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父母教育孩子的誤區
導語:孩子比我們經歷和感覺過的東西要少的太多太多了,沒有感覺過的東西,對孩子來說都是未知或是抽象的東西,只有靠機械記憶死記硬背,比我們成人能靠理解來記憶來的還要困難。我們成人記不住,忘記了,我們不會懲罰、批評自己吧?那也請不要再責怪孩子,請像對待自己那樣寬容和有耐心的對待孩子,給孩子時間,別著急,讓孩子慢慢成長。
父母教育孩子的誤區
一、認為打罵完孩子后只要哄好就沒事了,不會給孩子造成傷害
這是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個大誤區。孩子在被打罵完之后,表面上哄好沒事了,實際上他被打罵的感覺永遠地存留在潛意識里,但他自己并不知道,直到成年以后總是出現一種緊張、焦慮、自悲、情緒低落的狀態。這實際上是孩子在童年被父母打罵時的一個惡性“心錨”留在潛意識里,構成了他現在的潛意識性格。一旦有相同的環境因素觸發的時候,便會誘導出他當時被打罵時的一種生理反應——恐懼、焦慮,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心錨”。
孩子在七歲之前很難搞清楚為什么會被打罵,只有通過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的經歷,他才能理解為什么同樣的行為會有不同的待遇。如果父母破壞性地打罵完孩子,一旦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很難再調整過來。孩子的天性是討好父母,只有做一件事情能給他帶來快樂,又能獲得父母的確認、表揚、鼓勵,他才會積極地去做;一旦他所做的事被否認或受到批評,他的生理就會發生反應,神經系統開始僵硬,表現出思維遲鈍、行動緩慢,既做不好,也學不會。
人的思考模式是聯想運作,人腦中的任何兩件事都可能形成聯系。童年所受到的傷害會永遠存留在孩子的潛意識里,所以父母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二、專注于孩子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孩子的品格培養
記得亞里士多德說過:“人在初生時是一個非常可惡的小動物。”要培養成人須經過十幾年、二十幾年的“人化”過程,如果在教育“人化”過程中,作為人最基本的東西沒有教導和正常的精神供氧,而總是希望通過知識的教育和智力的開發來讓孩子“人化”,這樣便走進了一個很大的誤區,最后孩子人化的過程就不完善。
電影《閃亮的風采》中鋼琴師一生的悲劇——父親粗暴的只要求他單純學習鋼琴技能,最后導致他在技藝上成為大師,在精神上卻變成了一個殘疾。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種事情都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特別是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大部分家長都犯過類似的錯誤,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對孩子來說父母們認為此時此刻你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這一點沒錯,關鍵是學習什么?怎么學?如果孩子的興趣、潛能被開發出來的話,學習將會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反之,孩子是在被父母強迫和高壓下機械地學習,那對孩子來講學習就是一種災難,太痛苦了。
三、認為我為孩子做了犧牲,孩子一定會感恩,一定會學好
這是一種沒有因果聯系的邏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教會孩子的自立能力。如果孩子該自己做的事情我們家長也替代了,這等于剝奪孩子的生存權利,探索世界的權利。這不但培養了孩子的依賴性和被支配性,相反父母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私心就越重。
讓孩子多多參與家政,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等等以此給孩子以表揚和鼓勵,讓孩子感覺到家庭氛圍的溫曖,因此孩子學會了感恩。如果家庭沒有溫暖的.話,沒有人會對父母感恩。當一個人沒有感恩就不會理解父母的辛苦,如果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讓父母高興,理解父母對于父母是多么重要,他會認為不感恩是理所當然的,這是許多富家子弟的悲劇。父母創造財富越大,給孩子的越多,孩子忘恩負義的程度也就越重,所以說這種觀點是教育孩子的一個根本性誤區。
四、認為批評是讓孩子改掉缺點的惟一方法
認為孩子做錯事就應該批評,否則會養成壞習慣。這對傳統觀念中的大多數家長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告訴你這一點是不對的。因為批評是要講究藝術的,并非批評就一定能使孩子改掉缺點,相反破壞性的批評只會把孩子的潛能埋沒,自我價值打消,毀掉孩子的自尊心。
我們不用批評的方法改掉孩子的缺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孩子的成長是在優點被確認并且逐漸放大,進而替代了他的缺點的過程。如果一個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被確定而形成穩定的自我價值,最終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如果父母的批評是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指向孩子本身,那么孩子會改正他的缺點。否則孩子會感覺自我價值受到傷害,感覺自己是低劣的,無能的。這樣他不但不會改掉缺點反而會愈演愈烈,最后形成強烈的逆反心理。
所以,批評是一門很高的藝術,用不好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五、認為表揚孩子必然會使孩子驕傲自滿
這是中國人的一個傳統誤區。任何一個精神的人都需要供氧者,作為孩子,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確認、表揚和鼓勵,一旦缺乏這些,孩子的自我價值就難以建立起來。
孩子的天性是要討父母喜歡,對于孩子的真實行為父母給以確認、鼓勵和表揚是建立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關鍵,會激起孩子更向上發展。
只有在孩子沒有做到相應的程度時,家長便用虛偽并且夸大的語言虛情假意地去表揚孩子,這時才會導致孩子不知深淺,出現驕傲自滿的情緒,或者時間長了他根本就不信你這一套了。
所以,表揚孩子的行為并不必然會導致驕傲,關鍵是如何表揚!
