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父母如何和孩子共同成長
自己為什么會有激動的情緒,才能更了解自己,同時能夠給孩子真正有效的幫助和引導。當家長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這項能力,就走上了和孩子的共同成長之路。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父母如何和孩子共同成長,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超我”指揮“自我”去做事情,包括去監控“本我”。但少兒時的“超我”和“自我”是父母,父母的意志往往起決定作用。所以父母在監護孩子的時候不要傷害孩子的主見、意志和人格。
(一)“控制”孩子,是母親的一種“遠祖潛意識”:
所謂“遠祖(集體)無意識”,就是人類在種族進化中所遺留下來的共同心理現象,是從原始社會以來本民族的老祖宗那里“遺傳”而來的。如人類怕黑暗、蛇等猛獸、洪水、孤獨、疾病等,又如男人有“大丈夫主義”和“家長作風”、女人“妻管嚴”和“控制”孩子等。
筆者在一次問卷中發現:90%的已婚女性具有控制子女或丈夫并子女的這種“無意識”。
家長給孩子人生的設計、生活的亮點只有一個“學習”。一旦失去學習的機會或“學習不好”,人生便沒有希望了。這使孩子生活興趣范圍變得非常狹窄,成為成長中的煩惱。
面對青春的騷動、愛慕與學習的沖突,家長定性為“早戀”,也拿“影響學習”等來壓抑之,結果成為一種“暗示”。其實本可順其自然,不要驚動他們。因為當一對異性少年發生所謂的“早戀”實為“愛慕”時,雙方都會更加自覺地按照一個“好少年”的標準,盡可能地去完善自己,以取悅對方。所以,滿足要求,處理得好,還是學習的動力。據說,馬克思就是“早戀”者,他17歲時追燕妮。相反,父母的壓抑,會引起孩子反感以至逆反的爆發,更不利于安心學習。
所以溫馨奉勸母親:要警示自己,要運用“意識”,站在身心健康的角度,來教養、撫育、監護自己的孩子。
(二)“父母必做”:
1、父母要向孩子學習,并成為孩子心聲的忠實傾聽者。
2、對孩子說話要幽默、精練、“含金量”高,使孩子佩服或心悅誠服。
3、父母的成功社會形象是孩子的榜樣,這便是真正的以身作則,“家訓”盡在“不言”中。
4、“家教”的問題
“愛護孩子的天性,發現孩子的特性,促進孩子的個性”,是父母的天職。
“家教”目的是實現孩子的“獨立自主”,父母必須理解和尊重孩子,保護兒童合法權益,不能企圖按自己的意志強行塑造孩子,不要成為孩子走向“獨立自主”的絆腳石。“家教”的成功,體現在父母遵循“順其自然”的原則,能夠與孩子進行良好的交流和協商。
所謂“家教”,其實是“教家”:父母不斷學習新知識,以解決家教中面臨的實際問題,以完成“培育孩子”的偉大職責;孩子幫助自己做個稱職父母,促進自己個性的成熟和健康、人生的自我實現。
5、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6、要滿足和引導孩子的“表現欲”,鼓勵孩子張揚個性,幫助孩子建立起“個人化”的生活和學習目標。
7、要重視孩子每次成功的經驗。
8、對孩子要注意揚長避短。
9、不要貶低孩子。
10、“興趣”是人一生的寶貴財富,要正確對待兒童的“萌芽興趣”,千萬不要扼殺。
11、不要對孩子濫貼“標簽”,如“搗亂分之”、“神童”等。父母對兒童的評價,一定要慎重,過高或過低,對兒童都是有害的。
12、切忌對孩子使用“遷怒”的心理防御機制。
13、應關注孩子“非學習”的需要;也要表揚孩子狹義“學習”以外的能力,以及學習以外的一些優秀品質、個性,如集體感、自我管理、獨立性等。
14、不要因為父母自身的原因,使學齡前兒童產生心理障礙
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父母文化程度的影響。其文化程度低,兒童心理衛生問題發生率就可能高。
二是父母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的影響。如“母子脆弱癥”就是由于母親對孩子特別擔憂和溺愛,導致孩子也發生憂郁及對母親特別依賴進而缺乏自主。尤其是父母雙方的教養態度的矛盾,更會使孩子發生心理問題。
三是家庭氣氛的影響。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越差。有人調查發現,和睦家庭里兒童心理狀況不佳的只占4%,不和睦家庭里兒童心理狀況不佳的有14%,而父母離異兒童心理狀況不佳的則高達35%。
