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禮儀大全15篇
中國古代禮儀1
我國傳統服裝在歷代的演變
1、夏、商、周時期的華夏服飾
原始時代的服裝形式,雖有個別考古資料的發現,但由于材料太少,還不能對該時期的服飾作詳細的說明。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發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扎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周初制禮作樂,對貴族和平民階層的冠服制度作了詳細規定,統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裝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這兩種服制,對后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春秋時期胡服的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在服裝方面最重要的變化,是深衣的廣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促進了漢族寬衣博帶、長裙長袍服裝的改革。趙武靈王為了軍隊的戰斗力,沖破阻力,下令全國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長褲,學習騎射,終于使趙國強盛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服裝改革,胡服從此盛行。伴隨胡服也傳來了帶鉤,它是用于結束革帶的,由于它比革帶的扎結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來。
相關知識:“胡”是個模糊用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時專指匈奴,有時泛指從東北到西北諸游牧民族,有時甚至還要更寬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裝,他們為了游牧騎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長褲和靴子。沈括說:“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一個“全”字,或者把話說得有點過分,但胡服對漢族服飾的發展確實影響極其巨大。
3、傳統冠服制在在漢代的確立
漢代深衣仍很流行,漢代是傳統冠服制的確立時期。漢代的褲是開襠的,褲,古稱绔!墩f文》:“绔,脛衣也。”《釋名·釋衣服》:“绔,跨也,兩股各跨別也。”由此可見,當時的绔是開襠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后雖然出現滿襠褲,但開襠褲仍長期存在。
4、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服的流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服裝史上又一個大轉變的時期。由于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胡服成為社會上司空見慣的裝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裝,受胡服的影響最為強烈。他們將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開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飾中來。漢族貴族也在胡服的基礎上加以變化,方法是將其長度加長,加大袖口和褲口,改左衽為右衽。但禮服仍然是傳統的漢族禮服形式。
5、隋唐時期服裝的轉變時期
隋唐時期,由于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使其能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后世服飾制度之經道,所以,這一時期成為我國古代服飾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男子的'常服為幞頭、袍衫、穿長靿靴。但此時的袍衫與前朝略有不同,式樣為圓領、右衽、窄袖、領袖裾無緣邊。此外,還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樣。這種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響,并且與漢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特點相結合,形成了這時期袍衫的風格。
6、宋代的服裝趨于保守
宋代的服飾,大體沿襲唐制,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略有差異。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樣有廣袖大身和窄袖緊身兩種。穿褙子和半臂的習慣極為普遍,但都不能作為禮服穿用?偟膩碚f,宋代的服飾比較拘謹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鮮艷,給人以質樸、潔凈、淡雅之感,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尤其是程朱理學的影響,有密切關系。
7、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既沿襲漢人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沿襲漢唐和宋代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遼金男子的服飾多為圓領、袖的缺胯袍,著長統靴或尖頭靴,下穿褲,腰間束帶。元代男子的服飾有漢族的圓領、交領袍,也有本民族的質孫服,其形制與深衣類似,衣袖窄瘦,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間有無數褶裥,形如現今的百褶裙,在腰部還加有橫襕。領型有右衽交領、方領和盤領。下穿小口褲,腳穿絡縫靴。服色以白、藍、赭為主。此外,元代服飾在質料上發生了較大變化,由于棉花的廣泛種植,棉布成為服飾材料的主要品種。
8、明代的服裝繼承前代,清代服裝對近代影響較大
明代的服飾,大體上沿襲唐制,但宋元服裝形式中的某些式樣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飾對近現代服裝形式影響較大,清代男子服飾可分為三種:漢族傳統服裝;滿族民族服裝;外來西洋服裝。清代袍的式樣,是在漢族傳統基礎上加以變化,并吸取滿族服裝特點。一般袖子比較窄瘦,禮服是箭袖,又稱馬蹄袖。袍身用鈕扣系結。右衽大襟,圓領口;适业呐塾星昂笞笥宜拈_氣,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開氣。馬掛是清朝特有的服裝。它式樣多為圓領,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裝傳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國的服裝才起了重大變化,進入了近現代服裝發展階段。
我國傳統服裝的兩種基本形式
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相傳起于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边@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后世影響很大。
衣裳連屬制,古稱深衣,始創于周代!抖Y記·深衣》注稱:“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采也!鄙钜峦敶倪B衣裙結構類似,上衣下裳在腰處縫合為一體,領、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繡緣邊。深衣這一形制,影響于后世服飾,漢代命婦以它為禮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這種衣裳連屬的形式,甚至現今的連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中國古代禮儀2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t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后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范。
中國古代禮儀3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國的禮儀要追溯的古時候,古人云:繁文縟節,可見古人對禮儀的重視,古代禮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傳統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代表禮敬、和睦,集知識、趣味于一體。人管是何時古代人們相互見面時,有許多不相同的的禮節。
