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代企業管理如何應用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現代企業管理如何應用傳統文化?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現代企業管理如何應用傳統文化,希望能幫到您!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對中外諸多大企業產生過重要影響。現代企業管理者在借鑒西方現代管理理念的同時,還應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五千年優秀傳統思想中,吸取其精華,創造性地應用于企業管理工作。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精神因素的沉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的經典管理思想對于今天的管理實踐依然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我們不僅要了解當代西方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方法,更應該深刻了解中國傳統管理思想對現代管理的重要啟示、指導作用。
如何科學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吸取國學精粹與人文素養,融合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思想,如何科學地總結中國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對于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化管理之路,自主創新,順利實現企業戰略轉型,提升中國企業的生命力與核心競爭能力,構建和諧社會和培育中國優勢企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二、傳統文化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1、“以和為貴”注重人員協調。
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曾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儒家文化反對走極端和搞片面性。孔子在人際關系處理上還說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國家人倫關系的五個“達道”是強調和諧的前提,分別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個共生共存的也是最根本的人倫關系。如果將“和為貴”的傳統文化應用到企業管理中,企業中管理者與職工、職工與職工、企業與環境的關系都可系統地協調。
首先協調管理者與職工的關系;“和”則象征著和諧統一,也是中庸觀所提倡的,因此在企業人員素質和人才觀方面,儒家深信每個人都具有價值之源,都具有踐履能力和價值自覺。在同職工關系上,管理者要將孟子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貫徹到底,關心職工的工作生活,搞好獎懲措施,則是“愛人”,經常與職工互動,解職工之憂,幫職工之難,則是“敬人”。從而職工也會投以辛勤工作付出,服從領導,關心企業發展,管理者和職工關系融洽。
其次協調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系;質與量的辯證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從“中庸”思想中體現了出來,企業的質與量都集中在外部,外部客觀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技術、人文等各個方面,如果企業在管理過程中不能超越外部,則要學著去適應它、改造它,以此來取得企業與外部環境的統一和諧。像企業生產元素供應商和競爭者,可稱作外部微觀環境,企業要將它們看成利益共同體,也是實現經營目標的直接對象,雙方應和諧相處,在合作的基礎上競爭,而不是無意義競爭。
2、“以義為先”重視社會效益。
儒家文化的實質還具有道義文化和倫理文化。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是通過“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來調節人們的行為和利害沖突,這種影響至今,因此可以看到當今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和“以義為先”的價值觀不謀而合。
以義為先的經營之道其深層含義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企業追求利潤是本能,只有利潤充足,企業才能繼續朝著預期目標前進,但企業也不能脫離社會單獨存在,因此,奉行“以義為先”的價值觀念是企業追求利潤的前提。
孟子也曾說過,如果給予我的物質不含道義,就算是把整個天下饋贈于我,我都不會碰其一毫,如果里面蘊含道義,即便一小文錢我都會把它收入囊中。儒家思想認為,追求道義和追求富貴兩者并不矛盾,重要的則是該如何規避矛盾。
中國封建經濟社會的企業主代表都會用“儒商”來形容,當今許多企業主讓他人這樣稱呼自己。所謂儒商用最直白的語言來形容是不取不義之財,將商業道德擺在首位。但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常常出現“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現象,這時企業管理者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同時,積極貫徹“以義為先”,為獲取企業長遠效益做好鋪墊。在關注公眾利益基礎上爭取自身利益,推己及人,互惠互利的原則和儒家的義利觀不謀而合,儒與商的結合才是將企業往更高的戰略高度上推進。
3.“中庸之道”促進和諧穩定。
儒家思想所說的“中庸”并不是大家平時所理解的“平均主義”。中庸之道其實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其所闡述的是不偏不倚、不走極端的處世之道———“執其兩端而用其中”;蘊含解決事物矛盾的方法,體現了企業管理中的適度管理原則。
任何矛盾都有兩個對立面,但兩個對立面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解決矛盾就是把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中正確的東西提煉出來,并將其融合在一起,使事情得到一個較為圓滿的解決方式。對管理者而言,就是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要注重度的把握,主張不偏不倚,行權執中,與時屈伸,剛柔相濟,不偏聽偏言,也不搞折中和放棄原則,以社會利益為重,高瞻遠矚、全面觀察。
在中國現代管理中,人“和”精神是一項基本的管理思想,要求貴“和”持“中”。因此,解決矛盾,還要善于平衡表面上不相容或相互抵觸的失誤,把握矛盾的各個方面,從而化解矛盾,減少沖突,包容一切,堅持中庸,以達到社會的和諧穩定。
