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媽媽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
教孩子如何做人, 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思想教育。現(xiàn)在很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對孩子的思想教育,下面小編就整理了媽媽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歡迎閱讀和參考。
媽媽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
1、關于我是從哪來
“媽媽,我是從哪來的啊?”
“你是從媽媽肚子里生出來的。”
“那我怎么到你肚子里的啊。”
“那你先說你是怎么種花生的呢?”
“我把花生米放在花盆土里,花生就長出來了”
“是啊,當初爸爸也給了媽媽一顆種子,并種在媽媽肚子里,后來就長出了你。花生米就相當于爸爸給的種子,土壤相當于媽媽的肚子,長出的花生就相當于你。”
2、關于做人
“媽媽,為什么你總說要先學會做人?”
“孩子,還記得你搭積木時,為什么越高越容易倒嗎?”
“不知道”
“因為根基不牢固,搭的越高,壓力就越大,倒的就越快。做人就相當于搭積木,人做不好,你走的再遠,也會像積木一樣最終倒下。而做人要善良、誠信、大氣,懂得尊重、有擔當?shù)鹊龋@些優(yōu)秀品質(zhì)就相當于一塊塊積木,優(yōu)秀品質(zhì)越多,你才能有機會搭的越高,否則你連積木都沒有幾塊,怎么談得上搭的高呢?”
3、關于交往
“媽媽,強強打我”
“為什么啊?”
“他說我這次沒給他東西”
“那你以前為什么給他東西”
“我想有小朋友玩”
“你看,孩子,當你總是給別人東西時,別人就習慣從你這里得到,并覺得這是你應該給的。而有一次你沒東西可給時,別人就會不習慣,就覺得你很不好,所以就打你了。而你應該明白,交朋友是靠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別人成為你的朋友,比如你學下棋,就會交到棋友,你會講故事,就會遇到愛聽故事的小朋友,只有你學的本領足夠多,才會有更多的機會交到一樣愛好的朋友,而不是靠拿自己的東西換取朋友,靠用東西換的朋友也不是真正的朋友。”
3、關于主見
“孩子,老師說的話你都聽嗎?”
“聽啊”
“那如果紅燈時老師說,趕緊過馬路,你過嗎?”
“我不過”
“為什么啊”
“因為紅燈應該停啊”
“對啊,所以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見,沒有任何一個人說話都是對的,包括老師,包括媽媽,你要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學會自己判斷。”
4、關于自我管理
“媽媽,我想買烤腸”
“去吧”
“媽媽,我想坐搖搖車。”
“去吧”
“可是媽媽,我只有一塊錢啊。”
“呵呵,是啊,你只有一塊錢啊,你如果選擇買烤腸就坐不成搖搖車,如果選擇坐搖搖車就買不了烤腸。媽媽把結(jié)果告訴你,但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選擇吧。你怎么選媽媽不管,但你需要承受選擇后的代價,比如選了搖搖車,你就得承受沒吃到烤腸的事實。”
“嗯……媽媽,我買烤腸。”
5、關于理財
“孩子,你吃了面包,太干吧,再買瓶牛奶吧。”
“媽媽,我們家有啊,回去喝吧。”
“你是不舍得再花自己的錢吧!”
“嗯……”
“孩子,如果你有一塊錢,即便一直舍不得花,那它也不會增加,最多還是一元錢。但是如果你通過自己的勞動去賺了五元錢,即便你吃了面包再買牛奶花三元,是不是還剩兩元錢,比你開始一元錢還多出一塊呢,所以錢不是單靠省來的,更多的是靠掙來的,而起要舍得花有意義的錢,因為有舍才有得。”
6、關于助人
“媽媽,電視上說幫助別人就等于幫助自己,是嗎?”
“是的,你知道為什么嗎?”
“不知道”
“媽媽給你講個故事,有個瞎子,雖然自己什么也看不見,但是在夜晚時卻一直拿個燈籠,他說,雖然自己看不見,卻可以照亮別人前進的路,從而不撞住自己,你看,表面上是幫別人照亮了路,實際上也讓自己更加安全。”
7、關于勇敢
“媽媽,我不會講小馬過河的故事”
“是嗎,那你回答媽媽幾個問題,小馬開始敢不敢過河,都問了哪些動物,最后過去了嗎?它媽媽告訴他什么了?”
“小馬開始不敢過,問了小松鼠和牛伯伯,最后過去了,他媽媽說只有自己試試才知道深淺。”
“是啊,孩子,你看你回答的多好,把這些答案串起來,再講一遍就是個很好的故事了,就像小馬媽媽說的那樣,你不自己試試,怎么知道自己不會呢,你要對自己有信心敢于嘗試。”
8、關于虛心
“孩子,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你知道為什么嗎?”
“不知道”
“你看,有的人像石頭,硬梆梆的,別人身上的什么優(yōu)秀營養(yǎng)液都吸收不了,頂多濕了濕外表。但是有的人像海綿,只要遇到營養(yǎng)液都使勁吸的飽飽的,然后就什么都會了,能不進步嗎?”
9、關于學習
“孩子,你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嗎?”
“不知道”
“因為學習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那我們?yōu)槭裁匆獛椭鷦e人呢?”
“因為幫助別人就等于幫助自己,比如你想抓小偷幫助受害者,那你是不是先得自己學會很多防身本領,偵查本領等等,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是不是也讓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當你努力學習把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時,說不定你就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當警察了,這不就是幫助了自己了嗎?”
媽媽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辯”——反饋效應
每當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總會找出很多個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清白。這時,家長一般都會氣憤地稱孩子的這種行為為“狡辯”,其實,這并不是狡辯,而是孩子對家長教育的一種反饋。
教育是雙向的,家長不僅要教,還要接受孩子的反饋,教育才能達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長卻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只管自己“教”,一點都不在意孩子反饋回來的信息,這樣的教育往往達不到家長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饋
當孩子對我們的教育作出反饋時,我們首先要對孩子的這種反饋作出分析,當然,這種分析不僅僅是針對孩子的語言進行分析,還要連同孩子的動作
對媽媽的教育進行積極反饋了。沒有孩子的配合,家長勢必將更沒有辦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方法三:針對孩子反饋出的問題,對其進行有目的的教育
當家長分析出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時,就可以針對孩子的反饋進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時他不知道將禮貌的重要性,家長就再也不會,就可以通過實例,道理來講述講禮貌的重要性,引導孩子做一個講禮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是他不想知道承擔最近錯誤言行所造成的責任,家長就要孤立孩子做一個知錯就改,敢作敢為的人。
總之,不管孩子對家長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饋,尊重和認真分析孩子的反饋,都是達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個人一塊手表,當別人問這個人時間時,這個人能夠快速而且自信地說出時間;然而,當給這個人兩塊不同的手表時,這個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說出時間了。因為擁有兩塊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幫人更準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制造混亂,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
【媽媽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相關文章:
3歲孩子應該怎樣教育07-27
作為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03-17
父母應該怎樣正確教育孩子04-04
媽媽應該怎么教育孩子09-30
父母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09-16
父親應該怎么教育孩子10-19
怎樣從小教育孩子11-18
怎樣綜合教育孩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