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生家庭禮儀
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生家庭禮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家庭禮儀 1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文化源遠流長。作為禮儀之邦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故事至今仍深深的教育著我們,例如歷史故事《孔融讓梨》、《黃香溫席》 聽了這兩個小故事同學們覺得在家庭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對待父母、怎樣做好家庭文明禮儀,在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下生長起來的獨生子女,在文明禮儀方面也存在著諸多的不文明的言行:在家庭中,長輩們重智力學習輕德育教育,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就行了,忽略了對孩子文明禮儀的教育,導致了他們對家人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與父母溝通,不理解家長的辛苦,不珍惜家長的錢財,不分擔家庭的勞動,一味索取不知奉獻; 還記得去年的冬天,漫天的白雪迎來了期盼的寒假生活,看著外面飄散的雪花,心里直癢癢,約了幾個同學要去打雪仗,匆忙的穿了一件棉衣就跑去和伙伴們集合,我們邊走邊鬧,跑到了離村子很遠的空地上去打雪仗。因為一直玩的很盡興,不知不覺中天已經很黑了,等我興致勃勃的想回家時,卻在半路碰見了來找我的父母。原來因為我只想到要去玩,出去時也沒和爸爸、媽媽說一聲。他們見天很晚了,又很冷還下著雪,擔心我被凍著有危險,所以一起出來找我,當我看見父母那焦急的神情,卻在看到我平安的那一瞬間的驚喜所取代時,我的眼淚流了下來。父母急著出來找我,根本沒有穿太厚的衣服,他們忘記了自己的寒冷,手里拿的卻是我的衣服。那一刻,我知道自己錯了,我們是一個家庭,我們要愛護家庭里的每一個成員。要出門時與家人相互告之,上學去要打聲招呼,回來時要說“我回來了”,家
中有人時要迎一下,幫忙拿東西等。為人子者出門要主動到長輩房里告之辭行,回來時也要主動到房里行禮(以免長輩擔心).外出時要向父母說明去向和回來的時間以免父母操心。回到家時要向父母打招呼。家庭是人類社會的最小單位,是生兒育女的搖籃,是培育家庭美德的場所,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部位。
家庭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小學生家庭禮儀 2
(一)孝敬父母
1、不同場合,不同地點與長輩見面要主動問候。
2、每日起床后向父母問“早安”。
3、上學前梳頭、整裝,離開家時,向父母道別。
4、放學回家向父母打招呼。
5、在家孝敬父母,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6、虛心接受父母的教誨,不與父母長輩頂嘴。
(二)家庭書信
1、與家人通信,信的內容要講究禮貌。
2、書寫規范,正確填寫郵政編碼。
3、正確使用祝頌問安語。
4、信封緘啟書寫要用尊稱。
(三)家庭應酬
1、迎客。客人進門后,主動打招呼、接待。
2、主動讓座、倒茶,敬茶要用雙手端穩。
3、客人與父母交談時,要主動回避。
4、當老師家訪時,如果老師要自己聽情況,自己應站在老師身旁,靜聽老師與家長的談話內容。
5、送客。當客人提出要告別時,待客人先起身后,自己再起身相送。
6、探視病人。親友、老師或同學患病,應去探望,保持輕松、無慮的氣氛,給病人心靈上的最大安慰。
7、慶賀。同學、朋友、親戚在學習、工作上取得好成績時,要主動慶賀。
8、憑吊。親朋戚友去世,前往吊唁要注意穿素裝,忌穿大紅大綠的衣服,進入吊唁場以后,態度要沉重,不能大聲談笑。
9、電話
⑴向外人打電話時,不撥錯電話號碼。
⑵自報姓名,使用禮貌稱呼。
⑶通話時語調柔和,吐字清楚,切忌哆嗦。
⑷通話結束時應說“再見”。
⑸自己接電話時先說“您好”,后說“這是某某家(或某某單位)”,再請問對方應找的人。
⑹禮貌使用“請稍等,我去叫他”,“他不在,我能幫你什么忙嗎”等語言。
10、探親訪友。逢年過節或休息時,探望親戚朋友要注意禮節。
(四)家庭文明公約
取家庭榮譽為榮,為家庭抹灰為恥。本家庭為此特制訂以下《文明公約》:
