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无码作爱视频,女厕厕露p撒尿八个少妇,精品人妻av区乱码,国产aⅴ爽av久久久久久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

時間:2024-05-17 15:34:34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科學活動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集錦(15篇)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

  設計意圖:

  《綱要》指出:"數學教育的目標是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而數學活動邏輯性強,在以往的教學中常出現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因此我在設計本次活動時充分考慮了活動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以"馬戲團"為主線,通過游戲"躲單抱雙"→"集體操作"→游戲"轉轉樂"→"跑組操作"這四大環節讓幼兒在寬松的氛圍和動手操作中感知和認識10以內的單雙數。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單數和雙數的含義。

  2、學習區分10以內的單雙數。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音樂;ppt;數字轉盤;"小動物"操作單、連線操作單、圈一圈操作單、"動物回家"操作單、筆和夾子人手一份;教師操作大圖三份;馬戲團團長服裝和小丑服裝各一套。

  活動過程:

  (一)游戲引入,初步感知單數和雙數。

  師:寶貝們,我們一起去參觀馬戲團吧。

  1、介紹"躲單、抱雙"游戲規則。

  師:小朋友們下午好,歡迎你們來到貝林馬戲團,我是馬戲團的團長,在看節目之前我們要先玩一個游戲,這個游戲叫做"躲單、抱雙",當音樂起的時候請你們跟著團長動起來,當音樂停的時候請快速的找到一個好朋友抱在一起。

  2、幼兒游戲,教師指導。

  (1)第一次游戲。

  師:大家都找到了好朋友,都兩個兩個的抱在一起了,結果還剩下一位小朋友。

  (2)第二次游戲。

  師:現在我要請一名觀眾跟我們一起游戲,我們再一起跟著音樂動起來。

  3、教師小結:剛剛在第一次游戲中兩個兩個好朋友抱在一起,一個也不剩的叫做雙數;第二次游戲的時候兩個兩個抱在一起,剩下一個的叫做單數。

  (二)集體操作,初步區分10以內的單雙數,感知單數、雙數的含義。

  1、介紹操作材料。

  師:來看馬戲表演的還有10組小動物,待會要請小朋友們數一數每一組有幾只小動物,小動物們的位置都是兩只兩只的配對坐在一起,現在團長要請你們用兩只兩只圈起來的方式幫它們安排座位,要記得是兩只兩只圈起來哦,看看是不是都剛剛好,還是有多出一只小動物。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師:現在請你們輕輕的拿起椅子底下的托盤給小動物安排位置吧。

  3、教師引導幼兒結合ppt共同回答。

  師:哪位小朋友來說一說你在安排座位的時候有哪幾組小動物是兩只兩只剛剛好的,又有哪幾組小動物是多出一只的。你們說的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4、教師小結:1只、3只、5只、7只、9只的小動物都是兩只兩只配對在一起的,最后還剩下一只的數,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單數";2只、4只、6只、8只、10只的小動物兩只兩只配對在一起,一只動物也不剩的數,也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雙數"。

  5、引導幼兒按順序說出10以內的單雙數。

  師:請你們一起來按順序念一念單數1、3、5、7、9,雙數2、4、6、8、10。非常感謝你們幫小動物們安排好座位,精彩節目馬上開始,掌聲有請小丑出場。

  (三)游戲"轉轉樂",進一步區分10以內的單雙數。

  1、介紹游戲玩法。

  小丑:你們好,我是馬戲團的小丑,要和你們玩"轉轉樂"游戲。

  2、幼兒游戲。

  (1)第一次請個別幼兒回答。(游戲反復進行兩次)

  小丑:現在我請一位小朋友來回答我轉到的是單數還是雙數。

  (2)分組競賽游戲。(游戲反復進行兩次)

  師:現在我們要分成兩組來進行比賽,每組請兩位小朋友上來,看哪一組回答的又快又準確,底下的小朋友來判斷他們說的對不對。

  (3)請一名幼兒上來轉轉盤。(游戲反復進行兩次)

  師:現在我要請請小朋友上來轉轉盤,底下兩組的小朋友來回答轉盤上得是單數還是雙數,比比看哪一組回答的又快又準確。

  3、根據幼兒游戲情況進行小結。

  (四)遷移生活,引導幼兒尋找身體上和活動室內的單雙數。

  1、師:請小朋友找找你們身上或者我們的教室里面有什么地方是單,什么地方是雙。

  2、教師請個別幼兒起來回答。

  3、教師根據幼兒回答進行小結。

  (五)跑組操作,鞏固10以內的單、雙數。

  1、結合ppt介紹材料。

  師:剛才的小丑走的時候說要去準備神秘大禮包了,你們想要神秘大禮包嗎?那就要完成三組操作材料。

  (1)第一組操作材料"氣球操作單"。

  師:請小朋友自己想辦法判斷氣球是單數還是雙數,并在單數的后面貼上小紅花。

  (2)第二組操作材料"動物回家"。

  師:小兔子回家的'路線是單數,請你按順序把單數的路連起來;小貓回家的路線是雙數,請你按順序把雙數的路連起來。

  (3)第三組操作材料"水果連線"。

  師:請你數數盤子里的水果有多少個,是單數還是雙數,把單數的水果連到一個黑點的籃子里,雙數的水果連到兩個黑點的籃子里。

  2、提出跑組要求。

  師:我們馬戲團有一種特別的操作方法,叫做"跑組操作",請你們仔細聽跑組操作的要求。

  (1)有三組操作材料,完成一組后再繼續操作另外兩組材料,操作完將記錄單夾在夾子上,三組材料都必須完成。

  (2)提示音樂響起來的時候,請所有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3、幼兒跑組,教師巡回指導。

