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无码作爱视频,女厕厕露p撒尿八个少妇,精品人妻av区乱码,国产aⅴ爽av久久久久久

漢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時間:2024-04-25 09:09:21 禧雯 生活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漢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漢族是中國最大的民族,那么你知道漢族有哪些風俗習慣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漢族有哪些風俗習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漢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1、尚農務本

  漢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自古以來農業人口一直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 九十以上,尚農風俗源遠流長。從遠古起,漢族就視農業為本業。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就提出了“以農業為本”的主張。他說:“倉稟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韓非子·詭使篇》。在尚農思想的影響下,漢族社會形成了“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商君書·畫策篇》!澳懈棥笨烧f是一幅典型的漢族社會風土人情畫。只是到了現代,特別是解放后才有了較大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農歷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創立與漢族古代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習俗密切相關。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變換,農事和農活的內容也隨著變化。二十四節氣名稱本身的含義,都明顯地反映了這一點。至今漢族農民仍習慣按節氣進行農事,安排農活。

  與尚農風俗相關的是漢族對土地神的崇拜!栋谆⑼x》云:“地載萬物者,釋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稱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稱社。《禮記·郊特牲》云:“壯、祭土,而主陰氣也……壯,所以神地之道也。”發展到后來,漢族社會層層都有社祭。民間對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廣泛,解放前土地廟幾乎到處可見。

  2、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漢族的千古遺風。尊祖即是對祖先的崇拜。商代時即信上帝與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則信上帝與祖先分開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為重要的傳統。漢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績的遠祖和血緣關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習俗直到近、現代。民間尊祖的祭祀活動仍十分隆重,有時祭、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逢年過節有的還要瞻仰歷代祖宗遺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與祖宗共享喜慶或求祖宗賜福保佑。漢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廟或宗廟,祖廟、宗祠遍布各地。

  與尊祖習俗相關,在封建宗法制的長期影響下,漢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譜。由于聚族而居,漢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長達幾百年,真是“長幼濟濟,風禮著聞”。這種世代同居共財的宗族,俗稱“義居”或“義門”。明代時浙江省浦江縣鄭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詔旨特敕建造鄭義門給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雖趨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較普遍。

  從尊祖延伸而來的敬老習俗在漢族中根深蒂固!对娊洝ご笱拧ぜ茸怼吩疲骸靶⒉粎T,永賜爾類!币饧葱⒆泳蠢系男⒁鉄o窮無盡,勢必經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漢族民間敬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3、姓氏及名字

  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后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4、建筑形式

  漢族由于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墻壁和屋頂,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陜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占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于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內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墻;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5、文化藝術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時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這就是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兇、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較完善教育制度,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說等。

  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各諸侯國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大體同時的古希臘文明東西輝映。至漢武帝時(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統治漢族古代思想與文化近2000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中國相鄰的國家。在古代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一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注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為代表;其他各種紀事本末體史書及古史、雜史、地方史志、史學理論等官私撰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古代歷史文獻最豐富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出于漢族學者的手筆。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與數學的成就,一向為世人所矚目,其中如張衡(78~139)、祖沖之(429~500)、一行(俗名張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舉世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農學往往包括古代科學技術的多方面成就,據不完全統計,2000多年間,包括已經散佚與流傳至今的農書達370余種,其中如《汜勝之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農政全書》,是古代農學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漢文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占顯著地位,如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而屈原(約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約987~約1053)、蘇軾(1037~1101)、陸游(1125~1210)、辛棄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與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放異彩,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公認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漢古文,至唐中晚葉,由韓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導恢復秦漢古文運動,到歐陽修(1007~1072)、蘇洵(1009~1066)、曾鞏(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蘇軾、蘇轍(1039~1112)時,古文運動大獲全勝,號為“唐宋八大家”。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長篇巨著如:《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齋志異》均素負盛名。還有不少少數民族作家也運用漢語進行創作,產生了許多名家與名著,而《紅樓夢》,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其他在繪畫、書法、工藝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都有不少蜚聲中外的名家,他們獲得了令人贊嘆的藝術成就。在這些藝術的發展中,尤其表現了漢族人民善于學習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長,以發展其藝術,形成了特有的風格。在一些類書巨著的編纂方面,也是由來已久。唐、宋時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特別是明清的《永樂大典》、《圖書集成》可稱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書。

