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數學教育策略
幼兒數學教育現在已經成為一個主要的教育課題擺在幼兒教師的面前。數學在幼兒的思維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在幼兒階段給孩子最恰當的數學教育,我們一直在探討最佳的數學教學方法,來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數學教育策略,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幼兒數學興趣和探索精神培養策略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是人類一種原始的本能,也是孩子學習的內驅力。《綱要》中也提出: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因此,教師首先要向幼兒多提供幼兒操作材料,在寬松的環境中,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得到滿足。其次教師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情境問題,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學習運用數學的方法討論,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
從生活中學習數學不僅可以增進幼兒對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縮短幼兒與數學的心理距離,不至于對數學產生懼怕。教師也可多采用游戲化、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使幼兒感受到數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從而增強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幼兒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策略
1.創設真實復雜的情境,激發幼兒解決問題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幼兒應該是問題的解決者,要能面對復雜世界中的問題情境,但是,現實生活是復雜多變的,幼兒無法將概念化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因此,教師要去研究、挖掘,體現孩子生活中的數學,將一些與幼兒生活相關的問題呈現到幼兒面前,激發幼兒去思考,幼兒會以各種方式去猜測、操作、討論以及做簡單的圖表等去尋求與驗證答案,并調整自己的思考方法。
如:讓幼兒幫助老師統計用餐人數、幫助商店清點貨物等,幼兒在不斷地與別人的交流中獲得經驗,學會設計表格等。在此過程中,孩子有了對加減的理解,學會了邏輯分類,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2.采用解決問題學習法,促進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所謂解決問題是一個過程,它是在不熟悉的情境中思索并尋求解答的一種方法。而解決問題學習法是指讓學習者圍繞生活中體驗到的矛盾、問題,去克服它、解決它的過程中去學習、體會的方法。教師要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無焦慮、有充分時間的環境,設計好“課題”,讓幼兒自信地、嘗試地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強化幼兒面對不確定、不熟悉的問題情境時進行思考、推理的能力。在幼兒解決問題時,教師要不斷地提出開放式問題,如:“為什么?”“怎么做?”“有什么不一樣?”“還有什么其他方法嗎?”等,以引發幼兒對情境的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地引導幼兒通過合作、思考、推理與探索來尋求解決的方法,教師是知識中介者、激發思考者的角色。
三、幼兒數學概念的自我建構培養策略
近年來,心理學的研究已經向我們揭示了兒童數學概念的獲得,不是從客體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過擺弄材料和在他們的內心組織自己的動作而得到的,是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發現和建構數學關系的,幼兒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依賴于其數學經驗和對數學材料的操作。因此,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幫助幼兒建構數學概念:
1.重視操作活動,幫助孩子積累數學經驗
幼兒數學概念的習得是和具體生活聯系在一起,而且一開始總是和個別事物聯系,對孩子來說,一個新的概念或技能不是學會了就會了,會了也不一定會用。一位臺灣學者曾做過讓孩子認識三角形的實驗,當一個三角形改變了空間位置時,孩子就不認識了,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育時,要注重數學經驗的積累,通過多種形式的操作活動,讓幼兒主動建構。
如:(1)教師可引導幼兒將周圍事物中的數、量、形的知識從生活中抽取出來,將生活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用數學語言表現生活中的問題,如用3>2表示三個男孩比兩個女孩多。(2)引導幼兒將一些數學概念、數學關系等抽象的知識舉出實例,加以解釋,如:在加減算式的教學時,要引導幼兒編出應用題來,賦予它有意義的實際內容,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心理的操作。
還有如:給幼兒各種形體的建構材料來構造物體的模型,幫助幼兒積累一些空間知覺的經驗。(3)在操作活動中,教師應該為孩子提供豐富多樣的樣例,豐富孩子的經驗基礎,使一些分散的數概念組成概念系統,如:認識三角形時,教師可提供若干變式的三角形,讓孩子通過操作探索,積累經驗,得出三角形的概念是由三個角和三條線組成的封閉圖形。
2.關注操作過程,促使孩子主動建構