  4、教師請三位幼兒上臺操作并與其它幼兒共同驗證。

  師:你們是怎么做的,現在我要請三位小朋友上來做一下。

  師:他們做的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師:跟他們做一樣的小朋友請舉手;有沒有跟他們不一樣的?沒關系,我們待會回答區域的時候再一起來改正。

  (六)活動延伸:兌換禮品。

  師:恭喜你們完成了三份操作任務,神秘大禮包已經準備好在出口處了,你們拿上記錄單就可以去兌換一份神秘大禮包了,我們一起去出口處兌換吧。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2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活動,讓幼兒感知空氣里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2、培養幼兒學習探索事物的簡單方法和細致觀察的能力,提高動手動腦能力。

  3、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動過程 :

  一、引起興趣 教師做深呼吸,幼兒也模仿著做深呼吸。 提問:我們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氣在哪兒?能用眼睛看到嗎?

  二、嘗試活動:裝空氣

  1、幼兒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動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氣。(告訴幼兒先張開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緊袋口)

  2、提問:你們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氣? 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空氣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3、討論:想一想,你見過、用過、玩過的哪些東西里有空氣?

  4、總結。

  三、嘗試活動:手帕的變化

  1、請幼兒每人拿一玻璃杯,讓他們看看杯子里有東西嗎?(杯子里沒有東西,杯子是空的)

  2、請幼兒將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著壓入水下,觀察發生了什么現象?教師個別指導幼兒按要求進行操作,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

  3、討論:手帕為什么沒有濕?水為什么進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東西不讓水進去呢?

  4、請幼兒將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將茶杯倒扣傾余著放入水中,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同時提醒幼兒觀察手帕的變化,并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5、討論: 第一次手帕為什么沒濕? 第二次手帕為什么濕了呢?

  6、總結。

  四、活動延伸

  將一只昆蟲和一盆花分別放在密封的容器中,觀察它們的變化。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3

  活動目標:

  1.了解動物卵生和胎生的科學常識,并了解自己生命的生長過程。

  2.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增加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準備:

  氣球15個、圖片:ppt、1——10月胎兒

  視頻:胎兒成長、剪臍帶、受精卵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了解胎生與卵生

  1.出示圖片引導幼兒區分胎生與卵生

  談話:貓媽媽生的寶寶是什么?雞媽媽生的是什么?

  小結:在媽媽的肚子里長大并出生的動物是胎生動物,媽媽生出蛋再孵化出來的是卵生動物。

  2.談話:還有哪些動物是胎生的?哪些動物的卵生的?我們人是什么動物?

  二、了解自己的生命生長過程。

  1.生命的形成

  談話:你是怎樣生出來的?你為什么會在媽媽的肚子里呢?要待多久才生出來?觀看“小威向前沖”視頻

  小結:爸爸媽媽結婚以后,爸爸把一種叫精子的東西送給了媽媽,和媽媽身體里叫卵子的東西結合在一起,留在媽媽肚子里面叫子宮的地方。在這里面一天一天的長大,經歷了九個月(280天)左右,就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了。

  2.成長經歷

  談話:你們還記得在媽媽的肚子里是怎樣的嗎?吃什么?(觀看視頻:胎兒成長)(胎兒成長照片)了解成長每個階段的情況。

  小結:在媽媽肚子里的九個多月,隨著寶寶的慢慢成長,媽媽的`肚子也會越來越大,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媽媽非常辛苦。

  三、體驗

  每位幼兒肚子前綁一氣球,聽指令做各種動作,感受媽媽保護寶寶的艱難。

  小結:你們是在媽媽辛苦的保護下出生的。回家后每位孩子都說一句愛媽媽的話

  或做一件愛媽媽的事,感謝媽媽的養育。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4

  活動目標:

  1、 培養幼兒的探索興趣,對提出的疑問喜歡動腦筋探究2、 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去探索發現"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試著出"聲音是通過物體的震動而產生的"這一理論。

  3、 幼兒能積極的參與活動,參與小組和同伴的討論,闡明自己的觀點。

  活動準備:

  科學發現室、實驗記錄本、筆活動建議:

  1、教師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想去探究的興趣2、教師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實驗,并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要求:1)以每個小組為單位,每組有一個負責的組長,把組員觀察發現到的問題和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可用圖來表示。每個組的成員要積極的動腦筋找答案,配合組長。

  2)用驗法來摸一摸、做一做、聽一聽、想一想,找一找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什么樣的'物體可以發聲。并把它們記錄下來。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發現到的結果,找到的答案。

  :小朋友們說了那么多,其實啊,聲音是物體通過震動而產生的,我們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體自己在那是不能發出聲音的。知道了這個原理以后,我們可以再去試試哪些物體可以發出好聽的聲音,也叫樂音;哪些物體發出來的聲音很刺耳,讓人聽了很不舒服,這叫做噪音。

