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潑水節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個陌生的節日,那么你知道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是使用傣歷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年節。其中以傣族的潑水節最為盛大。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德宏、西雙版納和紅河一帶。他們的聚居地土地肥美富饒。傣族的民族特色鮮明、突出,人們普遍愛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動,感情細膩,動作多為動物形態的模擬和美化。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之一,由于傣族群眾在歡度新年佳節時,要舉行別具特色的潑水活動,相互潑水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稱這個節El為潑水節。潑水節期間人們相互潑水,具有消災去病,祈求幸福吉祥的內在含義。而潑水節在新年又蘊含新的生命、新的希望。
關于傣族潑水節的形成,應從“潑寒胡戲”說起。向達先生在《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一書中言及“潑寒胡戲”的起源時說:“所謂蘇莫遮之乞寒胡戲。原本出于伊蘭,傳至印度以及龜茲;中國之乞寒戲當又由龜茲傳來也。”“潑寒胡戲”又名“乞寒胡戲”,有的史學家認為,古代早已有以澆潑凈水為戲的風俗,最早記載見于《周書·宣帝紀》:北周宣帝(579)時,曾經“集百官及宮人內外命婦,大列妓樂,雙縱胡人乞寒,用水澆潑為戲樂”。
可見,“潑寒胡戲”曾得到最高統治者的高度重視。此后,這個風俗由宮廷傳到民間,至唐中宗(705—709)時,已經盛行于我國中原地區。后來“潑寒胡戲”傳人撣、傣民族后,促成潑水節的形成。
潑水節是傣歷新年,多數在傣歷的六月下旬,少數年份在七月初,傳統的過節時間,一般是3天(有時為4天)。民間潑水節的過程是這樣的:節日來臨之前,家家要縫新衣,買新傘,備辦節日盛裝。每個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禮花、裝飾龍舟,開展劃船訓練,青年人還要排練節目,作歌舞表演。節日的前一天,男女老少都要沐浴更衣,清晨,要到山上摘來鮮花以備彩禮花房和灑水之用。節日第一天稱為“麥”,相當于陰歷的除夕,各戶要打掃衛生,準備過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飯。清晨,人們抬著象征吉祥的白象綠馬,各種佛幡和佛像等物,一路游行到寺院。把供品和鮮花獻給佛祖,然后端坐聆聽佛爺誦經,稱為賧佛。賧佛之后,人們將一尊佛像抬至院中,為之滴水,稱為浴佛。接著把清水倒進木雕彩繪十分精美的龍背槽內,流人龍口,澆潑在龍口下花房中的漢白玉佛身上,這便是“龍噴香雨潑佛身”的形象演出。再澆潑在谷穗和鮮花上面,祈求五谷豐登,生活似錦。當中午烈日當空,人們便開始相互潑灑清水,以示去災免難,相互祝福。這時候,廣場和街道上年輕人盡情潑水游戲,青樹下男女青年丟包求偶,江邊上圍觀放高升,賽龍舟。放高升,據說,這是邀請神仙來人間過年的請柬。入夜,要放孔明燈,唱傣戲和演出各種文藝節目。孔明燈,據說是古代的傣族用來測量風向,觀察氣象的。
節日的第二天稱為“腦”,是個多余的日子,不計算在舊年內,也不計算在新年內,稱為空日,傳說這天就是捧麻點達臘頭顱腐爛之日。這天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紀念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潔之水消災免難,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說就是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日子之王來臨。
按照古俗,這天要“趕擺”、放高升、劃龍船慶祝新年的來臨。第二天和第三天,中、老年人,每天上午仍需到寺院去聽經拜佛,以求神佛保佑全家人清吉平安,五谷豐登。在節日里,家家要殺豬宰牛做年糕,準備豐盛的年飯,宴請親朋好友。
潑水節的習俗
1、潑水節“祝福”:浴佛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2、潑水節“愛情”:丟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后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伙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伙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3、潑水節“力量”: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4、潑水節“舞蹈”:象腳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癡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5、潑水節“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燈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藥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藥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于耳,好不熱鬧。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
拓展
潑水節歷史起源
潑水節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又名“乞寒胡戲”),在此之后“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列出的潑水節起源時,提到“與小乘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系,其活動包含許多宗教內容。但就其以潑水為主要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說,也反映出人們征服干旱、火災等自然力的樸素愿望”。上海辭書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潑水節》寫到:“此節日起源于印度,后隨小乘佛教傳播,經緬甸、泰國和老撾傳入我國傣族地區,故又稱——“浴佛節”
《車里》一書中有段記載:“元旦之晨,所有貴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詣佛寺賧佛。婦女輩則各擔水一挑,為佛洗塵,由頂至踵,淋漓盡致,泥佛幾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眾便互相以水相澆,潑水戲之能能事”。這段記載雖不盡其詳,但已告訴人們,潑水是傣族過年時必須舉行的一項活動。上文所說的“元旦”并非公歷的1月1日,而是傣歷新年來臨之日
【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相關文章:
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01-17
潑水節的由來12-01
大班數學哪個輕?哪個重?教案06-09
關于大學生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報告07-18
left是哪個鍵08-19
space是哪個鍵09-16
backspace是哪個鍵09-28
win鍵是哪個09-03
home鍵是哪個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