六、認為學習過度會累壞人,用腦過度會傷身
我們的教育是被動式、填鴨式、強迫式的教育。我們家長也這樣做,才會使孩子覺得課業量大。如果我們能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學習,那他們學習起來會很輕松。
根據腦科學研究,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如果一個孩子在良性情緒下學習,他是不會受到傷害或感覺痛苦的。對學習來說這是沒有因果聯系的,我們無法改變外面世界,只能改變自己的主觀認識。所以,要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很容易輕松的事,他的潛能是無限的。他才會毫不費力地去學習,不需家長做多少事情。
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工作量是一個心理的量,如果心理上一個尺度被超過原先的尺度,就會感到累。人的心理和智商的潛能是無限的,關鍵是取決于他的心境,看他們懷著什么樣的觀念,什么樣的心境去學習。
現在生理學、心理學研究認為,孩子的潛能開發已經推到零歲,早期研究認為的從七歲教育做人,智能開發的觀點已經不適用。實際上現在教育已經提前到胎教,在人零至三歲時是語言黃金期,這時把幾種語言輸入孩子腦中,他并不會全部記到潛意識里,但到七八歲時學習語言會特別順暢,錯過這個黃金期再學習語言要費很大的時間和精力。
七、有條件地愛孩子
我們教育孩子時總說的語句:你要好好學習,我就會給你什么什么,就會怎么怎么樣。只有孩子做出相應的行為家長才會給相應的條件,這叫有條件的愛。
有條件的愛會直接導致孩子根本學不會感恩,學不會自律。我的行為是為了換取你的那個條件而做,如果一個人是在有條件的環境中長大的,它的自我價值根本就確立不起來。當父母無條件地愛我們的時候,我們才能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被愛的,我們才會產生安全感,產生自我價值感。
八、認為只要說一次孩子就應該記住,教一次孩子就應該學會
這種可能性是沒有的,恰恰說明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太缺乏耐心。
孩子們需要通過反復的行為才能把一個生活技能記住,請回憶一下馬迪?金的詩。孩子們太弱小無法反抗就會記在心靈里,如果孩子的自尊心被傷害過,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有逆反心理是件好事,它說明孩子在維護自己的自尊心跟你戰斗。他不問你的話對錯,他采取的對策是對你所說的話一概對抗,這叫逆反心理。有逆反心理說明他有自尊心,如果一個人自尊心被傷害,沒有逆反心理會產生兩種結果:一種是玩世不恭,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有時表面應付,實際不聽;另一種是沒皮沒臉,一旦自尊心傷害,說什么都沒用。
自尊心是精神人的極點,要想把一個孩子教育成為真正的人,一定要保護好他的自尊心。美國大教育家說過:“教育無小事。”所以說,只教一次就會,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是經過反復行為,被鼓勵,被確認,才學會最初的生活技能的。除了吃飯之外,其它生活技能都是要學來的。這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家長們一定要有耐心。
九、放任不管讓孩子自然成長
有些家長太忙,采取放任態度,讓孩子自然成長。有種理論說孩子在自然狀態成長是最好的,實際并非如此。
一個人的潛意識,它無時無刻不在運作。它把所有的周邊信息接納進去,要不進行教育,孩子會按照自己在周邊環境中所采集的信息,在腦海中形成最初對世界認識。如果最基本的做人觀念,最基本道理不通過行為,對孩子在腦海中進行確認,他是沒有辦法學會的。
有些家長經常用自己年輕時的經歷教育孩子這是非常荒謬的。在孩子心中,每一代人激發點都是不一樣的。我們要按他們這一代人的心理特征找出生存環境,找出他的生命的積極條件。每個人的激發點不同,對生命的體驗也不同,我的教育思想是一定要把孩子當人,不能當動物或機器,這是一個根本點。要看他所處的環境,讓他怎么成長。所以,我們教育孩子時理所當然地認為,曾經激勵過我們的故事就能激發現代的孩子,這是完全錯誤的。美國每一代人都有獨立的價值觀。
教育孩子時不能放任不管,我們要把做人的根本價值、根本規則貫輸到孩子的腦海中。按照孩子的世界,按照孩子的激發點,把孩子激勵起來。所以,教育孩子根本的黃金定律是引發主動情緒。如沒激發出來而用強迫的方法只會適得其反。放任不管孩子有可能順其自然無法控制。孩子大腦中的信念及形成的觀念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當你發現孩子不是你想象中的樣子時就為時已晚。
觀念一旦形成,要改變是很難的,一個人最難的不是接受一個新觀念,而是放棄頭腦中已形成的舊觀念。
十、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輸不起
這是因為許多家長自己有過個人奮斗的歷程,希望孩子在自己的肩膀上能更進一步。動機是良性的,也搭上了許多辛苦。令人可悲的是家長們用自己的愛心辛辛苦苦鑄造了孩子一生的悲劇,原因就在于輸不起。如果沒有對孩子的刻責批評,孩子可能會好得多。