  4、活動可以繼續延伸,讓幼兒帶著問題去進一步探索,讓幼兒對聲音產生濃厚的興趣。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5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磁鐵和鐵制品的關系。

  (2)通過有趣的游戲認識磁鐵能夠吸住鐵制品。

  (3)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幼兒的知識基礎∶

  知道寵物—貓喜歡吃魚。

  教材教具:

  貓頭飾13個、魚鉤12個、2個塑料籃子、橡皮筋、回形針、鐵制汽車、塑料魚、魚。

  環境布置:

  墻面布置(可愛的'寵物、寵物的圖片)

  語文角

  益智角

  圖書角

  科學角

  教學步驟:

  (1)引起動機∶

  老師將貓媽媽,小花貓的頭飾拿出來讓幼兒猜猜今天玩什么游戲。

  (2)中心內容∶

  1)老師告訴幼兒今天我們玩“花貓釣魚”的游戲。老師扮做貓媽媽,讓幼兒做小花貓,帶上頭飾對幼兒說:“今天,貓媽媽帶你們去魚塘釣魚。”

  2)老師帶領幼兒來到魚塘邊對幼兒說:“魚池里有許多魚,讓我們快來釣魚吧。”

  3)老師把幼兒分成兩組,請幼兒釣魚,老帥鼓勵幼兒,先釣完魚的那組為勝。

  4)游戲結束后,老師再放入一些魚讓幼兒再釣,結果,都釣不上來。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為什么這些魚釣不上來,而第一次的卻可以釣上來。

  5)在討論中,幼兒知道釣上來的魚身上都有回形針,而沒有釣上來的魚身上沒有回形針。魚鉤上因為貼上了磁鐵,所以能將魚身上有回形針的魚釣起來,因此,磁鐵能夠吸住鐵制品。

  6)老師將準備好的橡皮筋、回形針、鐵制汽車、塑料魚讓幼兒再釣釣看,讓幼兒進行試驗,以鞏固幼兒對磁鐵能夠吸住鐵制品的概念。

  7)請幼兒分組的進入角落

  語文角

  益智角

  圖書角

  科學角進行活動。

  (3)結束部分:

  老師放音樂讓幼兒把角落收拾好回到大組。老師總結,磁鐵能夠吸住鐵制品。讓幼兒在輕松活潑中結束今天的課程。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6

  活動設計背景幼兒進入大班后,運動能力不斷增強,動作更趨靈活,但對身體關節的作用及保護方法了解很少,特別是冬天的活動中容易造成運動中關節拉傷、摔傷和碰傷。由此,通過有趣的關節游戲,關節表演等內容,使幼兒知道關節對人體活動的作用,學會在運動中保護關節的方法。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身體中的常用關節。

  2、情感目標:知道關節對人體活動有重要作用,懂得孝順父母,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3、技能目標:學會簡單的保護關節的方法教學重點、難點認識身體中的常用關節,學會簡單的保護關節的方法活動準備紙筒若干,機器人兩個,幼兒游戲中玩耍需要的光碟,人體模型。

  活動過程

  音樂:

  小毛驢進場

  基本環節:

  1、(助教扮的機器人在門外敲門)很重的敲門聲,小朋友們上位,機器人進來。

  (1)向小朋友們道歉;與小朋友們一起表演節目;

  (2)引出機器人和我們的不同;

  (3)請工程師把機器人改造得更靈活。

  2、利用人體模型講解關節

  (1)教師講解,讓小朋友找自己身上的關節

  (2)請小朋友找老師身上的'關節,找到的小朋友在關節處粘一個標記。

  3、探討關節的作用。

  有了這些關節人體才能怎樣?沒有這些關節人體又會怎樣?引導幼兒結合生活體驗關節的重要作用。

  (1)請小朋友一手按住下巴一手捂住額頭,知道關節的動與不動。

  (2)請一個教師上來表演,閉合下巴關節,引出此關節可以說話吃東西。

  (3)請幾個小朋友上來戴上紙筒吃蘋果,知道肘關節可以彎曲。

  (4)請機器人和小朋友比賽運球引出關節可以讓我們更靈活。

  通過以上表演總結我們人體如果沒有關節就不會說話,不會吃飯,行動起來就很不靈活方便,所以說關節對我們是很重要的,我們要保護好關節。

  4、保護我們的關節。

  關節對我們這么有用,我們要保護好它們,不要讓關節拉傷或者扭傷了,不要推撞小伙伴,老師把小朋友玩耍的情況錄下來,看看誰沒有保護好他們的關節,并且請他們以后改正。

  5、改進了的機器人進場。

  啟發幼兒觀察現在機器人和剛才機器人的不同點,機器人邀請小朋友(自選紙筒套在身體的關節處)一起跳舞。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7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了解現代信息交流的幾種方式。

  2、關注生活中的先進科技產品,感知現代信息交流方式的豐富多樣和方便快捷。

  3、有操作現代通訊工具的興趣,樂于與他人交流。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通訊工具。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有關通訊工具的圖片2、調查表——我家的通訊工具

  活動過程:

  一、幼兒相互交流自己家里的通訊工具

  大家說一說,你們家里有哪些通訊工具,它們有什么用?

  二、欣賞故事,感知幾種現代通訊工具的.交流方式。

  1、教師講述故事,從開始到“啊,太好了,大海的波濤聲!我聽得很清楚。媽媽說。”問:旅游的第一天,豆豆是怎樣讓媽媽聽到大海的聲音的?

