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正確引導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
對于生活在單親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如何運用正確的教育和親切的關懷,來彌補孩子心靈的創傷,使孩子能健康成長極為重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如何正確引導單親家庭孩子的心理,歡迎閱讀!
1.給孩子充分的愛撫
有些家庭解體后,撫養孩子的一方拒絕另一方來看望孩子。有些父母還告訴孩子:“是你爸爸不要你了,他走了。”或“是你媽媽不要你了,她走了。”這些做法不但剝奪了另一方對孩子的探視權以致愛的權利,而且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有位母親離婚后把自己的仇恨轉嫁給孩子,從小教育女兒,男人不是好東西,離他們遠點。結果這個女孩從小到大不敢和男性接觸,恨男人,厭惡男人,最后導致性變態。母親自私的感情,毀掉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負起對孩子的責任,讓孩子在愛撫中健康成長。要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離婚了,但并不改變對他的愛。無論父親或母親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著要甩掉他,不愛他。
2.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競爭的犧牲品
有些父母離婚后都想要孩子,于是,雙方爭著滿足孩子的種種要求,以討孩子的歡心。有的父母相反,誰都認為孩子是負擔。無論是哪種,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有的孩子學會了控制父母,利用父親的力量去控制母親,利用母親的力量去控制父親,變得自私、虛偽、愛說謊。父母在離婚后,仍應注意對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一貫性。并用摯誠的愛心贏得孩子的尊敬與回報,而不應讓孩子成為彼此競爭的犧牲品。
3.不要讓孩子充當丈夫或妻子替代角色
離婚后的父母,往往感情上孤獨、寂寞,容易把孩子作為精神上的寄托,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愛傾注在孩子的身上,同時也希望孩子能陪伴自己,慰藉自己。這樣做的結果,使孩子養成對父母不健康的依賴性,無法獨立。父母對孩子的感情依賴也越來越重,使孩子感到精神壓力,這種精神壓力超越了孩子能力所承擔的程度,扮演了替代爸爸、媽媽的角色,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害的。
有一個男孩,自幼父母離婚,和母親一起生活。他和母親蓋一條被子,母親在兒子身上得到了慰藉,兒子也習慣在母親的懷抱中進入夢鄉。母子在睡前總是愛撫一番才入睡,這在孩子幼年是無妨的。但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終于有一天,和母親發生了性關系。事后,這位男孩由于忍受不了心理壓力,導致神經錯亂。母親畸形的感情替代,給孩子帶來了終身痛苦。
夫妻離婚后,應和其他朋友一起出去散散心,參加一些社交活動,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不要因此影響了孩子獨立生活、健康向上的個性品質。
4.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如果父母離婚,孩子往往心情不好,不喜歡社交。父母應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根據他們的年齡,送進托兒所、幼兒園或學校,讓他們和伙伴們在一起游戲、學習,使他們變得心情舒暢、開朗、活潑。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如讓孩子去學樂器、唱歌、繪畫等。孩子有了興趣愛好,精神生活充實了,也會盡早從父母離婚所造成的陰影中走出來。
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
父母們一定要意識到,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成長將起到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注意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
第一、家庭成員之間應相互關心,相互尊重老人要體諒小輩,小輩要孝敬老人。婆媳不和是常見的家庭矛盾,需要雙方多多努力,相互諒解,夫妻倆更要相親相愛,同心同德。
第二、父母之間要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沖突,吵吵鬧鬧,甚至打架這樣會讓孩子受到驚嚇,手足無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第三、民主是良好的家庭氣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重要的決定,應該由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孩子,一起協商后作出,尤其是父母與子女之間,若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將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氣氛。
第四、要力求使家庭的氣氛保持一種輕松的狀態若家庭氣氛太沉悶、太壓抑,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是不利的。如父母在外面有什么不順心、不愉快,不應該將它帶回家里來,更不應該將它朝孩子發泄。父母對孩子學習方面的壓力也不要太大。孩子放學回來,作父母的也要和孩子一起聊聊天,活動活動,看看電視,這樣看起來好像耽誤了時間,實際上調劑了生活,活躍了氣氛,終究是得大于失的。
最后,父母們應注意加強自身修養,注意提高文化修養和素質一個人文化修養好,有較豐富的內涵,才會有文明的舉止,高雅的愛好等。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成為一個有修養、講文明的人。
總之,為了孩子健康的成長,應努力營造一個溫馨、祥和、文明的家庭氣氛。
單親孩子的心理特點
單親是孩子懼怕面對的事情,沒有了爸爸或者媽媽對于孩子來說都是帶有傷害性的。對于這樣的孩子來說,單親的影響是一生的,我們作為外界必須了解他們遇到怎樣的情況。那么,單親家庭男孩心理會有哪些特點呢?