  6、漢族音樂

  漢族是有音樂傳統的民族,漢族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創造。秦以前,漢族先民已創造了樂器和樂曲,發明了樂律。漢唐盛世,漢族音樂以歌舞音樂見長;宋元以后,則以戲曲音樂為主。當今世界公認的音樂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漢族稱三分損益律)、純律及平均律,漢族皆獨立發明,其成果如車條之輻輳,匯入世界音樂理論之軸心。

  7、飲食習慣

  (1)、主食: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面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2)、飲茶: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又如在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3)、酒:米酒,又叫酒釀,甜酒。舊時叫“醴”。用糯米釀制,是漢族傳統的特產酒。

  酒不僅是能滿足提神、解除疲勞、醫用等生理需要的飲品,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媒體,它在漢族長期的飲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會,它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這種儀式中它起著溝通人神的媒體作用。在漢族的重要節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漢族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宴。酒可以助興,可以增加歡樂的氣氛,至今還在不少地區流行的飲酒時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動,既是一種飲酒習俗,又是一種民族游藝和民間智慧,它具有活躍氣氛,消除酒力,顯示和鍛煉智力等多種功能。有些飲酒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漢族中廣泛流傳的除夕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重陽節飲菊花酒等等,蘊含著漢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觀念,至今仍為人們稱道。酒是漢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傳達感情,增強聯系的一種媒介。在漢族許多地區,姑娘出嫁臨行前要飲別親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飲交杯酒等等。所有這些飲酒習俗,都是漢族過去和現在飲食和生活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

  (4)、節日食品:節日食品是豐富多彩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征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征“年年有余”。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5)、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于舊歷年前煮熟,過節三天只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準備齊備,過節三天間有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谷子減產;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難產等。

  8、漢族服飾

  漢民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甲申之難(1644年)。1644年清軍入關后,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高度集權政府。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易服,引起全國性的憤怒、不滿及武裝抵抗,隨后滿清王朝進行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漢服逐漸消亡。

  1683年,清軍入臺灣,滅鄭成功余部,從此漢服從華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徹底消亡。在經歷滿清兩百多年的統治后,今日的漢族逐漸忘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和旗袍、長衫馬褂都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而是滿族的民族服飾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麗服飾,這場民間自發興起的復興漢民族服飾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漢服運動”。

  9、漢族民系

  一般而言,而言,同一個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區域,有著相同的區域認同。區域認同往往成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

  在漢族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漢族民系。

  對漢族人而言,炎黃認同是民族的精神傳統的標志物和代表物之一。類似的,對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個民系里的人,往往對某一特定的事物有著強烈的認同感,認為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屬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傳統。

  漢族的習俗

  傳統禮儀

  坐禮:正坐是從古代漢族流傳的坐姿,動作是臀部放于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于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而現代坐在凳子上,雙腳縱向下來的坐法,實際上在南北朝以前不視為正式場合的坐法,是從當時西域國家傳來的,當時稱為胡坐。

  送禮:漢族的社會關系是一種典型的互惠型社會關系。通常社會關系的不同是通過類似家庭稱呼來表達的。個人與社會的聯系被稱作“關系”,聯系感情。華人的社會關系通常是通過互相送禮來進行。自古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的說法,表示禮物的價值在于送禮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禮物本身的價值。尤其是定情信物。

  喪葬: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稱,與紅事(喜事)相對。隨死者的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祀s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

  婚姻習俗

  漢族傳統婚禮是華夏文化的重要部份。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基于此原因,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昏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后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傳統中式婚服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禮,即“訂婚”。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楹蠖Y,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里,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稱呼習俗

