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企業碎片化時間管理
導語:有效的利用碎片化時間,一來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二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加速工作進度,三可以節省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需要為了方案策劃加班加點。面對不可避免被碎片化的時間,如果我們將其撬動并進行有效管理,就可以更好地整合多元的跨界資源。揚長避短,運籌帷幄,方能令時間碎片化這把“雙刃劍”所向披靡。
企業碎片化時間管理
1、隨身攜帶書、紙、筆
生活中,有些碎片時間是"突如其來"的,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需要排隊、等人、等車,這時往往因為沒有準備,手邊沒有任何可供學習或消遣的資料,而讓時間白白溜走。此時可以在書包里裝一本專業課的書籍或者單詞書,背背單詞或者看幾個專業課的名詞解釋,就能有效添補空白,不至于因為白白浪費時間而心慌慌了。
2、同類型的事情要批量化處理
我們一天當中會做很多的事,比如要跟幾個人打電話,比如要出去買點東西,比如要在知網上查些文獻……
當這些事情之間來回切換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切換的成本。比如我學習的時候,突然想要去文具店買只筆,就得跑出自習室一趟吧?買完筆回來自習,突然想起來要給誰打個電話,是不是又得走出自習室?每次從自習室進進出出,復習的狀態總會受到點影響吧?這些都是切換成本。
所謂的批次處理就是,如果你要打電話了,你就把所有要通過電話解決的'事情一次去做完,比如說,今天要跟幾個人打電話,就都集中在一個時間段內打完;如果要使用電腦,就把查文獻跟網購的事一起都解決了,省得每次電腦開關機都要浪費時間。
把同一類型的事情都做完之后,我再去做下一個情景要去做的事,這樣就能有效的減少你的碎片化時間,提高時間效率。
3、不要在學習的同時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
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誰都明白,可還是有許多同學在邊學習邊聽音樂。或許你會說聽音樂是放松神經的好辦法,那么你盡可以專心的學習一小時后全身放松地聽一刻鐘音樂,這樣比帶著耳機做功課的效果好多了。
4、充分利用電子設備
很多人都說在考研期間換成了老年機,其實影響你的不是手機,而是自制力。我們需要明白手機、平板電腦、kindle移動電子設備,不只是用來娛樂的。
利用好這些設備等于利用好時間。平板電腦和手機都可以下載復習資料和應用軟件,還可以在線聽視頻課程,kindle可以存儲大量電子書。排隊買飯的時候刷幾個單詞或者英語閱讀,或者繼續未聽完的視頻課。總之只要科學利用,這些電子設備可以發揮無限潛能,隨時隨地學習不再是難題。
企業碎片化時間管理
一、完整時間碎片化
1.任務時間碎片化
3M公司允許技術人員利用15%的工作時間做個人感興趣的方案,無論其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企業可以給員工一定的時間自由度,對于一些靈活度較高、非緊急的工作任務,授予自主支配權,在截止期限內,將任務微化成小模塊分開完成,把節省下來的完整時間用于更加重要的事務上。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創新型工作任務,充分的自由度在開發員工創造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員工自信,對吸引和留住人才起到促進作用。
2.培訓時間碎片化
傳統的填鴨式培訓,會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并容易引發員工的抵觸情緒。騰訊公司將培訓內容發布在企業內網上,員工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電腦或手機,觀看教學微視頻、案例資料等,不僅避免了傳統培訓的弊端,還在無形中宣傳了企業文化,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不容忽視的是,培訓時間碎片化還需要有效的規范和監督,為網頁設置閱讀或觀看時長記錄,輔以問卷小測試來檢測員工學習效果,方便企業在后臺參照員工參訓數據,及時追蹤其學習動態。
3.建言時間碎片化
