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文科學習方法分享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三文科學習方法
導語:文科生在大學學習一些除經管外的人文社科學科是個不錯的選擇。我本科學的經濟學,研究生階段攻讀美學專業,因為我覺得應該關心一下人生、關心一下幸福。對于文科生而言,基礎性的、常識性的知識對一個文科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文史不分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高三文科學習方法
1、加強理解,融會貫通
有人認為,文科主要靠死記硬背,這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文科考題也有許多是理解與應用的。因此,同學們在學習時應該切記死記硬背,應該理解著記憶。先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弄懂,看清楚它背后隱含的東西,理解清楚前后關系、因果關系,并加以融會貫通。然后把它們串起來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和理解。這樣記憶起來也容易的多。
2、增加閱讀,培養興趣
學習文科,應該增加讀和學習相關的書、報紙和雜志。開拓知識面。培養對學習的興趣。文科的學習有時是可以從不知不覺中到自知自覺中轉化的。興趣也可以慢慢產生的`。
3、提高興趣,樹立信心
在理解的基礎上就會產生興趣,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感到自己的每一點進步,才能樹立起學好文科的信心。有了興趣產生了信心,就會產生信心,激發學習的熱情。
4、加強復習,提高毅力
如果能夠提高學習的毅力,做到經常復習,學習效果一定能夠更好。
高三文科學習方法
一、 高中文科生,你是否會學習文科?
我曾經對高中文科生的學習方法問題搞過專題調查,總的感覺是文科生們尚未能很好地“學會學習”。主要表現為:
第一,學習與生活的時間安排缺乏科學性。如睡眠時間不能保證,文體活動時間被擠占,這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經常走神”。這當然會嚴重影響學習效率的提高。
第二,學習過程缺乏主動性,如過份地依賴對教材的閱讀而很少采用做筆記、卡片等更有效的文科學習方式;很少帶著問題閱讀教材,變成了閱讀就是背書,這顯然不利于歸納、比較、分析和概括等學科能力的培養;對考試麻木不仁,消極應付而很少進行研究,積極應對。這種被動學習的態度與行動,顯然與“以能力測試為主導”的高考改革方向相悖,因而也就難以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第三,記憶方法尚未優化。毫無疑問,文科各學科“主體知識系統的基礎還是必須識記的,這是學好文科的基礎,也是順利應試的前提。調查表明,無論是識記的內容還是識記的方法,文科生們都未必能很好地掌握了,這當然不利于知識的鞏固,也不利于備考。
簡言之,從我了解到的情況看,不少文科生離會學習尚有不小差距。顯然,誰首先在“會學”方面取得突破,誰就更有把握將自己的學習潛能轉變為現實的成績;更關鍵的問題是,誰現在就開始行動,誰就能笑在最后。
二、學好文科必須重視的五個基本環節
深信每個高中文科生都想走上學習的成功之路。要想走上成功路,除了具有強大的學習動力、刻苦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身體與心理素質外,還必須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事實上,只要是在學習,不管是否意識到,人們都在選用一定的學習方法,只不過所用方法有優劣之分罷了。學習得法,事半功倍,不但能幫助文科生在今后的一年間順利前行,取得優異成績,更能成為一個人的寶貴財富而讓人終身受益。
其實,達爾文早就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那么,學好高中文科有哪些方法?怎樣去掌握這些方法呢?筆者以為首先必須抓好以下五個關鍵環節。
1、 教材的閱讀
閱讀是“學習之母”。它既是學習的開端,也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有研究表明,閱讀后的記憶率要比聽講后的記憶率高出1.66倍。
從閱讀的步驟看,首先是要經常看看目錄及其教材內各章節下的子目。目錄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完整的系統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等特點,它能體現各章節、各子目之間的關系和核心內容,因而是學習的導游圖,經常加以瀏覽,就能對教材的主要內容及其相互間的關系了然于胸。如閱讀《中國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目錄就不難發現編者將中國古代社會分成了六章六個階段,其中從第二章開始分五個階段介紹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歷史;再看第二章“封建大一統時期—秦漢”下面又設八節,實際上是從制度、政治、社會經濟、疆域、民族關系和文化等方面論述了這一時期的中國歷史發展狀況,其中“大一統”的特征非常鮮明;而第五章“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的介紹,則是從“繁榮”的角度切入,以八節的篇幅分別介紹了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變革、民族關系、對外交往和文化等方面的狀況,時代特征可謂是一目了然。
