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抑郁癥的癥狀表現
抑郁癥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在當下是非常常見的,那么這樣的一種精神疾病有哪些癥狀表現呢?下面不如跟著小編來了解下吧。
抑郁癥的癥狀表現
1.抑郁心境
這是抑郁癥患者最主要的特征,輕者心情不佳、苦惱、憂傷,終日唉聲嘆氣; 重者情緒低沉、悲觀、絕望,有自殺傾向。
2.快感缺失
對日常生活的興趣喪失,對各種娛樂或令人高興的事體驗不到樂趣。輕者盡量回避社交活動;重者閉門獨居、疏遠親友、杜絕社交。
3.無明顯原因的持續疲勞感
輕者感覺自己身體疲倦,力不從心,生活和工作喪失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者甚至連吃、喝、個人衛生都不能顧及。
4.性功能減退
疾病早期即可出現性欲減低,男性可能出現陽痿,女病人有性感缺失。
5.睡眠障礙
約有70%~80%的抑郁癥患者伴有睡眠障礙,患者通常入睡無困難,但幾小時后即醒,故稱為清晨失眠癥、中途覺醒及末期失眠癥,醒后又處于抑郁心情之中。伴有焦慮癥者表現為入睡困難和惡夢多,還有少數的抑郁癥患者睡眠過多,稱為“多睡性抑郁”。
6.消極悲觀
內心十分痛苦、悲觀、絕望,感到生活是負擔,不值得留戀,以死求解脫,可產生強烈的自殺念頭和行為。
7.晝夜變化
病人心境有晝重夜輕的變化。清晨或上午陷入心境低潮,下午或傍晚漸見好轉,能進行簡短交談和進餐。晝夜變化發生率約50%。
抑郁癥病因
迄今,抑郁癥的病因并不非常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郁癥的發病過程。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與抑郁癥關系密切的心理學易患素質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氣質。成年期遭遇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導致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郁發作的重要觸發條件。然而,以上這些因素并不是單獨起作用的,強調遺傳與環境或應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交互作用的出現時點在抑郁癥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抑郁癥臨床表現
抑郁癥可以表現為單次或反復多次的抑郁發作,以下是抑郁發作的主要表現。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觀。輕者悶悶不樂、無愉快感、興趣減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常伴有自責自罪,嚴重者出現罪惡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現幻覺。
2.思維遲緩
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銹的機器”,“腦子像涂了一層糨糊一樣”。臨床上可見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嚴重者交流無法順利進行。
3.意志活動減退
患者意志活動呈顯著持久的抑制。臨床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回避社交。嚴重時連吃、喝等生理需要和個人衛生都不顧,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甚至發展為不語、不動、不食,稱為“抑郁性木僵”,但仔細精神檢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緒。伴有焦慮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頓足或踱來踱去等癥狀。嚴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極自殺的觀念或行為。因抑郁癥而自殺的不乏名人,包括梵高、海明威、三毛、張國榮、[3]徐行、李曉、羅賓·威廉姆斯、喬任梁等[4]。消極悲觀的思想及自責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發絕望的念頭,認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會使自殺企圖發展成自殺行為。這是抑郁癥最危險的癥狀,應提高警惕。
4.認知功能損害
研究認為抑郁癥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時間延長、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能力差、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認知功能損害導致患者社會功能障礙,而且影響患者遠期預后。
5.軀體癥狀
主要有睡眠障礙、乏力、食欲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減退、陽痿、閉經等。軀體不適的體訴可涉及各臟器,如惡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也較常見。病前軀體疾病的主訴通常加重。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一般比平時早醒2~3小時,醒后不能再入睡,這對抑郁發作具有特征性意義。有的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少數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多。體重減輕與食欲減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數患者可出現食欲增強、體重增加。
抑郁癥的治療
1.治療目標
抑郁發作的治療要達到三個目標:①提高臨床治愈率,最大限度減少病殘率和自殺率,關鍵在于徹底消除臨床癥狀;②提高生存質量,恢復社會功能;③預防復發。
2.治療原則
①個體化治療;②劑量逐步遞增,盡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應減至最少,以提高服藥依從性;③足量足療程治療;④盡可能單一用藥,如療效不佳可考慮轉換治療、增效治療或聯合治療,但需要注意藥物相互作用;⑤治療前知情告知;⑥治療期間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和不良反應并及時處理;⑦可聯合心理治療增加療效;⑧積極治療與抑郁共病的其他軀體疾病、物質依賴、焦慮障礙等。
3.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中度以上抑郁發作的主要治療措施。目前臨床上一線的抗抑郁藥主要包括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代表藥物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蘭和艾司西酞普蘭)、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代表藥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郁藥(NaSSA,代表藥物米氮平)等。傳統的三環類、四環類抗抑郁藥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由于不良反應較大,應用明顯減少。
4.心理治療
對有明顯心理社會因素作用的抑郁發作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常需合并心理治療。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治療、婚姻和家庭治療、精神動力學治療等,其中認知行為治療對抑郁發作的療效已經得到公認。
5.物理治療
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新的物理治療手段——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主要適用于輕中度的抑郁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