1、家庭成員人人平等,共同承擔家務,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為營造家庭和諧的氛圍而努力。
2、自己的房間自己整理,保持整潔、干凈。當天能做的事主動做好,不推諉不逃避。
3、要奉行節儉原則,孩子的壓歲錢由父母存入銀行,專款專用,留作孩子買有用的和特別喜歡的東西。家庭成員不亂花錢,不鋪張浪費,節約用水、電和氣等能源。
4、要愛讀書、讀好書,在家庭內部形成讀書的氛圍,父母要做好榜樣。
5、家庭成員外出要提前當面告訴家人到哪里去,什么時間回來。并按時回家,原則最晚大人晚上不超過10點半,孩子不超過9點半。
6、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主動鍛煉身體。為了全家人的健康,家庭成員盡量不在房間內吸煙。
7、合理安排看電視、玩電腦時間,不影響家庭其他成員的學習和休息,不爭電視頻道,不遮擋家人的視線。
8、揚長避短改正缺點,虛心接受家庭成員的提醒和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9、添置貴重東西,提前與全部家庭成員討論協商,不獨斷專行。不隨便亂放東西,玩具玩完、工具用完要放回原處。
10、吃完東西包裝紙及時扔,垃圾要及時清理并送到戶外垃圾桶中。
11, 家中未成年人遠離網吧游戲廳,家庭成員要做到求實創新,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讓家庭風氣越來越好。
12,家庭成員之間應該言而有信,對孩子許下的承諾更要說到做到,凡事以孩子學習為重,不得無故干擾終止孩子的學習。
小學生家庭禮儀 3
中國傳統禮儀的內容博大精深,古代有五禮,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由古至今,中國的科技不斷變化,而禮儀也在潛移默化之中發生了變化----禮儀的范疇逐漸縮小。 中國的禮儀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對人們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禮儀范圍 之廣讓我無法在一篇文章中詳盡的敘述。而家庭禮儀是整個社會禮儀的基礎元素。它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維持家庭生存和實現幸福的基礎,能使家庭成員之間達成和諧的關系。在家庭中提倡講究文明禮貌對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風氣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也能為家庭生活帶來更多的幸福和歡樂。 那么接下來就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家庭禮儀吧。
家中如果有客人來拜訪,你會怎樣招待對方呢?如果能夠有禮節的招待客人,不僅會增加你的個人魅力,更能給客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接待前室內的空氣要清新,要在客人到來之前將房間收拾得干凈整潔,客廳的桌子上要準備好相應的水果、食品、餐具等,主人也要著裝得體,準備工作越是充分、詳細、具體,主人對客人的尊重程度就顯得越高。
迎客時,如果來的是一對夫婦,則首先兩位女士互相問候,其次兩位男士向女士表示問候,后是兩位男士相互問候。但是在接待客人時,還要看幾位客人與主人的關系及客人所站的先后位置。客人到來后,做好介紹:不管客人是男是女,主人都應先將客人介紹給自己的妻子,除非對方是一位長者或地位很高的人。但妻子無論對什么人都應先向來人介紹自己的丈夫。介紹后丈夫及時伸手表示:“您好!快請坐。早就聽她提起過您,很高興認識您。”如果來的客人比較多,應按照介紹的禮節進行介紹。若家里還有其他人,則要進行簡單的介紹。然后,熱情地招呼客人入座。如果客人帶來了禮物,主人接受客人帶來的禮物時,眼睛注視著對方并雙手接過禮物,還要表示感謝:“何必這么客氣,讓您破費了。”中國傳統習慣是接過禮物不打開包裝,等客人走后再打開。