打拱是最常見的見面禮節,邊打拱邊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還有很多人見面后行此禮。跪拜禮的廢除,是對森嚴等級制度的挑戰,辛亥革命后清風一縷,尋求人性自由的思想,使得這些習俗逐漸瓦解,移風易俗風潮此起彼伏。
中國古代的見面禮儀:作揖
揖:拱手行禮,是為揖。這是古代賓主相見的最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分為三種:
一專用于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專用于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于前;三專用于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長揖: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中國古代的見面禮儀:打拱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打拱是最常見的見面禮節,邊打拱邊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還有很多人見面后行此禮。
中國古代的見面禮儀:跪拜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古之拜,只是拱手彎腰而已,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如同揖。后來亦指將屈膝頓首、兩手著地或叩頭及地稱為“拜”。
拜手: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吨芏Y》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兩次為再拜,表示禮節之隆重。過去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頓”是稍停的意思。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于書信的開頭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跪而頭觸地作較長時間停留為稽首!盎笔峭A敉涎拥囊馑。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頭在地必須停留一段時間;资亲钪氐亩Y節,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
中國古代禮儀4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代傳統飲食禮儀
2、學習培養文明的規范的傳統飲食禮儀習慣
3、掌握文明的規范的飲食禮儀習慣
教學重難點
文明的規范的飲食禮儀常識
教學過程
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比較發達的,也是比較完備的,而且有從上到下一以貫通的特點!抖Y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在中國至遲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已形成為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這些食禮在古代社會發揮過重要作用,對現代社會依然產生著影響,成為文明時代的重要行為規范。
一、宴飲之禮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范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范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
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
現代的標準規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八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二、待客之禮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禮》、《儀禮》與《禮記》中已有明細的禮儀條文,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禮儀的具體內容。
首先,安排筵席時,肴饌的擺放位置要按規定進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則。
帶骨肉要放在凈肉左邊,飯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調味品則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漿也要放在近旁,蔥末之類可放遠一點;還要注意擺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顛倒。這些規定都是從用餐實際出發的.,并不是虛禮,主要還是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飲,并不是等仆從將酒肴擺滿就完事了,主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導,要作陪伴,主客必須共餐。陪伴長者飲酒時,酌酒時須起立,離開座席面向長者拜而受之。長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還入座而飲。如果長者舉杯一飲未盡,少者不得先干。
侍食年長位尊的人,少者還得記住要先吃幾口飯,謂之“嘗飯”。
雖先嘗食,卻又不得自己先吃飽完事,必得等尊長者吃飽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飯時還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隨時要準備回復長者的問話,謹防發生噴飯的事。
尊卑之禮,歷來是食禮的一個重要內容,子女于父母,下屬對上司,少小對尊長,要表現出尊重和恭敬。
三、進食之禮
飲食活動本身,由于參于者是獨立的個人,,各個人都可能有自己長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習慣。但是,飲食活動又表現出很強的群體意識,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體范圍內進行的,在家庭內,或在某一社會團體內,使各個個體的人的行為都納入到正軌之中。
進食禮儀,按《禮記·曲禮》所述:
“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痹谝话闱闆r下,要坐得比尊者長者靠后一些,以示謙恭;“食坐盡前”,是指進食時要盡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擺放饌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臟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讓食不唾。”宴飲開始,饌品端上來時,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貴客到來時,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執食興辭。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如果來賓地位低于主人,必須雙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畢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肴之序,遍祭之。”進食之前,等饌品擺好之后,主人引導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進食的順序遍祭。
“三飯,主人延客食胾(zì切成的大塊)。然后辨肴,客不虛口!彼^“三飯”,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飯后便說飽了,須主人勸讓才開始吃肉。
宴飲將近結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畢才停止進食。如果主人進食未畢,“客不虛口”,虛口指以酒漿蕩口,使清潔安食。主人尚在進食而客自虛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把顼嬐戤,客人自己須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給主人的仆從。待主人說不必客人親自動手,客人才住手,復又坐下。
當代的老少中國人,自覺不自覺地,都多多少少承繼了古代食禮的傳統。我們現代的不少餐桌禮儀習慣,都可以說是植根于《禮記》的,是植根于我們古老飲食傳統的。
四、餐桌上的儀態
1.何時入席
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時,才坐下。如果主人徑自坐下而沒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
如果你是主人,則以和緩的動手,指向某張椅子并對客人說:“請坐這里!
