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有益的學習經驗:
初步認識水的.基本特性:無色、無味和無嗅。學會用各種感官觀察事物。
準備:
玻璃杯,清水,牛奶,硬幣等。
活動與指導:
1、嗅覺游戲。教師把裝有清水、酒、醋的瓶子放在幼兒面前,請幼兒來聞一聞,判斷哪個瓶子里裝的是清水。
2、味覺游戲。教師請幼兒嘗一嘗,說說哪個瓶子里裝的是清水。
3、教師對幼兒說:“今天我們來玩一個游戲,請小朋友們仔細來觀察。”
(1)教師拿出兩個玻璃杯,在一個玻璃杯中倒入清水,另一個玻璃杯中倒入牛奶。
(2)教師把兩枚硬幣分別放入兩個玻璃杯中,請幼兒觀察哪個玻璃杯中的硬幣看不見,而哪個玻璃杯中的硬幣能夠看見?
(3)教師總結,水是沒有顏色的,所以放在里面的東西我們都能夠看見。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準備材料:
10-12個火柴盒、一塊硬紙板、彩色紙、小珠子
制作方法:
1. 以盒子的長邊為寬度,在彩紙上折取兩條,剪開。
2. 把火柴盒打開,用彩條把外盒包裹粘貼好。
3. 另一條彩紙把內盒包裹好,其它盒子一樣做法。
4. 用針線將小珠子縫在內盒可推拉的一面,當拉手。
5. 將做好的盒子分兩列,有拉手的一面朝外,對粘在硬紙板上即可。
探秘“寶盒”玩法:
老師先把小字母、數字、水果、動物等幼兒喜歡的圖片、小插片或小玩具放在每個盒子里。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幼兒的手、眼的協調能力,使手部小肌肉得到發展。通過猜東西、認東西的過程,加強幼兒對數字、字母、圖形、色彩等內容的認識與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幼兒對事物的反應速度――
1. 在玩的時候,老師和幼兒每人分一列小盒,分別打開不同顏色的小盒,找出里面藏的東西,找出來后還要說出找的物品是什么。幼兒說對了可以獲得獎勵。
2. 可以互猜對方打開的盒子里是什么物品,猜對了可以贏得獎勵。
3. 在盒子上寫上數字或字母,用投骰子的`方式選擇要打開哪個盒子,并在打開盒子前猜里面是什么,猜對的一方可以提出問題要求對方回答。
愛心提示:
1. 沒有火柴盒,可以用能推拉的其它小盒代替。
2. 小拉手可以是線也可以是其他方便幼兒拉開的物品。
3. 最重要的是在制作時一定要把“拉手”縫或粘貼結實,以防幼兒拉扯下來誤食產生危險。
4. 硬紙板可以用襯衫的襯板或是鞋盒等較硬的紙板。
5. 玩的時候也要時刻注意,不要讓幼兒把盒子里的物品放在嘴里,以免產生危險。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樂意參加探索活動,敢大膽品嘗各種味道。
2、學會用甜甜的、酸酸的、苦苦的、辣辣的、咸咸的等詞匯描述所品嘗到的味道。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的準備:
幼兒已會玩游戲《捏攏放開》。
2、物質材料的準備:
五種味道的水:甜、酸、咸、辣、苦各三份,吸管人手一根,小盤三個。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捏攏放開》,導出活動
評析:在此環節中,我以幼兒熟悉的.游戲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通過此活動讓孩子們準確地知道自己五官的位置,如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孩子們對此游戲很感興趣,能隨老師說出的五官迅速地指出,并導出本節活動《能干的小嘴巴》。
二、探索了解:了解嘴巴的作用,探索嘴巴的結構。
評析:小朋友們自由地發言,對嘴巴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吃飯、唱歌、說話等,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較強。在探索嘴巴結構這一環節,幾乎能說出有舌頭和牙齒,并演示了其作用,孩子們互相交流,互相看看,有一定的互動。
三、示范講解幼兒操作:用舌頭品嘗各種味道,學會用甜甜的、酸酸的等詞表達出所嘗的味道。
評析:在示范講解這一環節教師講述很清楚,幼兒操作時都能正確地進行品嘗。由于水的味道調得不是很濃,幼兒在品嘗后能準確地說出所以嘗水的味道,教師在正確地引導下,積極肯定孩子們所說出的味道。并給孩子們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機會,所以孩子們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所嘗的味道。
四、游戲:《看表情猜味道》,加深對味道的理解,并能說出是什么味道。
評析: 此環節中,通過幼兒去品嘗味道后作出相應的表情讓其他孩子們說出味道,在此活動前應作墊,讓孩子們先學會做這幾種味道的表情,孩子們就懂得看表情辯別味道。
五、小結:我們的嘴巴很能干,不僅會說話,會唱歌,還會品嘗各種味道。我們把這個小秘密告訴其他小朋友好嗎?