  在中國,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長期存在,以本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系,這就是九個層次。如果把旁系的血親關系和姻親關系聯系起來,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親屬系統。

  親屬稱謂是以輩分劃分的,不受年齡限制。親屬稱呼也用于社會上鄰里之間或素不相識的人之間,以表示親切和尊敬。一般地說,注意層次,掌握角度,在稱謂的運用中十分重要,年齡層次不同,稱謂也不同,特別是信封上的稱謂。

  生活中,為了表示對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層次的特殊現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長者,家里晚輩稱之為爺爺、奶奶、老爺、姥姥等,街坊鄰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稱其為爺爺、奶奶、老爺、姥姥,不過稱謂前常常冠以姓名。如《紅樓夢》里的劉姥姥,“駱駝祥子”中的劉四爺。有時在稱謂前加上“他(她)”字,如:他大伯、她二嬸、他姥姥、她李二哥等。類似的稱呼,在今天還廣泛使用。

  喪俗習俗

  喪葬過去行土葬,現大部分通行火葬。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并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后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

  葬禮以后,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并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于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挽歌。后世的挽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

  尊長死后,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飲食習慣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為主,輔以蔬菜、豆制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為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面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講究并善于烹飪,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徽、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于海內外。

  傳統節日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節、社日、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春節來源于夏歷新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頒布《太初歷》確定正月初一為歲首新年。從漢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卜歲、游樂賞燈等活動都已出現。民國初年稱為春節。

  漢族春節的風俗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谷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貼“赤口”

  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內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歲次甲戌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一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后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于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傊,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舉行送年儀式,是送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兩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在北方還有吃餃子的習俗預兆招財進寶。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初五日是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御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為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于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至于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并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并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中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窮鬼,又稱“窮子”。據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文宗備問》記載,“顓頊高辛時,宮中生一子,不著完衣,宮中號稱窮子。其后正月晦死,宮中葬之,相謂曰‘今日送窮子”。相傳窮鬼乃顓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陜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漢族的文化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各諸侯國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大體同時的古希臘文明東西輝映。西周時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體系,即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兇、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較完善教育制度,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至漢武帝時(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統治漢族古代思想與文化近2000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中國相鄰的國家。

  民族圖騰

  漢族的圖騰是由一只龍與一只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于漢族人口眾多,占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志。龍飛鳳舞,是中原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民族標志。

  對于龍的出處,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龍鳳》、《端午考》中指出,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來源于黃帝時代的傳說。相傳,黃帝在統一中原之前,以“熊”為標志性圖案。戰敗蚩尤統一中原后,它的標志兼取并融合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標志性圖案。如鳥的標志圖案、馬的標志圖案、鹿的標志圖案、蛇的標志圖案、牛的標志圖案、魚的標志圖案等。最后拼合成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這一奇特的形象蘊涵著中華民族發展、各民族相互融合、團結,成為中華民族始祖的標志性圖案。后來,“龍”的形象開始出現于各種圖案之中,并逐漸成了帝王的符瑞。相傳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龍”而生,黃帝是附寶感“北斗”而生,堯帝是慶都感“赤龍”而生,始祖是龍繁衍的后代,因此,中華民族的子孫便是“龍的傳人”了。

  龍之精神:是萬物一體,相容并蓄的精神境界;是追求和諧、群體本位的人生態度;是中華大一統的情結。

  鳳之品德:鳳凰涅盤求光明,象征新生與中華民族的覺醒;是集民眾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于一身的憂患意識;是自強不息,舍身弘道的理想主義;是勤勞儉樸、艱苦奮斗的謀生態度。