2.自行取菜
自行取菜時明智的做法是,在第一輪的時候只拿少量的食物。暫停進食
當你暫停用餐,無論是要停下來喘口氣、聆聽別人的說話,或者離席去打電話,請把你的叉子和刀子向內帶點角度,一左一右的斜放在盤子上。
3.酒桌上的禮儀
如果自己真不能喝,就別開第一口,端著飯碗夾了菜一邊吃著去 如果確信自己要喝,就別裝墨跡,接下來就是規矩了。
規矩一:酒桌上雖然“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時候決不能把這句話掛在嘴上。
規矩二: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規矩三:領導相互喝完才輪到自己敬。
規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決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丫是領導。
規矩五:自己敬別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視乎情況而定,比如對方酒量,對方喝酒態度,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規矩六:自己敬別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隨意,方顯大肚。
規矩七:自己職位卑微,記得多給領導添酒,不要瞎給領導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領導確實想找人代,還要裝作自己是因為想喝酒而不是為了給領導代酒而喝酒。比如領導甲不勝酒力,可以通過旁敲側擊把準備敬領導甲的人攔下。
中國古代禮儀5
中國古代飲食禮儀文化首先,中國古代通過飲食禮儀體現等級制度。
儀式來自飲食。中國古代對大米和蔬菜的食用規格有嚴格的規定。比如王公貴胄講究“牛要排,羊要粟,象要直,狗要梁,鵝要直麥,魚要漲,凡君子要自由吃”。而窮人的日常膳食以豆飯和霍湯為主!鞍傩粘缘囊话闶嵌癸埡突魷薄S卸喾N菜肴。“凡王食,食六百,食六畜,飲六凈,恥用一百二十品,簡用八物,醬用一百二十甕”。這告訴我們,國王的飲食應該符合一定的道德準則。
《禮記·禮記》說,“有許多禮是最有價值的。天子二十六豆,十六王,十二王,八博士,六博士!倍耖g的飲食儀式則是“鄉村飲酒之禮,六十人三豆,七十人四豆,八十人五豆,九十人六豆,所以明代要養老”。農村喝酒是村民們及時聚在一起喝酒的禮物。在這個慶典上,長輩是最受尊敬的。
其次,古人講究飯菜的安排和賓主的座次。
從周代開始,貴族階層設宴待客時,特別注重餐具、菜肴的裝飾規矩。相關記載見于《禮記·曲禮》、《禮記·邵毅》等史料。席間,他們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桌上。食物要這樣擺放:左邊是帶骨頭的熟肉和主食(米飯),右邊是大塊的熟肉、酒和飲料;里面放醬和芝士調料,外面燒烤,右邊蒸洋蔥;干肉鋪的菜,左邊彎,右邊直。如果你做魚,用魚尾面對客人;如果是魚干,用魚頭面對客人;冬天魚肚朝向客人右側,夏天魚脊朝向客人右側。
為什么一定要關注這些東西?本來這是為了敬客人,敬長輩,吃方便。這些裝修訂單以家里長輩座位為準;舉行宴會時,應以最尊貴的客人的座位為準。宴會開始前,要進行吃飯的禮儀,客人要說一些互相鼓勵和祝福的話。然后進行祭食的儀式來報答祖先,表示不忘根。
再次,古人喝酒也有很多禮儀。
無酒不成席。在傳統禮儀中,有特殊的宴會禮儀。酒不僅是儀式的需要,在宴席中也起著音樂的作用。所以有“禮以酒制”、“娛以酒助”、“娛以酒制”等說法!渡袝ぞ脐簟酚腥缦乱幎ǎ骸爸粸榧漓攵嫛保漓霑r只能飲酒)、“無驛酒”(不常飲酒,平時少飲以省食,有病時才飲)、“群飲”(禁止聚眾飲酒)、“不縱酒”(禁止過量飲酒)周朝對此有更詳細的規定:進門不脫鞋,邊飲酒邊聊天,是“禮”,脫鞋席地飲酒是“宴”;能喝的.人,不能喝的人不喝,這叫“漚”;大家一起喝酒是為了“沉”。如果出不去,那就叫“沉”。君子可以禮,可以宴,可以唰,但不能重,不能唰。也就是說,前三種做法符合禮儀,后兩種則是飲酒時要嚴禁的。
古人在宴席上總是離不開酒的,喝酒自然也有很多禮儀規范。在宴會上,在敬獻食物的儀式之后,接著是飲酒的儀式。主人向客人敬酒,叫“賢”;客人回敬主人叫他“朱”;主人先自己喝,再勸客人喝,這叫“打賞”。喝酒的時候要抿,不能喝,不能喝醉,不然會出丑,甚至被打死。
最后,筷子禮儀也是古代飲食禮儀的主要內容。
筷子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古代,有許多使用筷子的方式?腿瞬辉试S用筷子過河,也就是說,他們寧愿不吃餐桌對面的菜。
用筷子給別人夾菜也要看具體情況。雖然用筷子夾菜可以表現出尊重和熱情,但當主人總是用自己的筷子夾菜時,雖然熱情有余,但也會讓一些客人無法接受!案祱@的盛宴很好吃,總統的筷子也很好吃。”講的是袁世凱當臨時大總統時在宴會上的尷尬。雖然“怪不得禮多”,但這種不衛生的“禮”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古人使用筷子有很多禁忌,包括:“仙人指路”(指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持筷,而食指則伸出的方法)、“平舉無聲”(指將筷子的一端含在口中,用嘴來回銜著,時不時發出咝咝的聲音)、等用筷子在桌上的菜里來回巡視,知道往哪里放)、范筷子挖墳(指為了尋找獵物,手里拿著筷子在菜里不停地挖,就像盜墓挖墓一樣)、淚留珠(指用筷子夾菜到自己的菜里時,手不利索,湯流到別的菜里。上述關于筷子禮儀的禁忌大多保留并延續至今。
中國古代禮儀6
1、皇家祭祀
祭天也稱祀天、郊祀、南郊,是帝王祭祀天神的大典,也是歷代帝王祭祀典禮中最莊嚴、最隆重的活動。
齋戒:分為三種,散戒、致齋、清齋。齋戒期間,帝王以及其他所有參加典禮儀式的文武侍臣必須沐浴更衣、戒除嗜欲、不飲酒、不吃葷,更不能近女色,用來表示對天的虔誠。
