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小故事(通用17個)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說到寓言故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小朋友們由于缺少生活經歷不容易寫出哲理深刻的寓言。但寓言一定要有一定的道理、現實意義或教育性。還苦于找不到優秀的寓言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管理小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管理小故事 1
選取越多越好?
有選取好,選取愈多愈好,這幾乎成了人們生活中的常識。但是最近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共同進行的研究證明:選項愈多反而可能造成負面結果。科學家們以前做了一系列實驗,其中有一個讓一組被測試者在6種巧克力中選取自己想買的,另外一組被測試者在30種巧克力選取。結果,后一組中有更多人感到所選的巧克力不大好吃,對自己的選取有點后悔。
另一個實驗是在加州斯坦福大學附近的一個以食品種類繁多聞名的超市進行的。工作人員在超市里設置了兩個吃攤,一個有6種口味,另一個有24種口味。結果顯示有24種口味的攤位吸引的顧客較多:242位經過的客人中,60%會停下試吃;而260個經過6種口味的攤位的客人中,停下試吃的只有40%。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出乎意料:在有6種口味的攤位前停下的顧客30%都至少買了一瓶果醬,而在有24種口味攤們前的試吃者中只有3%的.人購買東西。
太多的東西容易讓人游移不定,拿不準主意,同理,對于管理者,太多的意見也會混淆視聽。不要以為越多的人給出越多的意見就是好事,其實往往適得其反,由于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給出意見的動機也不盡相同,所以太注重聽取別人的意見很容易讓自己拿不定主意。在征求意見之前,我們務必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堅定的信念,要明確最終的目的是什么,這樣才能在眾多的聲音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找出最適合企業發展的金玉良言。
“傷人十指,不如斷人一指”,把資源集中于適應市場機會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將產生更大的效益。相反,盲目地平均使用資源,盲目地多樣化,猶如狗熊掰棒子,終將一無所得。
管理小故事 2
分分合合,職場中已司空見慣。因此,引才難,留才也難,而留住高才的心似乎難于上青天。
劉備被曹操趕得到處奔波,好不容易安居新野小縣,又得軍師徐庶。有一天,曹操派人送來徐母的'書信,信中要徐庶速歸曹操。徐庶知是曹操用計,但他是孝子,執意要走。劉備頓時大哭,說道:“百善孝為先,何況是至親分離,你放心去吧,等救出你母親后,以后有機會我再向先生請教。”徐庶非常感激,想立即上路,劉備勸說徐庶小住一日,明日為先生餞行。第二天,劉備為徐庶擺酒餞行,等到徐庶上馬時,劉備又要為他牽馬,將徐庶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別,感動得徐庶熱淚盈眶。
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不僅舉薦了更高的賢士諸葛亮,并發誓終生不為曹操施一計謀。徐庶的人雖然離開了,但心卻在劉備這邊,故有“身在曹營心在漢”之說。徐庶進曹營果然不為曹設一計,并且在長坂坡還救了劉備的大將趙云一命。古往今來,凡是留才的案例,沒有超出劉備的。留才留心,只要能留住人才之心,即使人才在天涯海角,依然會為你效命。
管理小故事 3
引才納賢是國家強盛的根本,而人才,尤其是高才,并不那么容易引得到。
秦昭王雄心勃勃,欲一統天下,在引才納賢方面顯示了非凡的氣度。范雎原為一隱士,熟知兵法,頗有遠略。
秦昭王驅車前往拜訪范雎,見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請教:“請先生教我。”但范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請教,且態度更加恭敬,可范雎仍不語。秦昭王又跪,說:“先生真的`就不愿意教寡人嗎?”這第三跪打動了范雎,道出自己不愿進言的重重顧慮。秦昭王聽后,第四次下跪,說道:“先生不要有什么顧慮,更不要對我懷有疑慮,我是真心向您請教的。”范雎還是不放心,就試探道:“大王的用計也有失敗的時候。”秦昭王對此指責并沒有發怒,并領悟到范雎可能要進言了,于是,第五次跪下說:“我愿意聽先生說其詳。”言辭更加懇切,態度更加恭敬。