首先,教師在數學教育中要關注幼兒的學習過程,教師的任務不是去關注結果,糾正孩子的答案,而是要糾正孩子的思維,教師要站在孩子錯誤的立場上去體會孩子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去思考。更多的時候,孩子的錯誤蘊涵著他思維的不完善,沒有在頭腦中形成準備去接受這種知識的邏輯結構。
例如:讓孩子進行長短排序時,大多數孩子不能用邏輯的方法排出來,只是一根根地找,這是因為孩子的頭腦中還沒有形成一個邏輯結構。但這種結構又不是可以傳授的,而是幼兒在生活中慢慢積累的,通過反復的操作,當獲得了比較長短的經驗和可逆的經驗后,孩子的這種邏輯結構就會在頭腦中慢慢形成(新概念的建構)。
其次,教師要引導孩子反思他的操作過程,讓孩子用語言講述他的操作過程,幫助孩子建立思維活動外化的習慣。如:在學習加減運算時初期,教師要教會孩子表述的格式,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講出來,教師要關注他是怎么知道的,再通過延遲性的評價策略,讓孩子反思為什么對了或錯了,幫助孩子反省,在此基礎上,教師總結評價,讓孩子學會簡潔化的邏輯方式,促使孩子對數概念的理解。
最后,教師要善于研究、了解孩子,在了解孩子原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上,尋找孩子的最近發展區,選擇合適的、與舊經驗有相互關聯的新經驗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學習概念的情境,想方設法喚起幼兒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和經驗,通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形成新概念。
幼兒學習數學是成人替代不了的,成人教得越多,孩子就發現得越少,但這并不是說教師不要教,有的內容必須要教,因為孩子還沒有達到將實踐上升到抽象經驗的能力,作為教師要深刻把握《綱要》和《指南》精神,領會其中所蘊涵的理念,在數學教育中,把握“教”的度,不斷探索數學教育的新策略。
拓展:幼兒園中班數學教學方法
雖然在小班對5以內數量的物體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數字的認識還不夠熟悉了,而中班數學中對數字有了一定的滲透,必須要認識數字了,而數字又是幼兒學好數學的最重要的元素,那么讓孩子喜歡數字變得相當重要。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和數字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精確性的特點,在這學習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孩子對數字的喜歡。
一、通過區分物體的差異培養幼兒學數的基礎
在興趣中,玩中學是培養幼兒學數的一種有效方法。而在玩中學中通過區分物體的差異就能培養幼兒學數的基礎。幼兒在學習數字時,最容易使這一概念模糊的是幼兒總是認為只有完全一樣的物體才能確定是幾,而對形態、顏色稍有差異的幾個物體,就不能確定它的數量,這說明,在建立數概念時,數的實際意義比 較抽象,不容易把握,因此引導幼兒在觀察中進行比較,確實符合數學規律。如為幼兒設計幾組數量不同,顏色、形態各異畫面生動的動物,我先讓小朋友點數每組里有幾只小動物,然后,讓幼兒進行觀察和思考:“哪群小動物和哪群小動物一樣多?”“為什么?”“哪兩群小動物不一樣多?”“為什么?”這樣幼兒的感知過程就很明顯地反映出目的性和概括性,在這種觀察的基礎上。很順利地完成了難度很大的不對應比較,并得出雞和狗一樣多,雞和鳥,雞和兔,鳥和狗,狗和兔,鳥 和兔不一樣多的結論。這些結論體現了幼兒真正理解了數的實際意義。
二、玩中動培養記憶力是幼兒學數學的關鍵 記憶在幼兒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
幼兒的記憶以無意的、形象的記憶為主。但在教師的啟導下,隨著幼兒活動范圍的擴展,語言能力的增強,幼兒的隨意識記憶也會逐漸發展。教幼兒學數,培養幼兒記憶力極為關鍵。
在興趣中,玩中動是培養幼兒學數的記憶力的重要手段。 在數學活動中,操作活動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幫助幼兒在自主,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又由于幼兒學數,體驗數概念內涵離不開對材料的直接操作。于是凡是要教給幼兒的數學知識都應盡可能轉化為可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動。 在中班中很多孩子對數學中的基數和數序混為一談,特別對數序要了解不夠深刻,為了讓孩子能又快又好地區分說出第一、第二、第三……這些數序和基數幾,我讓孩子在玩中動,使孩子記得快而牢。
三、培養思維力,想象力是幼兒學數的發展
想象是思維活動的特殊形式,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功能,在興趣中,畫中學是培養幼兒學數的想象力最佳方式。
世界萬物都是按數和形組成的,數學就是研究現實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對以具體形 象思維為主的幼兒而言,從教數數和加減法入門的數學知識只能是無意義的吟唱和記憶性運算,他們難以理解數學和符號等概念的意義。而且還會使幼兒對數學產生厭煩情緒。如果嘗試從每個孩子都喜歡的圖畫,從每個孩子都喜歡的涂涂畫畫。拼拼搭搭著手,通過引導幼兒觀察、欣賞、比較形象化的畫面,從中感知數、量、形等數學內容,這樣幼兒將會愉快地步入奇妙無窮的數學世界。
讓幼兒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培養幼兒學數的能力,從而對數學產生好感,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幼兒數學教育策略】相關文章:
幼兒教育策略06-04
幼兒教育的策略分析06-04
幼兒語言教育的策略03-14
幼兒教育的有效策略12-08
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有效策略論文(精選6篇)04-21
幼兒園教育的改進策略06-04
幼兒語言教育的有效策略06-04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策略03-30
幼兒教育的策略有哪些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