員工的建言獻策,對解決企業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業傾向于利用開會時間讓員工發言,但囿于面子問題或迫于壓力,員工并不敢自由暢談。維基百科(Wikipedia)的產生歸功于大眾,它的設計初衷是鼓勵人們自愿(無償),隨時對自己熟知的知識補充完善,最終建立了互聯網式的百科全書。企業可以學習這種分布式協同方式,利用“互聯網+”在公司建立一個共享平臺,員工可以選擇實名或匿名建言,避免尷尬境地。企業根據員工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和創意,組織公開會議,形成可落地的方案。
二、工作氛圍有序化
現實工作中,個體為了保持工作時間的連貫性,需要忽略碎片化信息、拒絕他人的打擾,但礙于拒絕可能導致尷尬的局面,一些員工并不能做到“勇于說不”,這就需要企業和個人主動采取措施改善這一現象。
1.創造“免打擾”的工作氛圍
為了避免員工在工作的過程中,總是有外界因素打擾,企業有必要降低干擾因素。華為公司為了解決工作過程中隨時可能發生的“打擾”,提出“韻律原則”,強調員工不僅要保持自己的工作節奏,還要與別人的韻律相協調,多采用干擾性不強的溝通方式,不唐突地拜訪他人等。企業可以設置溝通規范,減少非緊急、非重要的事務將工作時間碎片化,例如將非緊急會議安排在每天工作之初或結束時,提倡員工利用就餐時間而非工作時間閑談,規避員工間由于直接拒絕,導致的組織合作氛圍降低。
2.塑造“心無旁騖”的工作態度
專心致志完成手中的重要工作,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提升個體的成就感。喬布斯曾說,“決定不做什么對于決定做什么是至關重要的”。在面對需要精力高度集中的任務時,員工可以嘗試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提出的“番茄工作法”,該方法將25分鐘定義為一個番茄時間,在此期間不做任何與任務無關之事,爆發式的工作使得員工更加專注,每個番茄時間之間輔以5分鐘休息,緩解精神疲勞。待任務完成后,員工可以集中時間處理期間發生的其他事情,提高整體工作效率。
3.避免多任務處理
“多任務處理”是指,一個人不停地在不同任務間來回轉換,例如,在1小時內,員工在收發郵件、準備工作匯報、接打電話間頻繁轉換。來自哈佛商學院和腦神經科學家丹尼爾·列維京的兩項研究綜合表明,頻繁轉換任務的人,會感受到更高的壓力、消耗更多的能量、限制創新思維。
相反,能夠安排好時間、集中精力工作的人,不僅工作產出更高,而且不會過于疲勞。當員工將同時面臨多任務、多信息時,需要提前利用5-10分鐘時間,做好資源整合與時間規劃,按照管理學家史蒂芬·柯維提出的時間管理四象限法,樹立“要事第一”的觀念,將任務按照重要度依次完成,避免多任務處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碎片時間集成化
1.整合員工碎片時間,集成碎片資源
當員工的'時間被碎片化后,企業有必要定期將員工的時間進行集成,發揮團隊作用。惠普公司隨處可見員工聚在一起喝著咖啡討論問題;去哪兒網公司利用下午下班前后組織分享會,并將交流視頻上傳至內網,幫助員工鞏固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
對于員工缺少閱讀和交流的現狀,人力資源部門可以收集員工關心的熱門話題,例如企業文化、萬眾創業等,定期圍繞一個核心問題,組織開展企業夜校或讀書交流會,領導及員工同時參與其中,結合實際工作,通過PPT展示、情境再現等方式分享心得感悟。這種形式聚焦主題、輕松活躍,整合了個體間分散的碎片化時間和資源,利于群策群力,運用集體智慧創造無限價值。
2.抓住工作間隙,逐步自我提升
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們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工作間隙——每天工作時間內的短暫休息(micro-break)時間中,從事與工作相關活動,如學習工作中的新知識、反思工作可以改進之處、與同事溝通等都有利于長期保持較高的精力水平。在工作間隙,個體可以自主通過閱讀,或利用各類學習、視聽軟件進行“充電”,抓住任何積累碎片化信息的時間縫隙,盡快調整到適宜的工作狀態,集成碎片化的時間錘煉自我。
【企業碎片化時間管理】相關文章:
企業員工的時間管理12-29
怎樣讓時間管理有序化05-02
企業流程化管理的意義06-04
企業管理信息化06-04
企業如何實現人性化管理03-07
企業如何人性化管理03-08
企業的禮儀標準化-交際禮儀06-04
時間管理的技巧06-04
時間管理技巧06-04
時間管理的法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