待客時,一般應將最佳的位置讓給客人坐,我們通常稱為“上座”。居室中的上座一般是,比較舒適的座位,較高一些的座位,靠右邊的座位,面對正門的座位。客人一旦落座,就不再勸其換座。來客若是親朋好友,可以不拘禮節,隨便一些反而顯得比較親密;來客若是師長、領導,則應注意禮節,不可輕率、隨便。帶客人坐定應馬上敬茶,敬茶時左手捧茶盤底部,右手扶茶盤的外緣,還要按輩分或地位奉茶。一般先敬年齡長者,地位高者。如是點心則放到客人右前方,茶杯應擺在點心右邊。倒茶水時要注意茶倒七分滿,上茶時應向在座人說聲“對不起”,再以右手端茶,從客人右方奉上,面帶微笑,雙手奉上,眼睛注視對方,并說“請喝茶”。敬煙要注意不要用手直接拿煙嘴,若客人不吸煙不要勉強。為客人點煙時,一次火不要點三只煙。送客時,應婉言相留,這是出于感情值言,并非虛假之意。當客人起身告辭時,主人和在場的人應起身道別。主人送客應送到門外或樓下,待客人伸出手來握別時,方可以手相握,切不可在送客時先“起身”或先“伸手”,免得有厭客之嫌。若送客人到門外,應站在門口目視客人下樓,并在客人下樓梯拐彎時,揮手致意。回到居室后要輕聲關門,并且不要馬上關門燈,感覺到客人走遠時再把門燈關上。
當然,我們也會常常到他人家做客,那么我就講一講做客的禮儀
到他人家中做客前最好能預約一下,這樣不僅會為你免去落空的尷尬,也會給被拜訪者以準備的時間,其次要注意選好拜訪時間,盡量回避被訪者的用餐時
間或者休息時間,進門前有門鈴的要按門鈴,沒門鈴的要輕輕叩門,即使門已經為你開了。這樣做的目的是告訴對方你來了,以讓對方有個心理準備,而不要冒冒失失闖進去,讓人家嚇一跳。如果是帶小孩做客,一定要教育好小孩不要在別人家里調皮、亂動別人東西。
如果對方是長輩或是第一次進人家做客,主人沒坐你就不能先坐。如果家里有長輩,要主動和長輩打招呼。主人端茶、拿糖果招待的時候,一定要表示感謝。如果有長輩在說話,不但要用心聽,還不可以插話。如果是主人看表、打呵欠等謝客表示,或者快到了吃飯時間,作為客人就要起身告辭了。
對方送出門口時,客人邁出一步要轉回身致謝。如果主人站在門口,客人要走出幾步后或在轉彎處,回過身來告別,并向主人說“請回”、“不必送了”等話。 接待客人與做客的禮儀能夠體現一個人的涵養,但是必要的稱呼也會體現出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
中國文化與西方不同,西方英語中的uncle可以表達漢語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同樣 aunt一詞也包括了我們的四"母"---伯母、嬸母、姨母和舅母。而niece是"侄女"又是"外甥女";nephew是"外甥"也是"侄子"。 簡單的很,但是再想一想,平常大家忙,少交流,過年過節的,探討一下親戚關系,就會有一種溫馨的感覺,不是嗎?
但是,稱呼內容信息量之大有事我難以用三言兩語能夠說的明白的,但是本人一直珍藏了一張親戚稱呼圖,能夠解決最常見的稱呼問題,現在就分享給大家。
說完了稱呼,就讓我們再談一談對父母的禮儀。
首先我們要要尊敬孝順我們的父母。每一個人都是父母從小拉扯大的,都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父母養育我們,并不是為了將來我們如何報答他們。但是,和其他人一樣,父母也需要關心,尤其需要我們的關心父母到了晚年,做兒女不僅要有物質上的贍養,還要有精神上的安慰。如逢年過節,在向同學、親友祝福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生日,以及父親節、母親節之際,應送上一件有意義的小禮物,獻上深切的祝福,讓父母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品味到人生的天倫之樂。
我們要關心體貼父母,尤其要留心老人的健康狀況,這是對父母最大的關心。疾病是老年人最大的麻煩,越是身體不好的人,越需要我們的關心。對有病的父母,一定要悉心照料他們的衣食起居,隨時噓寒問暖,給予老人更多的關心。
現在的我們要努力學習,將來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已能夠為父母分憂,減輕父母的負擔,讓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父母享受一下清閑。另外,我們不要干涉父母的私事。父母有自己的社會、人情、利益開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們應為父母的幸福著想,支持理解他們。
對父母,我們不要讓他們因為我們頑劣而不開心;對父母,我們不要讓他們因為我們的不關心而感到孤獨;對父母,我們不要讓他們因為我們的不成材而憂心。
你可以在一個清晨為他們親手做上一頓可能并不算可口的飯菜;你可以在午后獻給他們一朵并不算嬌艷的花朵;你也可以在傍晚陪他們看上一會可能你并不愛看的電視節目。而簡單的這一切,足以會讓他們滿足,讓他們感動........
