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的小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設計1
一、生活中的小數
談話引入:新的學期開始了。同學們又長大一歲了。今年是——20xx年。你們多大了?板書出數據。總結出“整數”。生活中除了碰到這些整數,我們還會碰到——小數。你在哪里遇到過小數?說一說。
二、小數的意義
1、閱讀書上P2的生活中的小數。(了解學生對小數讀法掌握情況)
2、學生試著解釋這些小數的意義。(初步感知小數的意義。)
3、一同探究小數意義。(讓學生從附頁中剪下圖形)
用一個正方形表示“1”,把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其中的1份涂色,另一個其中的3份涂色,并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 ,
也可以寫成小數0.1,0.1表示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 也可以寫成小數0.3,表示什么意義?
請同學們把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其中的`1份涂色,另一個其中的23份涂色,并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 ,
寫成小數怎么表示,說說表示的意義?
請同學們想想,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怎么用小數表示?59份呢?表示什么意義?
觀察這些分數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母都是10、100、1000……
5、觀察這些小數和分數,你有什么發現?
6、我們在寫整數時都可以按照數位順序表來寫,小數可不可以呢?看P5的計數器。了解數位順序。明確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的各數表示什么。邊想邊填。
三、運用拓展
1、完成試一試。注意學生的讀、寫小數。
2、完成練一練。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冀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8、79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自主嘗試簡單的一位小數加、減計算的過程。2、會計算一位小數的不進位加法和不退位減法,知道用豎式計算時小數點要對齊的道理。
3、經歷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教學預設
一、談話引入
師:你們自己去買過東西嗎?
師:有沒有同時買過幾樣東西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到商場走一走?怎么樣?
二、問題情境
⒈出示情景圖
仔細觀察,說說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⒉提出問題。
師:根據圖上給出的信息,誰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3.師:下面,咱們先來解決“一共花了多少錢?”的問題。
三、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⒈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問題。
師:自己在練習本上試著做一做,你是怎樣算出得數的,把過程寫下來。
(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解答。教師巡視為下面的交流做準備。)
⒉小組討論。
3.交流算法。
學生可能會出現的情況。
(1)、2元加4元等于6元,
4角加5角等于9角,
6元加9角等于6元9角。
(2)、2.4元=24角
4.5元=45角
24+45=69(角)=6.9元
(3)、用豎式計算。
2.4
+ 4.5
6.9
豎式計算,如果學生沒有寫出來,教師應參與其中,與同學們一起交流。
3、討論。
(1)、五種算法有什么共同點?
(2)、用豎式做小數加法時,為什么“小數點”一定要對齊?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
①這三種方法都是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即相同單位的數相加。
②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法時,小數點要對齊,也就是相同單位的數要對齊。
4、檢驗與應用。
師:孩子們,今天的知識你們學會了嗎?那,我可要考考大家了。
問題:買雞蛋比買豆腐多花了多少錢?
(1).選擇你喜歡的方法,學生自己列式計算。
(2).交流算法。
(3).總結用豎式計算小數減法的方法。
四、嘗試練習。
第1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交流時,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算的,強調:用豎式計算,小數點一定要對齊。
第2題:此題有多種答案,鼓勵學生獨立選擇信息,列式計算,說出算法。
第3題:
(1) 出示情境圖,了解圖上的數學信息。
(2) 每位同學做一個就餐計劃,全班交流。
教師要注意關注學生食品搭配是否合理。
談話入手,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拉近了課堂與學生的距離,趣味性高。學生非常愉悅、輕松地進入課堂。
讓學生觀察情景圖,并說一說發現的數學信息,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的意識和能力。
問題具有開放性,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一句導語,過渡到新授課上來。非常自然,水到渠成。