  文化信仰

  漢族古代的國家觀念,與家族觀念相聯系,所謂一家一姓的天下,實際是父系家族觀念的無限擴大。王、皇帝被奉為“天子”、“君父”,人民被視為“子民”。在這種制度下的道德規范,認為“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對“孝”的最高要求。同時,一切人倫學說,都建立在“天命觀”的哲學基礎上,維護皇權統治及富貴尊卑一切秩序,都是天命的體現。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前179~前104)根據“天人相與”的神學觀點,發揮孔、孟儒家學說,總結出體現于人倫的“三綱”、“五!,成為古代漢族社會倫理道德和立法的重要基礎。宗教對許多民族有重大影響,在漢族中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完全意義上的宗教。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態度。自漢代以來及至近代多種外來的宗教,如佛教、祆教、摩尼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有一部分漢人信奉。無論是何種外來的宗教,其教義與漢族固有的天命觀與祖宗崇拜不相矛盾,或改造其某些教義與漢族固有宗教觀念相適應,才有可能得到流傳。道教雖然是漢族歷史上形成的宗教,也不是全民族每個成員都信奉。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尤其是漢族的歷史上,除少數皇帝特別崇信某種宗教因而使之獲得某些政治特權之外,從沒有出現過“國教”。至宋代,儒學發展為理學,是一種吸收了佛教哲理的人倫思想學說。

  以“三教”統稱儒釋道,始于南北朝的北周,約公元6世紀中后期;而到唐朝,“三教”的說法通用于朝野上下。到了中唐,三教被形容為“鼎”之三足。從此,中國文化的結構,逐漸被認為是儒釋道三足鼎立,乃至于今天的“國學熱”,仍以儒釋道三教為其主體。儒家以“禮教”的形式對佛道兩教加以抑制或整合,提供了一套支配著中國人生活的道德倫理規范。佛道兩教,因此配合實踐儒家的倫理規范。尤其是佛教,在民間社會還承擔了許多慈善救濟的實際功能。儒釋道三家的會通融合,形成“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體系。這種現象,在世界文明史上實屬罕見。

  炎黃認同

  對漢族人而言,炎黃認同是民族的精神傳統的標志物和代表物之一!把S”一詞最初出自《國語》。《國語·周語下》:“有夏雖衰,杞、鄶猶在;申、呂雖衰,齊、許猶在……皆黃、炎之后也。”《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炎黃到底是什么關系,在史書記載中比較混亂,至今學者也說不清楚。司馬遷在《史記》中沒有專寫炎帝,只把黃帝列為五帝之首!暗邸痹柑斓郏碎g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戰國后期五行說逐漸建立,出現了五種五帝說。在大一統思想的觀照下,夏、商、周三族的祖先都納入了黃帝體系之中,各族各諸侯國的統治者都變成以黃帝為共同祖先的親戚,黃帝成了天子和諸侯共同崇拜的始祖神。

  《史記.五帝本紀》:“炎帝欲侵陵諸侯,軒轅乃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于是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代神農氏而為黃帝。”有人認為,炎黃二帝的輪替,是田齊為營造代姜輿論而虛構的神話。在隋唐以前,無論是漢族建立的政權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都不同程度都將“尊夏賤夷”作為核心價值觀,乃至于這一時期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出于統治需要,都宣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標榜自己“華夏”后裔的正統地位。

  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是英雄時代中原地區最有影響力的三大部落,經過征戰,以黃帝族為主,相互融合,形成了后來的華夏民族。黃帝出現在中國文獻記憶中,較可靠的時間大約是在戰國時期。在成書于戰國至漢初的“先秦文獻”中,黃帝逐漸廣泛被提及,但起先他只是與伏羲、共工、神農、少皞等古帝王并舉,并未有氏族或部族共同祖先之意。然而到了漢初司馬遷寫《史記》時,黃帝已成為他心目中信史的第一個原始帝王,且為夏、商、周三代帝王家系的共同祖先了。在清末民初,中國曾掀起一股“黃帝熱”:報章雜志處處可見關于黃帝的論述,黃帝事跡被譜作歌樂、用為教科,供兒童諷誦……晚清知識分子在西方民族主義的沖擊之下試圖建構本國國族認同的文化符號,便從遠古傳說中選擇了神話人物——黃帝,強調其為中國民族的“始祖”。“炎黃子孫”的概念也是在這時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自我稱謂,影響直到今天。

