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幼兒教育問題
老師不是圣賢,家長也不是絕對的正確,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對孩子的教育肯定會或多或少出現一點問題,關鍵在于能不能解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下面就是jy135網為大家整理的我國幼兒教育問題的經驗,希望能夠幫到大家。覺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給更多人哦!
(一) 家庭問題
1.家長過分溺愛。當前,我國獨生子女多,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共同圍繞下,孩子成了家庭的軸心。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問題,即寵愛多,順從多,不忍心的多;教育少,要求少,給予鍛煉的更少。這樣就滋生了孩子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的強烈的個人主義的壞習慣和個性。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被溺愛的孩子必定學會打人、罵人,他哭著要什么東西的時候,他便一定要能得到,他心里想做什么事情,他也一定要做。這樣一來,父母自己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逗愛他們,把他們的本性弄壞了,他們自己在泉水的源頭下了毒藥,日后親自喝到苦水,卻又感到奇怪。因為他們的孩子長大后,這種種惡劣的習慣也都跟著到來。”⑸
2.家長的教育態度不一致。在家庭成員中,教育態度上的差異與他們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受教育經驗等因素息息相關,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種差異過于懸殊,則不利于孩子的'習慣養成。在一些三代同堂的家庭,隔代溺愛的現象嚴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總是維護偏袒幼兒,甚至出現護短,成了幼兒的保護傘,不管幼兒是對是錯,他們都能以自己博大寬廣的胸懷去接受,姑息幼兒的一些小缺點;在一些三口之家,或是媽媽或是爸爸總是扮演好人的角色,使得孩子的教育很難開展;在一些離異家庭,父母雙方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幼兒往往跟著父親是一個樣,跟著母親又是另一個樣,使幼兒形成了雙重性格,不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3.家長所實施的教育沒有持續性。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個反復練習,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教育家關鴻羽認為,“培養孩子的一個習慣至少要有意識地讓其堅持六個星期,才能見效。”⑹今天要求孩子這樣,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樣,或是今天對孩子的某種行為嚴要求,明天又對孩子的某種行為放松要求,這樣的教育是難以讓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
(二) 幼兒園問題
1.教育機制的局限。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幼兒園的數量與日俱增,特別是在一些較為落后的鄉鎮也開始出現了托幼機構。在眾多私立與公辦幼兒園的激烈競爭中,要想贏得優勢,就必須迎合家長的心理,爭取更多的生源,讓幼兒去學習一些即得成效的知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幼兒的習慣養成教育。在那些較為落后地區的托幼機構,教育思想仍停留在滿足幼兒的生活需要上,只要管好幼兒的吃、喝、拉、撒就行了,至于幼兒的習慣養成教育還沒有被納入到教育內容中去。
2.教師自身素質還有待提高。
(1) 教師沒有做好榜樣。我們的許多教師在規范幼兒的行為時,自己卻沒有按同樣的標準做到。教師在幼兒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有時教師言行的分量甚至超越了幼兒的父母,從這點來看,教師對幼兒的影響是重大的。我們知道幼兒期的主要行為方式是靠模仿得來的'。教師作為幼兒崇拜的對象,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兒模仿的對象。有的老師走路懶散,也許他班上的幼兒也跟著走路懶散;有的老師閑來喜歡坐在凳子上搖晃,也許他班上的幼兒也就跟著坐在凳子上搖晃……時間一長,幼兒就把這些模仿來的動作內化成了自己的習慣。
(2) 教師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嚴格要求。對幼兒的教育應該是不斷重復,給予強化訓練,這樣才能讓幼兒得到鞏固。然而,在這些不斷重復的過程中,有的老師就把其中的一些細節忽略了。而這些被忽略掉的小細節,往往就是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開始。
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在吃飯前我們要求幼兒洗手,其基本程序如下:卷袖子→開水龍頭→把手沖濕→關上水龍頭→擦上肥皂→把肥皂放回原處→兩手相互搓洗(包括手心、手背和手指縫)→打開水龍頭沖掉肥皂沫→雙手接水沖掉水龍頭上的肥皂沫→關緊水龍頭→雙手在水池內甩三下→摘下自己的毛巾擦干凈→毛巾掛回原處→洗完后雙手交叉回座位準備吃飯。飯前簡簡單單的洗手分解開來竟有十四步之多。如此繁瑣的步驟,我看到有的幼兒園老師為減少麻煩,就把它省略了許多,省略后的洗手程序如下: 卷袖子→打開水龍頭→把手沖濕→關上水龍頭→擦上肥皂(肥皂是用絲襪包住系在水管上的)→兩手相互搓洗(包括手心、手背和手指縫)→打開水龍頭沖掉肥皂沫→雙手接水沖掉水龍頭上的肥皂沫→關緊水龍頭→雙手在水池內甩三下→回座位準備吃飯。乍一看去,步驟好象差不多,但細一看發現,老師把擦手的程序省掉了,也許他們認為手上沾點水沒有什么關系,而且他們知道,幼兒是會想辦法把那點水弄干的(如衣服上摸摸,褲子上拍拍)。這還不算什么,只要幼兒沒有用油畫棒畫畫,手上沒有沾上顏色,那么,有的老師就干脆連用肥皂這一步都省略了。還有的老師,覺得讓幼兒自己洗手很浪費時間,又容易把衣服打濕,會增加麻煩,干脆讓幼兒排好隊,老師一個一個幫他們洗了。這樣一來,繁瑣的洗手程序就只剩下兩步了,幼兒只需伸手出去,再把手縮回來就可以了。
如此教育方式,幼兒能學到什么呢?應該是連最起碼的洗手都還不太會吧!
(三) 社會問題
許多社會因素對幼兒習慣養成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社會中傳達出來的有些信息屬于健康的,也有些信息屬于不健康的。“幼兒由于知識經驗淺薄,認識具有表面性、片面性和情緒性,因而極易受到這些社會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⑺
首先,當前的電視、書刊等傳媒給幼兒造成不小的影響。以前的動畫片可以說是專門為幼兒設計的,而現在,許多的動畫片越來越成人化,成了年輕人的休閑娛樂。幼兒從一些動畫片中習得了不良行為,養成了不良習慣,對于這些動畫片到底適不適合幼兒看,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如“喜羊羊與灰太狼”、“奧特曼”、“巴拉巴拉小魔仙”等;
其次,幼兒的生活環境較為復雜。現在有許多家長都愛打麻將,幼兒經常處于這樣一種“雀聲四起”的環境中,這不僅對幼兒的成長不利,還極有可能讓幼兒習得一些不良習慣,幼兒偶爾說出的粗話、臟話可能就是從麻將桌上學來的;還有一些家長,經常出入于各種娛樂場所,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就把幼兒帶在身邊。然而,在這些娛樂場所中,幼兒要習得不良行為習慣是非常容易的。
【我國幼兒教育問題】相關文章:
幼兒園孩子教育問題01-02
幼兒園安全教育問題及對策06-04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03-21
幼兒教育中的隔代教育問題和改進對策01-14
孩子教育問題包括哪些12-26
孩子教育問題有哪些11-07
中學班級管理存在的教育問題06-03
解決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的方法05-31
如何解決農村教育問題03-02
我國發展幼兒教育的重要意義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