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先自己思考,再交流,學生經歷了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交流時可以互相分享。整個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也讓學生在這個學習活動中有成就感。
一題多解,體現多樣化的解題方法。活躍學生思維。
教師是課堂學習中的一員。與學生一起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是學生的大朋友。
先讓學生自己總結,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總結歸納能力。
這一環節,體現了數學知識間的融會貫通及密切聯系。是要孩子們明白,這幾種算法雖然不同,但道理卻是相通的。都是相同單位的'數相加,理解了這一點,那么,在做小數加法時,小數點要對齊的道理也就迎刃而解了。
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這一環節其實是對前面學習班復習、鞏固再拓展。要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是學生在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自主解決問題,培養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注意培養學生認真審題以及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同時也要注意了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書寫工整的良好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節約、愛惜糧食的傳統美德,合理搭配自己的飲食。
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會很高,這是他們切身體會的,他們定會對這個問題感興趣,踴躍發言。
經過兩年多來的數學學習,學生完全能夠說出情境圖給出的數學信息。
孩子們會提出用“一共花了多少錢?”和“買雞蛋比買豆腐多花了多少錢?”兩個問題。
學生可能會列出以下算式:
① 2元4角+4元5角=
2元+4元=6元,
4角+5角=9角,
6元+9角=6元9角。
②2元 4角
+ 4元 5角
6元 9角
③2元4角+4元5角=
2.4元=24角
4.5元=45角
24+45=69(角)=6元9角
④2元4角+4元5角=6元9角
元 角 分
240
+ 450
690
答:一共花了6元9角。
⑤2.4+4.5=6.9(元)
2.4
+ 4.5
6.9
答:一共花了6.9元。
這一環節,學生有可能不知道如何去說,去描述它們的相同點。也可能是只言片語,說不完整,但,只要學生說出來,都要給予鼓勵。
學生可能會列出以下算式:
①4元5角- 2元4角=
4元 - 2元= 2元,
5角 - 1角= 1角,
2元+1角=2元1角。
②4元 5角
- 2元 4角
2元 1角
③4元5角 - 2元4角=
4.5元=45角
2.4元=24角
45-24=21(角)=2元1角
④ 元 角 分
450
- 240
210
4.5 - 2.4 =2.1(元)
4.5- 2.4=2.1
答:買雞蛋比買豆腐多花2.1元。
估計用最后一種方法的同學會最多。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設計3
課題:生活中的小數
內容:小數的意義
課時:2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小數。
2、通過實際操作,體會小數與十進制分數的關系,了解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部分各數位名稱的意義,會正確讀寫小數。
基本教學過程:
一、生活中的小數
(事先布置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除了某些商品的標價用到小數外,找一找還有哪些地方用到小數。)
說說看,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書上也有一些同學們經常接觸的小數,看一看,說一說。
二、小數的意義
1、一盒火柴的價格是0.1元,也就是多少錢?一本本子的價格是3角,也就是多少元?
2、一個盒子的'寬是0.1米,誰知道這也就是多長?猜一猜。
為什么?你是怎樣想的?為什么不猜“1厘米”?
這個盒子的長是3分米,想一想,也就是多少米?
3、出示一條線段,如果這條線段的長是“1”,請你想辦法得到0.1,標出來。你是怎么做的?好象還可以用分數表示。你能標出0.4嗎?
4、你能解釋為什么1分米可以表示成0.1米,3角可以表示成0.3元?
5、1分也就是多少元?0.02米,也就是多長?猜一猜。能說一說想法嗎?出示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是1,請你表示0.01可以嗎?小組討論一下,你打算怎么樣表示?為什么?是受什么啟發嗎?
6、板書:0.1=1/10 0.3=3/10 你發現了什么?
0.01=1/100 0.04=4/100
教學反思:學生在聯系生活實際認識小數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教材中采用樹形結合的形式把小數和十進分數聯系起來,認識小數的意義。但學生在做作業時,4.8中的4在()位上,表示()個();8在()上,表示()個()。有個別學生出錯,還要進一步加強練習。
三、運用拓展
1、說一說
你覺得小數和什么數聯系特別緊密?你還能再說出這樣的幾個等式嗎?你覺得小數是什么樣的數?
2、一個正方形是1,平均分成100份,23份是它的幾分之幾?可以用小數表示嗎?20份?
3、0.03米就是多長?為什么?0.12米呢?
4、這個正方形表示1,如果要表示0.001呢?0.013、0.216?寫幾個上面那樣的等式。
5、0.001米也就是多長?為什么?5毫米也就是多少米?30毫米?
四、練習提高
1、第5頁第1題。
2、第5頁第2、3題。
五、總結。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小數。
2、通過實際操作,體會小數與十進制分數的關系,了解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部分各數位名稱的意義,會正確讀寫小數。
基本教學過程:
一、復習
1、(1)一個為1的正方形,怎么樣表示0.1?
