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孩子的溝通能力怎樣培養
良好的溝通技巧在現代社會缺一不可,那么怎樣來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孩子的溝通能力怎樣培養,希望對你有幫助。
1. 先讓孩子會講
很多孩子不愿意表達,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繪本故事,講完再問孩子繪本里的內容作為親子之間的互動,這樣不但培養孩子的記憶更是表達能力的培養,孩子要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問題。有時孩子回答的不耐煩了,我會反過來讓女兒出題考考我,孩子最喜歡把自己熟悉的內容考爸爸媽媽了,這時女兒提問,我作答,就開展了溝通的第一步。
2. 家長適當的“裝傻”培養孩子的溝通力
有時并不是孩子不愿意表達,而是小手一指大人就忙去滿足,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開口多說了。所以有時大人在孩子還沒開口表達需求就慢點滿足,等孩子開口說;等孩子說了如果表達的不夠準確做父母的也可以裝作不理解意思,引導孩子再準確的說一遍。
3. 遇到小孩子的問題,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
當然最好培養溝通能力的時候就是孩子和同齡小伙伴在一起的時候。很多家長特別是祖輩遇到孩子們的爭執都要急忙上去幫忙,仿佛怕自己孩子吃了虧,可他們忽視的就是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能力、和伙伴溝通能力的鍛煉。孩子之間,哪怕是咿呀學語期的孩子,互相說說他們的語言說不定就能達成和解。更大一些的孩子也會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立場或者向對方致歉,這時我們父母要做的只是在一旁觀察事情不要變的更糟,適當的引導,溝通就讓孩子們自己去交涉去。幾次經歷后,你會發現你的孩子變得更會保護自己了,或者更能選用友好的語氣對待玩伴了。
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父母的角色始終是一位忠誠的陪伴者和引導者,少一些作為長者高高在上的姿態,多蹲下來平等的和孩子對話、溝通,或許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溝通力越來越出色。
拓展閱讀
如何加強自己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
1、鼓勵孩子們多說,并多給機會
良好的環境可以刺激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和小學生共同尋找一些有關這一主題的圖片,收集一些故事內容,通過讓孩子講述、共同探討、相互交流達成對文明禮貌的共識,通過無時不在的環境熏陶,自發、廣泛的影響孩子的思想,制約孩子的行為,營造良好的文明禮貌教育氛圍。
2、創設良好環境,營造好的教育氛圍。
當孩子能夠表達自己的思想時,要讓他們知道自己那些地方沒有表達清楚,為什么?可以讓孩子指揮父母做事。父母嚴格按照孩子的指令去做,以便讓孩子看到使用語言的效果。即使有的孩子表現不好,也不當眾糾正錯誤,而是針對孩子的發展情況,給他適當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表達能力好的問題難,發展差一點的問題給的要簡單一些。不肯說話不愛說話的孩子往往是心里明白不愿說,原因很多,比如內向、膽小等,這時需要鼓勵孩子們多說并多給機會。
3、適當開展行為訓練活動。
對于孩子們來說來講,僅憑感性的認識還不足以形成習慣,孩子們的行為往往不受思維控制,有時孩子想那樣做并不等于會那樣做,因此,加強孩子們語言溝通能力還需要一個訓練的過程,要寓教育于有趣的游戲中,從而讓孩子的溝通能力得以強化。通過讓孩子直接深入社會生活,在交往中激發孩子的社會情感,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熱情大方、文明禮貌的良好行為習慣,從而促進孩子社會性行為的良好發展。
4、引導孩子們學會聆聽、多交流。
美國學者丹尼斯認為"從小學到大學,大多數人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課堂傾聽來進行的。"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傾聽是理解掌握知識和學會欣賞他人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條件之一。"耐心傾聽"這個良好的習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很多時間和途徑培養而成的。所以,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時時都注意培養學生這一方面的良好習慣:要"學會傾聽"。
加強語言溝通能力的方法:建立自信,善于運用身體語言
我們可能會注意到,那些比較著名的演說家、政治家,都很善于運用富有個人特色的身體語言。這些有特色的身體語言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都是經常有意識地運用的結果。身體語言的使用一定要注意與自己的角色以及生活情境相適應。北京某名牌大學的一個畢業生,到一家公司去求職。在面試時,這位自我感覺良好的大學生一進門就坐在沙發上,翹起二郎腿,還不時地搖動。如果在家里,這是個再平常不過的姿勢,而在面試的情境中,則很不合適。結果,負責面試的人連半個問題也沒有問,只是客氣地說:"回去等消息吧。"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