如果孩子父母中有一個良性供氧者的話,不會形成大的偏差,只是動力不足。如果雙方都是良性供氧源,孩子成為天才是很容易的。如果父母有輸不起的思想怕孩子失敗,怕孩子競爭不上去,怕孩子將來變壞,正是父母怕的心理把孩子推向父母所希望的相反方向。更甚者,正是父母把孩子一步步地推向了萬丈深淵。
十一、用別人孩子的成績跟自己孩子比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試圖用親戚朋友家的孩子取得成績來和自己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以此來激勵孩子。這樣做其實是大錯而特錯。這樣只會一次又一次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進取精神。讓孩子永遠會記住自己技不如人的感覺,各位家長一定不要濫用比較。
我們所說的誤區,實際上就是陷阱,我們用通常的錯誤方法辛辛苦苦地把孩子培養成為希望中的相反的孩子。盧梭說過一句天才的話:“父母費了太多力氣,辛辛苦苦把孩子教壞之后,然后又抱怨‘他怎么變成了這樣的人’。”可謂經典名言,家長們應該牢記,并趕快覺醒吧!
十二、認為孩子理所當然地應該聽家長的話
這種觀點是影響我們最深刻的民族垃圾。它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悲劇。
“孩子不聽我的!”這是許多家長常說的一句話,那么我想告訴你,你的孩子聽你話只有兩個原因:一是你說的話是對的并且對他有好處;二是你們相互約定好必須按規則做。
在盧梭的《愛彌兒》一書中講了奴役與支配的來源,父母讓孩子無條件服從,“因為我是你爸,是你媽,所以你必須聽我的話”,這會在孩子的心中形成被奴役與支配兩種可能性的認識。一種是我離不開對方,對方是個比我更強大的個體,供我吃穿——導致支配;另一種奴役,對方是奴隸主,它擁有我的身體甚至我的精神,所以我是他的財產。
父母教育孩子的誤區
溺愛型:
現在不少孩子都是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是孩子為掌上明珠、心肝寶貝,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甚至違背社會公德而滿足孩子的不正當要求。甚至有的家長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出氣而去鄰居打架;孩子不愿意參加學校組織公益勞動,家長就給孩子寫“病假條”…… 一批自私任性的小皇帝、小霸王就這樣成長起來了。
放任型:
這也是種不負責任的家教方式。家長把孩子當成成人,遵從“成人不用管,管死不成人”管教方式,整天忙于工作、事業或做買賣賺錢;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對于孩子的內心世界、愛好、學業等一概不聞不問,甚至在孩子面前不檢點自己的行為。這種孩子也是極易誤入歧途甚至鋃鐺入獄的。
粗暴型:
這種靠高壓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方式是愚蠢低效的。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或犯了過錯,乃至對家長稍有不從,就大加訓斥,甚至拳腳相加。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往往生活壓抑,一旦他們找到一種釋放心靈的途徑也極易沉迷不返。
包辦型: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認真讀書,包辦了孩子力所能及的全部勞動。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以致高中的大姑娘小伙子還得家人替他(她)洗衣服。久而久子孩子就覺得被人為他服務是很自然的,也就心安理得了,這種孩子往往缺乏感恩和愛護別人的心,也容易養成他們懶惰的習慣。
父母教育孩子的誤區
1)讓保姆、爺爺奶奶帶孩子。
很多中國父母以為孩子只要身邊有人看著,沒有生命危險就好。其實從出生開始,孩子就需要和別人交流。不會說話也可以交流。肌膚的接觸,擁抱,關注的眼光,和他說話。孩子需要不斷的交流,會變得比較聰明,對愛有安全感。我們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沒有關注的環境下長大。腦子會變得怪異呆滯。然后永遠缺乏愛的安全感。終生追求那童年,嬰兒時期失去卻永遠追不回的愛。
2)把孩子當成炫耀比較的對象。
中國人一方面愛面子,一方面想鼓勵孩子上進。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獎。這種比較最要不得。況且常常是當著很多人的面說。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別人比,只帶給他多一份不滿和痛苦。對于事情沒有什么幫助。
這種比較和競爭的心理,也導致中國人團體比較無法和諧合作做事。喜歡互斗。對于能力強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來。學校的老師更是火上澆油。整個家長和老師的教育觀念需要加速修正。