  祖先崇拜

  祖宗崇拜與孝道,是漢族的共同心理。神、鬼、祖先,歷來被認為是漢人民間宗教的核心體系,其中,對于祖先的供奉與崇拜,以及由此而獲得的祖先對后人的庇佑,被認為是典范意義上人與祖先的關系。邊緣族群為了拉近與中原群體的關系、建立干預和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出現了不同內容的“攀附”現象。如春秋的吳、秦、楚自稱“黃帝子孫”,這種“黃帝攀附”一直延續到近代西南土司頭人們的“漢人祖源”。多數畬族被同化為客家,少數未被同化的畬民要么退進更深的大山中,要么被迫向別處遷移。民族識別過程中,大部分畬民因民族特征隱而不顯,被劃入漢族。畬民的祖地游離在以河南汝南、陜西馮翊為中心的中原與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閩西之間。“河南說”與“中原說”是畬民“漢化”過程中聯系華夏的一種方式,“寧化石壁說”是畬民適應社會大環境需要的結果。

  一般的家譜都要找出一位煊赫的祖宗,不是帝王、圣賢,就是高官、名人,甚至要追溯到三皇五帝。由于這些上古貴人基本都出在北方的黃河流域,要使本家族特別是不在黃河流域的家族與這些祖先聯系起來,就只能編造出一段遷移的歷史。羅香林以及后來許多客家學者,即主要根據客家族譜來梳理客家人的歷史源流。在他們看來,客家族譜中所記載的都是“歷史事實”。實際上,這些內容帶有很大的虛構性。明清時代的族譜(包括客家人的族譜在內)是明清以來地方社會的一種文化創造,具有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在南方各地,自稱“最正宗的古代中原后裔,最正宗的古代中原語言”的言論,在各地方媒體層出不窮。臺灣把外人對閩南人的稱呼“福佬”硬解作“河洛”,當成是閩人源自中原河洛地區的證據。這和南方家譜普遍造偽中原貴胄一樣,是漢字文化圈里常見的現象。

  服飾發式

  “漢服”一語,是21世紀以來由傳統文化愛好者提出的社會學概念。狹義的漢服專指漢代服飾。漢服是指以關中京畿地區為代表的服飾系統,與荊楚地區的服飾傳統有別。作為廣義的社會學范疇,漢服泛指以漢民族傳統服飾為主體,在社會演進中不斷吸收其他民族服飾特點后逐漸形成的華夏服飾體系。中國歷史服裝有兩個譜系:一個是上層貴族階級袍服體系,一個是勞動者上衣下裳的勞作服裝體系!皾h服運動”的積極分子以年輕人為主,且以“網友”、“網民”居多。

  唐代男子服飾在吸收胡服式樣的基礎上,一改漢魏時期寬衣博帶的風格。胡服能夠喚起他們在潛意識中深藏著的美好憧憬與回憶。以緊身、翻領、革帶、皮靴為特征的胡服適應了盛唐時期人們對體魄之美的欣賞需要。明代曳撒,可能是受元代質孫服中的腰線襖影響。在“漢服運動”有關“漢服”的論說中,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純粹的“漢服”,只是由于滿清的民族壓迫,“漢服”才被迫“不正!钡叵Я耍F在自然應該予以恢復。清朝時期長袍等開始在漢人中傳播,服裝的式樣發展到清末民初,男人一般內裝為對襟衫和長褲,外穿大襟長衫,講究一點的外加一件馬褂,謂之“長袍馬褂”。褲子都鑲有八寸闊腰。后來中山裝流行,但農村仍穿長袍馬褂短衫長褲,至今偏僻的山區仍有老人穿長袍。婦女清末穿喇叭狀齊膝中長衫和長褲,民國后上穿“斧口衫”,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之別,下著裙子,有鳳尾裙、百褶裙等。30年代后旗袍流行,但農村婦女多穿大襟短衫和長褲,F代漢族的服裝,多興西式服裝。