這一次范雎也覺得時機成熟,便答應輔佐秦昭王,幫他統一六國。后來,范雎鞠躬盡瘁,輔佐秦昭王成就了霸業,而秦昭王千百年來也被人們所稱譽,成為引才納賢的楷模。
管理小故事 4
所謂識才,不只是看看誰是人才,誰不是人才這么簡單,而要從小的方面推斷大的方面,從今天的行為推斷以后的行為,得出用人策略。
周亞夫是漢景帝的`重臣,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了赫赫戰功,官至丞相,忠心耿耿。一天,漢景帝宴請周亞夫,給他準備了一塊大肉,但是沒有切開,也沒有準備筷子。周亞夫很不高興,就向內侍官員要了雙筷子。漢景帝笑著說:“丞相,我賞你這么大塊肉吃,你還不滿足嗎?還向內侍要筷子,很講究啊!”周亞夫聞言,急忙跪下謝罪。漢景帝說:“既然丞相不習慣不用筷子吃肉,也就算了,宴席到此結束。”于是,周亞夫只能告退,但心里很郁悶。
這一切漢景帝都看在眼里,嘆息道:“周亞夫連我對他的不禮貌都不能忍受,如何能忍受少主的年輕氣盛呢。”漢景帝依此推斷,周亞夫如果輔佐太子,肯定會生出些非分的要求,趁早放棄了他做太子輔政大臣的打算。
管理小故事 5
一般情況下,人才到崗之后須進行培訓,即育才。育才是企業永久的工程,用才而不育才,人才便沒有持續競爭力。
據傳,周宣王愛好斗雞,紀渻子是一個有名的斗雞專家,被派去負責飼養斗雞。10天后,周宣王催問道:“訓練成了嗎?”紀渻子說:“還不行,它一看見別的雞,或聽到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又過了10天,周宣王問訓練好了沒有,紀渻子說:“還不行,心神還相當活躍,火氣還沒有消退。”再過了10天,周宣王又問:“怎么樣?難道還沒訓練好嗎?”紀渻子說:“現在差不多了,驕氣沒有了,心神也安定了,別的雞叫,它也好像沒有聽到似的,毫無反應,不論遇見什么突然的情況它都不動、不驚,看起來真像木雞一樣。這樣的斗雞,才算訓練到家了,別的`斗雞一看見它,準會轉身就逃,斗也不敢斗。”周宣王于是去看雞的情況,果然呆若木雞,不為外面光亮聲音所動,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內,別的雞都不敢和它應戰,看見它就走開了。
其實,我們的育才也正是遵循這樣的規律。只有企業專心培育人才,并且培育到一定程度,才能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價值。
管理小故事 6
用人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發現、發掘、發揮屬下的一技之長。用人得當,事半功倍。
楚將子發愛結交有一技之長的人,并把他們招攬到麾下。有個其貌不揚,號稱“神偷”的人,也被子發待為上賓。有一次,齊國進犯楚國,子發率軍迎敵。交戰三次,楚軍三次敗北。子發旗下不乏智謀之士、勇悍之將,但在強大的齊軍面前,就是無計可施。這時神偷請戰,在夜幕的掩護下,他將齊軍主帥的睡帳偷了回來。第二天,子發派使者將睡帳送還給齊軍主帥,并對他說:“我們出去打柴的`士兵撿到您的帷帳,特地趕來奉還。”當天晚上,神偷又去將齊軍主帥的枕頭偷來,再由子發派人送還。第三天晚上,神偷連齊軍主帥頭上的發簪都偷來了,子發照樣派人送還。齊軍上下聽說此事,甚為恐懼。齊軍主帥驚駭地對幕僚們說:“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發要派人來取我的人頭了。”于是,齊軍不戰而退。
人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出色,但也不可能每一方面都差勁。企業老板們要清楚了解每個下屬的優缺點,千萬不能夾雜個人喜好,也許你今天看不起的某個人,他日正是你事業轉機的干將。
管理小故事 7
有個寺院香火還算不錯,在當地一帶還有點名氣。這一天,寺院來了一個小伙子,請求住持讓他出家為僧,干什么都行。于是,住持并為他舉行剃度儀式,并安排他去撞鐘。
小和尚開心的領命。每天按照寺院的規定早晚各撞一次鐘。剛開始幾天,感覺還挺新鮮挺好玩。可是,時間一長,他便感覺到撞鐘的工作太簡單、太枯燥無味了。于是,他就真正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了”。
這樣又過了幾個月,住持突然宣布要將他調到后院去劈柴擔水,并嚴厲的指責小和尚“不能勝任撞鐘之職”。
小和尚很是納悶:“住持方丈,難道我撞的鐘不準時?或是不夠洪亮”?住持告訴他:“你撞的鐘非常準時,也很響亮,但鐘聲空乏、疲軟,沒有一點穿透力和感召力!因為你心中沒有理解撞鐘的意義。鐘聲不僅是寺里作息的準繩,更為重要的是喚醒沉迷眾生。因此,鐘聲不僅要洪亮,還要圓潤、深厚、深沉、悠遠。一個人心中無鐘,即是無佛;如果不虔誠,又怎么能擔任撞鐘之職?”