  2、教師接著講述故事,到“我好象和你們一起看到了日出。”問:豆豆是怎樣讓媽媽看到豆豆的畫畫的?

  3、教師將故事講述到最后問:豆豆是怎樣讓媽媽看到豆豆的城堡的?

  三、引導幼兒閱讀《幼兒用書》,進一步認識現代通訊工具。

  1、觀察圖片,說一說有哪些現代通訊工具?它們有什么特點?

  2、仔細觀察電話機上的鍵盤,說說:少了什么?請幼兒幫著添畫數字。

  3、觀察畫面上的傳真機和電腦發送E郵件的直觀圖象,知道這些通訊工具的傳遞特點。

  4、啟發幼兒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現代通訊工具?

  四、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移動電話、磁卡電話、可視電話,還有傳真機、電腦等,它們都能方便我們與別人聯系,我們給它們起一個名字:通訊工具。

  活動反思:

  1、現代社會是飛速發展的社會,通訊工具時刻伴隨著我們。對于我們現在的孩子來說,認識通訊工具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設計這節課,讓孩子們在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去感受通訊工具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和快樂。本節課學生積極性高,充分與別的小朋友交流,達到了預設的目標。

  2、只有個別孩子似乎交流的較少,可能是準備的時間不是很充分,我會在以后的活動中逐步滲透有關通訊方面的知識,讓每個孩子都有所收獲。

  小百科:通訊是運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報道形式。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8

  活動設計背景:目前環境污染日趨嚴重,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迅速衰竭。本活動試圖使幼兒知曉,環境直接關系到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發展,保護環境是我們當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問題。通過此次活動,旨在讓幼兒認識污水的危害,有初步的環保意識。因此,特設計了中班環保活動《魚寶寶生病了》。

  活動目標:

  1、知道魚要生活在干凈的水里,水被污染了,魚就會生病或死亡,激發幼兒同情和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2、有初步的環保意識,知道亂扔垃圾會污染環境,體會河流受污染的危害性。

  教學重難點:有環保意識,知道亂扔垃圾會污染環境;有同情和保護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準備:

  1、課件《魚寶寶生病了》。

  2、一缸臟水,一缸干凈的水里面有健康的小魚,魚網兜。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你們知道魚寶寶生活在什么地方嗎?(河里、江里)

  (二)基本部分

  (一)觀看課件《魚寶寶生病了》第一段,體會魚寶寶在清水里開心快樂的心情。美麗的魚寶寶在水里干什么呢?我們一起看一看。

  1、從剛才的動畫中你看到魚寶寶們在水里干什么的?(游來游去、吹泡泡、吃東西......)

  2、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河?河水怎么樣?(藍藍的、清清的,水象透明的一樣很干凈)。

  3、在這么干凈美麗的大河里,魚寶寶們生活得怎么樣?(生活得很開心、很幸福)

  4、魚寶寶們生活得這么幸福,你心里覺得怎么樣?(很幸福)

  (二)觀看課件《魚寶寶生病了》第二段,了解魚寶寶在污水里的生活,體會河流受污染的.危害性。有一天,水里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1、水里突然發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人們把很多垃圾扔到了海里)

  2、水變的怎么樣?(越來越臟、河水被污染了……)

  3、水被污染了,魚寶寶怎么樣?(很難受、生病了……)

  (三)結束部分

  試驗演示“污水中的魚寶寶”和“清水中的魚寶寶”。體會魚寶寶的痛苦,激發幼兒關心和同情小動物的感情。

  1、教師分別將小魚放入清水與臟水缸中,幼兒觀察并大膽講述自己的發現。

  2、小魚愿意在哪個魚缸里生活啊?

  3、如果小魚長時間生活在臟水中會怎么樣?

  (四)活動延伸

  激發幼兒初步的環保意識。

  1、水臟了,這么多的動物,還有我們人類都會生活得不方便,甚至會引起生病,那我們該怎么辦呢?(愛護河水、不往河里扔垃圾)

  2、大家都不亂扔垃圾,魚寶寶們再也不怕它們的家被污染了。瞧!它們又開心地游水了,我們也來一起游吧!

  3、聽音樂學魚寶寶游出活動室。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9

  一、研討思路:

  該活動內容是幼兒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現象,然而其中卻蘊涵著許多科學的奧秘以及教育和研究的價值。我們選擇這一內容,在幼兒園大、中、小三個年齡班開展教學研討,旨在探討大、中、小三個年齡班幼兒科學探究和表達的特點與水平,增進教師對幼兒發展特點和水平的認識與把握,提高師幼互動的適宜性與有效性。根據三個年齡班幼兒認知的不同特點,以及各班幼兒已有的經驗基礎,各班教師做了充分的預備性實驗,在親歷體驗活動中分析把握活動的重難點、關鍵點,并研究如何將難度較大的內容分解為難度適宜的幾個步驟,使實驗探究的每一步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挑戰性,既能引發思考,又有成功的感受。小班活動的重點在于感受物體是否會下落,物體是怎樣落下來的,在此基礎上嘗試做簡單的記錄,體驗觀察與表達的樂趣;中班幼兒探索比較兩種不同材料制作的降落傘下降的速度有何不同并記錄;大班的切入點放在猜測并探索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及其影響因素,并能按下落速度的順序作記錄和分析。以此探討同一內容在各年齡班開展活動時,所應把握的層次性。

  二、活動計劃與反思

  活動一:落下來啦活動要求:

  1、對物體落下來的現象感興趣,有初步的探索欲望。

  2、學習運用語言、體態動作等表達自己的發現,初步嘗試記錄。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過程:

  1、小故事引發幼兒猜測:物體是否會落下來?以激發興趣。

  2、觀察材料,擺弄物體進行感性探索體驗:它們是不是都落下來了?

