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袁隆平的故事》讀后感(通用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袁隆平的故事》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袁隆平的故事》讀后感 1
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還說過:“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松而舒適的詩。”借著暑假的機會,我閱讀了《袁隆平的故事》這本書!
一拿到這本書,我就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主人公袁隆平從小就有兩個夢,一是田里的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顆粒像花生米一樣大,二是河禾下乘涼夢。可惜袁隆平爺爺逝世于2021年5月22日,享年91歲。
袁隆平爺爺是時代的先鋒,是國家的脊梁,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也是每一個青少年的人生榜樣。他平凡而普通,但是卻有著崇高的人格和偉大的胸襟。袁隆平爺爺是當之無愧的東方“稻神”。
從這本中讓我體會到袁隆平爺爺的辛苦,袁隆平爺爺每天都深入稻田研究水稻。一開始一畝只產700多斤稻米,這樣算下去,一年只能養活一半的人口。袁隆平爺爺每天研究,創造了一畝能達到2千斤左右的稻米,徹底解決了中國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
有一次我在吃飯的時候,剩了好多飯粒。媽媽就說:“不可以剩米粒喲,快點吃。”可我已經飽了,就說:“倒了吧。”然后媽媽就把米飯倒了。袁隆平爺爺那么辛苦地種糧食,而我卻在這浪費,我后悔至極。
還有一次,我在吃飯的'時候又剩了不少飯,這時我想到了袁隆平爺爺,我想到了一個詞語“浪費可恥”,就這樣我把飯吃完了。
袁隆平爺爺不但解決了中國吃飯的問題,也解決了很多其他國家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爺爺雖然走了,但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袁隆平的故事》讀后感 2
“我覺得人就像一顆種子,要做一顆好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當我在《袁隆平》這本書讀到這句話時,傷佛一縷陽光直射進我的房間里,不僅照亮了房間,也照亮了我的心田,感到溫暖又明亮。
袁隆平爺爺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稻走向世界、覆蓋全球夢。做夢容易但要把夢變成現實確是困難重重,他的研究被學術權威反對過,試驗田被惡意毀過,多次遭遇減產、絕收。但他意志堅定、勇于創新,幾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穿梭在稻田和實驗室,反復研究、應用、推廣雜交水稻技術,讓中國幾十億人吃飽飯,不再餓肚子。
袁隆平爺爺一輩子躬耕田野,苦心鉆研,始終以祖國和人民的需要為己任。我被他這種堅持不懈、永不退縮的精神所震撼。它好像就是一盞明燈點亮了我心中的某個角落,我好喜歡這種感覺,有一種與老朋友重逢那樣的興奮。
讀到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兩年前,我非常羨慕哥哥和小棋友們去全國各地參加國際象棋,也決定要學習國際象棋。一開始,我斗志昂揚,大有”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架勢,每天認真做戰術題、下棋。可好景不長,隨著難度的.增大,越來越繁瑣的開局讓我絞盡腦汁時,我開始退縮了,覺得國際象棋太難太枯燥了,不管爸爸媽媽如何勸說,我都堅持己見,放棄了。現在想想真是后悔,要是堅持繼續學下去該多好,不僅提高了專注力,還鍛煉了思維。將來還可能為學校爭光,為祖國增光。
今后,我一定要做一顆好種子,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不管是干旱還是洪水,我都要把根深深扎進大地,不斷汲取營養。不懼挫折,不畏艱辛,只為長成參天大樹,為祖國母親遮風擋雨!
《袁隆平的故事》讀后感 3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世界“水稻之父”創造的奇跡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矚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紀60年代初,他目睹了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于是決心改良水稻品種,探索科技興農之路。在他的'科研團隊一次次努力下,終于發明出了水稻新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們敬佩和感動的。在當時,這種設想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要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難,決心改良品種。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權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經典理論,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卻要親自試驗,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開拓出一條新的科技之路。這條路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但科技創新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堅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和饑餓和災荒作斗爭,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發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種——雜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有這種態度。比如遇到難題時,我們要堅持不懈地鉆研,練鋼琴時,要知難而進……我認為,不論做什么事情,只要認定要做了,就要奔著目標前進,永不后退。而且我們也要有袁隆平先生報效祖國的精神,要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后立志成為國家的棟梁。
我們還期待著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涼夢”成為現實,真正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的故事》讀后感 4
前不久我在網上看到了袁隆平爺爺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艱辛歷程故事,現在就讓我來給大家一一講述吧!