3)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很多父母抱著傳統的觀念,把父母擺在權威的角色。認為子女是屬于父母的。這種不把孩子當一個擁有完整權利個體的錯誤觀念,導致個人和社會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量。不要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隱私。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利,把他當一個成人一樣尊重。
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導致社會缺乏服務和尊重的觀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別人。
4)按照自己的目標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遺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為是正確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適合,或者不喜歡。譬如學鋼琴。譬如出國。在這種壓力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的愉快時光成了斗爭大會。犧牲了親子的和諧關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見得正確的父母理想。當子女長大回想起童年,盡是不快樂的回憶。的確是些愚蠢父母的'作為。
5)過分注重學習成績。認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向出國。
很多父母愚蠢地以為學校的成績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標兩個,一是高考,二是留學。目標訂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誘苦苦哀求,來達到這個目的。這個科舉時代遺留的過時觀念,仍舊深存人心。
其實事實擺在面前。有很多人出國回來現在找不到工作。許多名校畢業生現在也難以適應社會。在學校的成績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響他們一生的重要因素。
6)認為睡覺就是懶惰。
成長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國教育界正在集體犯罪,剝奪孩子們的睡眠時間。毀滅中華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點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時。全國還在推廣早起才健康的錯誤觀念。睡眠不足會影響發育。腦力會減退。我們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7)認為孩子不應該做家事,應該把時間拿來學習。
社會學家調查的結果說明,常做家務事的孩子將來生活比較幸福。可能是因為處理事情的能力比較強。所以長大以后比較容易應對挫折。或者比較能面對挫折。中國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學習好,剝奪了孩子做家務事的機會,剝奪了孩子學習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的機會。
8)缺乏幽默感和輕松的一面。
或許因為各種壓力,家庭的基本氣氛就是逼孩子學習。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親子活動?完全不知道。父母因為生活壓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輕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趕,都是高考。
9)認為父母的愛可以是對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很多人以為父母的愛就可以當作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想用這句話堵住子女的反駁。父母的要求應該要合理。讓孩子心服口服。
10)認為養孩子是艱苦的義務,并非享受。
中國父母,經過傳統的教育,習慣把養育兒女當成艱苦的義務。也因為這個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報,孝順。比較正確的態度是養孩子是一種上天賜予的享受。應該享受和子女相處的時光。享受著孩子健康成長的樂趣。
【父母教育孩子的誤區】相關文章:
教育孩子的八大誤區03-08
培養孩子的藝術誤區06-01
過早培養孩子的誤區06-01
四大教育的方法誤區埋沒聰明孩子05-31
父母怎么教育孩子獨立06-03
父母離異孩子的教育方法10-11
父母應該怎樣正確教育孩子04-04
好父母教育孩子秘籍05-26
作為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03-17
父母在家教育孩子的方法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