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少兒學習唐詩的正確方法
唐詩,泛指創作于唐朝詩人的詩,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少兒學習唐詩的正確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少兒學習唐詩的正確方法1
(一)古詩教學內容的選擇性
1.選擇與幼兒生活接近的古詩內容。與幼兒生活接近的古詩幼兒學起來易懂、感興趣。如駱賓王的《詠鵝》,鵝是小朋友們最熟悉最喜歡的動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紅掌、長脖頸,熟悉它高吭的叫聲,熟悉它在河中戲水的景態。因而理解起來比較容易,詩句也就自然而然印在腦海里。又如李白的《靜夜思》,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等都是比較接近幼兒的生活、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好作品。
2.選擇與節日主題相符的古詩內容。一年中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為了讓幼兒在節日中能感受節日的氣氛和特有的風土習俗,激發幼兒的情感,要有意識地選擇與節日相關的'古詩內容。如:在春節來臨之際學習王安石的《元日》。清明節可學習杜牧的《清明》,重陽節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內容對幼兒進行教育。
3.選擇與季節相符的古詩內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許多古詩是詩人贊美季節特有的景物、景色的。為了能讓幼兒在每個季節中加深對景物的印象,保持教學的連貫性和系統性,要從幼兒的實際領悟能力入手,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在實施主題教育的過程中選擇與之相關的一些內容,配合教育,如冬季時,梅花開放了,帶幼兒參觀梅花,在認識梅花的外形特征和了解梅花的品性后,學習古詩《梅花》,再畫梅花,使幼兒對冬天特有的景物有深刻的印象。又如秋天可以學習了張籍的《秋思》、杜牧的《山行》等古詩。
(二)古詩教學環境的靈活性
1.在正規教學活動中學古詩。課堂活動是老師有目的地選擇好古詩內容,準備好教具,精心設計好教學程序,由表及里,讓幼兒在自覺狀態中學會、學好。如學習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先出示四幅畫,讓幼兒觀察畫中人物形象的變化,想象這是怎么回事?然后用故事解說古詩含義,讓幼兒理解。再出示有節奏的文字,學習有節奏的朗誦。接著創編動作加深印象,最后傾聽配樂吟唱古詩,體會它的意境,這樣的學習過程幼兒輕松愉快,興味盎然。
2.在日常生活中學古詩。將古詩教學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幼兒通過學習,受到教育。如每天吃飯時幼兒會將米粒灑到桌子上、地上,無意中浪費了糧食。于是餐前可與幼兒一起學習《憫農》,讓幼兒了解米飯來之不易,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換來的,小朋友要懂得珍惜勞動果實。以后小朋友在吃飯時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桌子上,會情不自禁地說:“粒粒皆辛苦”并將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吃掉。
3.在自然環境中學古詩。每周帶幼兒外出參觀、遠足活動時,可隨時選擇情景教幼兒學古詩。如在公園里觀察荷花活動,讓幼兒看看講講荷花、荷葉的顏色,蓮子、耦的用處后,學習王昌齡的《采蓮曲》,這樣幼兒玩玩、看看、想想、念念學得輕松愉快。
(三)古詩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1.圖示、圖文結合法。圖示、圖文結合法是將所要學的古詩的圖片、圖示、文字先后出示在幼兒面前,給幼兒以直觀的視覺效果,這種方法幼兒理解接受起來容易。如教古詩《一望二三里》先出示一幅完整的畫面,讓幼兒感受一下自然優美的田園風景畫,然后講述畫中的自然景色有些什么,再出示圖示,這樣幼兒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同時出示文字,讓幼兒看看有幾句,數一數每句有幾個字,并用空格表示出節奏,讓幼兒有節奏地誦讀。
2.講述故事法。故事是幼兒百聽不厭的,把一些幼兒難以理解的古詩內容編成一個個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講述,讓幼兒從故事中理解古詩內容。
3.欣賞吟唱法。不同內容的古詩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樂,如古詩《詠鵝》它的旋律是活潑輕快,節奏鮮明。古詩《游子吟》、《梅花》它的旋律是緩慢、抒情、節奏流暢,聽起來很優美。又如古詩《賦得古草原送別》它的旋律激昂,聽起來催人奮進。幼兒特別喜歡吟唱古詩,在吟唱古詩的同時,不僅可以感受到音樂美,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而且還能更深入地體會古詩的意境美。
4.動作表演法。動作表演法是在幼兒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讓他們用動作、表情等方式來表現內容,既可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又可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且能加深幼兒對古詩的理解。如古詩《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幼兒會積極主動地創編出動作,左手向左前方打開,右手食指點幾下,表示幾枝梅花。雙手合擾,手掌不動,手指慢慢地分開,表示梅花冒著寒雪獨自開放。兩手不停地搖動表示不是雪花。雙手由前向鼻扇動,表示梅花的香味撲鼻而來。這種方法能增加活動的氣氛,使幼兒投入到古詩的意境中獲得成功感。
少兒學習唐詩的正確方法2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育兒是個科學的問題,現在幼兒園之前都會教孩子一些故事啊、三字經啊、百家姓什么的,恰逢我兒剛進幼兒園,平時我也會摟他在床頭教他幾首詩,不求他能記住,但愿有個印象。
擬聲詞來學動物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唐代:駱賓王《詠鵝》
這首詩是駱賓王8歲時做的,當時是有人指著鵝想考一考他的'才學,不想人家想了一會就做出來了,現在看來,也成了兒童學習故事的首篇。
通過鵝、鵝、鵝的讀聲還可以教孩子記憶鵝的叫聲。既學會了古詩也認識了一種動物,一舉兩得。
學詩記數字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宋代·邵雍《山村詠懷》
這首詩讀來朗朗上口,如順口溜一般,容易記憶。在學會了古詩的同時,也學會了1到10的數字。
珍惜糧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李紳《憫農》
小孩子吃飯大多挑食,動不動就扔掉,很浪費糧食,一是不愛吃,二是耍脾氣。通過這首詩能夠教孩子農民勞作辛苦不易,吃飯應該節儉,不能隨便浪費糧食。
讀詩教感恩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孟郊《游子吟》
通過古詩中母親給孩子縫補衣物時的那種慈愛,教會孩子應該知道母愛偉大,同時應該懂得感恩。
以草喻人,頑強意志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唐代:白居易《草》
通過跟孩子講述小草從生到枯,被火燒了之后還會冒出新芽來教孩子要像小草一樣不能被困難打倒,頑強拼搏的精神。
編故事學古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唐代:賀知章《回鄉偶書》
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向孩子展示一幅這樣的畫面,白發蒼蒼的老者從小就出去直到老了才回到家鄉,兒童見了面都不認識的情景。
類似適合兒童的古詩還有以下這些,我就不一一詳細描述了。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宋代·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清代·袁枚《所見》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唐代·胡令能《小兒垂釣》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唐代·白居易《池上》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宋代·楊萬里《舟過安仁》
【少兒學習唐詩的正確方法】相關文章:
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03-07
兒童學習拼音的正確方法06-01
少兒英語學習方法08-04
少兒英語學習方法01-07
少兒識字的方法07-26
少兒英語學習方法2篇08-03
正確的泡茶方法03-31
吸煙的正確方法07-22
正確的戀愛方法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