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創新社會管理模式
導語: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必要手段,是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徑,是統籌城鄉發展、讓全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必然要求,是建設加快“兩型社會”構建的重大措施。
如何創新社會管理模式
一是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狀況,順應社會發展的方向。
在治理或管理上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思路,即“堵”的思路和“導”的思路。歷史經驗證明,“堵”的思路往往積蓄矛盾,不是好的辦法;“導”的思路,因勢利導,是一種高明的治理策略。
二是合乎人民群眾的需要。
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因此,創新社會管理體系首先要了解人民群眾需要什么,根據人民群眾的需要來建立規則和制度。為此,要深入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了解老百姓的真實需要。反之,如果根本不了解老百姓的需要,在辦公室里拍腦袋想辦法,自以為創新,往往要失敗,這樣想出來的辦法非但不能“利民”反而常常“擾民”。
三是發揮多方面的積極性。
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管理的主體,而不是簡單的被管理者,全體民眾的積極參與是社會管理成功的關鍵。
四是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
在超過13億人口的大國,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如此之快,確實容易產生矛盾,出現不和諧因素。科學的社會管理體系并不排斥這些矛盾,而要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規范社會行為、引導事務向好的方面發展。
五是提高科學化社會管理水平。
科學化管理主要是指采用客觀合理的、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方式方法。當然,由于社會生活本身總是處于發展變化之中,科學化的社會管理一定要與時俱進。比如互聯網、博客是新事物,科學化的管理就必須適應這些新事物,在方式方法上有所創新。同時,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而不能“一刀切”。
六是互動、溝通的原則。
要想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就必須隨時了解第一線的情況。只有及時與群眾互動、溝通,才能得到最新的信息;只有互動、溝通,廣大群眾的意見才能反映上來。所以,及時的互動、溝通可以防患于未然,可以防止矛盾積蓄、積累和激化。
七是實踐的原則。
社會管理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與民生密不可分。所以,真正的社會管理創新往往來自基層、一線以及與老百姓同呼吸共命運的管理者。我們要不斷總結一線工作者的實踐經驗、實踐案例,從中發現典型。同時,社會管理只有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扎根,才能有生命力。
如何創新社會管理模式
以家庭文化弘揚敬老養老美德
近年來,惠安縣山霞鎮探索敬老養老和家庭文化發展宣傳新模式,建立計生居家養老服務站,優先解決失獨家庭、二女戶、獨生戶等計生家庭老無所居問題,通過免費辦理意外保險、新農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體檢等措施,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醫”。依托全國“最美家庭”陳木春先生創館的家庭發展博物館,館內收集上千件閩南人生產生活、婚喪嫁娶等家庭民俗物件,是閩南家庭文化歷史見證。該館以傳統文化激勵后人,啟迪人們,弘揚了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
為企業員工免費體檢
計生關懷,惠及民企員工,十分重要。從今年8月16日起,晉江市西濱鎮在轄區內開展流動了一系列的人口健康促進活動,力推計生關懷進民企。在推進衛生計生服務均等化方面,政府專門出資,為轄區內的民營企業員工免費體檢(每人體檢費200元),免費體檢活動的`開展,降低了轄區內流動人口職業病風險,提高了廣大流動人口健康水平。截至9月1日,該鎮已為5家企業近千人免費體檢。免費體檢活動,受到了在當地民營企業工作的廣大流動人口的歡迎,有效拓展了計生關懷的新空間。
走訪慰問精準扶貧對象
