高的大學生,選擇“超越別人”的可能性,遠高過與朋友攜手合作。倘若父母沒有強調品德與成就之間的平衡,孩子在競爭時甚至可能欺騙他們最好的朋友。
父母過度介入造成孩子不能快樂自我成長
由于外在飽受溺愛、呵護、壓力,以及無微不至的管理,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內在成長的機會。當父母堅持要在孩子身上復制大人自己的興趣、價值觀,甚至職業時,就會徒勞無功并且阻礙孩子。
2、富裕時代,我們應該怎樣養孩子?
制定合理家規,耐心實行
在富裕家庭里,紀律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當時間成為家中最被重視的價值時,既花力氣,卻無法立刻收到成效的工作就常被擱置一旁。因 此,如果孩子沒有在吃完早餐后順手清理盤子,家里的仆人會做,忙碌的父母通常會對自己沒時間多和兒女相處而感到內疚,所以很少會愿意把時間“浪費”在沖突 和憤怒上,忽略掉紀律問題。結果是孩子沒有學到如何負起責任、克制沖動或為他人著想,這對青少年是非常危險的。父母應該訂出一套清楚、堅定和公正的家規讓 孩子遵守,如此可避免關于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的爭論。
挑戰“多多益善”的價值觀
了解并認清“富裕文化”會帶來的挑戰,積極地面對并處理他們,會讓你的教養更有效!選擇適合自己的教養方式,不人云亦云。相信許多 父母對于富裕社區過度強調“多多益善”的價值觀感覺不安,但卻選擇保持緘默,以免淪為不合群的異類。如同孩子覺得他們是在做出自己的選擇,我們也需要感受 到我們的教養選擇是發自真誠內心的深處。如果你不同意社區和學校的政策,就要大聲說出來。只要思慮周詳的人們愿意投入,就會推動社區重要的變革。
鼓勵孩子發展“內在激勵”
內在激勵是指促使孩子從事讓自己獲得滿足的活動,是促使孩子發掘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嗜好的推動力,也是所有真正學習的基礎。相對于 內在的激勵可促使孩子自發地學習,外在的獎勵則能夠驅使孩子參與活動,從中獲得某些相關的收獲,例如成績、獎品、地方報紙報道。外在激勵帶給孩子最寶貴的 不是獲得學習經驗,而是伴隨而來的好處,因此反而剝奪了學習的興奮。外在的激勵容易將表現與學習混為一談,與接受內在激勵的孩子相比,這么做的結果是造成 更低的成績,更低的成就評量、更低落的學習興趣、更差的創造力,以及更大的心理創傷。
教養以中立的交流方式進行
溫情是隨著子女的成長,父母以不同層次和不斷演進的親情交流方式,所展現的參與、了解、接納和關愛的感情。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的孩 子調適性通常較佳,父母與子女的親情交流是持續而連貫的,不管用哪種方式教養孩子,教養天平的兩端分別是過度干預、侵犯、羈絆和批評、抗拒,最適當的親情 交流方式是中立且不偏不倚。因此,如何將教養的天平維持在這個范圍內,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父母,別忘了自我的成長
母親是為孩子帶來幸福的關鍵,當媽媽能夠好好照顧自己,也能好好照顧子女時,孩子才能茁壯地成長。請務必確保你重視自己的成長和發 展,確定你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能夠容納除了家庭以外讓你感到快樂的事。興趣和熱情能充實你的心靈,幫家人帶回一位重新點燃精力、有能力付出并且心滿意足 的母親。父母要完全順應孩子的需要真的很困難,所謂的完美母親是一種幻想,我們把它拋開比較好。
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教養策略
我們如何幫助孩子處理無可避免的個人與人際問題呢?大致上要看我們是否了解孩子發展的正常進度。比如說,表現同情,對任何年齡層的 孩子都是有所幫助的;但是其他干預性的協助,像是打電話給老師,或者完全不插手,與孩子的年齡及其自我發展的階段有很大的關系。了解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的 能力和挑戰,將更能將他們教養成獨立自主且健康的人。孩子是否應該退出棒球隊或進入資優班,應該基于孩子的需要和能力來考量,而不是基于你的焦慮。
最后,我們還需要以身作則,不僅在家中,也要在集體環境里展現利他和互惠的精神。如果我們的眼光能專注于真正重要的地方,而不是花錢消災似的墜入富裕文化下的毀滅性價值觀,那么也許可以降低我們用心養育的天之驕子的情緒困擾了。
通知:物質富裕時代下幼兒惜物感的培養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在口常生活中,我時常看到這樣的鏡頭:班上嶄新的書沒幾天就變得非常破舊,垃圾桶里扔著才吃了一口的蛋糕、水果,水龍頭的水一直開著;當幼兒弄丟玩具或扔破玩具后,家長毫不在意地說:“沒事兒,媽媽再給你買一個”或者說:“那個很便宜的,破就破了,我給你買個貴的回來!”
幼兒之所以會產生這些行為,主要原因:
1.家長過分溺愛,幼兒在得來容易的情況下,不知道愛惜物品,認為某樣東西沒有了可以再買,漸漸地就會不珍惜所得到的東西。
2.由于幼兒缺乏生活經驗,自制力差,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
3.家長過分斥責、打罵幼兒,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當心理得不到滿足時,就用亂摔東西來發泄自己的消極情緒。
二、培養惜物感
缺乏惜物感幼兒的過失行為人多是在不經意、無限制的情況下發生的,這種過失幼兒事先根木考慮不到,是無意的錯誤。那么,通過什么途徑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培養幼兒的惜物感呢?木文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教好’,家長
1.改家長觀念。我們都說,家長是幼兒最重要的老師,家長對幼兒不珍惜東西的行為不得小視,要認真對待,正確引導。如果使幼兒認為某樣東西沒有了可以再買,漸漸地,幼兒就會不珍惜所得到的東西。因此,必須改變家長的觀念。
2.教家長方法很多父母在看到幼兒不珍惜物品的行為時,也會意識到這種行為的不當,但卻缺少合理的方法。家長往往會采用“說教”法,講一些前人吃不飽、生活困苦之類的故事,幼兒聽了似懂非懂。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具體形象思維還未發展成熟,所以還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二)“用好”方法
這里所指的方法主要是“自然后果法”,將其運用到幼兒惜物感的培養中效果明顯換言之,這種后果不是人為的,不是教師精心安排的,而是幼兒的過失行為所造成的“自然情境”-通過自然后果使幼兒的自由受到限制,引起幼兒的主動體驗,品嘗自己“釀造”的“苦果”,這樣的體驗深刻而持久。
(三)“做好”榜樣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活_”因此成人應該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幼兒所產生的影響.在對幼兒進行愛惜物品的教育時也應該遵循這一點、父母、教師的消費習慣、理財方式、勞動行為和態度對幼兒的影響都是巨人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幼兒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耳濡目染,習慣成自然。
(四)“鞏好”,成效
經過一段時問的教育培養后,幼兒在認識與行為方面,便會形成一定的愛惜物品的觀念與特點,但往往很不穩定。此時,若放松教育,不注意鞏固提高,則很容易使其己形成的觀念、行為消退根據這一原理,在原基礎上,在口常生活中,應有意采取不同的活動與形式對幼兒進行練習指導在不斷的練習與指導過程中,幼兒愛惜物品的良好習慣便會得到不斷的鞏固與提高。
兒童的成長發展和教育,應該是身心和諧的。現代心理學也證明,兒童對待他人、物品、環境的態度,往往能折射出幼兒的內心世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培養幼兒善待身邊的人、物品和生活著的環境就等同于在培育一顆顆健康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