陳設:祭天時的陳設要求更嚴格,主要包括待事的次序、即事的位置、門外的位置、犧牲器具的'位置、席神的位置。嚴格按照規章來進行,這一點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也產生很深遠的影響,如一般魚之類的菜會放在中間等。
省牲器:把各種禮器安放于各個規定位置,隨后對其進行清洗、打掃等工作。
2、帝王典禮
登基大典、冊封太子大典、皇帝婚儀(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皇帝生日節慶、上尊號和徽號儀、皇家節日典禮。
3、宮廷政治禮儀——朝會禮儀
大朝:帝王大會文武百官,有時也包括外國使臣。是一種十分莊重的典禮。
常朝:是帝王處理國政的重要活動之一。朝儀是帝王與文物百官在朝堂上處理政務的相關禮儀的規定。
宋代朝儀按照官職大小以及職位高低明確規定了文武百官入朝的秩序: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郡王、太子少保、大都尉、大都護、御史大夫、六部尚書、侍郎、大理寺卿等。
4、宮廷生活禮儀
主要針對群體是女性,包括皇后、妃嬪、選侍…三宮六院。下面以清朝宮廷禮儀為例來說明。
皇后的冠服有禮服和吉服之分,逢大典穿禮服,平常穿吉服。禮服,朝冠頂飾分三層,繡三只小金鳳,飾有珍珠,最頂端有一顆大東珠;紅帽纓周圍還有七只小金鳳,后面有一個“金翟”,裝點名貴的貓眼石、珍珠;翟尾由五串珍珠編就,共三百零一顆珠子。朝袍為明黃色,前胸后背繡著金龍,穿插五色云朵,下有海水紋。朝裙有疊褶,朝褂子形狀類似坎肩。吉服花紋比較簡單,但是織繡華麗,做工極為精細。
中國古代禮儀7
中國古代號稱禮儀之邦,古人因此時時處處都有講究禮儀的規范。
《論語·泰伯第八》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痹诖笫ハ葞熆鬃拥难劾铮岸Y”可以匡正民風、教化百姓,是立國安邦的大事情。
《左傳》亦云:“禮之可以為國久矣,與天地養。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币虼斯湃颂幪幰远Y為先,有的人就連夫妻行房事也要講禮數。
清以湉《冷廬雜識·真賞難逢》云:“世俗以夫婦之事為敦倫。”清袁枚《子不語·敦倫》記載:“李剛主講正心誠意之學,有日記一部,將所行事,必據實書之。每與其妻交媾,必楷書‘某月某日,與老妻敦倫一次’。”其中所講的敦倫就是房事。
古代夫妻子敦倫時,男子必須征得女子的同意。明馮夢龍《古今譚慨·迂腐部·敬妻》記載:“唐薛昌緒與妻會,必有禮容,先命女仆通語再三,然后秉燭造室,高談雅論,茶果而退;蛴退蓿卣堅唬骸w以繼嗣事重,輒欲卜一嘉會!驁罂桑饺耄Y亦如之!
清游戲主人《笑林廣記·腐流部·行房》載:“一秀才新娶,夜分就寢,問于新婦曰:‘吾欲云雨,不知娘子尊意允否?’新人曰:‘官人從心所欲!吭唬骸让筛┰剩埬镒诱构砷_肱,學生無禮又無禮矣!奔词故亲约旱钠拮,也絕不霸王硬上弓。夫妻禮儀有加,可使雙方更容易賞心悅目,身心愉快。
據有的.史料記載,有人敦倫前還要預先向妻子道歉,請求原諒:“昔有某教官五十續弦,……教官頂戴袍褂入房,移雙燭于床前,將新娘扶坐床上,舉手捍其褲,分其兩腿,高舉之,詳視其私,點頭贊嘆,于是退三步,恭對長揖者三,祝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某老矣,今日不負蘀突夫人,而施及下體。”
那個教官和薛昌緒想和妻子行房,都不約而同地以“繼嗣”大業為借口,其實并不奇怪,《禮記》對婚姻的解釋就是“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有些人總是把他們的故事當笑話來講,說他們是假道學,虛偽。但我認為,在大男子主義盛行的封建時代,能這樣對待妻子,也著實不易,值得今天的有些丈夫學習,尤其是那些把妻子簡單當成生育工具的丈夫更應該學習這些禮儀。
中國古代禮儀8
《禮記·禮器》記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間平民的飲食之禮則“鄉飲酒之禮,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鄉飲酒是鄉人會聚飲酒之禮,在這種慶祝會上,最受尊敬的是長者。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門外;客至,互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腿俗,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人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
禮產生于飲食,同時又嚴格約束飲食活動。不僅講求飲食規格,而且對菜肴的擺放也有規則。早在《禮記》中就有關于宴會食序的記載,先飲酒、再吃肉菜而后吃飯的程序與現在大致相同。在有十六種菜肴的`宴會上,菜肴分別排成四行,每行四個。帶骨菜肴放在主位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飯食靠在食者左方,羹湯則放在右方。切細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醋和醬類放近些。蔥等佐料放在旁邊,酒漿等飲料和羹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陳設干肉牛脯等,那就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上菜時,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魚肴時,如果是燒魚,以魚尾向著賓客;冬天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天魚脊向著賓客的右方。宴會有獻賓之禮:先由主人取酒爵到賓客席前請飲,稱為“獻”;次由賓客還敬,稱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觶后,先自飲而后勸賓客隨飲,稱為“酬”,這樣合稱“一獻之禮”。