  3、第二次探索,比較落體的不同方式。幼兒邊玩邊交流自己所玩的物體,觀察落下來的樣子,引導幼兒運用語言、體態動作等表現自己的發現。

  4、學習記錄:觀察記錄表上貼的物體,引導幼兒選擇相應物體嘗試后把該物體下落的樣子畫下來。

  5、延伸活動:玩落體游戲,如“托氣球、吹羽毛”等,啟發幼兒觀察更多落體現象,并想辦法使其落不下來。

  本園教師觀察反思:

  適宜性行為

  1、本活動目標定位較好,能根據本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特點,重在培養幼兒對常見科學現象的興趣和初步的探索欲望。

  2、教師能夠較好地把握活動的重難點、關鍵點,充分考慮了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引導幼兒運用語言、體態動作等表達自己的發現,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需要。

  3、教師在活動中能注重讓孩子在玩中探究,豐富體驗,特別是能大膽地嘗試讓幼兒將自己的感受與體驗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給幼兒較充分的發展機會。

  4、努力創設了寬松自由的探究氛圍,促使幼兒能自主地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建構經驗,激發幼兒探索的欲望,體驗探究的樂趣。

  不適宜性行為:

  1、問題:在師生互動中,教師的觀察不夠細致深入,仍然有一些重結果的傾向。原因:教師在活動過程中,仍然受傳統的目標意識影響。對策: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觀察水平,對幼兒臨時出現的一些狀況作出及時和適宜的回應,要更加尊重過程,從幼兒的角度、眼光了解事實。

  2、問題:幼兒積累的體驗還不夠多、不夠深入。原因:小班幼兒還不善于主動與同伴交換、合作地玩,因此表現出部分幼兒接觸的材料不夠多。

  3、對策:可提供更多的材料,注重引導幼兒與同伴交換材料、合作探索。

  三、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0

  活動目標:

  1、認識鳥的外形特征及其生活環境,感受鳥和人的密切關系。

  2、培養幼兒有目的的進行觀察、比較并用語言積極表達。

  3、激發幼兒愛鳥的情感。

  活動準備:

  活動前帶領孩子參觀鴿子廣場或鳥館,并讓家長與孩子共同收集有關鳥的各種資料,科學角布置鳥的圖片展,準備鳥的錄像,標本,或者圖片,準備環境保護及環境破壞的圖片兩幅。鳥鳴的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聽自然界鳥叫得錄音,觀察多種鳥的錄像,引導幼兒進入鳥的世界。

  2、簡單交流,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他們都叫什么名字?

  二、活動組織

  1、自由觀察鳥的標本或者圖片展覽。說說鳥的外形特征。

  2、集中交流:從鳥的外形找共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引導從嘴巴,羽毛,翅膀等部位尋找)

  3、說說鳥兒喜歡的生活環境,觀察比較“保護環境”的圖片和“環境污染”的圖片,讓幼兒觀察后說說鳥兒喜愛生活在哪里?為什么?

  4、感受鳥和人的密切關系,理解鳥類是人類的`好朋友

  (1)、引導幼兒交流:你們喜歡小鳥么?為什么?

  (2)、根據幼兒的交流介紹幾種鳥。(看錄像:森林醫生——啄木鳥,捕鼠能手——貓頭鷹,滅害功臣——烏鴉,田野衛士——喜鵲,認路送信——鴿子,學舌高手——鸚鵡)

  小結:鳥是我們人類的好幫手,有著漂亮的羽毛和動聽叫聲的鳥兒還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鳥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

  5、說說自己怎么樣愛鳥,護鳥,激發幼兒愛鳥的情感。

  6、在背景音樂中幼兒模仿“鳥飛”。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1

  活動目的:

  1.在觀察、探索活動中,發現燈泡發亮的電路和金屬材料的導電現象。

  2.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初步了解其特性。

  物質準備:

  1.教具:一塊展示板(圖一),電池、電線、燈泡、杯子的圖片各一。

  2.學具:電池、電線、燈泡、杯子、積木、鑰匙、晨檢牌、紙片等若干。

  經驗準備:通過PPT對電池有了初步的認識。

  活動過程:

  1.導入:以問題的形式,激趣引題。

  (1)教師打開沒有插上電源的錄音機,咦,今天錄音機出了什么問題?(“錄音機沒有電”、磁帶壞了……。)

  (2)教師插上電源,驗證幼兒猜測的結果。

  (3)師:電能讓錄音機轉動起來,電還有什么用呢?(電能讓電動玩具動起來,電能使燈泡亮起來,電可以讓電風扇轉動……。)

  2.嘗試:選擇材料,探索燈泡發亮的電路。

  (1)師:老師這兒準備了一些材料,出示圖一,在這么多的材料中,有二樣材料可以讓小燈泡亮起來,請你仔細看一看、想一想,你認為是那二樣?最好能說出理由。

  (2)師:這二樣材料是不是真能讓燈泡亮呢?請小朋友自己動手試一試。

  (3)幼兒盡情地操作,教師觀察、鼓勵、引導(圖二)。

  (4)師:請告訴我們,你是怎樣讓燈泡亮起來的?用這個圖片在黑板上把它表示出來(圖三)。

  (5)師:你們用電線的一頭與燈泡接上,另一頭與電池的頂部或底部接上,只要燈泡觸到和電池的另一頭,燈泡就亮了。

  (6)師:是不是這樣?這樣連接真的能讓燈泡亮起來嗎?讓我也來試一試?