8月30日,南安市衛計局局長洪文偉帶隊到官橋鎮塘上村楊淑玲等9戶精準扶貧對象和計生二女困難戶家中走訪慰問,面對面助其解決困難,量身定制脫貧項目。官橋鎮黨委書記傅漳龍、副書記黃桂森陪同。走訪慰問中,了解到楊淑玲因病致貧,醫療費用高、就醫難和報銷難,洪文偉局長當即協調醫院,為她就醫和醫療費報銷開辟綠色通道,送上慰問金。楊漢水是計生二女戶,因病致困,市衛計局人員勉勵他樹立信心,并制定養殖脫貧項目。當天,像楊淑玲、楊漢水這樣受益的還有多個精準扶貧對象。
做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
今年以來,永春縣下洋鎮扎實做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一是宣傳氛圍到位。印發孕前優生檢查宣傳資料500多份,節假日、趕集等時設咨詢臺,組織村計生管理員培訓,宣傳開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意義。二是組織實施到位。鎖定目標人群,依托全員人口信息逐一摸排,及時與符合條件人員溝通、預約,已有85對夫妻進行孕前優生檢查。三是隨訪服務到位。建立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檔案,一戶一檔,專人負責。鎮計生辦技術服務人員與村專干上門隨訪,做好孕前、孕中、孕后跟蹤服務。
開展計生特殊家庭救助行動
為深化“生育關懷行動”,體現黨和政府及界對計生家庭的關愛,德化縣龍潯鎮計生協會認真開展計生特殊家庭救助慰問活動。經過調查摸底、審查確認全鎮16個村(社區)共有9戶失獨家庭,4戶傷殘家庭。對失獨和傷殘家庭,一是泉州市計生協會每戶慰問5000元,德化縣計生協會每戶慰問10000元,鎮、村兩級協會配套慰問;年滿60周歲的每月每人發給1400元生活費。二是安排心理醫生對失獨和傷殘家庭精神慰藉。三是安排鎮、村兩級干部長期掛鉤,幫助解決生產、生活、生育問題。
如何創新社會管理模式
第一,社會結構出現了巨大變化,構成社會的群體有了重大變遷。
過去的農民絕大部分從事農業生產勞動,今天的很多農民已經轉化為農民工了;過去的工人基本屬于體制內的“職工”,今天的工人構成則多元化了。同時,今天的社會結構中也出現了很多新的.社會群體,比如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到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雇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
第二,人們生活工作的社區變了。
傳統的城市社區基本上是單位大院和街道居委會兩種類型,但今天的城鄉社區均有重大變化,比如新生的商品房小區、物業管理型小區、各種開發區、各類科技園區、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工業化成為主體的農村社區、“新農村”等都是過去難以想象的。
第三,就業體制發生重大變化。
過去絕大部分城市居民在國有和集體單位就業,今天,在傳統體制里就業的已經是少數。新生的就業體制包括私營企業,外商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聯營企業,合資企業,香港、澳門、臺灣商人投資企業等。實際運作中,就業情況比單純分類更復雜,比如有承包、轉包、出租,也有包工隊、掛靠、交管理費、網上開店等。
第四,社會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發展。
全國的、地區的社團、專業組織、學術組織、行業協會、民辦非企業組織、志愿者組織、基金會等多達數十萬,其成員數以千萬計。
第五,人口巨大流動。
改革開放前的“鐵飯碗”導致終身就業制,即絕大多數人終身在一個單位就業,而且由于戶籍制度的鎖定,人們很難在不同單位、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之間流動。今天,人口流動成為巨大的洪流,僅農民工的流動就非常巨大。調查顯示,“80后”、“90后”群體變換工作單位的比率大大高于他們的前輩。
第六,社會生活變化。
改革30多年來,人們的社會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交往方式均發生重大變化,比如住房體制變化了,過去城市居民基本上都是住在單位的房子里,今天多數城市居民成為住房的所有者。同樣,醫療、教育、養老以及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如何創新社會管理模式】相關文章:
社會如何創新管理06-03
如何加強社會管理創新03-18
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06-03
如何加強創新社會管理06-03
如何進行創新社會管理06-04
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方法06-04
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探討06-04
企業如何構建人性化管理模式03-18
如何創新社會管理心得(通用14篇)04-14
如何做好創新管理文化創新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