順便指出,近年來隨著社會學科新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現,教材的改革力度也相當大,高中文科生在閱讀時應當予以適當的關注,因為高考將會體現這些成果。關注的最佳捷徑就是鉆研《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說明》(俗稱“考綱”)中的“考試內容”,看看它的框架結構及重要的知識點的表述與教材有什么不同。再就是翻看新教材的目錄,看看其框架結構、基本線索和重要觀點有什么變化,新舊版的《中國古代史》教材就極為鮮明地體現了這種情況。第三是關心教師及各類媒體的介紹,如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完成及其研究成果的正式公布,公元前841年就已經不再“是我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其次是在對每個章節的閱讀時要重視尋找“靈魂”(或者說是“中心思想”)。社會學科具有強烈的人文性。因此,要多想想編者為什么要把這一內容放進教材?他想借此說明什么問題?他又是通過什么材料來說明問題的?重視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有助于養成從教材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靈魂”常常表現為是隱性知識,它并沒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來,而是隱蔽在教材之中的知識內容和知識聯系,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如“只有中國gcd才能就中國”就是蘊藏在中國近代八十年抗爭與探索史中的歷史結論,但教材并沒有直截了當地這么說;又如“偉大戰略決戰的勝利”是中共審時度勢、抓住機遇、正確決策的結果,但教材也沒有這么說。顯然,這些都是在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而且,還完全可以從其它的角度得出更多的結論。
第三是確定并用各種標記劃出學習目標,以便于日后復習時一目了然,更可以明確基本的知識點。
從閱讀的技巧看,要特別注意四點。
一是要重視關鍵詞(又稱段落主題句)。它通常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是最后一句。要想一想,支撐它的依據是什么?
二是要善于把標題變成問題對自己提問。如“偉大戰略決戰的勝利”就可變為:中共為什么要組織戰略決戰(背景)?戰略決戰是怎樣進行的(過程)?戰略決戰產生了什么影響(意義)?
三是如需對某些重要材料要加深理解,可按“瀏覽—自我提問—閱讀—復述”的程序進行閱讀。
四是如需較長久地記住的知識,可使用“考試通過器”(又稱三R體系):閱讀(READ)—逐段閱讀,弄明白作者在這一段中講了什么,重點是什么。這是關鍵一步,必須弄懂。記錄(RECOND)—對所閱讀的教材有選擇進行劃線,或歸類制表。背誦(RECITE)—對所劃的東西掩卷回憶并背誦,最好是出聲地背誦,背對為止。在時間分配上,背誦時間占50%較為適宜。
2、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
課前預習是高效地學習新課的基礎,但不少文科生對教材的預習向來是忽視的,其后果是聽課時心中無數甚至于是不得要領,只得忙于生吞活剝教師講授的東西。不搞課前預習,除了認識上的原因,時間過于緊張也是客觀原因。其實,如想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使學習進入良性循環,并保持較高的效率就不能不重視課預習。
那么,怎樣預習?建議按下列三個步驟去嘗試:首先是縱覽章節、引言和子目。縱覽猶如給機器上潤滑油,化時不多,便可了解基本內容,明確學習方向,還易于整體地把握方向。其次是根據高考《考試說明》中的“考試內容”(俗稱考綱)了解教材的要點、難點,并把重要的知識目標(如時間、地域、人物、事件、術語)劃下來。最后是把不懂的地方確定下來,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明確它,才有可能消除它。做好了這一切,上課時就可以集中精力關注老師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了。
在高中年級,復習恐怕是學習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一環,這里的復習主要是指課后的復習。遺忘是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復習則是戰勝遺忘的利器,它當然也應當連續不斷地進行。不過,課后復習的目的不僅僅在于鞏固已學過的知識,而且還要掌握新的知識。
【高三文科學習方法】相關文章:
高三文科學習方法分享06-04
文科狀元談學習方法03-21
高三文科學習計劃03-29
高三理科學習方法分享06-04
高三文科怎樣提升成績06-03
高三學習文科計劃5篇06-01
高三文科學習計劃12篇03-29
高三文科學習計劃(12篇)03-29
高三文科學習計劃精選12篇03-29
高三文科學習計劃11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