  其中,上衣右衽(大襟)的特點始終保留。從河南安陽出土的玉雕、石雕和陶塑的商代人像上,就可以看到右衽高領衣的樣子。后雖有胡服傳入,出現短衣短褲,但不管是西漢的“深衣”,還是唐宋的“交領袍”,甚至包括清朝“長袍”,上衣總是以右衽為特點。近代男裝長袍或現代女裝旗袍都繼承了上衣右衽的特色。

  千層底的布鞋,圓口低幫,輕便、透氣、舒適,也是漢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著之一。

  發式,古代漢族男子不剃發,結發于頂加冠;清代滿族統治者強迫漢族人民剃發結辮;民國后剪辮留短發,多西洋式、平頂式或光頭。漢族女子發式較多,古代多高髻,近代少女有流海、單辮,或雙丫髻,中年婦女多梳長髻,老年腦后梳纂兒。民國后不少女子改剪短發,留發齊耳,F代漢族男子發式已無特色,女子仍以梳長辮為具有民族特色的發式。

  修飾,古代漢族男子到一定的年齡均留胡蓄須,女子15歲行笄禮,俗稱“開面”。婦女纏足普及始于宋代,是普遍的共識。陶宗儀《輟耕錄》主張元代說,婦女纏足是為了與蒙人區別。清朝官方對纏足始終報以否定的態度。纏足被明人視作“中國法”,成為區別夷夏的文化標志。相較于男子的剃發易服,漢人女子保持了舊有的纏足習俗。民間因此出現“男禁女不禁”,“男降女不降”的贊譽之聲。

  佩戴方面,古代漢族盛行佩玉,不論男女均戴肚兜,意為落地平安,一至五歲要戴“天官鎖”,又稱“長命鎖”。

  語言文字

  漢族的語言通稱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豐富的語言之一。主要方言分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F代漢族共同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文起源于遠古,通行的方塊文字,是從殷商的甲骨文字和商周金文演變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書同文”,于是秦所作小篆通行全國。秦統一文字在短期內取得了成功,說明原來六國文字僅僅是各具地方特色的同一種語言的書面表現。秦代除小篆外,還有隸書,漢末又出現了隸變的通用漢字即楷書,至魏晉南北朝盛行,一直流行至現在。雖然漢族分布地域極廣,各地方言差別較大,漢文字的統一,在秦漢已經形成。這種書面語言的統一,對漢族文化的發展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對國家的統一都起了重大的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有計劃地進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推廣普通話,簡化漢字,漢字將逐步向拼音方向發展。

  漢族姓氏

  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靶铡弊志褪怯伞芭焙汀吧弊趾铣。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后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姓氏的來源,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以官職為姓,以職業和技藝為姓,以祖先的名字、爵位為姓,以封國、封地為姓,以原始崇拜物為姓,以居住地方的特征為姓,以數字為姓,此外還有些復姓如長孫、賀蘭、呼延,則是由少數民族語音譯而成。 在漢族社會中,宗族觀念根深蒂固,直到1949年前,同姓同宗在漢人觀念中,仍是一種很強的聯系紐帶。據清代有名學者錢大昕考證:夏、商、周三代,“男子未有系姓于名者”,“蓋三代以前,姓與氏分,漢魏以后,姓與氏合。”實際上漢魏以來,漢族數以千計的諸多姓氏中,有些發源于遠古氏族,有些發源于先秦封國,或祖先的居地、官職與名字,也有相當大的部分來自少數民族融入而增加的姓氏。即使同姓,也有因賜姓或其他少數民族融入而采用漢姓等情況,并不意味著血統上系同一來源。在宗法制度下,漢族的親屬是以父系為中心論親疏。父系家族的延續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事。