活動延伸:
1、請其他班上的小朋友也來嘗嘗這些水的味道,幼兒與幼兒之間進行交流,讓幼兒也當小老師進行知識的傳授。
2、了解保護口腔衛生的方法如:飯后漱口、少吃糖、不吃手指頭等。
活動反思:
在此活動中,孩子們興趣濃厚,參與性強,都能通過說一說,嘗一嘗、學一學、看一看、猜一猜等多種方法對嘴巴的用途有進一步的了解。開始一環節設計非常好,孩子們開心地和老師一起游戲。孩子們能開動腦筋說出嘴巴里還有什么。在幼兒嘗味道這一環境中,準備很充分,每個孩子都能動手操作,品嘗味道,在請幼兒說說各種味道時,引導還不夠,可以請孩子們互相說說,然后再集體或請個別代表說。在游戲——看表情猜味道這一環節,如在課前做適當的鋪店,讓孩子學做這幾種味道的表情,效果會更好些。
通過此活動,可以看出孩子們主動學習的欲望強烈,教師要有目的性地進行引導,充分讓孩子去說、去嘗試,鼓勵幼兒,調動幼兒主動學習探索的積極性,教師也應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以實現活動的最優化。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感知溶解現象
2、愿意參加科學活動,能用簡單的語言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同伴,幼教小班常識教案-什么不見了。
3、通過玩玩、講講發展幼兒的思維,激發求知欲。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個杯子,一根攪拌器。
2、白糖、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蘋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紅豆、綠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動過程:
1、告訴幼兒今天老師帶來了好多東西,引起幼兒觀察與學習的興趣。
1)觀察教師實驗:
教師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讓幼兒觀察白糖放進水里怎么樣了?
(看不見了、溶化了)
2)教師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讓幼兒觀察小石子放進水里怎么樣了?
(還能看見 、不溶化)
問:請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時見到的`什么東西放進水里也能溶化?(鹽、果珍、奶粉等)
教師小結:有的東西放進水里能溶化,變得看不見了,而有的東西放進水里不能溶化。
2、讓幼兒做小實驗(任選一種)
1)介紹活動材料,讓幼兒知道實驗材料的名稱。
鹽、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紅豆、綠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讓每個幼兒試一試,選擇一種材料放進水里,觀察結果如何。
3)交流實驗結果:知道有的東西放進水里看不見了,溶化了,有的東西不溶化能看得見,幼兒教案《幼教小班常識教案-什么不見了》。
點擊瀏覽該文件
3、提問個別幼兒
請個別幼兒說一說你把什么東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樣了?
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活動延伸:
教師繼續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物質溶解于水的現象,鼓勵幼兒多做小實驗,通過實驗掌握更多的知識。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在動手操作中比較觀察了解溶解現象,產生觀察的興趣。
2、能初步記錄與交流自己實驗結果,樂意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
教學準備:
1、教師操作材料:糖、黃沙、赤豆若干, 一張大記錄紙。
2、幼兒操作材料:分別裝有糖、黃沙、赤豆的盒子若干,水杯、分類盒、小調羹若干,記錄板、記錄紙、粘貼紙人手一份。
3、實驗記錄:用貼標記的記錄形式。
誰在水里不見了 姓名:
我的實驗材料 糖 黃沙 綠豆
我的猜想
我的實驗
4、科學術語及詞匯:溶解。
5、時間安排:20~25分鐘。
教學過程:
一、幼兒認識材料,激發實驗興趣。
教師出示裝有糖、黃沙和赤豆的盒子,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認識實驗材料。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幾樣小禮物,看看它們是什么?
二、幼兒實驗操作——誰在水里不見了
(一)、幼兒猜想,到集體記錄板上記錄猜想結果。
1、師:今天,三種寶寶要和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請它們藏到水里面會怎樣呢?你覺得哪個寶寶在水里會不見了?
