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潮汕地區的“出花園”是什么意思
經常聽到潮汕人說“出花園”,那么“出花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小編就來告訴大家,幫助大家解開疑團吧。
“出花園”是我國廣東潮汕地區一種特有的漢族傳統成人禮俗,有15歲男孩女孩的家庭,要在陰歷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走出花園,不再是終日在花園里玩鬧的孩童了。
拜別公婆神的儀式,是將三牲果品合湊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陳置在俗稱“膠掠”(晾曬用的竹箕)上,請出公婆神的神爐,由“出花園”的孩子跪拜,此次拜畢,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紅皮屐、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而且必須是飯桌上最先吃的那個。
各地“出花園”習俗的細節不盡相同,例如有的地方只給女孩“出花園”,有些地方要先求神問卜,獲知沒有“忌諱”、“沖撞”,才能舉行儀式。在汕頭關埠,出花園的孩子會收到紅包,收到紅包后父母需給回禮,買些喜慶的東西送過去,包括食用油、白糖、餅等,各家有各家的安排。
潮安縣要用12樣鮮花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參加儀式的孩子要換新衣,穿紅皮屐,圍新肚兜(肚兜里藏桂圓和“順治”錢)——而且這一身行頭必須是舅舅家送的;當日要躲在房子里。除拜公婆神,還要拜花公花媽。
饒平縣用榕樹枝、竹枝、石榴花、桃樹枝、狀元竹、青草各一對合12樣泡水給出花園者沐同時進食,祝賀出花園者“換上成人腸肚”,與童年告別。揭西縣出花園者之家要給親友贈送酵踝、雞鴨,親友回敬布匹。
潮汕人認為,小于十五歲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園”里的,由一對稱為“公婆母”的神靈庇護著,孩子能不能長大成人,全靠這對神靈的恩賜,所以潮汕人對于祭拜“公婆母”向來很重視。生活在“花園”里的小孩子每年七月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長;而出了“花園”的孩子已經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所以在“出花園”以后,七月七將不再祭拜“公婆母”。
而在“出花園”習俗中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傳說來源于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傳說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著一只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老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只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
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對得好,老者將公雞送他。回到家里,他父親將公雞宰了,燙熟后砍了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占鰲頭之意。后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大公雞,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
【潮汕地區的“出花園”是什么意思】相關文章:
出梅是什么意思07-21
潮汕地區結婚風俗禮節08-02
潮汕地區的鬼節習俗有哪些08-23
潮汕地區中元節習俗07-29
芒種的意思是什么06-06
Mbps是什么意思09-03
立夏是什么意思05-08
root是什么意思07-25
鬼門是什么意思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