15、要注意疏導、轉移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是一種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傷害或引起痛苦的行為。在幼兒園主要表現為打架,是一種身體上的攻擊;稍大一些(6~7歲)的孩子更多是采用語言攻擊如謾罵、詆毀,故意給對方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攻擊性行為”的兒童與正常兒童比較,其大腦兩半球均衡性發展與協同功能均較低,顯示左半球抗干擾能力較差,右半球定型認知能力較弱。
“攻擊性行為”的形成期是在嬰幼兒階段。家長的嬌寵放縱、缺乏嚴肅態度,是滋生攻擊性行為的溫床。如果任其發展到成年后,這種攻擊性行為有可能轉化為違法犯罪行為。
“攻擊”,是消極發泄緊張、不滿情緒的方式,對兒童的個性發展極其有害,必須加以矯正。家長可以采用“轉移注意法”、“消耗能量法”等,矯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如在孩子情緒緊張或怒氣沖沖時,可以帶他去跑步、打球或游泳等,繪畫、音樂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徑,引導孩子經常從事這類活動有助于恢復他的心理平衡。
(三)把握好較為含混、熱焦點或有爭議的幾點問題:
提出以下的問題,這些問題多是近些年一些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方面從認知到行為的難點、疑點或誤區。歸納起來供大家思考、借鑒或吸取教訓。
1、撫育、教養孩子,“嚴格”與“嚴厲”有區別
有的家長堅信“嚴師出高徒”,認為“嚴”就是“嚴格”,“嚴格”就是“嚴厲”,“嚴厲”就是“打”;理由是,“三天不打,(孩子)上房揭瓦”。
2、“愛撫”與“溺愛”不一樣。
3、充分愛撫與逐步培養獨立性,兩者并不矛盾
要講《365夜》里“狐貍的一家”的故事。爸爸媽媽告訴小狐貍說長大了要自己覓食。人,更應如此。所以在孩子3歲以后逐步培養獨立能力,也是一種“愛撫”。
4、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與遺棄孩子,有本質上的區別。
5、這期間,爸爸媽媽愛撫與爺爺奶奶愛撫也是有區別的。防止“親子關系”因此而“代溝”。
6、父母兩人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也是不衛生扭曲的愛
父親主張“小孩是破車,敲打敲打強老些”,母親則事事處處袒護。一些父母因教子方法的分歧而吵起架來;而犯了錯誤的孩子要么無所適從,要么溜之大吉。
7、語言的熏陶和訓練不等于是刻意地背誦唐詩宋詞。有極個別孩子的模仿能力超長,但不是理解能力。
8、也不要急于叫嬰兒認字、寫字
那是“學齡前”的事。
有兒童心理學家指出,幼兒時期,不要過多地進行抽象思維的教育,如識字、背古詩等;只能用孩子的感性認識所能接受的形式來指導孩子認識世界。通過講童話故事、繪畫、唱歌等來引導孩子認識大自然和社會,培養幼兒的感性認識能力,使他們能在自由游戲中,接受知識,表現新事物。
當孩子還徜徉在童年世界時,家長不必急于催趕,不要搞什么“速成”,不要提前被“應試教育”的“指揮棒”嚇破膽,而應讓他們多享受一些童年的歡樂時光。這是人格健康順利發育、發展的需要。
9、留心孩子對“母愛”的本能測試
⑴一個人在遇到突如其來的驚恐、極端的悲痛或嚴重的困苦等情況的時候,都會采用“呼天搶地喊爹媽”的心理防御方法,這是發自潛意識里的呼喊。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孩子只是哭或者咬著牙一聲不吭,這往往是無奈或堅強的孤兒、棄兒或流浪兒。
⑵如果孩子喊出“天哪!”這可能是有點知識的、成人化了的孤兒、棄兒或流浪兒。
⑶如果孩子喊出“媽呀!”這是人格正常的孩子的反應。
⑷如果孩子喊出“奶奶!”這往往是由爺爺奶奶帶著的孩子。
⑸如果孩子喊出“老師!”這可能是“長托”或長期住校的孩子。
⑹如果孩子把奶奶當媽媽甚至喊成媽媽,就說明孩子主要是由爺爺奶奶在給他愛撫。
⑺如果把媽媽當阿姨,就說明孩子長久不與媽媽生活在一起。這樣的媽媽可能是個“工作狂”、“女強人”。而“工作狂”、“女強人”同時又做母親,是難能“魚與熊掌兼得”的。
⑻當有了情感、記憶、語言、認知、邏輯思維時,如果孩子說出:“我懷疑你是我后媽!”那很可能是做母親在情感呵護方面的失敗。
10、保姆—潛移默化—嬰兒