2、幼兒獨立思考、進行猜想,交流講述。
3、幼兒到集體記錄板上用粘貼小紅花記錄猜想結果。
4、教師小結:有的小朋友覺得糖寶寶到水里會不見,有的小朋友則認為黃沙寶寶,還有的小朋友認為是赤豆寶寶。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樣,待會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做一做,看看到底是哪個寶寶在水里不見了。
(二)、幼兒實驗,在自己的記錄板上記錄結果。
1、教師介紹實驗材料,交待實驗步驟。
師:①請小朋友選擇一種寶寶,放在紅色盒子里的小水杯里,用調羹攪拌一下,看一看發生了什么?它是不是在水里不見了?②如果這個寶寶在水里不見了,就把看到的結果用小紅花粘貼在“我的實驗”里。③記住,試一種記錄一種,然后再去試另外一種,記錄一種。
2、幼兒證實猜想:將糖、黃沙和赤豆分別投入水中,觀察誰在水里不見了。
3、幼兒實驗記錄:引導幼兒用粘貼小紅花的方式將實驗結果記錄到自己的記錄板上。
4、幼兒自由交流:大家的游戲做完了,哪個寶寶到水里去不見了呀?它們到哪里去了?請小朋友看著你的記錄表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
5、幼兒交流,教師記錄結果在大記錄紙上。
教師小結:我們發現糖寶寶放在水里會不見,化掉了,這就是溶解。
三、經驗拓展。
教師提問:還有哪些東西會像糖寶寶一樣放進水里也會不見呢?我們回去再問問你們的爸爸媽媽吧!
《各種各樣的聲音》(小班科學)
活動名稱:《各種各樣的聲音》(小班)設計意圖: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無處不在,有鳥叫聲,雷鳴聲,樹葉的沙沙聲,琴兒的叮咚聲……這些都有會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和探索,為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教師采用"六個一"交互使的辦法,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活動生成:激發幼兒進一步尋找、發現更多生活中各種各樣聲音。活動目標:1、使幼兒樂于傾聽各種悅耳的聲音,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2、通過探索,操作活動來激發幼兒對各種聲音的興趣。 活動準備:1、人手一件能發出聲音的玩具。 2、電腦、投影儀、投影屏、激光筆《這是誰的聲音》的'光盤3、錄音機,有 "牛、羊、下雨、洗衣機、小蜜蜂、公雞"的圖片活動過程:3、 聽一聽:老師啟動"會發聲音"的玩具狗2、玩一玩:請幼兒自選玩具3、說一說:玩具發出的聲音。4、看一看:根據圖片模仿各種聲音。5、唱一唱:《 模仿聲音》的歌表演6、猜一猜:電腦娃娃中的《這是誰的聲音》播放課件"小孩笑聲、馬叫、掌聲、槍聲、汽車跑的聲音" 小結:今天我們玩得真開心,聽到了這么多好聽的聲音,請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我們繼續去尋找更多的聲音吧! 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們和老師繼續尋找更多的聲音。
小班幼兒對聲音非常感興趣,教師抓住幼兒特點,將生活中有聲的現象集中在一起,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在聽、玩、說、看、唱、猜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幼兒愉快地參與了本次活動。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6
一、活動名稱:科學活動——誰會生蛋
二、設計意圖:
春天來了,萬物皆醒。當春雷打響后,我們在自然角中投放了一只只小小的黑黑的蠶寶寶。孩子們很喜歡這些"小不點們",看著它們慢慢地蠕動著,他們互相討論著:這蠶寶寶是哪里來的?有的說:"是蠶媽媽生的。"有的說:"是蠶媽媽先生下蛋,然后才變出蠶寶寶的。就象雞媽媽先生蛋,才有小雞。"后來,我們看了有關的書籍,在查看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孩子們對小動物是怎么生出來的很感興趣,于是,我結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及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設計了本活動,旨在讓幼兒對常見的會生蛋的動物有個初步的`認識,激發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三、活動目標:
1、了解幾種常見的會生蛋的動物,激發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2、初步學會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從中感受探索發現的樂趣。
四、活動準備:
1、《誰會生蛋》教學課件;各種動物若干。
2、場景布置:小池塘、草地、森林等。
3、幼兒已了解幾種胎生動物傳后代的特征,并了解幾種常見的動物下蛋的窩(巢)。
五、活動過程:
(一)結合場景,引導幼兒了解幾種常見的卵生動物。
1、帶幼兒到"動物園",讓幼兒自由地尋找會生蛋的動物,要求幼兒邊找邊和同伴說說:"我找到了會生蛋的ⅹⅹ。"2、幼兒分散在場景中尋找會生蛋的動物,教師引導幼兒邊找邊說:"我找到了會生蛋的ⅹⅹ。"(二)通過課件,引導幼兒驗證自己的尋找結果。
1、讓幼兒互相交流:我找到的ⅹⅹ會生蛋。
2、讓幼兒說出自己的尋找結果,教師點擊課件幫助幼兒驗證。
(三)借助課件,引導幼兒了解卵生動物傳后代的方式,激發幼兒愛護動物的情感。
1、播放課件,引導幼兒說說:兩邊房子里的動物生寶寶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樣?