  (7)教師有意選擇金屬絲不露的電線操作。咦!怎么不亮?

  3.發現:創設情景,操作中發現金屬的導電性。

  (1)師:你們的燈泡都亮了,我的為什么不亮呢?

  (2)師:“小朋友,你們都認為是電線的問題,同樣是電線,為什么這根電線可以,而這根電線不可以呢?”

  (3)比較二根電線的.不同處。

  (4)幼兒比較操作,描述操作結果,大膽表述材料與燈泡是否亮的因果關系。

  (5)教師對幼兒的結論進行描述:“小朋友,你們都認為,電線露出金屬絲接在電池上燈泡就能發亮,有塑料包著的電線頭接在電池上不能使燈泡發亮。是不是這樣?(6)教師再次設疑,讓幼兒在操作中進一步感知金屬的導電性。

  師:出示杯子,這是什么材料做的?(金屬)如果把它接在電池上,燈泡會不會亮?

  (7)幼兒操作,發現金屬的任何部位都能導電。(圖四)

  師:請小朋友試一試,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8)猜想驗證:再次探索

  ①明確操作要求。

  師:“今天老師還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不同的材料,有晨檢牌、積木、紙片、鑰匙,先等請小朋友猜一猜哪些材料接上電路后燈泡著?哪些不亮?然后把你的猜想記錄在表格里。”

  ②幼兒操作記錄猜想結果,教師進行觀察指導(圖一)。

  ③師**流猜想結果。

  教師對幼兒的猜測結果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提問,進行統計:(圖五)

  提問語1:“晨檢牌接在電路上有幾個孩子認為亮的,幾個孩子認為不亮,(教師與幼兒一起統計)說明一共有幾個孩子在活動?(16個)

  提問語2:“紙片接在電路上有8個孩子認為亮的,有幾個孩子認為不亮?”

  提問語3:“鑰匙接在電路上有1個孩子認為不亮,有幾個孩子認為亮?

  ④幼兒操作,驗證猜想結果,交流發現結果。(圖六)

  4.拓展:提供電工用具,觀察把手的材料,理解導電與安全的關系。

  明確操作要求。

  師提供電工用的鋼絲鉗、尖嘴鉗、起子、活動扳手、.電工刀、電工小錘、電鉆、電烙鐵等:“接下來我們來找一找他們的把手在哪里,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為什么?能不能改成金屬材料?“

  5.活動延伸:

  師:那我們的周圍還有許多材料,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再做一做這個實驗,找找什么材料能導電,什么材料不能導電?

  小百科:一般認為電燈是由美國人湯馬士·愛迪生所發明。但倘若認真的考據,另一美國人亨利·戈培爾(Heinrich Gbel)比愛迪生早數十年已發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1801年,英國化學家戴維將鉑絲通電發光,他亦在1810年發明了電燭,利用兩根碳棒之間的電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爾使用一根炭化的竹絲,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電發光。他的發明在今天看來是首個有實際效用的白熾燈。他當時試驗的燈泡已經可維持400小時,但是并沒有即時申請設計專利。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2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推力的作用,知道在同等數量的條件下骨牌的傾倒與路線、排列、間隔有關。

  2、了解多米諾骨牌的起源及玩法。

  3、能夠通過觀察、合作、比較,大膽的進行有目的有規律地探索。

  4、培養幼兒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三張路線圖、兩張記錄表各5份、骨牌若干數量、筆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的興趣,理解多米諾骨牌的玩法及規則

  1、“今天我們來玩一種特別的游戲——多米諾骨牌。”

  老師演示玩法,提醒幼兒注意排列的特點:注意在排列時木塊之間的距離盡可能是一樣的,推積木時要用手指輕輕推第一塊積木,我們就可以看到后面的木塊跟著倒下。

  2、“骨牌為什么會一塊接一塊地倒下?”

  3、規則:每人10快,在墊子上進行

  二、知道在同等數量的條件下骨牌的傾倒與路線、排列、間隔有關

  (一)幼兒個人自由探索,初步嘗試多米諾骨牌的玩法

  老師輔導,及時給予幫助,并觀察幼兒操作過程中的亮點

  結束提問:好玩嗎?你成功了嗎?

  (二)探索其中的規律之一:在同等數量的條件下,排列的路線不同倒下的速度就不同,越彎曲的就越慢。

  要求:1、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2、合作

  導語:為什么有的組排得快,有的組排得慢?(排得快的`組每個小朋友都合作得很好,排得慢的組也要象他們一樣更合作才行)。再想想為什么有的組倒得快,有的組倒得慢?(雖然是同樣數量的木塊,排列的路線不同倒下的速度就不同,越彎曲的就越慢。)

  (三)探索其中的規律之二:同一路線里間隔密就倒得快,間隔疏就倒得慢。

  導語:假如是在同一路線下木塊的間隔疏密不同又會怎樣呢?