如今,許多家庭為了減輕育兒負擔,紛紛請進了保姆。而保姆在幼兒成長中的作用以及對幼兒身心發育、發展的影響,往往被人們忽視。其實,保姆的言行舉止、情緒、情感對幼兒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還真值得思考。
11、學齡期后,可以讓孩子接受適度的“應激源”,以培養意志
不是所有的“應激源”都壞;也不是所有的人對同一個“應激源”都產生壞的結果。
12、經常挨打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時沖動,卻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嚴重后果。這一點,迄今尚未引起廣大家長的廣泛重視。經常挨打的孩子,會出現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如說謊、懦弱、自卑、孤獨、固執、粗暴、怪僻、喜怒無常、緊張、焦慮不安、離家出走、逃學、“逃夜”、違法犯罪等。
13、一份調查顯示
70%~80%的兒童的心理衛生問題與家庭有關,特別是與父母對孩子的教養和交流溝通方式不當有關。
14、“體罰”與“心罰”
任何懲罰都要適當,“心罰”也如此。用的時候,首先警示自己:“罰”的本身只是一種手段,而絕不是什么目的!
15、“早期教育”不能揠苗助長
“早期教育”的定義范圍很寬,從胎兒期到嬰幼期到學齡前期,都稱為早期教育。對于胎兒的早期教育就是“胎教”。幼兒從一歲左右開始學說話,3~4歲的兒童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能夠掌握基本完整的語言。幼兒語言和認識能力的發展,有助于智能的培養進而獲得更多知識。
幼兒期是人一生當中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最重要的時期。而生活環境的影響,對智力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事例證明,人如果在幼兒期沒有接受過教育和訓練,成人后永遠達不到他們原來應該達到的智力水平。如印度狼孩卡瑪拉17歲時,智力水平只相當于4歲左右的孩子。
從心理學角度說,在“早期教育”中,應更強調的是“心靈教育”。
“早期教育”不能揠苗助長;而是早期引導,因材施教,“水到渠成”。
16、教養、監護的動機一定不是取得對孩子的“控制權”。
17、不要隨意對孩子的“好動”下結論為“兒童多動癥”
“兒童多動癥”的結論應當由醫生或專家來下;如果孩子患了“多動癥”,也應求助醫生或心理醫生;家長是積極配合。
18、獨生子女易出現的幾種“心理偏異”
⑴父母和祖輩的溺愛嬌寵,容易使孩子變得自私,凡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知為別人著想。
⑵對“獨苗苗”百般袒護,長輩不愿約束孩子。孩子在家庭這個最早加入的社會結構中,未能養成尊重長輩、遵守紀律的自覺性,而是任性驕橫,家庭成員關系顛倒,走向外部社會也不懂得尊重別人。
⑶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為伴,幼小時缺少與小伙伴一起游戲、集體活動的機會、條件;既不易養成與人協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競爭性,所以社會適應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熱情的個性傾向。
⑷在家里,父母代勞獨生子女的許多本應自理的工作,這就易形成依賴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乏勞動自覺性。
⑸家長“望子成龍”,請家庭教師,買鋼琴,成天逼孩子認字、作文、彈琴、習畫、學外語等,沒完沒了。孩子缺乏應有的游戲時間,會產生厭學情緒。
19、“親子關系”對峙,看動機更看效果,“好心辦壞事”不行。當你的教子方法無效、引起逆反和起了副作用的時候,就要停止或改變方法,并且,無論何時父母都要站在一個戰壕,一唱一和,但不要與孩子為敵。
20、有觀點說“醫不治己”。說的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卻教不了他。這里就是因為有“親子關系”的心理問題或情感障礙。特別是職業是教師的父母,不少的教師(同時為人父母),往往是種好了“大田”,卻荒了自己的“自留地”。難怪古者“易子而教之”。
21、你了解少兒的心理世界嗎?