從表象看,小和尚沒有把鐘撞好,而被調去擔任劈柴擔水之職,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小和尚沒能將鐘撞好,難道寺院或者寺院的領導者就沒有任何責任了嗎?
簡單來說,如果從小和尚進得寺院的第一天起,其主管領導如果能夠告訴他撞鐘的要領及意義,或者在小和尚撞鐘的過程中,及時指出他所存在的問題,結果可能不太一樣。至少也不至于撞了數月鐘而莫名其妙的被調換工作吧!
其實,反觀我們職場生活中,又何嘗不存在類似的問題呢?看看我們身邊的廠企,員工頻頻跳槽或是被革職或是被解雇,真是他們不能勝任此工作嗎?我看未必。這其中必定也有管理者的失誤吧!記得在部隊的時候,經常聽領導講過一句話:沒有帶不好的兵,只有帶不好兵的帶兵人!那么,應用到職場上,是否可以這樣說:沒有管理不好的員工,只有不會管理員工的領導?
從“小和尚撞鐘”的小故事來看,我想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管理心得:
一、一定要抓好員工的入職(在職)培訓。一個新員工入職,首先一定要接受公司的入職培訓,作為人力資源部門或是直接管理部門一定要注重這方面的工作。要讓新員工了解公司的基本情況、生產的產品、社會地位、公司的發展目標及愿景;在職責培訓上,要讓他清楚的了解:自己是負責什么工作的?我對誰負責?誰又對我負責?我的工作目的和意義在哪兒?只有經過這樣的崗前培訓,新員工才能了解公司,了解自己即將擔任的職責,從而掌握好工作標準,給自己設定好職業生涯規劃,進行“修行”!
二、經理人及直接領導者要注重當好教練員的角色。現代職場中,許多企業的領導人都明白自己有一個新的角色——“教練”。能夠明白這一點的領導,是一個英明的領導。回到小和尚撞鐘的故事,其實那個住持或者說他的直接管理者,就缺乏“教練員”的心態,沒有很好的把握好小和尚的心理活動。“心態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目標”。我們知道,一個“教練員”,不僅要傳授學員基本的職業技能(或是指導一下專業技巧),更主要的是要把握好學員的心理活動,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使之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三、職場管理切忌簡單粗暴。
現代職場中,大家都在強調“人性化管理”,可是,究竟何謂“人性化管理呢”?我想,也許沒有幾個可以說得得非常全面。在個別的私有企業里,我們往往還會看到簡單粗暴的管理作風,就像故事里的住持一樣。看你撞鐘不行,馬上就把你調去劈柴擔水。第一、根本缺乏起碼的溝通管理程序。現代企業管理強調一點的就是:管理即溝通。很明顯,只有溝通到位了,管理才能到位。小和尚被調去別的工作,一臉的茫然和莫名其妙,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這就是缺乏溝通的生動體現;第二、其領導者省略了應有的指導、培訓工作。任何一個人,面臨一個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工作崗位,都有一個適應過程。許多新員工被派發任務或安排崗位后,其主管人員就任其自身自滅,干好干壞全憑自己。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問題是這樣的“師傅”就壓根兒沒把人家領進門呀!所以,許多新員工碰到這樣的領導,那就是他們的不幸了。靈活一點、好學一點、聰明一點的員工還好些,要是那些不是太靈活,性格內向的員工,也許遲早會面臨調去干“劈柴擔水”的活兒或是直接被辭退。
四、管理者要積極營造并發揮好集體的傳幫帶或是團結協作的精神。現代社會,從小到三五人的小部門,到成千上萬的集團公司,無不在強調“團結協作”,和諧的.團隊精神是成功的基礎。因此,許多有點思想的求職者在寫個人簡歷的時候,都不會忘了寫上“與同事相處和諧,有良好的團隊精神”等等之類的語言。話是這樣說,可是,我們看到的又是什么呢?想想看,小和尚在撞鐘的那幾個月里,為什么沒有師叔、師兄之類的來教導一下或是提出良好的建議呢?不難想象,在那個每個和尚高唱“以廟為家、以院為榮”的大集體里,其合作、團隊文化是如何的膚淺和不堪一擊?大概每個和尚都在一心的修自己的“行”吧!剛進廟的小和尚,不能勝任撞鐘之職,從某一個角度來說,也是情理之中罷!
