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質量管理經典小故事
質量管理經典小故事1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醫術最好呢?”扁鵲答說∶“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吃驚地問∶“你的名氣最大,為何長兄醫術最高呢?”
扁鵲慚愧地說∶“我扁鵲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于本鄉里。而我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覺得他水平一般,但在醫學專家看來他水平最高。
【啟示】 以上的“病”可以理解為“質量事故”。能將質量事故在“病”情發作之前就進行消除,才是“善之善者也”。
預防質量事故 ,要從“小病”做起。也就是要防患于未然。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對于成功處理已發質量事故的人要進行獎勵,同時,更要對預防質量事故的人和行為進行獎勵。 質量管理如同醫生看病,治標不能忘固本。許多企業懸掛著“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的標語,而現實中存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質量管理誤區。
造成“重結果輕過程” 現象是因為:結果控制者因為改正了管理錯誤,得到員工和領導的認可;而默默無聞的`過程控制者不容易引起員工和領導的重視。最終導致管理者對表面文章樂此不疲,而對預防式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敬而遠之。
如何提高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執行力呢?首先,從上到下應當有很強的全過程質量管理意識。其次,每個環節都制定詳細的質量管理標準。再次,用業績考核改變公司不利局面。第四,客戶和員工是最好的質量改善者。
質量管理經典小故事2
一個替人割草打工的男孩打電話給一位陳太太說:“您需不需要割草?”陳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陳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陳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也已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男孩便掛了電話,此時男孩的室友問他說:“你不是就在陳太太那割草打工嗎?為什么還要打這電話?”男孩說:“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啟示】 這個故事反映的ISO的第一個思想,即以顧客為關注焦點,不斷地探詢顧客的評價,我們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長處與不足,然后揚長避短,改進自己的工作質量,牢牢的抓住顧客。
這也是質量管理八項原則第6條:“持續改進”思想的實際運用的一個例子。我們每個員工是否也可結合自己的`崗位工作,做一些持續改進呢? 所有的員工都可以做到讓顧客滿意。
對于營銷人員來說,這樣是可以得到忠誠度極高的顧客。對于我們每個員工來說,只有時刻關注我們的“顧客(服務對象)”我們的工作質量才可以不斷改進。 這也是溝通的問題, 一個人想得到公正、客觀的評價真的好難。這個故事是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好的方法呢?
做質量的大多數時候都是被動的,只是延續出現問題然后再去解決問題的模式,如果能主動查找問題并解決問題那才是完美的質量管理模式。這也就顯示出了一個質量管理者的精髓所在 。
一切都屬于那些天天做好準備的人。不要光想著天上能下鈔票雨,那是不可能的,凡事靠腦子去想,用雙手去做,把不應該發生的事情,提前預防,把不良的缺憾扼殺在萌芽狀態。我們要始終堅信“風險是可以防范的,缺陷是可以預防的”!
質量管理經典小故事3
四個朋友
四個朋友的故事,他們的名字是:每個人,某些人,任何人及沒有人。
這里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每個人都肯定某些人會做的,因為任何人也可以做,但是最后卻沒有人做。
某些人因此而憤怒,因為這是每個人的'工作。
每個人也認為任何人也會做的,但沒有人明白其實每個人都沒有做。
結果,每個人都會責怪某些人,因為沒有人去做任何人也會做的事。
領悟:
了解質量管理的定義及職責范圍,做到各司其職。其實質量管理就是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協調活動,包括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質量改進。那么,質量管理者的職責范圍是什么呢?
l、宣傳貫徹產品質量法律法規;
2、編制和控制質量管理程序文件;
3、質量檢驗用文件的準備和管理(完整、正確、齊全、統一):設計部門提供的文件、工程工藝部門提供的文件、銷售部門提供的文件、標準化部門提供的文件、有關標準化方面的資料;
4、產品形成全過程的質量管理;
5、檢測設備的配置和管理;
6、檢驗人員的培訓和管理。
質量管理經典小故事4
一個質量奇跡
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美國空軍降落傘的安全性能不夠。在廠方的.努力下,合格率已經提升到99.9%,而軍方要求產品合格率必須達到100%。廠方一再強調,任何產品也不可能達到絕對100%的合格率,除非出現奇跡。但軍方強烈要求:99.9%的合格率,就意味著1000名傘兵中,會有一個人因跳傘而送命。
相持不下之時,軍方決定改變檢查質量的方法,從廠商前一周交貨的降落傘中隨機挑出一個,讓廠商負責人裝備上身后,親自從飛機上跳下。這個方法實施后,奇跡出現了:不合格率立刻變成了零!99.9%與100%,看來差距微乎其微。單就產品質量來說,不但廠家認為沒啥了不起,就連消費者也認為不能挑剔過分。所以,司空見慣和不以為然就變成了眾口一辭的認同。然而,就因為有了這99.9%,1000名士兵就有一個無辜送命。為了捍衛生命,稍加一個措施,就誕生了奇跡。
質量管理經典小故事5
這是一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美國空軍和降落傘制造商之間的真實故事。在當時,降落傘的安全度不夠完美,即使經過廠商努力的改善,使得降落傘制造商生產的降落傘的良品率已經達到了99.9%,應該說這個良品率即使現在許多企業也很難達到。
但是美國空軍卻對此公司說 No, 他們要求所交降落傘的合格率必須達到100%。于是降落傘制造商的總經理便專程去飛行大隊商討此事,看是否能夠降低這個水準?因為廠商認為,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已接近完美了,沒有什么必要再改。當然美國空軍一口回絕,因為品質沒有折扣。后來,軍方要求改變了檢查品質的方法。那就是從廠商前一周交貨的降落傘中,隨機挑出一個,讓廠商負責人裝備上身后親自從飛行中的機身跳下。這個方法實施后,不良率立刻變成零。
【啟示】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對產品來說,不是100分就是0分。”任何產品,只要存在一絲一毫的`質量問題,都意味著失敗。 許多人做事時常有“差不多”的心態,對于領導或是客戶所提出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會覺得對方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滿!
對待產品質量應該保持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換位成消費者,如果買回的酵母做的饅頭里吃出一根頭發,什么滋味?也許我們會認為10萬(或10億)袋酵母里才有一袋里有一根頭發無需大驚小怪。但是對我們來說是十萬分之一,對于吃到頭發的消費者來說就是100%。
試想,如果什么事情只有99.9%的成功率,那么每年有20,000次配錯藥事件;每年15,000個嬰兒出生時會被抱錯;每星期有500宗做錯手術事件;每小時有20xx封信郵寄錯誤。看了這些數據,我們肯定都希望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在工作中作到100%。因為我們是生產者,同時我們也是消費者。
【質量管理經典小故事】相關文章:
古代禮儀小故事 古代禮儀小故事04-13
古代的寓言小故事古代寓言小故事04-14
禮儀小故事06-19
管理小故事08-27
禮儀的小故事03-01
職場小故事06-07
生活小故事06-27
禮儀小故事07-14
管理小故事10-02
管理的小故事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