親子之間的禮儀會令人為之動容,兄弟姊妹之間的禮儀也別有一番滋味。 一個家庭,能否愉快和幸福,兄弟姐妹的和睦相處,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兄弟姐妹之間能互相體貼關心,互相幫助,產生矛盾時不爭不吵,互諒互讓,這樣的家庭環境,必然十分幸福。但是,在生活中,兄弟姐妹都是差不多同齡的人,朝夕相處,要做到處處符合禮儀,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希望與兄弟姐妹之間能和睦相處,那么,就要努力做到:
在家里,假如你是哥哥姐姐,那就應時時以身作則,努力成為父母的得力助手;多干家務活;遇事要寬宏大量,不與弟妹斤斤計較,更不要以為他們比自己小就隨意指揮他們干活;當弟妹求教或請求幫忙時,應耐心幫助和解答,切忌不耐煩或不屑幫忙。
弟妹有錯時,不要在父母或他人面前斥責他們,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更不能經常在父母面前“告狀”,而引起他們的反感。萬一與弟妹發生爭吵,應當著弟妹的面,在父母面前作自我批評。
假如你是弟弟妹妹呢?重要的一點,就是尊重哥哥姐姐。不能存有“我比你小,你應該讓我”的優越感,更不能嬌蠻無理,干什么事都不把哥哥姐姐放在眼里,為所欲為,不為他人著想。與兄姐發生爭執時,不要利用自己的得寵地位到父母親面前去“告狀”,以免加深兄弟姐妹間的隔閡。
家和萬事興,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下,家庭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家庭不僅僅是人們吃、喝、住的場所,同時是有著豐富倫理內容的情感港灣。“在家庭中講禮儀,才能造就良好的家庭氣氛,使人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溫馨。反之,不講禮儀,很容易引起矛盾和摩擦,久而久之,影響相互之間的感情,造成家庭矛盾。”那么希望我對家庭禮儀的簡短介紹,可以讓大家的家庭越來越有親情味,越來越和諧,幸福。
小學生家庭禮儀 4
帶領大家學習優良的、傳統的禮儀規范,弘揚傳統文明禮儀的同時,加強孩子的道德修養教育。
一、孝敬父母禮儀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孩子應該恪守的美德,也是各種禮儀形成的前提。在家中,孝敬父母要懂得以下禮節:
1.懂得理解、照顧長輩。要經常與父母溝通、交流,不要對父母隱瞞自己的過錯,更不能撒謊。
2.學會主動關心、問候父母,并聽從父母的教誨;不同的時間、場合和節慶,要注意采用不同的問候方式。
3.要學會為父母分憂。父母身體不好的時候,要學會照顧,外出時要及時向父母匯報。
4.對父母說話要言辭溫婉,遇事多同父母商量;受委屈也不應撒氣、耍性子、與父母為敵,要心平氣和地去解釋。
5.學會做好自己的事兒,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如餐后洗碗、掃地、整理自己的房間等。
二、就餐禮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也因此形成了一套餐飲的禮儀文化。在就餐的時候,孩子應該怎么做呢?
1.入座時,要先請長者入座,如果有客人,就請客人先入座,然后長者在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先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隨意起身走動。
2.盛飯不要盛得過滿;端飯或端菜時,大拇指要向上翹起,不要讓大拇指沾到飯菜上,不然很不衛生。
3.不要以口對著熱湯吹氣。有時端上桌的湯很燙,這時,應先少舀些湯嘗一嘗。如果太燙,可將湯倒入碗里用調羹慢慢地舀一舀,等湯稍許降溫時,再一口一口地喝。
4.吃飯的時候細嚼慢咽,嘴里不能發出聲響;餐具要輕拿輕放,擺放整齊。如果飯菜夠不著,可以輕聲告訴長輩;別人給自己添飯菜,要說“謝謝”。
5.用餐時應注意禮讓。要主動盛飯、端飯;要先端給爺爺、奶奶,再端給爸爸、媽媽,最后端給自己。如果有客人共同進餐,要先端給客人,再按照家人輩份的大小依次端上。端菜,要先把好吃的菜,合長輩口味的菜,擺放在靠近長輩的桌前。
6.按時就餐,不要讓家長或長輩再三邀請,飯后離桌要說“大家慢慢吃”。
三、待客禮儀
在家庭禮儀中,不僅要和自家的親人相處好,注意禮儀,還要有社交,其中迎來送往就有很多的學問。那么孩子該如何當好主人呢?