培養和營造和諧的團隊氛圍及團隊合作精神,是每個部門主管及經理人的份內職責,只有建立好了良好的團隊精神,營造好了良好的團隊氛圍,這個團隊才能發揮巨大的潛能作用,才能無堅不摧。也只有這樣,才能盡最大效能的發揮每個員工的主觀能動性,避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現象。一個集體如果真能做到這樣,哪里還會出現“當一天和尚撞一鐘”的現象?又何怕為企業留不住必須的人才呢?
“小和尚撞鐘”只是個別案例,但卻能讓我們窺見一斑,給予所有的管理者一些啟迪。當然,任何事物都應一分為二的去看待,那就得見仁見智了。還是那句話:沒有調教不好的員工,只有不會調教員工的管理者!如果你調教不好你的員工,我想,被“老和尚”調去“劈柴擔水”的那一天離你也不會太遠了!
管理小故事 8
一位年輕有為的炮兵軍官上任伊始,到下屬部隊視察—練狀況。他在幾個部隊發現相同的狀況:在一個單位—練中,總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終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紋絲不動。軍官不解,詢問原因,得到的答案是:—練條例就是這樣要求的。軍官回去后反復查閱軍事文獻,最后發現,長期以來,炮兵的—練條例仍因循非機械化時代的規則。在過去,大炮是由馬車運載到前線的,站在炮管下的士兵的任務是負責拉住馬的韁繩,以便在大炮發射后調整由于后坐力產生的距離偏差,減少再次瞄準所需的時間。此刻大炮的自動化和機械化程度很高,已經不再需要這樣一個主角了,而馬車拉炮也早就不存在了,但—練條例沒有及時調整,因此才出現了“不拉馬的士兵”。軍官的發現使他獲得了國防部的嘉獎。
企業的管理者應有一根敏感的神經,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能較早地發現變革的`導火線并采取相應的行動。同時,管理者要有系統的觀念,在實施變革時不能忽略工作流程的調整,從而發現哪些工作已經不再需要,或者工作流程的哪些環節已發生了變化。
經理的工作就是要了解程序中變異的種類,以便采取適宜的行動去改善它。
管理小故事 9
關于那個營銷員賣梳子的故事一直廣為傳頌---有四個營銷員接受任務,到廟里推銷梳子,
第一個營銷員空手而歸,說到了廟里,和尚說沒頭發不需要梳子,所以一把都沒有賣掉。
第二個營銷員回來了,銷了十多把,他介紹經驗說,我告訴和尚,頭發要經常梳梳,不僅止癢,頭不癢也要梳,要以活絡血脈,有益健康。念經念累了,梳梳頭,頭腦清醒。這樣就銷掉了十來把。
第三個營銷員銷了百十把,他說,我到廟里去,跟老和尚說,您看這些香客多虔誠呀,在那里燒香磕頭,磕了幾個頭起來頭發都亂了,香灰也落在他們頭上,您在每個廟堂的前堂放一些梳子,他們磕完頭可以梳梳頭,會感到這個廟關心香客,下次還會再來。這一來就銷掉百十把。
第四個營銷員說銷掉了好幾千把,而且還有訂貨。他說,我到廟里跟老和尚說,廟里經常接受人家的捐贈,得有回報給人家,買梳子送給他們最便宜的禮物。您在梳子上寫上廟的名字,再寫上三個字“積善梳”,說可以保佑對方,這樣可以作為禮品儲備在那里,誰來了就送,保證廟里香火更旺,這一下就銷掉好幾千把。
最終最成功的是第四個營銷員,因為他在沒有市場的地方開發了廣闊的市場!當然,從這個故事中,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能夠得到不同的感悟和啟發,而賣梳子給和尚也成了一個產品營銷的一個典型的考題。
如果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能否找到梳子賣給和尚的.第五種方法呢?
