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園教師如何管理好班級
導語:班級是一個小社會,它包含著教學和教學以外方方面面的內容。長久以來,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對幼兒園班級管理的研究還很缺乏。但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班級管理又特別重要。
一、創造教師間的和諧是班級管理的基礎
班級內教師之間的關系是班級順暢的基礎,其關系是否和諧,配合得是否默契直接關系到班級管理的好壞。要想形成有利的班級團體優勢與和諧的教師關系,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1.教師之間應坦誠相待,加強溝通
班級內的教師應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在相處中必須做到“真誠”二字。主班教師應及時與配班、生活教師溝通,交流意見和看法,這樣既加強了教師之間融洽的關系,又有利于幼兒的教育和班級的管理。
2.教師之間應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各班班長要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處理班級工作時不應獨斷專行,而應多聽其他教師的建議,學習他們好的做法,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并把成功的經驗運用到對幼兒的教育中,使教師與幼兒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3.教師之間既要明確分工,又要密切配合
幼兒園班級教師一般配備二教一保,三個人負責班級里的一切事務,他們是班級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是一個集體,每個人都應承擔起自己在班級中的一份責任,既要分工明確,又要配合默契,這樣才能形成一定的秩序,從而使班級工作順利完成。
二、抓好幼兒的常規教育是班級管理的關鍵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班的常規如果沒有建立好,幼兒無法形成良好的習慣,就會直接關系到教師的管理工作。要想引導幼兒自我管理,也必須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實踐和管理中,筆者探索出了以下幾點:
1.師生共同討論,制定活動規則
討論是幼兒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而確定一種最佳方案的過程。討論能讓幼兒獲得正確的認識,調節自己的行為,是幼兒學習知識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因此,中、大班在制定班級活動常規時,教師要經常與幼兒共同討論制定活動的規則。
2.發揮評價功能,調整已有規則
幼兒是在教師和同伴的評價中成長的,他們非常在意這種評價。所以在每天幼兒即將離園時教師要對他們一天的表現進行評價。
3.運用文學作品,促進規則養成
文學作品具有較強的感染性和表演性,適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特點。
三、實現家園共育是班級管理工作的保障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由此可以看出,幼兒園的班級管理是離不開家長的配合的。在日常的管理過程中,嘗試利用家長資源進行班級管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引導家長轉變觀念,明確班級管理的重要性。很多家長單純地把幼兒園看成幼兒的生活護理場所,對班級的一些規則不懂得遵守和配合,這就對班級管理產生了負面影響。針對這些情況,作為教師要積極引導家長轉變觀念,明確幼兒園是貫徹保教并重的原則,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班級內的三位教師雖然職責不同,工作內容不同,但分工不分家。在工作中,幾位教師相互配合,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共同完成幼兒的保教任務。家長了解了以上情況后,對教師都能充分尊重,也能愉快地配合班級開展工作。
如小班幼兒剛入園時會經常哭鬧,導致許多家長不放心,將幼兒送到教師手中后遲遲不肯離去,這給班級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于是,教師就應從班級管理的角度出發,請家長在幼兒入園后及時離開,由教師以教育的手段來吸引幼兒,以轉移注意力。看著幼兒很快適應了集體生活,家長也放心了,班級管理也漸入正軌。可見,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對班級管理是多么重要。
2.讓家長明確家園共育與班級管理的關系。隨著教育觀念的更新,許多家長已經認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開始認真看待家園共育這一話題。在幼兒園的班級管理中,有些活動我們或征求家長的意見,或讓家長參與指導。同時,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和行為,指導家長配合開展班級管理的工作,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以便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四、愛護關心幼兒是班級管理的方法
要管理好一個班級,愛應該做為前提。只有營造寬松、溫馨的家庭式氛圍,才能讓幼兒有一個愉快的生活環境。幼兒知識經驗少,是非觀念差,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因此需要成人對他們生活上的細心照料,行為品德上的耐心引導,而且更加渴望得到教師情感上的關愛與呵護。每當筆者接手一個新班,都要求自己盡快熟悉每個幼兒的家庭情況、個性特點、身體狀況等等,同時用真誠的愛心去感染每一個幼兒。
對于小、中、大三個層次班的幼兒在教育方法上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小班幼兒適宜多用肢體語言,如摸一摸、抱一抱等來表達愛意,讓幼兒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愛護、關心,使幼兒對教師產生一種親切感、安全感。到了中、大班,則適宜用表情和語言去感染幼兒,一句真心贊美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會心的微笑,都會使幼兒感受到教師的愛。
總之,幼兒園的班級管理工作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班級教師在《綱要》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探索班級管理的新思路,這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做到循序漸進,使幼兒園的教育管理再上新臺階。
拓展:幼兒園教師班級管理心得體會
我踏進了xx幼兒園,開始了我的幼教生涯。經過一學期的鍛煉,作為年輕教師的我感觸頗多、收獲頗多,尤其是對幼兒園班級管理這塊,有了全新、較深的認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中明確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幼兒園班級常規所涉范圍較廣,并貫穿于一日的活動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班級常規管理工作這個問題我說一下自己的幾點切身體會:
一、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使各項活動正常開展的基石
常規,顧名思義就是指日常的行為規則。而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級為單位的這樣一個集體環境中,老師如何幫助和指導孩子建立一定的規則,以保證幼兒在園的日常生活、教學活動、游戲活動等的順利開展。