少兒有少兒自己獨特的心理,他們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
然而在多數父母的觀念中,少兒就是“尚未變成大人的人”。于是居高臨下地看待、了解孩子,因此很多時候無法真正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甚至存在著與童心世界相隔離的心理障礙,經常發生剝奪童心、童趣的事情。例如:不許弄濕鞋襪,不許玩泥沙,不許上樹,不許這樣那樣,認為玩耍是浪費時光,強行安排孩子的課余時間,外加做家長諸如練書法、學彈琴等的作業,孩子沒有了自由支配的時間。
不管家長認可與否,游戲是少兒抒發情感、認識世界的主導活動之一。也許孩子的許多言行、舉止、樂趣和愛好,在大人眼中是荒唐可笑的,難以理解的,但是在孩子心中卻是美妙的,是他們的天堂和樂園。孩子通過自由游戲獲得感性知識,觀察世界,接觸世界,開發智力和創造力。在自由游戲中,他們漸漸明白了怎樣和自然界打交道,怎樣和小伙伴打交道,勞動怎樣改變世界,自己應怎樣接觸社會?不管是做什么,如,捏泥巴、挖沙子、繪畫、做玩具、過家家、壘房子等,孩子的雙手靈巧性受到鍛煉,四肢的運動促使了大腦最富創造性區域的開發。如果認為孩子會越玩越野,因而橫加阻攔,試圖束縛其手腳,那末,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正確的態度和做法是只在孩子玩耍入迷或出格時,教育他們注意安全和衛生,誘導他們將興趣轉移到高雅、有益于智力開發的游戲上;而不應粗暴地干涉、嚴厲訓斥甚至拳腳相加。
說明:第五部分的第二、第三點,是一種綜合和強調;因此,與其它部分的論述可能會有重復。此為不可避免。
如何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一、讓孩子學會關愛
家庭中的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家長應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卻并非如此,許多家長都想把最好的生活給自己的孩子,每年孩子過生日時都會很風光的去慶祝一番,把自己的生日,特別是老人的生日拋在腦后。事實上,這并不是愛孩子,反而容易使孩子錯誤的認為只有自己的生日才應該祝賀,才該享受到別人的關愛,從而助長了孩子自我為中心,萌發唯我獨尊的心態。為此,作為家長:
1、要重視老人和自己的生日,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意識到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平等的,他們也有生日,也該慶祝,也該向他們表示愛意,讓孩子明白過生日不是小孩子的專利和特權,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走出自我為中心的小天地。
2、要利用獨特時機,對孩子進行“孝”的教育,使孩子能銘記長輩的養育之恩,報答長輩的辛勤勞動。例如:在“重陽節”時,父母應和孩子一同為老人慶祝節日,讓孩子知道年紀越大,體力就會越弱,身體也不如以前好,在生活中要多給予老人關心、照顧和幫助。
3、要利用婚禮、葬禮、婚典紀念日、祭日等特殊機會,對孩子進行“情”的教育,使孩子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感受與親人團聚的樂趣,也使孩子在悲傷痛苦的氛圍中,體會親人離去的孤獨,豐富孩子情感的健全發展。
二、讓孩子學會交往
家庭結構是組成家庭的各個因素之間較為穩定的聯系,是家庭中人與人之間聯系的模式。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自生下來就受到家庭的百倍呵護,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大人的跟隨,需要什么都能得到滿足,從不需要與別人過多的交往,造成幼兒不會與人交往、不愿與人交往、不主動與人交往的現象。因此,作為家長:
1、祖孫家庭,要讓孩子多與同齡的小伙伴相處,增強孩子的社交的興趣、信心和膽量。家長要給孩子與小伙伴獨處的時間,讓他們學會意見一致時和睦相處,意見分歧時大家一起商量,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培養小伙伴之間的交往能力。指導孩子做“好客的小主人”,用熱情的話邀請小伙伴到自己家玩耍,用可口的點心、水果招待小伙伴,也可以指導孩子和同伴一起做游戲,或帶上心愛的玩具、圖書和小伙伴一起分享,掌握游戲的規則,知道要遵守規則,接受規則約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學會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
2、核心家庭,要經常帶領孩子走親訪友,增加孩子與親朋好友交往的機會,擴大孩子的社交圈,增加孩子人際互動范圍,幫助孩子與不同階層的人交往,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彌補人口數量少,成員輩分少,人際關系單純,人際互動范圍小的不足。
三、讓孩子學會生活
