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怎樣才能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
導語:人們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離不開聽、說、讀、寫。兒童學習自己的母語當然也不例外,他們在長大的過程中,自然會逐漸具備聽說能力,不用刻意去學。閱讀的能力卻是需要在學校或者日常的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和學習的。可是,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應該怎樣培養呢?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切行為的原動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課堂上,老師可以旁征博引,使語文課堂充滿情趣,激發學生求職的欲望。富有情感的朗讀,分角色表演,定期舉辦各類主題競賽,例如:故事大王賽、成語接龍賽、手抄報賽……這些都能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
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二、教會學生閱讀方法
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學會靈活多變的、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
1、略讀法
這種方法就是根據學生學習或寫作上需要,有選擇性地閱讀相關篇章或相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
2、精讀法
精讀法就是對文章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對語言雋永,情節生動的文章,教師可以這些文章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3、默讀法
默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文章不發音地快速地讀。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默讀法能用最少的時間獲取較多的信息。
4、摘抄評價法
這種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最優美的詞、優美的句和段摘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平時要求學生不拿筆不讀書,不動筆不讀書。還可以在報刊雜志上,將其中好的文章剪裁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
5、寫讀書筆記
教師要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后,經常寫日記或讀后感。用日記或讀后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想法,并在課外閱讀活動課上進行交流。這樣學生的讀、寫、聽、說緊密結合,閱讀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三、創設意境,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長期的教學中,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始終處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強化訓練,無論是識字、寫作、還是閱讀都是施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認為似乎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豈不知,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教育教學方法實在是一種落后,不太實際的教學方法,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個性,阻礙了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
因此,在近幾年的教學活動中,我努力改變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學生放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充分讓他們展示自身的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變以前的被動學為主動學;呆板學為靈活學;苦學為樂學。正是有了這種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學中注重抓住一個項目做實驗為突破口,進而向其他項目延伸。近幾年來,從一年級接手到現在的三年級,我一直重點實驗的課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能力的培養》。經過反復實踐,現已初見成效。
四、多舉辦活動促進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校可以組織一些演講大賽、講故事等活動,讓學生在講演中讀,在故事中讀,還可在展示中讀。每月展出低年級同學的閱讀卡片(閱讀卡片按周完成,內容包括五個成語、兩首古詩的題目、兩篇文章的題目),中年級同學的手抄本(內容含詞語歸類、名言諺語積累、古詩、優美片段、格言警句等),高年級的手抄報。
這樣,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為學生創設了表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讀書的成功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提高閱讀水平。在推薦學生閱讀刊物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只有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讀物,他們才能深入地理解讀物的內容,受到讀物的感染。應主要推薦有益于學生終身發展的讀物。那么哪些讀物才利于學生終身發展呢?主要是指有益于培養健康和有益于智力開發、有益于語言發展等。符合這些教育要求的讀物,首先在內容上是歌頌人類勤勞、善良、堅強、進取、崇高等人格精神的讀物。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我在上每篇課文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如優美的散文、古詩配以樂器、圖畫。
記敘文配以課本劇,說明文設置電動課件等。這樣一來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可見,課外閱讀對于人的影響、對人心靈的塑造是如此的深刻。它能有效彌補課內閱讀的不足,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陶冶性情,形成綜合的語文能力。只要多渠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能使學生置身于一個寬松、自主、愉悅的大閱讀環境中,有目的地學習、汲取,從而不斷提高閱讀能力,提高整體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