在用飯過程中,也有陳一套繁文縟節!抖Y記·曲禮》記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毋流獸,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嘐羹,毋刺齒,毋歡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客歡醢,主人辭以窶。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這段話的大意是:同別人一起進食,不能吃得過飽,要注意謙讓。如果和別人一起同器食飯,手上不能有汗澤。不要用手撮飯團,不要把多余的飯放進食器中。不要猛飲湯汁像流水發出聲響。咀嚼時不要讓口中發出難聽聲音,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不滿意。不要專意去啃骨頭,這樣容易發出陳不好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中,不要把咬過的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熱飯使其變冷。吃黍飯不要陳用筷子,但也不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飯必得用匙。不可以大口囫圇地喝湯,也不要調和羹湯。不要當眾剔牙齒,也不要喝肉醢汁。如果有客人在調和羹湯,主人就要道歉,說是烹調得不好;如果客人喝醬汁,主人也要道歉,說是備辦的食物不夠。濕軟的肉可以用牙齒咬斷,干肉就得用手分食,吃炙肉時不能并在一起吃。吃飯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碟子交給旁邊伺候的主人,主人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后客人再坐下。
中國古代禮儀9
男女雙方在合八字時所寫的“庚貼”是有一定格式的,大體如下:
男某某 乾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時建生
女某某 坤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提某時瑞生
“庚貼”所書“八字”,須為偶數。倘出現奇數,則須增減一個不很要緊的字而湊成偶數!鞍俗帧笔盏胶螅信p方要先將其供于祖先牌位前,如在三日之內家宅平安,則可請先生“批看八字”了。在批“八字”之時,除看年庚八字外,還須參照雙方屬相及陰陽五行等。這其中各項之間是絕對不能相克的,如有一項相克則婚姻之事只好作罷。如果八字完全匹配,則婚事基本上就初步定下來了。當然,男方在形式上是要再派媒妁通知一下女家的。
納征:又稱納幣,即民間俗稱的“過大禮”、“下彩禮”、“下財禮”。“征”有“成”的意思。即“過大禮”之后,兩家的婚姻就算成立,某種意義上講類似與今天的訂婚,不同的地方是古時候是以“過禮”為先提條件的。只有此項儀式后男家方可娶女家過來。納征是中國古代婚姻習俗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個環節,即便是“貴為天子”的帝王亦不能免。“納征”現象的存在,大概就是后人稱中國古代婚姻為買賣婚姻的緣起罷。
用于納征的物品因地域、時代、地位、貧富各有差異。古代按《儀禮士婚禮》記載納征要以玄、束帛、儷皮(成雙的鹿皮)為禮品。后世富足者金銀玉玩、鳥獸酒食、衣服家具均是納征的`物品。帝王娶皇后納征則須另加玉圭及束帛。誠然,一般尋常百姓人家自然是辦不起許多金銀作為納征物品的,故《大唐律》明確規定“聘財無多少之限”。古代民間“過大禮(納征)”一般情況下的物品是:金花(簪)一對、金環(鐲)一對、金戒指(一金一銅)一對、豚肉、喜酒、羊、喜糕、紅綢二尺四寸,烏紗綢七尺、紅蠟四對、爆竹、禮香各兩把、耳飾一對、姜花、禮餅各若干。男方要擇定吉日,鼓樂吹奏,將庚貼用紅綢系好,連同禮單將禮品送到女家。媒妁則引導男方家長親戚同到女家,女家要對來的客人盛情款待。女家接受聘禮后,要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聘禮,另外再加上十二種禮物,送還男家作為答禮。聘禮無論多少,均要有吉祥的寓意,且均為偶數,取其成雙成對的意思。
中國古代禮儀10
中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歷史,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的影響,其內容深遠博大,浩渺無涯。古代禮儀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于古代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面。
但長期以來,大量禮儀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處于交融并存的狀態,我們應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的精華,棄其糟粕,與時偕行,科學利用。使傳統文明禮儀古為今用。
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事尚禮則事成。我國傳統文化中禮儀規范常被視作人生之本,修身立業之基。從現代管理學中延伸出來的職業形象和職業禮儀規范,也正在成為眾多企業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禮儀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企業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必修課,在公共關系、對外交往、商務活動、職場管理、信息溝通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完善的禮儀文化成為企業職業化、規范化管理和國際化程度的標志。
