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知識管理與企業電子化的學習
一、知識資源:企業競爭力的要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預言:知識的生產率將日益成為一個國家、一個行業.一家公司競爭的決定性因素。1997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關于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的報告中提出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概念,報告指出,體現于人力資本和技術中的知識是經濟發展的核心。
知識在企業生存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始于當代的管理思想。傳統的管理觀念一向認為工作中的know—how是企業和個人成功的關鍵,“知識就是力量”是眾所周知的名言,離開知識,創新、創造力、判斷力、效率都無從談起。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要求企業不斷變革和創新,以適應日益變化的環境,而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的根本在于對知識的了解、掌握、整合和利用。因此,明智的企業管理者越來越意識到:知識資源是企業的戰略資源,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于對知識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研究者也傾向于把企業作為一個知識和知識流動的組織加以研究。在這一背景下,“知識管理”、“學習型組織”、“終身化學習”、“培訓是最大的福利”等新的管理觀念應運而生。
二、知識和知識管理的特性
在探析知識管理的特性之前,我們有必要對知識的特性及其獲取和傳遞規律進行分析。通常,人們把知識分為外顯和內隱兩大類。外顯知識也稱有形知識,可以用語言和圖形表達,易于整理和進行電腦儲存;內隱知識又稱作無形知識,是人類積累的經驗教訓,隱藏于大腦之中,知識的擁有者不能完全意識到它,不能用語言全部表達。由于有形知識可以用語言表達,可以利用各種載體公諸于眾,進行傳播和交流,相對而言比較容易獲取和共享。無形知識的獲取和流動則困難得多,其傳播和共享更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內部的制度安排以及溝通和互動的組織氣氛。
知識管理是為了實現企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最大化共享提供有效途徑。是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整理、儲存、傳遞、共享、轉化的全過程。知識的特性決定了這一過程呈現以下三個重要特征:一是知識作為一種戰略資源與工業經濟形態下的自然資源有本質不同,前者愈使用愈多,愈使用價值愈大,呈報酬遞增規律;只有在開放的知識交換狀態下,個人擁有的知識才有可能得到增長,而不被分享和使用的知識將會老化,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因此公開和共享是知識資源充分有效利用的不可缺少的環節。二是實現順暢和持續的知識流動和交換,必須要讓企業員工有共享知識的動力和人文條件。除了依賴于制度的激勵以外,必須創造一個廣泛參與的團隊學習環境。廣泛的參與將會引出更多的問題,引發更多的思考,尤其有利于無形知識的顯性化。三是知識量的激增、新舊知識代謝速度的加快以及企業在激烈競爭環境中對知識的需求,要求企業在知識的獲取和傳遞過程中盡可能低成本、快速度。知識管理的上述特性,向企業傳統的學習方法和培訓體系提出了創新要求。
三、E—Learning:企業學習創新的途徑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切合和適應了企業知識管理對學習創新的要求。以Intemet為代表的網絡技術帶來了教育領域的革命,基于網絡平臺的電子化學習(E—Learning)變革著傳統的企業培訓,企業依托Intemet網絡多媒體技術平臺將專業知識、技術經驗、管理信息等傳送到員工面前,員工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網絡進行學習交流或接受培訓,并將知識不斷轉化為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不斷增長的財富。這種以互聯網為核心的電子化學習已成為全球性企業內部教育培訓的發展趨勢。
四、企業E—Learning的實施
迄今,國內成功實施E—Learning的企業很少,先行者還在探索之中。我們預期,隨著企業市場環境的變化、信息技術的普及、企業員工知識結構的改變,將會出現一些可以起到樣板作用的企業,E—Learning戰略對于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作用也將被更廣泛的認識和接受。但必須強調指出的是:正如推廣ERP等管理系統一樣,要從行業和企業的實際出發,理清思路,精心論證,充分做好前期各項工作,避免盲目投資上馬,避免因企業內部認識不一、管理不當、不求實效而損害E—Learning的聲譽。
【知識管理與企業電子化的學習】相關文章:
企業知識型員工的管理06-04
企業對知識型員工的管理06-04
企業知識型員工管理06-04
知識型企業員工的管理06-04
學習企業管理的心得01-02
企業知識型員工的激勵管理04-24
企業中知識型員工的管理06-04
現代企業知識型員工管理06-04
企業管理的基礎知識有哪些03-18
企業管理概論學習心得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