很多香客去廟里燒香,更多的是祈求佛主保佑平安,或者有其他婚姻、生育、康復、幸福、快樂的請求。在很多人眼里,寺廟并不是和尚居住的,而是佛主、神靈常駐的圣地。燒香許愿/還愿之后得到了心靈暫時的凈化之后,香客們希望得到的是佛主無處不在的庇護和保佑。最好佛主能夠承諾把平安、富貴等的內容寫下來,這樣每一名香客都會滿意而歸了!可是這種愿望實現的可能性非常小,不過,不斷的從心理上得到安慰和祁福也足夠了。
所以,在寺廟里本來存在著這樣的心理要求。對比以把贈品的“積善梳”賣給寺廟里的和尚相比,為什么不可以把梳子作為佛主開光的見證和物質化的帶有力量和靈性的護身符?告訴香客們這是經過在黃道吉日眾多僧人共同誦讀經書,并且同日佛主降福,給與隆重開光的“寶梳”!寺廟不是香客每天都能光顧的,但是有開過光的梳子隨身攜帶,佛主的保佑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這樣一來,寺廟把本來作為不值錢的贈品梳轉變成為給與香客保佑和力量的寶物,而且還可以賣出一個好價錢!(這個價錢至少是梳子成本價的5-10倍),這樣梳子成為給予香客更多保佑和平安的寺廟的延續性產品,而寺廟也得到了延續的香火贊助,兩全其美!
所以,有別于累了梳梳頭,或者是低于積善的感謝,把梳子事先開光,然后作為佛主保佑平安的寶物賣給懷著虔誠之心而來的香客,給予他們最大程度的心理滿足和精神安慰,這應該是把梳子賣給和尚的最高境界吧!
管理小故事 10
曾經有個小國的人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壁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的人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皇帝想了許多的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么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匯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辦法。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里,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后掉進了肚子,什么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老天給我們兩只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于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
袋鼠與籠子
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現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于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先的10米加高到20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30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長頸鹿和幾只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管理心得:事有“本末”、“輕重”、“緩急”,關門是本,加高籠子是末,舍本而逐末,當然就不得要領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認清事情的“本末”、“輕重”、“緩急”,然后從重要的方面下手。