禮儀文化建設對企業形象和企業素質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禮儀文化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一個企業的形象和素質。通過禮儀文化建設可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禮儀文化也是企業形象資產最好的容器。員工通過公司立身處世,成就個人價值。公司通過員工服務用戶和社會,成就社會價值。每一個企業的員工在職場上的表現與行為都是企業形象的縮影,社會往往透過員工行為對企業進行評價。因此,建設并不斷完善企業的禮儀文化,從而使公司員工了解現代企業活動中的基本禮儀規范,不僅體現了員工自身的素質,也同時折射出公司的企業文化水平和經營管理境界。加強禮儀文化建設力度,可以內修企業素質,外樹企業形象,是企業長遠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禮者,敬人也,企業的禮就是企業的人文。禮儀文化建設是信息時代企業發展的`需要。在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無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涉外企業,隨著服務領域和業務范圍的逐漸擴大,經營過程中所需要的交流亦逐步增多,除了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能和科學的管理水平,還必須掌握如何與人相處的法則和規范。這就要求企業自身的禮儀文化要有一定的內涵和高度。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在現代生活中,禮儀依舊是每一位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作為一名企業員工要學習和講究禮儀。這樣,不僅能提高自身的內在素質,而且也有助于維護自己乃至所在企業的良好形象。
禮儀是對禮節,儀式的統稱。它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至終地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為。在古代,禮儀主要分為政治禮儀和生活禮儀,其中政治禮儀主要包括祭祀禮、君王的覲見禮、軍禮,生活禮儀主要包括誕生禮、成年禮,饗燕飲食禮,賓禮及儺儀,F代禮儀根據適用范圍分為政務、商務、服務、社交、涉外禮儀等幾大分支。禮儀文化與企業文化中其他文化系統相比,禮儀具有自身鮮明的特征。表現在規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傳承性和變動性。其中相互交錯,多元并存。
針對性強、卓有實效的文化建設理念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禮儀是人際交往中相互溝通技巧的外在表現。除日常的大眾禮儀外,不同的企業所屬產業不同,對禮儀的要求側重亦有所不同。
在古代禮是六藝的構成部分,是“士”修身的基礎,也是儒家弟子必須掌握的基本要求,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首當其沖,禮是儒家思想的基礎,在古代,無論是朝廷之上還是民間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依禮而行,不得逾越半步。在古代禮儀上超過標準的用禮稱之為逾制,逾制會帶來極大的政治風險的,嚴重的還會犯"僭越"之罪,如果觸及君王的權威,還會帶來殺生之禍。所以,在古代依禮而行,循規蹈矩是非常重要的。
“五禮”是中國古代國家政治最重要的五個方面的禮儀系統。包括:吉禮,兇禮,賓禮,嘉禮,軍禮。
從周至清,五禮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現形式,或因地制宜,或約定俗成。兩千多年的古代歷史,也是五禮的歷史。漢族統治者用這個禮的系統,掌管中央政權,管理萬千子民。后來少數民族統治者也逐漸引入漢人的禮儀系統來管理百姓。禮的文化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階段起到了穩定社會,促進和諧的重要作用。即使是民國時期,政府也將當時的禮儀制度都納入五禮分類中。可見禮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作為生存于中國大地上的現代企業,不可能跳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而獨立生存,中華千年文化的孕育,發展,禮的觀念早已深深的根植在民眾心中,并成為日常行為基本準則。周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講的這個道理。所以,即使是現代企業,也要融合傳統禮儀的元素,并以此為基礎構建新常態下的合乎規范的企業新禮儀,并形成自己獨有和特色的企業禮儀文化
我們可以通過對古代基本禮儀的了解,來進一步思考現代企業管理中禮儀規范的重要性。
吉禮
吉禮:五禮之冠,是指祭祀有關的典禮。主要指對天神,地祗和人鬼宗廟(祖先)的祭祀典禮。封禪是歷代最大的吉禮。
在現代猶如法律和最高道德的要求,在企業中,是基于符合國家法律的企業管理基本制度的表現,是企業日常行為的基本準則。是企業的使命和宗旨。
兇禮
兇禮:哀憫吊唁憂患之禮。如:水旱、饑饉、兵敗、寇亂等禮。
在現代企業中可以演變為企業中的具體管理制度,以及各種具體事件的處理辦法和作業流 程,并通過流程的管理來應對企業中可 能發生的各類事件,進而通過禮儀(流程)規范企業行為.