  要求:

  1、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2、過程可以反復嘗試

  小結:從我們剛才的實驗可以看到骨牌倒得快與慢是和排列的路線、間隔的疏密、木塊的數量有關的。路線越彎曲木塊倒下的速度就越慢,同樣路線的骨牌間隔距離疏的倒下的速度就越慢。

  三、了解多米諾骨牌的起源

  多米諾骨牌起源于中國,它是一項體育活動,需要人們投入極大的耐心、細心和智慧,觀看多米諾骨牌吉尼斯記錄的圖片。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3

  設計意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游戲是每個幼兒都感興趣的活動。我采用了游戲法來吸引幼兒的興趣。正如杜威所說的:游戲就象是一個“糖衣”,讓幼兒在“糖衣”的誘惑下,把本來難以下咽的“苦藥”吞咽下去。讓幼兒在游戲的情境中,主動積極、自愿地去探索和發現,以自己的方式獲得經驗。真正體現幼兒在活動的主體地位。整節課以游戲活動貫穿,進一步讓幼兒掌握確定空間方位的方法。我還采用觀察操作法、賞識激勵法引導幼兒在游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從而使本活動達到科學性、趣味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活動目標:

  感知上、中、下的空間方位,會用完整語言表述,并會用1-10的數字對應計數。

  活動重點:

  感知上、中、下的空間方位,會用完整語言表述。

  活動難點:

  會用1-10的數字對應計數。

  活動準備:

  玩具柜,各種玩具,數字卡,九宮格,數物匹配數字及圖片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小熊的玩具店馬上要開張了,可是店里亂七八糟的,好幾個玩具柜沒有收拾,希望小朋友幫忙收拾一下!

  二、創設情景,復習上、下

  1、這幾個就是小熊的玩具柜,先看看這個小柜子(有上、下兩層的柜子)

  提問:這個柜子放了些什么?(毛絨玩具)

  那xx放在柜子的那里?(幼兒完整表述)

  xx放在柜子的上面,下面

  與幼兒一邊復習上下,一邊整理毛絨玩具。

  2、認識上、中、下

  再看看這個柜子(有上、中、下三層的柜子)

  提問:xx放在柜子的那里?(引導幼兒說中間這個詞)

  小結:這是柜子的上面,這是柜子的下面,這是柜子的中間(師指著柜子說,讓幼兒區分上、中、下)

  師提問:xx放在那里?讓幼兒完整講述。

  把xx放在柜子的上面、下面、中間,讓幼兒操作放玩具,整理玩具。

  3、認識上、中、下,并按數字對應計數

  小熊的最后一個柜子空空的,需要小朋友幫忙給上面放玩具,這是柜子的.上面、下面、中間。(師邊指柜子邊說)

  提問:柜子的上面、中間、下面放什么玩具(引導幼兒看標志放玩具)

  按上中下的方位是放積木,插片,交通工具的!那放多少呢?放在那里?讓幼兒觀察,自己動手擺放玩具,師最后總結,并讓幼兒完整講述。

  三、游戲

  小熊的玩具柜整理好了,它非常高興,想和小朋友玩一個九宮格的游戲,這個格子也分上、中、下三層,小朋友聽清楚游戲規則,找自己喜歡的格子站好,看看格子里有什么?再找出相對應的數字,回到格子里,蹲好。

  幼兒游戲,個別提問,讓其完整講述。

  活動反思:

  游戲以小熊的玩具店引入,讓幼兒幫忙整理玩具柜,從簡到難,從上、下再到上、中、下,再加入新的元素,數字對應計數。幼兒很感興趣,參與性極高!可以完整的用語言表述,很棒!但到了對應計數的環節,師有點著急,沒有完整的說清楚要求,導致幼兒也是稀里糊涂的完成目標,下次需要改進!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4

  活動目標:

  1、體驗數學活動帶來的樂趣。

  2、鞏固已認識的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初步感知半圓形和圓形的轉換關系。

  3、能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鋪路。

  4、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PPT,音樂,圖形卡片,為鋪完路的小房子。

  經驗準備:對各種常見圖形有初步的認識。

  活動過程:

  一、導入由小鴨子的新房子,鞏固已學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

  二、鋪路

  1、情景展現:小鴨子在回家的路上摔跤引出路不平。

  師:請小朋友們幫助它把路鋪好。

  2、鋪小路

  (1)、先引導幼兒觀察小路中土坑的形狀。

  師:土坑有哪些形狀?請你把與土坑形狀相同的`石頭填進去,然后檢查是否填平,要大小正好。

  (2)、指導幼兒操作,用圖形一一對應地填好。

  (3)、還有坑沒填好,但是沒有與它形狀相同的圖形怎么辦?

  引導幼兒觀察旁邊的半圓形石頭:鼓勵幼兒嘗試拼一拼,教師用大小不一的拼一拼,讓幼兒觀察比較。

  歸納并小結:兩個大小一樣的半圓形可以拼成一個圓形。

  (4)、喊小鴨子回家引出鋪路任務。

  交代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鋪路幼兒人手一張要鋪路的圖,強調在鋪路的時候應邊對邊、角對角鋪平。

  幼兒完成后點評、展示。

  三、活動結束:

  將我們鋪好的小路圖送到教室的科學活動區展示,大家一起去欣賞吧!