管理小故事 11
某前線指揮部,巴頓將軍對一個光著腦袋的士兵說:“你為什么不戴軍帽?”士兵非常驚奇地說:“我只是一名廚子!”“可你還是一名軍人 !”巴頓嚴肅地正告這名士兵,并毫不猶豫地下令給予這名士兵二十美元的罰款。
【啟示】
學學巴頓將軍的.治軍方法
沒有好的軍紀,就沒有打勝仗的可能。目前企業安全管理中最常見的勞保穿戴不規范這樣看似很小的問題,卻常抓常懈,屢治不禁,不僅反映出很多職工安全意識始終淡薄亟待加強,更暴露出企業安全管理尤其是基層安全管理不嚴格、不治本的弊病,企業須引入戰爭意識,學習巴頓將軍的治軍方法。
管理小故事 12
1、眼光長遠
管理者應具備哪些能力的小故事三則 有兩個企業都想在某郊區投資地產,就各派了專員前去調查那里的情況。結果甲企業的專員在考察之后,向公司報告說:“那里人口稀少,房產業發展機會渺茫,房子修好了也沒有人來住。”而乙企業的人則在考察之后,向公司報告說,“該地雖然人口稀少,但環境幽雅,人們厭倦了城市的喧囂,定會喜歡在那里置業生活。”果然不出乙專員的所料,隨著城市包圍農村,城里人越來越向往農村生活,尤其是一些農家樂,辦得更是如火如荼。所以乙企業的.投資是明智的。
一個鼠目寸光,只看見眼前事物的表象,那么他的動作很可能都是短期行為;一個高瞻遠矚,眼光放得很長遠,就能使企業獲得長遠的利益。真正有所成就的人,必須學會思考,而不要因循舊制。
2、明智的一厘米
撐桿跳名將布勃卡有個綽號“一厘米王”。因為在重大比賽中,他幾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紀錄,將之提高一厘米。
巴塞羅那奧運會前,有人披露出其中的奧秘,此公訓練時經常越過6、25米的高度,但在正式比賽中他從不拿出真本事,而是一厘米一厘米地提高自己的紀錄。因為他與贊助人和運動會組織者有約,每破一次紀錄可得75萬美元的獎金,所以大幅度提高成績是不明智的。
布勃卡如此這般,稱雄多年。當然,他的聰明是以實力為基礎的。
有時候,可持續發展比一下子就到達頂峰要明智、經濟得多。在努力向上的同時,留點余地給明天,未嘗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3、兩個老婆
從前,有個人去拜訪多年沒見的好友,發現好友竟然已娶兩房,兩個老婆長相與身份、地位相差極大,就忍不住問其原因。好友回答說:“長得漂亮的是李員外的千金,總以為漂亮所以舉止傲慢,可是我卻不認為她多漂亮,所以讓她干粗活;另一個黑黑的是街頭賣燒餅的女兒,從小凡事都很謙虛,我卻不認為她丑,就讓她管錢財。”
對人才的甄別,應從本質上去認識。這樣,你才不會錯失千里馬,誤把朽木當塊寶。
管理小故事 13
一群老鼠長久以來被一只貓不斷獵殺,群體數量一直處于非常慘淡的狀況。它們決定改變這個不爭的現實。于是一場全體鼠民參加的大會召開了。
一個平時說話很有分量的老鼠忍不住站了起來,以很有權威的語氣說道:“各位,死亡的腳步聲就在我們的洞穴外徘徊,如果不解決那只貓,我們終將會依次淪為它爪下的玩物。關于這一點,我有一個很好的辦法。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躲開它,不被它抓住。這么一來就簡單了。我已經準備了一個鈴鐺,鈴鐺一晃就會響,貓靜臥不動的時候是抓不到我們的,所以只要把這個鈴鐺掛到貓的脖子上,一旦貓向我們靠近,鈴鐺就會發出聲音。聽到這個聲音,我們只要躲到貓爪子夠不著的洞里面去就可以了。”
權威的老鼠說完后,會場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對呀,真是個好主意啊!”你一言我一語的話聲隨著安下心來的笑聲充斥著會場,這只老鼠也滿面笑容地接受著大家的夸獎,心中暗暗得意。
這時,一個小老鼠一邊往后退縮,一邊膽怯地說:“要在貓的脖子上掛鈴鐺,好可怕啊,那會被吃掉的,我可辦不到。”會場在瞬時之間變得寂靜無聲。這個辦法是非常絕妙的,也是十分穩妥的,但是派誰去把鈴鐺掛在貓的脖子上呢?