賓禮
賓禮:邦國間的外交及接待賓客的禮儀活動,如:朝拜,會見,會盟。
企業內部和對外的基本禮儀規范,如上下級溝通的禮儀,跨部門溝通和協作的流程,執行指令和回饋的機制。企業和外部發生業務的商務禮儀規范。
嘉禮
嘉禮:即國家具有喜慶意義和用于親近人際關系聯絡感情的禮儀活動。如:登基、冊封、婚冠、宴樂、頒詔等。
企業特定的慶;顒樱靡蕴嵘髽I凝聚力和增強影響力。企業中職員的著裝,安全防護,身份識別,待人接物語言表達的禮儀規范。崗位培訓和表彰的方式。
軍禮
軍禮:國家有關軍事方面的軍武之禮。如:親征、遣將、受降、凱旋、大射等。
依照企業組織架構做出的人員考核和組織任免,同時依照企業績效考核方案并依照客觀的數據和事實做出的考評。
在現代企業中,建立規范的組織建構,明確組織分工,具體的崗位職責說明都是企業禮儀的基礎,沒有做好相應的組織準備,企業禮儀就會陷入隨意性的泥淖,在企業發展和日常的工作中就會失去條理和邏輯性,就會在日常工作中容易產生大量的工作糾紛,進而浪費企業的資源,同時不斷扭曲工作流程而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導致徒勞無功的失敗。
所以,在現代企業中制定合乎實際的員工行為規范,溝通流程,作業流程,并通過不斷的宣導和糾正,努力使企業行為不斷的規范,直到在企業中形成一種具有企業特色適用的禮儀文化。
無論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隨意的偏離企業既定的禮儀規范,以保持它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這樣企業就形成有章可循的氛圍。不因人治而疏亂,不因人情而擾規。所有員工都依照統一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工作,驅力于一處,企業的使命和精神就有了實現的基礎!
中國古代禮儀11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圣、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
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于死者是安撫其鬼魂,于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
古代生活禮儀
①誕生禮
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于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制方臺,臺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兇。
②成年禮
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
③饗燕飲食禮儀
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苜e禮
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⑤五祀
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采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采用了民間形式。
中國古代禮儀12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自古“尚禮”,禮在中國古代成為一種社會約束力量,這種禮儀制度在古代官僚中尤為嚴格。且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君臣禮儀的“君尊臣卑”傾向也不斷被強化,至清代,這種皇權專制得到最極致的體現。古代君臣的禮儀核心是:“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到了清朝,歷代君主專制體制的延續,又融人滿族君臣之禮的舊俗,進一步發展為奏事之臣的全部列跪。這時的君臣禮儀已是一種加強專制君權的手段。
清朝君臣稱謂禮儀
清朝的君臣稱謂禮儀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官僚地位的日益低下。在先秦時期,國君為表示對一些大臣的尊敬,往往稱字而不稱名。至清朝建立后,君臣之間的尊卑體現愈加明顯。從清代皇帝的“上諭”、對臣下奏折的“朱批”所保留的稱謂看,清帝對臣下或直呼其名,或以“爾”“汝”稱之,對宰輔大學士等也是如此。與此同時,臣下的自稱也越來越謙卑,達到極致。在清代,不管是軍機大臣、大學士等高官顯宦,還是親王、郡王等皇室貴胄,在皇帝面前一律自稱奴才。
清代君臣拜會禮儀
清代君臣會面要行跪拜禮,而“三跪九叩”就是跪拜禮的“禮中之禮”了。如果是在太和殿等正式場合,或皇上登基,大婚等重要儀式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如果皇上在上書房召見大臣,這時候皇上也不穿龍袍,大臣給皇上請個安就可以了。
清朝官員拜會皇帝跪拜禮
滿清定制除了要對天子要行三跪九叩之禮外,朝貢之國覲見之時亦須尊此禮!叭蚓胚怠贝蠖Y的規范是這樣的:雙手按左膝,屈右膝跪地,左膝隨之屈躬俯首,離地一寸左右,雙手據地稍停,然後挺身目視受拜者胸部,手仍拊髀為一叩。行此禮必須注意,滿族人最忌的是不按禮式行禮,不依形式貿然伏地一叩首,會被認為這種磕頭是家中喪父出門報喪的“報喪頭”。
清代官轎等級禮儀
清代規定皇帝出行一般要乘16人抬的大轎,郡王親王可乘8人抬的大轎。京官一二品也只能乘4人抬的中轎外官總督、巡撫輿夫8人轎,司道以下教職以上輿夫4人轎,雜職乘馬。
官轎也體現了君臣的尊卑
另按清代官典制度規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出行方可坐綠呢大轎,三品以下則坐藍呢轎,而一般百姓是不能乘坐轎子的。
中國古代禮儀13
1、春節: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另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
2、元宵節: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
3、寒食: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
4、清明: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
5、端午:又稱端陽、重午、重五。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
6、乞巧:又稱少女節或七夕。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天上的織女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
7、中秋:又稱團圓節。有賞月與祭月之俗。
8、重陽: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
9、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謂之“守歲”。零點時,在庭前攏火燃燒,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
1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11、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
12、生辰八字: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
13、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
14、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這是九拜中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