“中庸管理”主要分三個方面看待:其一,從整體發展看,既要安人,又要安己。在經營狀況良好時,企業要積極為社會多作貢獻,感恩于社會;在經營不善時,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改善運營以及創新行為;其二,從具體管理看,管理者要保持剛性與柔性的平衡,要保持集權與分權的平衡,要保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與事后控制的平衡,要保持長期戰略與短期規劃的平衡。
4.“無為而治”注重管理藝術。
道家“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維方式是建立在彈性柔化管理方式的理念基礎之上,體現出一種自然主義的管理模式。
無為,不是不為、沒有作為、無所事事,而是主張為人、處世乃至治國、興邦、治世要順其自然的基本原則。“道”即規律。由于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是“道”在起作用,任何人想要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進行人為干預,讓客觀事物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發展、變化便是不可能的。人們的實踐活動只有順應自然之道,才能因“道”之力有所作為;通過恢復人的自然屬性的方式以收到“以無事取天下”的圓滿效果。
道家思想在管理領域影響深遠,對于現代企業管理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其一,管理工作應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態勢,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其二,管理者要以冷靜、持重的態度做事,順應自然之“道”,適時采取行動且堅定不移地實施。“無為而治”雖然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但其必須有一個前提:即管理客體和下屬能夠實現“自我管理”。
倘若一個企業所有的機構、部門和員工都能自覺地按照企業目標來管好自己,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管理者理所當然也就“無為”而“無所不為”了。管理者只有從日常經營管理事務中擺脫出來,專心考慮與策劃企業的戰略和未來等大事,才能“無所不為”。
擴展資料
對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管理的幾點思考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管理是以文化為轉移的,并且受其社會的價值,傳統與習俗的支配。因而管理越是能夠利用當地社會的傳統,價值與信念,則越是能獲得更大的成就。”進入二十一世紀,管理界對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因而有必要探討一下兩者如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企業管理的現狀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管理思想
這些思想始終貫穿著中國從古到今的管理實踐,涉及到行政、經濟、軍事、文化、家庭等社會各個方面和層次,這些思想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和傳承,形成了符合中國人的獨特的價值觀和哲學思想體系,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國人。我們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毫無例外地與我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緊密的聯系,但要看到,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的影響是初級的、無意識的,并沒有和現代管理相對應,也沒有形成能系統性地影響現代管理的理論和方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管理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從最初引進西方發達國家企業先進的管理理論、方法和經驗,到開始反思這種簡單的照搬照抄的模式,探討如何突破瓶頸,開始有意識地在管理中實踐傳統文化,有意識地在管理中加入傳統文化的因素,整個社會興起了學習傳統文化的高潮。比如管理界興起了“中國智慧熱”,相當多的企業家開始在企業中實踐《弟子規》、學習中國式的領導學等等。可以說,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之間的融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啟示我個人覺得,我們應該辯證地看我國的傳統文化對管理的影響
傳統文化既有它積極的一面,也有它先天性的不足之外,我們應該正確地看待它,也要正確的看待它與西方管理的關系,從而能正確地指導我們的管理實踐。
1、傳統文化積極的一面。從目前來看,傳統文化積極的一面在于它能從“道”的高度指導現代管理,甚至有些高度與西方現代管理的發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關于企業的根本定位,在理論上,《論語。雍也》中說:“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在實踐中,“全聚德”、“德發長”、“信祥和”、“同仁堂”、“榮昌祥”等等,無一不是把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看作是一個不斷滿足社會正當需求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簡單制造或銷售某種產品的過程。均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作為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這與西方管理學中的“企業的目的必然定位于企業的外部,事實上由于企業是社會的一個器官,企業的目的必然居于社會之中,因此企業的目的只有一個正確定義:創造顧客。”(《管理的使命》彼得。德魯克著)的說法一模一樣,但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再如對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的描述,在《易經》中有“群龍無首,吉”的說法,就是說如果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每個人都能自由自在地發揮自己的才能,那么組織就能達到最佳的效率。而在西方管理實踐中,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最高目的也是能讓每個人發揮出自己最好的能量,從而幫助員工實現他的各種需求(馬期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既是文化,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管理智慧的結晶,但是如何把傳統文化的精華引入現代企業的創新管理之中,這就要求我們更多的去領悟,去實踐。