2、引導幼兒說說:"你知道動物媽媽在哪兒生蛋的?為什么要在這些地方生蛋?激發幼兒愛護動物的情感。
(四)利用廢物,讓幼兒給蛋寶寶建個家。
1、以保護蛋寶寶,給蛋寶寶建個安全的家,鼓勵幼兒想出多種辦法保護蛋寶寶。
2、幼兒利用廢舊物品為蛋寶寶建家,教師引導幼兒自制放到"動物園"中。
(五)活動自然結束。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幼兒對物體飄落產生興趣和探索的欲望;
2、幼兒能用簡單的線條記錄自己的觀察;
3、幼兒能用身體動作表現不同物體飄落的樣子。
活動準備:
泡沫墊、平衡木、雞毛、雪花片、樹葉、紙條、記錄紙、筆
教育過程及重點指導:
1、認識材料:
“小朋友,今天老師帶給了大家一些禮物,我們一起看看都是些什么?”小朋友一一認識這四種材料,能說出名字。“想想,這些禮物可以用來玩什么呢?”
2、引導幼兒觀察并操作:
①“你們看看它是怎樣落下來的?”老師示范樹葉飄落,小朋友觀察,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如小朋友只能說出是飄下來或飛下來等,進一步引導其在空中的動作。
②“我們來試試這些材料,看看它們又是怎樣落下來的好嗎?你們可以自由選擇籃子里的材料,但可別忘了玩兒過之后得把它們送回自己的`家,要不它們的爸爸媽媽得著急了”。
幼兒自己擺弄各種材料,老師引導小朋友用語言說自己發現××是怎樣落下來的,個別能力較強幼兒引導其進行物體間的比較,先從飄下來的空中動作比較。接下來可引導幼兒比較物體飄落的快慢差異,“××小朋友,我們倆一起放下看看能發現什么?”。
在飄落過程中先在地上進行,可能有小朋友會自己站到平衡木上去,引導小朋友發現站得高飄下來觀察得更清楚,時間更長一些。鼓勵其他小朋友也試試。
③“小朋友,你們看,它們在空中的樣子,像是在干什么呢?”先個別引導,“那你能學學它的樣子嗎?”鼓勵孩子在墊上學樹葉落下的樣子。激發其他小朋友想學的欲望。
放音樂伴奏:“咦!這個小朋友真有趣,他變成了××,是這樣飄落下來的,我們也去試試吧!請在做動作的時候注意別撞著朋友了。”幼兒和老師一塊用身體語言表現物體落下的動作。
3、 ①音樂停。“小朋友,你們發現每種物體落下的動作,它們一樣嗎?那邊有紙和筆,我們一起去把你們觀察到它們是怎樣落下來的情況做個記錄好嗎?請小朋友在貼有物體對應的下面記錄,畫好后將筆的帽子蓋上,再送回家”。
②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的記錄。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發現什么樣的水才能吹出泡泡。
2.在玩泡泡的過程中,發現不同形狀的吹泡泡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的。
活動準備:
1.洗衣粉水、洗潔精水、肥皂水和清水。
2.一次性紙杯、塑料吸管。
3.扭扭棒繞成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形等形狀的吹泡泡工具若干。
4.學習單:《吹泡泡》。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通過實驗驗證那種水可以吹出泡泡,并把結果記錄在學習單上。
1.請幼兒用紙杯分別裝適量洗衣粉水、洗潔精水、肥皂水和清水,用吸管試著吹泡泡,試一試哪種色鬼可以吹出泡泡。
2.幼兒用吸管蘸肥皂水,自由的吹吹泡泡、玩一玩泡泡。
3.活動結束后,教師帶領幼兒討論有關泡泡的問題,引導幼兒充分討論,并完成學習單的內容。
(1)什么水可以吹出泡泡?
(2)你們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樣的?(請幼兒從大小和形狀方面進行描述)
(3)你們看到的泡泡是什么顏色的?(請幼兒嘗試描述泡泡的顏色)
二、請幼兒用實驗驗證用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形等形狀的吹泡泡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形狀的,并把結果記錄在學習單上。
1.活動開展前,教師請幼兒猜測用不同形狀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么樣子的。
2.請幼兒用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形等形狀的吹泡泡工具吹泡泡并觀察泡泡的形狀。
3.活動結束后,請幼兒交流分享自己的實驗結束,并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學習單上。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小班教案03-15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02-12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11-12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04-28
小班科學活動教案07-05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輪子12-31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玩具12-30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薦】03-17
【熱門】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03-17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精】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