班級常規在幼兒日常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看似無形,卻又無處不在,比如在教學活動中要有一定的教學常規以維持課堂的繼續;在就餐時,為了幼兒能夠安全、正確的就餐,就必須有一些科學的就餐規則讓幼兒們去遵守;在游戲中,為了能夠讓游戲安全、正常、有序、甚至可以深入的開展,就必須依照相應的游戲規則來游戲。同時教師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也在為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打好基礎。孩子就像美麗的風箏,而常規就像風箏線,只有風箏線牽引著,風箏才可以飛的更遠。班級常規在一日活動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保障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順利進行的重要的、必要的基礎。
二、針對班級現象制定個性化的班級常規
我覺得制定班級常規要依據幼兒為標準,因為每位幼兒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所以班級常規的也要量身定做,從而具有相對應的特點。
班級常規是一種約束幼兒日常行為的一種準則,所以要幼兒遵守常規,幼兒能遵守常規,那班級常規必須是根據幼兒現有的平均能力和水平的基礎上確定的,幼兒生活經驗有限,自律性不高,所以所選規則不能低于幼兒的水平,但幼兒跳一跳又能夠摸得到。
對于中班的幼兒來說,有些規則老師可以試著讓他們共同參與制定,比如在玩滑滑梯之前,老師可以問小朋友“玩滑滑梯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哪些才不會受傷?”這樣不僅可以調動更多幼兒的積極性、注意力,讓他們知道規則的具體內容以及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制定班級常規要精練不能過多,一旦制定后,最好能夠提供給幼兒一個具體實踐的機會,比如制定好玩滑滑梯的規定了,然后讓幼兒去玩,會發現很多孩子能很好的遵守游戲規則,當游戲結束后,教師還應該及時的總結,多表揚、少批評,讓幼兒們熟悉規則的具體要求,從而慢慢培養幼兒養成自覺遵守團體規定的良好習慣。
三、抓好班級常規的具體要素
常規常規,日常的行為規則。抓常規,要就要抓日常,常常抓。俗話說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兒良好的常規也是要從幼兒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即從細小處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班級常規是個廣泛的領域,它包括了幼兒的生活常規、學習常規,而生活常規又包含了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生活習慣的培養等子領域,教師都要根據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的內容,有計劃、有秩序的開展常規管理的工作。幼兒園老師,可能是世界上最窮嘴的老師了,這也取決于幼兒的需要。孩子們對規則遵守的持續性并不是很長,因此就需要老師不斷地去重復,去提醒,從而慢慢形成良好的習慣。
另外,我認為抓常規,其最終目的不是批評某位幼兒,而是要幫助幼兒改掉不良的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中班幼兒的的自控能力發展不平衡,相對較弱,要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常規意識,教師首先要幼兒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應該怎樣做,進而提高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良好的常規養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幼兒現階段各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都有限,這就需要我們在教育中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要將常規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要講究培養的形式,要不怕反復的工作,以此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常規意識。
四、班級常規制定形式可以多樣化、藝術化
往往命令式的制定班級常規的方法是最生硬的,孩子們接收時可能帶有不樂意的心態,違心的去實施,到最后并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所以,班級常規制定的形式可以多樣化甚至藝術化點。
比如利用游戲建立行為常規。有一天早上,孩子們剛剛來到幼兒園,突然“嘩啦”一聲,我發現幾個玩玩具的孩子把玩具摔在地上,于是我在旁大聲說:“小朋友,快把玩具撿起來,不要都翻出來。”可是不知是因為孩子們玩得太高興了沒聽見,還是聽見了也不想撿,小朋友們誰也沒有去撿。在以往,碰到類似情況,我總是提高嗓門下命令,讓小朋友把積木撿起來再玩。可是我想起昨天我看到的一個類似的案例,又看到玩具柜上有幾個彩色的塑料盒,靈機一動,拿了一個小盒子說:“地上有這么多的寶貝哪,我去揀寶貝嘍!”并撿起了—個玩具放在盒子里。這個辦法還挺有效,一開始引來了圓圓小朋友的眼光,她連忙趴下桌來去撿玩具,高聲喊道:“老師我也撿到了一個寶貝!”,她的聲音引來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于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放下手里的玩具,彎下身子來撿掉在地上的玩具,你一個,我一個,—會兒,就把地上撿的干干凈凈。
在中午就餐的時候,老師左右分工,那如何使洗好手的幼兒保持安靜呢?輕音樂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能很好的安撫幼兒浮躁的情緒。每次就餐的時候我們都會放上一段經典的輕音樂,既是藝術享受,又能幫助幼兒遵守常規,而且教師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喊”了,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提高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一舉多得。當幼兒在體育活動或者是餐后活動、午睡后,我們都可以使用比較柔和的音樂,音樂在幼兒常規建立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我們要注意,不要經常更換所使用的音樂,讓幼兒習慣成自然。
班級故事教育法、榜樣的力量激發法、五角星獎勵法、小小班長管理法等等都是很實用、很貼近幼兒的教育方法,在實際的常規管理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得到多方面的鍛煉,而且還能夠達到很好的積極的管理效果。
在班級日常管理中,教師自身要以公平、平等的準則去對待每位幼兒,做到規則對每個幼兒都是一視同仁,不能出現不公或偏頗。
總之,班級常規管理是一門藝術,它既非常細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戰性、靈活性,每天都需要我們認真的去工作、去學習、去思考、去總結、去反思。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老師既要用心,又要用腦,并能隨時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方法。我是一名年輕的教師,自身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但我會不斷地去學習、去探索,做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