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孩子的自我意識與人格培養
一兩歲的孩子逐漸具備了基本的自我意識。他們通過說“不”和“我自己來”表現自我。他們希望按自己的愿望行事,去想去的地方,吃想吃的東西,得到想要的東西,支配其他人。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也加強了,但仍需要家長的幫助和指點。比如,一些動作的完成或游戲的進行,都需要家長的鼓勵、示范和輔助。如果家長沒有足夠的耐心幫孩子達到目標,孩子常常會失敗。過多的失敗會導致孩子感到羞怯,對自己和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如果經驗是積極的,孩子的信心和意志力會得到加強,并能更好地自我控制。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影響孩子對其他人的態度,對事物的摸索和對環境的探究。一個對母親有安全性依賴的18個月的孩子,能夠更勇敢地在新世界里摸爬滾打。對父母的依賴對孩子的將來也會產生影響,科學研究發現:對父母形成安全性依賴的1歲孩子在以后的幾年中比別的孩子更好奇和好學,更能積極主動、信心百倍地去解決新問題。當遇到困難時,愿意接受他人的幫助,而不是因焦躁采取攻擊性行為。安全性依賴的孩子也更外向,討人喜歡;更能同情別人,友好地與人相處。相反,則不利于孩子自信和社交能力的培養。
家長的恰當行為能幫助孩子建立和維持安全性依賴。首先,家長必須在孩子身邊,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回應,創造一個能給孩子帶來快樂、興趣和探索欲望的環境。其次,家長成為孩子的安全保證,用表情、語言、手勢告訴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第三,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的愿望和行為。只有這樣孩子才愿意聽從父母的指導,家長的話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第四,隨著孩子獨立性的增強,調節支持和引導的力度。明智的家長注意觀察孩子的能力水平,對孩子的要求只是略高一步。當孩子遇到障礙,缺少足夠的技能自己克服時,家長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讓孩子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就是“搭腳手架”,在孩子自己攀登的途中,適時地提供一根支柱,讓他借助力量,繼續前進。而不是直接把孩子抱上一個新高度,或者完全袖手旁觀。最后,家長要能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和特殊需要調整教養的方式。比如,對于特別活躍的孩子,家長就不需要給予太多的刺激和指令,由孩子自己控制活動。而對于不活躍的孩子,家長就需要多給予鼓勵和刺激,讓孩子活動起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的行為也在發生變化。身體接觸、手把手地教、親身示范漸漸被語言指令和反饋所替代。家長更多地用語言表揚孩子做得正確的事,跟他們講道理。父母成了孩子與環境之間的媒介,父母對待人和事的方式成了孩子的榜樣。在這個階段,家長對孩子行動的干預比較多,尤其是男孩子。一項研究發現,2歲孩子的母親平均每6~8分鐘就要阻止某個行為或發布一個命令。研究還發現,預防性的措施有助于孩子服從父母的指令。而體罰往往事與愿違。也就是,盡量避免引發孩子的不當行為,而不要等到事后去訓斥和懲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