一、悲觀自卑
由于家庭不完整,與其他孩子相比,單親家庭的孩子從父母那里得到的關愛比較少,導致他們認為自己比別人差。在學習中缺乏自信和進取精神,總感覺各方面都不如人,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終日孤獨消沉,得過且過,總想著盡快離開學校去獨立生活。
二、仇視封閉
由于家庭分裂,父母感情不和,容易使孩子產生敵視心理和封閉心理。有些孩子把對父母的恨轉化為對老師、同學的冷淡,甚至敵視、厭惡他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無信任和善良可言,有報復和攻擊行為;有的學生走入另一個極端,即封閉自我。把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欲望掩蓋起來,過分自我克制,把父母的離異作為參考,評價人和事,不輕易相信別人。從不表白自己的心愿,給人的印象是性格內向,寡言少語,與人相處缺乏熱情,不愿與人交往,幾乎沒有知心朋友,對集體和他人的事漠不關心。
三、自戀孤僻
由于成長過程中出現不和諧的經歷,有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心靈扭曲,嫉妒心理和自戀心理尤為強烈。對他人的長處、優勢、榮譽和成績十分不滿,抱有憎恨情緒,冷嘲熱諷,甚至做出不道德的行為。同時,他們自以為是,孤芳自賞,傲視一切,抱怨別人不重視自己,不分時間和場合的自我展示。
四、多疑嫉妒
單親家庭孩子與正常家庭孩子對比,具有較強多疑、嫉妒心理特征的前者比后者高約3%。其表現為對別人的議論,對許多事情非常敏感,總懷疑別人在議論自己,猜疑別人是不是在說自己的壞話,猜疑老師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假如一個活動沒有讓他參加就會胡思亂想。我認為,這種心理的產生與自卑心理有關,潛意識里還是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亂猜疑,好嫉妒。
另外,由于意外事故或疾病等原因造成的單親家庭的孩子的心理比前一種要健康的多,他們自卑心理輕一些,性格比較正常。由于失去了一方親人,他們反而變得很懂事,對活著的親人更加愛戴,比較聽家長的話,學習也比較努力。
單親兒童的10大心理問題
1、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對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無法適應無父或無母的環境。孩子的心理沒有成熟,他無法去體會父母們的生活,無法理解父母們的苦衷,幼小的心靈脆弱、敏感,沒有自我調適的能力,一旦受到沖擊,就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特別是看到同伴們與父母親親熱熱、幸福美滿地玩耍、嬉戲的時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過去的生活。而現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傷、失落使得他們產生憂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們找不到自己的快樂,看不到自己的快樂在那里,于是拒絕快樂,沉浸在憂慮、悲傷中。
2、自閉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橫禍”,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因而他們遭受的打擊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一時還難以面對家庭破損的嚴酷現實,因而會感到無所適從、悶悶不樂。
孩子也懂得比較,他們會拿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比,感到自己處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與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別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變得膽怯,缺乏自信,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且因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遠而產生抑郁,不愿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厭煩的心理表現出神經過敏的癥狀。他們總懷疑別人會在背后議論自己家庭的缺損和父母的離異,認為別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閉,不愿外出活動,不愿與人打交道,表現出孤獨、內向的性格特征。
3、孤獨
單親孩子,特別是隨父親或住在重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親的粗心或與繼父母之間的隔閡,他們的親情交流受到限制,覺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產生孤獨感,行為上表現出離群,不大方,沒有多少人與他活動。
4、抑郁
因為父母的分裂,必然帶來家庭的硝煙或冷戰,孩子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空間,時時為父母的關系而擔憂,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氣、泄憤的出氣筒,孩子成天處在恐懼和擔憂中,沒有安全感,時刻擔心、害怕家庭戰爭的爆發,會使自己體無完膚。
這樣長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和敵對情緒,對同伴永遠保持距離,自我保護意識過強,敵對情緒很大,單親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壓抑、郁悶、煩躁,心理困擾無處排解。
由于壓抑太久,一旦爆發出來,能量也就越大,極易產生極端行為。這種傾向在女孩身上表現為想痛哭或離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則表現為攻擊行為。
5、逆反
由于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為別的孩子奚落和欺負的對象。然而他們也渴望威嚴,渴望被人欣賞,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現出與眾不同,有時甚至喜歡“頂牛角,對著干”,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
6、自責
自責表現為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從而自我責備、自我鄙視、自我輕蔑,將一切的不如意歸因于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單親家庭的子女有較為強烈的自卑感,他們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悲觀失望。
由于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因此他們把工作和學習的失敗歸因于自己的無能,產生不安、內疚、失望等消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導致自己的整個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許多單親家庭子女受到批評后,總認為是自己不好,在別人笑自己的時候,總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么事。
7、妒忌
單親家庭的孩子,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所能獲得的享受,一般來說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這些正足每個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們的心理就容易從最初的羨慕演變成妒忌、僧恨。
在心理上他們會表現出對父母一方特別依戀,希望能從父母一方獲得雙倍的回報,在物質享受上,如果他們不能正確對待這種差距,認為別人能得到的,自己也應該能夠擁有,就容易導致偷竊等犯罪行為的發生。
8、焦慮
對人焦慮是調查與他人接觸時,對困難和失敗的預感程度的指標。單親家庭子女在他們父母親離婚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攻擊,學習到的是討價還價、相互敵視,因此,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
他們的監護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緒失調,極易把這種情緒帶到與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膽中,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關系,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焦慮,缺乏安全感。
9、渺茫
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與自信,在正確引導下,能樹立信心,確立生活的目標。然而,有的單親孩子由于缺乏足夠的家庭引導,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不能設計美好的生活藍圖,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沒有及時培育這朵花,導致沒有結出甜美的果。
生活豐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門,沒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應去追求什么,選擇什么,他們很多會感到渺茫,或者有的壓根兒就沒有思索過這些問題,生活中沒有明確的方向。
10、獨尊型
這類孩子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親情的隔閡不接受繼父母的管教,或繼父母不便于管得太嚴,從小就養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獨尊的心理特點,事事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心目中沒有父母,沒有同學、沒有老師,沒有他人。
有的孩子不但不叫繼父母,就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叫。這類孩子行為上表現出自私自利,不關心集體,不參加公益活動,不遵守校規班紀。
如果家長或老師發現孩子有這些心理和行為表現,要注意及時、積極開解引導,以免孩子出現更嚴重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