良好的生活習慣不但能促進孩子的身體健康發展,還會使孩子的修養得到提高。家長應重視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引導孩子學會生活。有的家長錯誤的認為孩子還小,不須去教育孩子怎樣做,任何事情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吃了東西到處扔,玩兒了玩具和看過圖書隨處放,家長身后跟著整理。還有的家長,不允許孩子這樣,不允許孩子那樣,自己卻干些與教育相違背的事,使孩子養成了不良的生活習慣。因而,作為家長:
1、按時起床、按時睡眠,建立合理的家庭作息時間表,并嚴格執行。養成上床很快入睡和到時醒來趕緊起床的習慣。幼兒大腦發育不完善,容易疲勞,需要休息的時間長。養成作息規律定時的習慣,對中樞神經系統的高級部分,可以實現它對身體的主導作用,使孩子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飽滿的精力,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和學習。
2、合理飲食。很多家庭在各方面都想滿足孩子的欲望,在飲食上也是如此,憑著孩子的感覺走,孩子要什么食物家長就給孩子吃什么食物,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偏食的壞習慣,看到喜歡吃的東西就猛吃,不喜歡吃的東西一口也不嘗。如果吃的食物太多,消化液不夠用,食物消化的不完全,胃也會脹的很大,胃壁繃的很緊,胃喪失蠕動能力,甚至會有生命危險。生活中要給孩子定時定量進餐,動物性食品、精細食物和蔬菜、水果、粗糧搭配開來,多讓孩子喝牛奶多吃豆類食品,少喝含糖飲料,不亂用保健品。
3、有良好的姿勢。正確的姿勢就是不論孩子處于靜態或處于動態時,身體各方面位置的相互關系都擺的很正確。生活中家長往往忽略孩子的姿勢,讓孩子隨意發展,長時間不矯正,導致孩子氣質偏差,出現身體不協調現象,待到孩子成人后,各種股肉健全、骨骼定型,再去矯正,就會困難重重,有些終生無法矯正。
4、帶孩子天天去運動。生活中,家長夏天害怕孩子出去中暑,總是讓孩子在有空調的房里玩耍,冬天害怕孩子受凍,讓孩子待在暖和的家里。還有的家長,帶孩子出去,為了保持干凈從來不讓孩子拿東西玩兒。思想家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生命需要運動。人體組織遵循用進退廢的法則,運動使肌肉更發達,骨骼更健壯。家長要帶孩子多運動,減少皮下脂肪,獲得堅實的骨骼和健壯的肌肉。經常讓孩子運動會使肺活量增大,呼吸功能增強。另外,還可以增加孩子的免疫功能。
四、讓孩子學會學習
1999年6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大會的主題,激起了全社會人們的關注。然而,一些家長片面的認為素質教育就是上特長班,為孩子報名參加了英語班、鋼琴班、美術班、舞蹈班等。更有的家長為了孩子成為超前人才給孩子報名參加了寫字班、珠心算班。天真活潑的孩子過早的開始了專業技能的學習,違背了孩子在玩兒中學的教育規律,有的孩子完不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常常受到家長的體罰。使孩子變成了學習的奴隸,導致了孩子逃學、厭學的后果。從而,作為家長:
1、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許多家長覺得自己上學時沒有好好學習,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盼著孩子將來能成龍成鳳,要求孩子學的知識很多,自己卻無心學習。家長的一舉一動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家長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比如經常帶孩子去書店購買圖書,讓孩子了解人有很多知識要學,小孩兒不僅要學,大人同樣也要不斷學習,才會成為有學問的人。
2、和孩子一起學習。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購置符合孩子學習的圖書,和孩子一起學習。在孩子問到自己不會的問題時,不要因為自己答不出來,對孩子的問題閉而不答,或去訓斥孩子,要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孩子一邊玩、一邊學,玩與學相結合,可以增添孩子的學習熱情。
3、看到孩子學習的進步。當孩子在學習或游戲時,取得成功時,會自然地產生一種喜悅的心情,得到莫大的樂趣,會更加熱愛學習和游戲。作為家長要把孩子的學習情況做出簡要的筆錄,做到心中有數,不能光盯著孩子的弱點,去大加訓斥和指責,使孩子喪失學習信心。
家長們如果希望孩子可以很好的成長,更要加快自己成長的速度才可以,我們都不希望我們的孩子向我們一樣的過一生,我們希望孩子過得更好,那么我們便不能用老的教育方式教育我們的孩子,希望每個家長都能主動的自我成長。
【父母如何和孩子共同成長】相關文章:
父母如何應對孩子的成長煩惱06-19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01-15
如何和孩子溝通10-23
父母如何教育好孩子12-16
父母如何懂得關愛孩子01-28
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犯錯06-19
孩子的情商父母如何培養12-16
父母如何學會傾聽孩子01-27
父母與孩子之間如何相處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