(2)0.1元是怎么回事?
(3)0.1米呢?1里有多少個0.1?1里有多少個0.01?
2、(1)把“1”平均分成10份,3份是多少?
(2)把“1”平均分成100份,3份是多少?12份是多少?
(3)把“1”平均分成100份,3份是多少?12份是多少?125份是多少?
教學反思:個別學生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的數表示多少,掌握得不是太好,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小數部分的讀法和整數部分的讀法混淆,還要加強練習。
(4)6個0.1是多少?6個0.01?13個0.01?18個0.001?
二、探索小數的數位
1、出示: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很難測量準確,現在還準備重新測量,到目前,一般都沿用1975年我國測量的數字——8848.13米。我們來看這個數,想一想,為什么要用小數?
2、板書:8848.13
3、從左邊看,第一個8表示多少?依次。邊說邊板書數位和計數單位。
4、“1”表示多少?“3”呢?那數位應該叫什么?計數單位?
5、練習。第4頁寫一寫、讀一讀、說一說。
6、第5頁第4題。
三、總結。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建立了小數的概念,學習了小數性質以及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進行的,包括了復名數化成小數和復名數化成低級和高級單位單名數。教材重在向學生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體驗,從而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
二、說教法
這節課,在教法和學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以“學生為主題,老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主要采用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的觀察、發現、應用的過程。引導學生利用遷移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學習。
2、注重創設情境,從學生已有的小數知識出發,緊密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目標分析:
知識目標:
1、通過具體事例,使學生理解什么是名數、單名數和復名數;
2、會利用單位間的進率進行高級與低級單位的名數互化。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分類能力、比較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品質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情感目標:
使學生經歷用小數描述生活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體會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單名數與復名數改寫的方法,感受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教學難點:進行單名數與復名數的改寫時,小數點的移動規律。
五、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境體驗小數
活動一:
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數說給同學們聽,并說說這些數據的含義。(設計意圖:希望學生能親自去調查,收集數據,讓學生去感受數學來自于生活,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也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更為后面對名數的認識積累一些具體的例子。)
活動二:
提出質疑1、請看黑板上的這些書,他們有什么特點?引出名數的概念。
質疑2、你能把這些數分為兩類嗎?引出單名數和復名數的概念。
活動三:加深理解,在小組內再舉出一些單名數和復名數的'例子。鞏固對這些定義的認識和理解。
實現知識目標的第一點:通過具體事例,使學生理解什么是名數、單名數和復名數。實現能力目標中的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類能力及概括能力。
(二)、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活動一:給美少女排排隊。
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整理好,小組派代表匯報方法。通過活動,總結出高級單位的名數與低級單位的名數互相轉化的方法;用高級單位的數換成低級單位的數就是乘以它們之間的進率,反之則除以它們之間的進率。
活動二:對對聯
為了加深對高級與低級名數轉化的理解,我還用對對聯的方式要求學生對出我出的上聯是:高化低,乘進率,小數點,往右移,移幾位,看進率。學生對出下聯:低化高,除進率,小數點,向左移,移幾位,看進率。
(三)、激趣練習鞏固知識
第一個練習:我設計了改寫姚明身高一題。這也是對剛剛學的知識的鞏固,運用。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第二個練習:挑戰生活的活動,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把物品的價格改正過來。這一環節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出發,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練習,為學生精心創設用數學的情境,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數學,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四)、拓展練習啟迪思維
動物運動會。這道題把整節課的數學知識全面的運用了起來,是一道有思維含量的練習題。他能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和深刻性。
總之,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我突出“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的理念,全體學生在求知的全過程中,興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將隨著有趣的課堂設計,會有著良好的發展。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
2.學生認識單名數和復名數、高級單位和低級單位,在明確各種計量單位和單位間進率的基礎上,會進行簡單的名數改寫。
3.通過收集生活中的小數,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使學生利用單位間的進率掌握名數改寫的一般方法。
難點:進行單名數與復名數的改寫時,小數點的移動規律。
教具準備:
幻燈片課件。
主要學習方法及教學策略分析
這節課在教法和學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主要采用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的觀察、發現、應用的過程。引導學生利用遷移法,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學習。
2、注重創設情境,從學生已有的小數知識出發,緊密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0.36×100= 4.08×1000= 30.2÷100= 12÷1000=
2、1米=( )分米=( )厘米 1千米=( )米
1噸=( )千克 1千克=( )克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設計意圖:1、復習鞏固,使學生能熟練移動小數點。2、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常用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新課導入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我們經常用到小數。在課前大家都收集了生活中的小數,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數說給同學們聽一聽。學生匯報各自收集到的小數,并說一說每個小數表示的含義。
老師展示教科書上的圖片和做一做,指名說它們表示的含義。
特別指出:小紅體操得分是9.25分,你覺得這個成績怎么樣?小麗的體溫是38.5度,你覺得她的體溫正常嗎?