  宋朝人編寫的《百家姓》內收入單姓共408個,復姓共76個。常用姓氏不過200個左右,最常見的單姓只有100個。

  中國古人的姓名比現代人要復雜些,大體有姓、名、字、號四項,F代人命名沒有古代人那么講究,除少數人有字、號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個名字,并且多為一字或兩字。名反映了漢族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

  文化心理

  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經過幾千年的積淀,逐漸形成的。雖然近百年來各種現代文化思潮的輸入,使這種傳統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可是它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這就在人們言語交際的過程中形成了漢語所特有的語用特點。

  首先,以農業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統治了中國幾千年,這種封建的宗法社會,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兩個特點:一是對血緣關系的高度重視,二是對等級差異的強調。因此在言語交際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講究親屬稱謂的使用,長幼輩分的嚴格區別。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輩對長輩直呼其名的情況,這在中國人的交際中是不允許的,對親屬中的長輩,交談時都必須使用稱謂,這是有禮貌、有教養的表現。而且親屬稱謂還作為一種尊稱,大量用于非親屬的交談者身上,如稱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認為是對對方的尊敬,表示關系的親密。

  重視長幼的宗法觀念被移用到社會的人際關系,就變為等級觀念。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提倡長幼有序、尊卑有序。所以人們對有官職的談話對象歷來有以職務相稱的習慣,在古代這就被認為是敬稱。在交際中為了抬高對方的地位,往往就壓低自己,于是有了一批與敬稱相對的謙稱,如貴姓—敝姓、府上—寒舍、賢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見—愚見、淺見。

  其次,強調人際關系的和諧,強調人的社會性,強調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不突出個人與個性,而強調群體。這也是與封建社會的宗法關系相連的,它與西方以自我為中心,強調獨立的人格、個性,推崇個人的成就和榮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漢民族對性和性別問題上的保守傳統也造成了男女性別在言語交際中的用語差異。一般說來,男性用語比較直率、隨便,女性用語比較含蓄、莊重。用與性有關的字眼罵人,在男性中的出現率遠遠超過女性。因為傳統觀念雖然也認為男性使用這些字眼并不文明,但似乎能得到普遍的諒解,而女性使用了就非常不成體統,似乎理所當然應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

  史學

  注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為代表;其他各種紀事本末體史書及古史、 雜史、地方史志、 史學理論等官私撰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古代歷史文獻最豐富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出于漢族學者的手筆。

  漢文文學

  在古代漢文文學發展中,詩歌的發展占顯著地位,如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都有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而屈原(約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生卒年不詳)、 蘇軾(1037~1101)、 陸游(1125~1210)、辛棄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與作品,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放異彩,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公認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漢古文,至唐中晚葉,由韓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導恢復秦漢古文運動,到歐陽修(1007~1072)、蘇洵(1009~1066)、 曾鞏(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蘇軾、蘇轍(1039~1112)時,古文運動大獲全勝,號為“唐宋八大家”。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長篇巨著如:《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齋志異》均素負盛名。還有不少少數民族作家也運用漢語進行創作,產生了許多名家與名著,而《紅樓夢》,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漢族有哪些風俗習慣】相關文章:

漢族飲食禁忌有哪些09-29

漢族婚禮習俗有哪些11-09

漢族的葬禮習俗有哪些09-29

漢族傳統婚俗的禁忌有哪些09-28

朝鮮族有哪些風俗習慣09-23

漢族有什么傳統節日08-06

土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09-28

海南的風俗習慣有哪些09-28

侗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09-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东县| 得荣县| 莱州市| 南安市| 葵青区| 江山市| 丹棱县| 隆德县| 米易县| 靖安县| 昭通市| 辽阳县| 兖州市| 江源县| 隆昌县| 柳河县| 商城县| 昌乐县| 大丰市| 和龙市| 湖州市| 石棉县| 施秉县| 遂昌县| 合阳县| 东山县| 天台县| 石楼县| 进贤县| 浮梁县| 苏尼特右旗| 调兵山市| 青阳县| 秭归县| 托里县| 孟村| 鱼台县| 乡宁县| 梧州市| 同德县| 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