  四、活動延伸

  請幼兒回家找找有哪些東西的形狀是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5

  活動目標

  1、認識多種紙并知道它們的名稱和用途。

  2、運用多種方法探索不同紙質發出的聲音并用象聲詞表達出來。

  3、在活動中體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組準備一份:復印紙、卡紙、瓦楞紙、玻璃紙、報紙、皺紋紙

  2、音樂《木瓜恰恰恰》

  活動過程

  1、引起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特殊的朋友,看看是誰呀?請你們去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你能發現什么?”

  2、幼兒操作

  3、師幼討論

  這些特殊的朋友是誰呀?(出示不同紙質的紙,讓幼兒知道紙的名稱、用處。)

  是紙。

  是什么紙呢?有什么用?

  瓦楞紙可以用來布置環境

  白板紙可以畫畫、寫字,還可以折紙。

  牛皮紙可以包東西,報紙可以用來看的。

  皺紋紙也可以布置環境,還可以用來跳舞。

  教師:紙的本領真大,有的可以用來布置環境,有的可以寫字、畫畫,還有的可以看、了解我們身邊的、國家的事情、還有的可以用來包裹東西等等。不同的紙它的用途是不一樣的。

  (評析:一開始以朋友的身份引出,使幼兒產生了一種親切感,通過操作讓幼兒從視覺和觸覺上感受不同紙的質地,使幼兒知道各種紙的名稱和不同的用處,從而引起幼兒對紙產生探索的興趣。)

  4、探索紙發出聲音的方法,體驗不同的紙發出的不同聲音。

  第一次玩紙,探索不同的方法。

  紙還有一個特殊的本領,能“發出聲音”,我們桌上有一些不同的紙,我們去玩一玩、試一試,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讓紙發出聲音?把你的做法與感受與同伴講述。(幼兒操作)

  你玩的是什么紙?你是用什么方法讓紙發出聲音的?

  我玩的是瓦楞紙,我是用彈的方法的。(幼兒示范)

  我用的是拍的方法和搓的方法。

  我用刮的方法和甩的方法,還有往兩邊拉的方法。

  我用了兩張牛皮紙上下拍打的方法。

  再次玩紙,體驗不同的紙發出的不同的聲音。

  這些紙發出的聲音一樣嗎?(幼兒玩紙)

  不一樣,有的紙發出的聲音是清脆的、有的紙發出的聲音太小了、輕柔的。

  有的紙發出“沙沙”的聲音了。

  教師:能讓紙發出的聲音有許多。有甩、拍、搓、彈、拉等方法。小朋友還發現了不同的姿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有的是清脆的、有的是輕輕的.、柔柔的聲音,還有發出“沙沙”的的聲音。

  (評析:給幼兒了兩次玩紙的機會,每次玩紙的要求各不相同,是逐步提升的。在玩紙的過程中,通過幼兒自己的嘗試、比較發現了使紙發出聲音的許多種方法和不同的紙發出的聲音各不相同。在此環節中充分開闊了幼兒的思維。)

  5、選擇紙張為樂曲伴奏。

  自由選擇紙張伴奏。

  這么好聽的音樂如果用我們的紙來為它伴奏會不會更好聽呢?我們選擇一張自己喜歡的紙來嘗試一下吧。(幼兒選擇紙張)

  用不同的方法為樂曲伴奏。

  你想用哪些方法來伴奏呢?

  先用拍然后用彈再用搓的方法來伴奏。

  幼兒聽著音樂嘗試用不同的方法為樂曲伴奏。

  (評析:讓“紙能發聲”這一特性,在幼兒的感受中得以發揮,讓幼兒過了一把癮。享受音樂的美,體驗活動所帶來的快樂。)

  6、活動結束

  這首《木瓜恰恰恰》在小朋友的伴奏下變的更加好聽了,原來很普通的紙還能為樂曲伴奏。其實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其它種類的紙,它們是不是也能發出聲音呢?請你們去找一找,玩一玩,再將能發出聲音的紙收集起來,放在我們的發現室吧。

  (評析:活動中教師只讓孩子們探索了幾種較為常見典型的紙,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種類、質地、用途不同的紙,但是有的紙能發出聲音有的卻不能。通過請小朋友尋找把這一活動引向了課堂之外,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06-08

幼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03-17

幼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01-20

幼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精選)02-21

幼兒科學活動教案10-27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09-25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08-26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12-27

【精】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02-10

【熱】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05-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顺县| 萍乡市| 湛江市| 太保市| 鄯善县| 灵宝市| 塔河县| 资兴市| 惠水县| 合川市| 石狮市| 长丰县| 银川市| 宜兰市| 洪泽县| 苍南县| 通许县| 红河县| 依兰县| 清河县| 南岸区| 卢湾区| 古蔺县| 西林县| 房山区| 陈巴尔虎旗| 耿马| 曲麻莱县| 增城市| 定襄县| 凉山| 金寨县| 马关县| 修武县| 临泉县| 阳泉市| 尖扎县| 德庆县| 呼玛县| 桃江县| 宜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