同桌之間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收集的小數的含義。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課前的搜集生活中的小數的過程,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小數,觀察圖片中的小數,以及互相說說這些小數表示的含義,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小小數,處處有數學,同時進一步理解了小數的含義。)
三、新課學習
1、名數的認識
在計量長度、面積、重量、時間時,得到的數都帶有單位名稱,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數和單位名稱合起來叫做名數。
觀察同學們說出的這些名數,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是測量的結果,有數有單位;
不同點:有的名數只帶有一個單位名稱,有的名數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位名稱。
帶有一個單位名稱的名數,叫做單名數;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位名稱的叫做復名數。
大家能舉出一些單名數和復名數的例子嗎?
學生舉手發言
(設計意圖:讓學生知道名數和數區別,同時知道單名數和復名數的概念)
2、教學例1
通過剛才的學習,大家發現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真是廣泛呀!這里就有四個同學,他們在比身高,你們來給他們排排隊吧。
投影出示圖片
請同學們觀察這四個名數,能直接比較它們的大小嗎?要想比較它們的大小,你有什么想法?
學生討論回答:
把它們的單位都化相同了再比較。
把它們都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數
把它們都改寫成以厘米為單位的數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要比較大小,必需把單位統一。有兩種方案:或者都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或者都改寫成低級單位的。)
(1)教學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
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把它們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數
學生交流討論
80厘米=( )米
應該怎樣改寫?學生匯報: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設計意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自主對新知識進行主動探究學習。)
學生可能有這樣兩種方法:
①因為100厘米=1米,80厘米=米=0.80米
②80厘米=80÷100米=0.80米,其中的80÷100可以利用小數點移動的規律進行計算,縮小100倍也就是小數點向左移動2位,所以80÷100=0.80。
補充說明:小數末尾的零可以去掉。
兩種方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學生可能會選擇第二種,比較簡便)
(設計意圖:算法多樣化與優化。)
像這樣把一個單位的數換成另一個單位的數,叫做名數的改寫。(板書課題)
再來看一看厘米和米這兩個單位哪一個單位大,哪一個單位小?
我們把較大的單位叫做高級單位,而把較小的單位叫做低級單位。這道題就是把低級單位“厘米”作單位的名數改成高級單位“米”作單位的名數。
討論:怎樣把低級單位的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數?
小組討論后,匯報(用低級單位的數去除以進率)
教師出示1米45厘米=( )米
這道題與上面的題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復名數改寫成單名數)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怎樣將復名數改寫成單名數?小組討論一下,誰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引導學生說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來是1.45米 )
(設計意圖:明確單名數改單名數、復名數改單名數的區別)
(2)練一練
用這種改寫方法改寫下面各題
9020千克 =( )噸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設計意圖:熟練低級單位名數改寫成高級單位名數的方法)
(3)教學高級單位的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
0.95米=( )厘米
觀察這道題與剛才上面80厘米=( )米哪道題有什么不同?你能根據上面哪道題改寫的方法推想出這道題的改寫方法嗎?
小組討論
這是一道高級單位改寫成低級單位的數,應乘以進率。1米=100厘米,0.95×100=95,所以0.95米=95厘米
怎樣把高級單位的單名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單名數呢?