15、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后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16、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17、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槃、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跋墒拧爆F也用于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中國古代禮儀14
古人日常禮儀
使用筷子的過程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碼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完畢后則一定要整齊的豎向碼放在飯碗的正中。但是,就有前面的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還有許多禁忌在使用筷子時要注意的,以下就是十二種忌諱的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長兩短 這個意思就是說在用餐前或者用餐過程當中,如果將筷子長短不齊的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 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情況下,我們把它叫做“三長兩短”。它的意思就代表著“死亡”。因為,在中國古代,人死以后是要裝進棺材的,在人裝進棺材以后,在還沒有蓋棺材蓋的時候,棺材的組成部分就是前后兩塊短木板,兩旁和底部一共三塊長木板,這樣一共就是五塊木板,五塊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長兩短,所以,由于當時的風俗習慣,就說那“三長兩短”是極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這種做法也是令別人不能接受的,這個詞語描述的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這在當時的北京人眼里就叫“罵大街”。因為,在吃飯的時候食指伸出,總在不停的指著別人,當時的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對方時,大多數都有指責和責罵的意思。由于當時的風俗,這樣一來,吃飯用筷子時用手指人,這是在指責別人,這和罵人是一樣的道理,是不能理解和允許的。除了用手指人,另一種情況也描述的是這種意思,那就是吃飯的時候,和別人交談并且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聲 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來回去嘬,而且不時地發出咝咝的響聲。在古代,這種行為被當作是一種不好的表現。因為,在吃飯時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再加上又發出一些聲音,更是令人生氣、討厭。所以,一般情況下,出現這種做法的人都會被認為是缺少家教,家教不嚴之類的,同樣是不允許。
4.擊盞敲盅 在用餐時用筷子敲擊盤碗,出現這種行為會被看作是乞丐或者要飯的。因為,在過去只有要飯的和乞丐才用筷子敲打要飯盆,敲打發出的聲音在加上嘴里的哀告,引起過路人的注意并且給它施舍。這種做法也被看作是特別不好的事情,其他人會不能忍受這樣表現的。
5.執箸巡城指的是手里拿著筷子,用筷子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里尋找,不知道在從哪里下筷子為好。這種行為是典型的缺乏修養的表現,而且還目中無人,令人非常反感。
6.迷箸刨墳 這是指手里拿著筷子在菜盤里扒拉,尋找獵物,就像盜賊盜墓刨墳的一樣。這種表現和“迷箸巡城”特征有點類似,都屬于缺乏教養和修養道德的做法,也令人非常的厭惡。
7.淚箸遺珠 這就是所謂的用筷子往自己的盤子里夾菜的時候,手里不干凈利索,將菜湯流落到其它的菜里或者桌子上。出現這種的人會被認為是嚴重失禮,沒有修養,同樣也是不能出現的。
8.顛倒乾坤 用餐的時候把筷子顛倒的使用了,這種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瞧不起的,也就是所說的饑不擇食,以至于都不顧臉面了,將筷子顛倒了,這也是用筷子要忌諱的。
9.定海神針 指的就是在用餐的時候,只用一只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這也是不允許的,這是情況會被認為是對同桌用餐的其他人的一種羞辱。假如在吃飯時出現了了這種舉動,就等于在當時的歐洲對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樣的,這也是切記不能出現的。
10.當眾上香 就是有些人往往是出于好心幫別人盛飯的時候,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就插在飯中,然后遞給對方。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被別人認為是對他的不尊敬,因為在北京的傳統思想中,為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飯中,就等同于給死人上香一樣的意思,所以說,把筷子插在碗里也是要忌諱的。
11.交叉十字 這一點在人么的生活中,往往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就是在用餐的時候將筷子很隨便的`交叉放在桌子上,這是不禮貌的。在當時中國的北京人眼里,在飯桌上打叉子,就是對同一個桌子其他人的全部否定,這種情況和同學生寫錯作業,被老師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質一模一樣的,也不能被別人接受的。除對他人的不尊敬,這種做法也是對自己的不尊敬,因為,在過去吃官司的時候畫供才打叉子,這也就是無形中在否定自己。
12.落地驚神 “落地驚神”就是所謂的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這是很嚴重的一種失禮的表現。在中國古代的北京,當時的人們認為,祖先們全部都長眠在地下,不應該受到打擾和騷擾的,筷子落地就等于驚動了地下長眠的祖先,這是對祖先的不孝,所以,這也是要機會的。但是也有破法,假如筷子落地了,就應當趕緊用落地的筷子依照自己所在的方向,在地上畫個十字。畫十字的方向為先東西后南北。這樣畫十字的意思就是說我不是東西,不該驚動祖先的,然后再撿起筷子,在這同時嘴里同時說自己該死。
中國古代禮儀15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程門立雪”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楊時、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并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人們常用“程門立雪”的成語表示求學者尊敬師長和求學心誠意堅。
【中國古代禮儀】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禮儀10-27
中國古代禮儀:朝聘06-07
中國古代生活禮儀06-10
中國古代禮儀分類06-01
中國古代婚禮禮儀06-11
中國古代禮儀知識12-20
中國古代的傳統飲食禮儀10-10
中國古代禮儀故事(精選24篇)09-26
中國古代禮儀故事12篇06-01
中國古代禮儀故事(12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