管理小故事 14
金龜子雖然體型很小,卻勤奮地收集烘便,堆成圓形,再把它滾到巢穴里,使之還原為土。可以看出這是一種自尊心很強、不服輸的小動物。
有一天,它和鷹產生了矛盾。
那天,饑餓的鷹在原野上盤旋,發現了一只兔子,于是就俯沖下來。兔子也發現了鷹,于是就慌忙逃竄。鷹是最后將兔子追到了金龜子家門口。正在鼾睡的金龜子被驚醒了,看到了正在發抖的兔子。這時鷹猛沖下來,用利爪掐住兔子的脖子。金龜子向鷹求情道:"現在在你手中的是我的朋友兔子,我知道你也得靠抓兔子過活,只是請您看在我的薄面上,暫且饒過他吧!"可是鷹根本沒有將金龜子看在眼里,反而用寬大的翅膀將金龜子刮得遠遠的.。待金龜子清醒過來,鷹和兔子早就消失了。
于是金龜子就立志報仇:當鷹的巢穴在樹上進,他就飛到樹上將鷹蛋踢下;當鷹的巢穴在山崖上時,他就爬到崖上將鷹蛋推下。甚至當鷹把蛋產在朱庇特的情中時,金龜子也爬到朱庇特的衣服上,在上面排便,粗心的朱庇特忙著拍屢,卻把鷹蛋弄掉了。萬能之神朱庇特在調解鷹和金龜子的爭斗時才知道原來有那么一出故事。而兩者誰也不愿意妥協,朱庇特只好把鷹的產蛋期的金龜子冬眠的時間進行了調整。
管理感悟:我們在商場中不要輕易與對手發生激烈的交鋒。即便是看起來很微不足道的對手,一旦他掌握了我們的某些軟肋,也將會給自己造成極大的損失。
管理小故事 15
有個老太太坐在馬路邊望著不遠處的一堵高墻,總覺得它馬上就會倒塌,見有人向墻走過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墻要倒了,遠著點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著她大模大樣地順著墻根走過去了——那堵墻沒有倒。老太太很生氣:"怎么不聽我的話呢?!"又有人走來,老太太又予以勸告。三天過去了,許多人在墻邊走過去,并沒有遇上危險。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墻根下仔細觀看,然而就在此時,墻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塵磚石中,氣絕身亡。
提醒別人時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時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卻很難。所以說,許多危險來源于自身,老太太的悲哀便因此而生。
管理小故事 16
有一回,日本歌舞伎大師勘彌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他要上場之前故意解開自己的鞋帶,試圖表現這個百姓長途旅行的疲態。正巧那天有位記者到后臺采訪,看見了這一幕。
等演完戲后,記者問勘彌:“你為什么不當時指教學生呢,他們并沒有松散自己的鞋帶呀。”勘彌回答說:“要教導學生演戲的技能,機會多的.是,在今天的場合,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他們保持熱情。”
大道理:
提高員工素質和能力是提高管理水準的有效方式。學習有利于提高團隊執行力,便于增強團隊凝聚力。手把手的現場指導可以及時糾正員工的錯誤,是提高員工素質的重要形式之一。
但是指導必須注重技巧,就像勘彌大師那樣要保護員工的熱情。管理者必須避免教訓式指導,應當語重心長的激勵員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
除了現場指導外,還可以綜合運用培訓、交流會、內部刊物、業務競賽等多種形式,激發員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型團隊。
管理小故事 17
子貢贖人的故事講,春秋時代魯國規定,凡魯國人看到本國人在他國淪為奴隸,可以將之贖回,費用由國家補償。子貢贖買了一個奴隸,但它“發揚風格”,拒絕了補償。世人夸子貢高尚,但孔子卻責備子貢阻擋了人們繼續贖買奴隸的好事。子路受牛的故事講的是,子路救了一個落水者,人家酬謝他一頭牛,他收了下來,孔子稱贊弟子做的對,說以后魯國救人的人會更多。
分析:從正反相對的這兩個故事看到,孔子對一種道德行為的評價,重點不在于細究好人好事背后是否有純粹的道德心,而在于看此種行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激勵。如果一味地強調道德的高尚性,而忽視了好人好事應有的社會回報,那么道德行為就有難以為繼的危險。不求任何回報的道德標準固然高尚,但并非人人可為,也并非長久可行。
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結合物質利益去做,任何時候只講精神獎勵,不講物質獎勵,甚至以精神獎勵來抵消和沖刷物質獎勵,人為地制造物質和精神的`錯位和背離,久而久之便會使人們喪失精神追求,窒息進步的動力,即便是再好的道德行為也不會有人去光顧。管理也是如此,對公司和社會有貢獻的人和事,不僅要給予精神獎勵,更重要的是要給予實實在在的的地位和物質待遇,使貢獻者受到組織和社會的真正肯定,以此形成一個比工作比貢獻的良好風氣。并且對這種按貢獻(無論物質或精神)取酬的行為還要建立有效的機制,保障這種行為的長效性。
【管理小故事】相關文章:
管理小故事08-27
管理小故事10-02
管理的小故事06-18
【精選】管理小故事10-15
管理小故事范文12-28
【合集】管理小故事10-14
(合集)管理小故事10-03
(優選)管理小故事10-03
管理小故事(熱門)10-03
[推薦]管理小故事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