小組討論后,匯報(用高級單位的數去乘進率)
(設計意圖:學生有了上面學習的經驗,再利用知認的遷移和類推,讓學生自主學習高級單位名數改寫成低級單位名數的方法,教師只作適當的`指導)
1.32米=( )厘米
可以這么想:1.32米=1米+0.32米=100厘米+32厘米=132厘米,還可以這么算:1.32米=1.32×100厘米=132厘米。
請同學們完成書上的做一做:
3.7噸=(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 )米
四、課堂總結
1.這節課學習了什么?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3.還有什么疑問?
五、作業
1、教科書第70頁—71頁第1題和第3題
第一題:下面犧物品價簽上的小數點都標錯了,請改正過來。
第二題:辯識托盤稱上物品是重量是多少克或多少千克。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明確實際生活中的小學的含義。)
2、13厘米=( )分米 86克=( )千克
109分米=( )米 5350米=( )千米
3、 1.09米=( )毫米 2.56噸=( )千克
2.3千克=( )克 4.6米=( )分米
2.95元=( )元( )角( )分
4、71頁6題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題,讓學生鞏固名數改寫的方法)
教學后記:
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小數性質以及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通過身邊的小數入手,主要讓學生學會一般名數改寫的方法。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雖然也有一些亮點,如結合生活的數學,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教學安排有層次有坡度,也能按照知識遷移的方式讓學生去學習,體現了算法多樣化與最優化,但總得教學效果還是不太理想,離目標的達成還有一定的距離。
問題原因有多方面的:
一是在整堂課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對新課程理念體現的較少。
二是教師問題有些零碎,問題缺乏有效性,把學生束縛得太多,總擔心學生不明白。
三是這節名數改寫的課要求學生必須對各計量單位間的進率以及小數點的移動特別明確和熟練,才能達到順利的改寫,但實際是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已經生疏淡忘了,因此造成教學過程有些吃力。四是這節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可能跟與知識有一定的難度有關。五是教師在語言要更加精練準確,在評價學生的方式上還需多下功夫。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設計6
第六課時 生活中的小數
教學目標
一、復習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噸=( )千克
1時=( )分 1分= ( )秒
1平方米= (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課: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數說給小組同學聽,找一組同學匯報他們收集的數據。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數,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水果糖的質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紅體操得分是9.25分
小麗的體溫是38.5度
3、像這樣我們把量得的數和單位名稱合起來叫做名數
把哪兩部分合起來叫名數?你能舉出一些名數的例子嗎?
3分鐘、7千米、6時15分、 78平方米、4噸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單名數?什么叫復名數?從剛才舉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單名數哪些是復名數嗎?
5、小組活動:
請你按高矮順序,給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隊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較它們的大小?
師:要想直接比較它們的大小可以把它們改成相同計量單位的數。
在實際生活和計算中,有時需要把不同計量單位的數據進行改寫。
問: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現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們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數
把它們改寫成以厘米為單位的數
6、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任選其一進行改寫
(1)教學高級單位的名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名數。
(1)0.95米=( )厘米
你們會做嗎?誰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數點向右移兩位。)
1.32米=()厘米
是米這個單位大些還是厘米這個單位大些?我們把較大的單位叫做高級單位,而把較小的單位叫做低級單位。這道題就是把高級單位“米”作單位的名數改稱低級單位“厘米”作單位的名數。
請同學們接著做一做:
3.7噸=(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 )米
怎樣把高級單位的單名數改寫成低級單位的單名數呢?
小組討論后,匯報(用高級單位量得的`數去乘進率)
(2)教學低級單位的名數改稱高級單位的名數。
80厘米=( )米
誰能說說你的想法?
(因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這種改寫方法改寫下面各題
9020千克=( )噸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像一想怎樣把低級單位的單名數改寫成高級單位的單名數?
(用低級單位量的的數去除以進率)
能用這種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嗎?小組討論一下?
誰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引導學生說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來是1.45米 )
三、鞏固練習
1、71頁6題
2、( )分米=1.5米 ( )千克=4.08噸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3在括號里填上﹤﹥或﹦
3.61米( )362厘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厘米( )5.3米
4、72頁10題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生活中的小數教學反思10-25
生活中的小數教案01-26
生活中的標志教學設計06-27
生活中冷色教學設計10-30
幼兒園大班《生活中的數字》教學設計05-01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03-31
生活中的比教學反思12-04
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教學反思11-25
《生活中的數學》教學反思04-09
《生活中的大數》教學反思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