2、傳統文化在管理中薄弱的一面與西方管理學的發展相比,傳統文化薄弱的一面體現在它缺少“術”的一面。傳統管理文化局限就在于它在境界上高,但在如何實現它所追求的結果方面并沒有相應的方法。這就好像我們都知道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但如何去實現共產主義,我們只能去探索、去總結經驗,但無法直接去實現共產主義。而現代西方管理學在“術”的方面比我們要好得多。如在如何贏得顧客方面,有科特勒的《營銷管理》,在管理學中,有德魯克的《管理的任務、使命、實踐》,在戰略方面,有波特的《戰略管理》……,可以說,幾乎所有涉及到管理的東西,西方管理能從理論到方法實踐提供指導,也就是說,西方的現代管理已經形成了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而我國傳統文化只是停留在哲學高度,而缺乏具體方法。從吸收掌握的角度看,對傳統文化的掌握的要求要更高一些。中華文化的基本要求是“知行合一”,要在管理中去實踐,必然就要求實踐者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也是為什么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實踐更多地開始于企業家、開始于領導者,內容上大多偏向于提高領導的個人修養,偏向于完善企業經營管理哲學,在實踐中卻很少能應用到底的原因。
三、傳統文化如何融入現代管理
1、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的融合不能丟棄西方管理學。上面已經說過,傳統文化與西方管理學是“道”與“術”的關系,兩者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而且,現代社會是多種文化、多種觀念、多種因素交互影響的社會,我們不迷信于西方現代企業管理,并不是不去借鑒他們的取得成功的方法與策略;我們不去復制他們的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并不是不去研究歐美的管理學。問題的關鍵是,一方面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中國人的處事哲學、文化習慣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我們要將的東西中國化,使其具有中國特點而后再實行,讓其“為我所用”。當然,中國傳統文化也不是包治企業管理百病的良方,它所提供的只是一種予以人的思想的啟迪,取精華而去糟粕,辯證的應用才是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如果說西方管理好比參與競技的裝備和武器,那么中國傳統文化則是駕馭這些裝備的智慧和技巧,單純的任何一方都不足以戰勝對手,只有將其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克敵制勝。
2、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的融合不能脫離基本的管理常識現代管理依然是市場經濟下的管理,它就必須具備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比如說市場經濟的基礎就是人性是自私的,人要實現自己的利益,就要先使服務目標得到利益,也就是先達人后達己。在管理活動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管理者經常忘記這一規律,如老板讓員工學習《弟子規》,讓員工用《弟子規》來規范日常行為,員工因為實踐不實踐《弟子規》,對自己的利益增加沒有任何幫助,最終的結果是一如往常,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始終結合不到一塊去。
3、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的融合還需要結合整個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的接收主要靠教育,特別是中華傳統文化“內外結合”、“知行合一”的特點決定了教育與接收的最佳階段是從青少年。而目前的管理卻是直接面向成人,這就給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管理造成很大困難,因為接收對象的價值觀已成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價值觀有很能大一部分與當前社會的價值觀不一至。這就決定了傳統文化的融合不是一項短期或輕松的工作,而是要根據整個社會的發展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二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素質要求較高。當前我國的管理學界,既對傳統文化要有深入的了解,又具備一定的管理素養,兩者兼而有之的大師級人物較少,造成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的結合、融匯、傳播上難以形成推動力。例如,說到法家,大多數人認為法家便是主張法學、實行法制,但馮友蘭先生則說:“如果對法家望文生義,這便錯了。法家的主張,用現代語言來說,乃是一套組織領導的理論和方法。”這套法家理論和方法在現代管理上如何得到合理的應用,如果不是大師很難抓住要害,更勿論在管理實踐中實施之。
四、結束語任何管理模式都離不開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文化對于形成管理理論和管理模式起著根基性的作用。
實踐證明。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有著諸多契合之處。作為企業管理者,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在實際工作中提煉、總結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要,深入發掘其中蘊含的豐富的管理思想;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企業管理結合起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模式,促進我國現代企業管理的發展。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之見,有什么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現代企業管理如何應用傳統文化】相關文章:
現代企業管理模式06-12
(通用)現代企業管理模式07-20
現代企業管理制度11-01
如何做好企業管理12-26
現代風格客廳如何裝修08-01
厚臉皮定律在企業管理的應用02-23
現代企業管理心得體會08-18
現代企業管理的心得體會01-12
如何建立企業管理體系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