1.做好準備。要保持服飾整潔,家庭布置要干凈美觀,水果、點心、飲料、煙酒、菜肴要提前準備好。
2.有人敲門,應回答“請進”,或到門口相迎。客人進來,應起立熱情迎接,并且為客人安排座位,可用茶水、糖果等招待。
3.若是你自己的朋友,初次來訪時要向父母介紹,并把自己的父母也介紹給你的朋友;若是長輩來訪,敬茶須用雙手端送,放在客人右邊。如果夏天酷熱,要開電扇或是空調。
4.吃飯時來客,應主動邀其一起用餐,如果客人申明吃過,先安排朋友就坐,找些書報或雜志給他看后再接著吃飯。
6.客人坐下,在奉敬煙茶、糖果之后,應及時與之交談,比如談一些客人熟悉的事情。若無法奉陪客人交心,可安排身份相當者代陪或提供報紙、雜志,打開電視供客人消遣,不能出現只管自己忙,把客人晾在一旁的現象。
7.客人提出告辭,表示要走時,可以婉言相留,希望其多坐一會兒,但要尊重他們的意愿,不能強行挽留。
8.送客要送到門外,并歡迎客人下次再來。
小學生家庭禮儀 5
一、關于家庭的禮儀
1、尊重父母、注重他倆的事務、看重他倆的地位,有禮貌地和父母談話,在他倆面前不要高聲說話。
2、與父母談話時應彬彬有禮,千萬不可對二老說:“呸”。更不能呵斥他倆,講話時應心平氣和、柔聲細語。
3、面對父母你應倍加親切殷勤相待,莫要愁眉苦臉、怒目相視。
4、多做令父母歡心之事,即使父母沒有命令,如:家務雜活,侍奉父母,備辦生活物資,購置日常用品,勤于求知。
5、每逢吃飲,父母先請;餐前飯后,細心照顧。
6、絕不可斥責或中傷父母,對父母已做之事,不可心懷報怨。
7、莫把妻室兒女凌駕于父母之上,你做事之前,須取得父母之喜。
8、因為真主喜父母之所喜,怒父母之所怒。贍養父母你別吝嗇。否則,父母就會向別人訴說苦衷,而這對你來說是一種恥辱。
9、當經常探望雙親,奉上禮物,當感謝他倆的養育之恩及為你付出的辛勞之苦,為人之父的你,應從自己的孩子及對孩子的嚴加管教中有所體會:養兒才知父母恩。
10、你當謹防忤逆雙親,惹惱父母,否則,今后兩世你將遭難和不幸。如此對待父母,子女將效仿于你。
二、關于家庭的禮儀
1、你當禮貌待人,溫文爾雅,辱罵他人者,只會招來別人的咒罵。
2、征得父母同意,才能入父母房門,在進入父母的房間、出父母房間時給父母說“塞倆目”。
3、積極答應父母的召喚,忙于完成父母的需求,服從父母的命令,執行父母的囑托。如果父母命令犯罪,則不能順從,但要善意為父母解釋。
4、看管父母的錢財和物品,不經許可不要使用。保護父母的名譽,不要導致他人漫罵父母。
5、不要直呼父親的名字,不要打斷父母講話,不要和父母爭論,不要譴責父母,不要譏笑父母。
6、凡事和父母商量,借鑒父母的主意和經驗,接受父母的忠言。
7、多給父母求真主饒恕,履行父母的遺囑,接續父母的骨肉,服務父母的朋友。
8、兒女出生后給他們起好聽的名字,并以美好的別名稱呼他們。
9、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栽培信仰和美德的種子,努力使他們背誦《》。鼓勵孩子們從小常去清真寺,長大時督促他們做禮拜。
10、鼓勵、敦促孩子學習文化知識,栽培禮貌思想,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使他們遠離粗野、下流的習性。
11、當孩子到成年時,為他們選擇有教門、有修養的配偶。
12、家庭中兄弟姐妹要以優美的性格和睦相處,不要爭吵,不要打罵,避免用不好的語言和不適當的玩笑傷害兄弟姐妹中的一個。
13、經常看望近親,打聽他們的狀況,不要為自身利益而與近親斷交、疏遠、相互仇恨。
14、積極勸導近親中的迷誤者、放蕩者、對教門疏忽者;勸化他們敬拜真主、完成主命、遠離罪惡。
15、如果近親是窮人,就給他們錢財等方面的幫助,為近親施散者,在真主那里將獲得雙份回賜,既能得到接續骨肉的回賜,又能得到施散的回賜。
16、若有求于父母時,那你可向他倆殷勤示意。若父母有賜于你,當感謝之;若其拒絕,當諒解之。不應喋喋不休,咄咄逼人,以免擾得父母心煩意亂,寢食不安。
小學生家庭禮儀 6
禮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適應時代發展,促進個人進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徑,禮儀也是中華民族重要傳統美德之一,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國際接軌的步伐越來越快,我們更應該并且需要有修養,這就體現在與人交往的言談舉止中。
作為大學生,更因該在大學階段培養個人素質,懂得社交方法和技巧,為自己以后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為準則,不僅可以豐富禮儀知識,掌握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禮儀規范,懂得在實際生活中按照禮儀規范表現自己的行為,而且可以做到吧內在的道德品質和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的統一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有較高道德素養的現代文明人。我們經常說某人的素質高,素質好;很多文章都說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到處的圍墻上都寫著要“提高人口素質”。
高素質的人就是有道德,有品質,有文化,有很好的工作能力的人——那就是“德才兼備”。新時期的職業市場更歡迎德才兼備的大學生。培養高素質——培養德才兼備的大學生,這才“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現代對“素質”的解釋甚廣, 說說禮儀的重要性吧。首先,它有助于個人素質的提升。