首先,袁隆平爺爺一年級時一次去郊游,老師帶他到一個農場去參觀,當袁隆平爺爺看見到處都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艷的果實時,就立志要去學農。從那時開始,袁隆平爺爺就刻苦學習,高中畢業后,袁爺爺考上了重慶相輝學院(后來改名為西南農學院)。1953年8月,袁爺爺畢業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當老師。
1960年的一天中午,袁爺爺走出校門,他遠遠的看到馬路邊圍了一群人,走近一看,路邊橫著兩具骨瘦如柴的尸體,圍觀的人們都默默無聲,臉上堆滿了憂傷,袁爺爺也非常難過。
從此以后,袁爺爺帶著學生一起攻克難關,終于研究出了高產量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全世界許多國家的糧食問題,成為了雜交水稻之父。
讀到這里,我想到了全世界的許多國家正在鬧饑荒,而有的人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糧食,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
現在再讓我們來看看袁隆平爺爺的其它故事:2008年10月27日晚,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榮歸母校西南大學。
場面相當震撼:搖旗子、舉畫像、拉橫幅,學生們冒雨在校門口排了半公里長隊。
這次回歸的一個花絮是首次披露了袁隆平爺爺在校成績,袁隆平爺爺1950年大一下期期末考試成績單清楚地表明:袁隆平爺爺當時農學課程成績并不很突出,反而英文成績特別好,高達93分。語文64分,植物學65分,普通化學60分,地質學88分,農業概論88分,氣象學84分,農場實習67分。他的.專業成績在班上僅相當于中等。可為什么當初這個成績并不優秀的小伙子卻能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呢?對此,袁爺爺的回答是:“我成績并不是很優秀,但我會努力去學,因為世界還有許多人挨餓,我不忍心看到他們被活活的餓死!”
是呀,誰都不忍心看到許多人被活活餓死,所以,從現在起,我們每個人都要節約這來之不易的糧食,讓全世界行動起來,一起對抗糧食危機,讓人們不再挨餓!
《袁隆平的故事》讀后感 5
近日,我讀了《袁隆平的故事》。該書以溫暖的筆觸,敘寫了這位雜交水稻之父、中國“當代神農氏”23個重大人生節點和60段人生歷練故事,展示了他從矢志求學、婚姻家庭、教書育人、執著科研到鐘情專注雜交水稻事業的傳奇人生。
實現夢想,源于他趁早點亮。
除了水稻,袁隆平還有許多的特長和夢想。他會拉小提琴、下象棋、打排球,也曾獲得過游泳冠軍。然而,這些夢想主要跟個人興趣愛好相關。
袁隆平飽嘗了家人忍饑挨餓的苦痛,深切體會到關乎國計民生的糧食的重要性。這一苦痛經歷,直接點亮了他心底一個樸素而宏大的夢想:“我要讓大家都吃飽。”
實現夢想,源于他含淚奔跑。
1953年,袁隆平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市安江農校。學校地處偏遠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
在這里,為了追夢,他從簡陋寒酸的三尺講臺到走向廣闊無邊的田間地頭,從選擇紅薯進行“無性雜交”到轉向“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科研,甚至輾轉到云南、海南等地開辟試驗基地,連續七年春節沒有回家。
二十多年的風吹日曬,三千余次反復試驗,風雨之后見彩虹,血汗和淚水終于開出了成功的花朵。
實現夢想,源于他敢于超越。
人們要追求智慧的生活,就要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維,學會懷疑權威。
袁隆平最初嘗試過紅薯、馬鈴薯和南瓜等雜交試驗,當發現這些沒有經濟和社會價值時,他果斷放棄,另辟蹊徑。他不為常理所惑,不迷信權威和書本,征服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堅持真理、勇于實踐成為他敢于超越、不斷超越的最大底氣。
實現夢想,源于他一生堅守。
袁隆平像巖石縫隙的`竹子,櫛風沐雨,巋然不動,攻堅克難,砥礪前行。
他面對艱難挫折,義無反顧地堅持了下來。他為了雜交水稻事業,永不言敗、永不放棄的毅力和決心,深深折服了世人。他對雜交水稻事業的堅守,源于祖國和人民的信任,源于學生和同事的不離不棄,更源于家人對他的支持。
袁隆平用初心、青春、責任和使命點亮夢想,成就夢想。他雖然離開了我們,卻是浩瀚宇宙中一顆永不隕落的科技明星。我們期待,他的“禾下乘涼夢”和“水稻覆蓋全球夢”能夠早日成真。
【《袁隆平的故事》讀后感】相關文章:
袁隆平事跡范文08-20
袁隆平事跡素材09-01
袁隆平的事跡介紹11-12
袁隆平院士的事跡04-24
袁隆平爺爺的事跡02-26
袁隆平節選閱讀答案06-20
袁隆平主要事跡11-29
袁隆平的事跡和精神01-06
袁隆平的光榮事跡簡寫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