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如果我們時時處處都能以禮待人,那么就會使我們顯得很有修養。古人有這樣的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教養體現細節,細節展示形象。禮儀正是塑造人的形象,培養人的素質。其次,利于人際交往。一個舉止大方,著裝得體肯定會比舉止粗俗、衣著不整的人更受人歡迎。與人更加容易交往。
每個人都想與一個顯得比較正直高貴的人交往,當然這種高貴也是素質的體現。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培養人的自信。素質是滿滿培養的,自信是慢慢鍛煉的。
而禮儀正能夠慢慢樹立人的自信。自信不能停留在想象上。要成為自信者,就要像自信者一樣去行動。這種行動便是與人交往的禮儀。我們在生活中自信地講了話,自信地做了事,我們的自信就能真正確立起來。面對社會環境,我們每一個自信的表情、自信的手勢、自信的言語都能真正在心理中培養起我們的自信。
小學生家庭禮儀 7
“做人先學禮”,禮儀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課。禮儀必須通過學習、培養和訓練,才能成為人們的行為習慣。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有義務和責任,通過學習禮儀、傳承禮儀,自然而然地成為這個民族和團體的一員。個人文明禮儀一旦養成,必然會在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1.禮儀是個人美好形象的標志
禮儀是一個人內在素質和外在形象的具體體現;禮儀是個人心理安寧、心靈凈化、身心愉悅、個人增強修養的保障。禮儀的核心是倡導人們要修睦向善。當每個人都抱著與人為善的動機為人處事,以文明市民的準則約束自己時,那么,所有的人都會體驗到心底坦蕩、身心愉悅的心情。
2.禮儀是家庭美滿和睦的根基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為紐帶的一種社會關系。家庭禮儀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
3.禮儀是人際關系和諧的基礎
社會是不同群體的集合,群體是由眾多個體匯合而成的,而個體的差異性是絕對的,例如:性別、年齡、貧富、尊卑等。禮儀是社會交往的潤滑劑和黏合劑,會使不同群體之間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異、和諧相處。
4.禮儀是各項事業發展的關鍵
職業是人們在社會上謀生、立足的一種手段。講究禮儀可以幫助人們實現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進全體員工團結互助、敬業愛崗、誠實守信,可以增強人們的交往和競爭實力,從而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
5.禮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載體
要繼承弘揚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明禮儀宣傳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
小學生家庭禮儀 8
社交禮儀是社會交往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日常禮節。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要想讓別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掌握規范的社交禮儀,能為交往創造出和諧融洽的氣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際關系。社交禮儀的基本原則為尊重、遵守、適度、自律。
一、問候禮儀
問候是見面時最先向對方傳遞的信息。對不同環境里所見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問候語。和初次見面的人問候,最標準的說法是:“你好”、“很高興 認識您”、“見到您非常榮幸”等。如果對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說“久仰”,“幸會”;與熟人想見,用語可以親切、具體一些,如“可見著你了”。對于一些 業務上往業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稱贊語:“你氣色不錯”、“你越長越漂亮了”等待。
二、稱呼禮儀
在社交中,人們對稱呼一直都很敏感,選擇正確,恰當的稱呼,既反映自身的教養,又體現對他的重視。
稱呼一般可以分為職務稱、姓名稱、職業稱、一般稱、代詞稱、年齡稱等。職務稱包括經理、主任、董事長、醫生、律師、教授、科長、老板等;姓名 稱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職業稱是以職業為特征的稱呼,如:秘書小姐、服務先生等;代詞稱是用“您”、“你們”等來代替其他稱呼;年齡 稱主要以“大爺、大媽、叔叔、阿姨”等來稱呼。使用稱呼時,一定要注意主次關系及年齡特點,如果對多人稱呼,應以年長為先,上級為先,關系遠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