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3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一、設計意圖
“竹蜻蜓”是我國民間最古老的玩具之一,它小巧精致、攜帶方便、飛行靈活,一直倍受孩子們的青睞。而大班幼兒正處于喜歡動手制作、探索發現的階段。因此,我嘗試設計了一節科技制作“竹蜻蜓”活動,預設以幼兒自主學習為主,旨在通過科學與藝術領域間的整合,借助圖示、兒歌引導,難點前置等方法,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猜測、驗證、制作、交流等途徑,在做做玩玩中獲得操作技能,進一步激發主動嘗試、積極探索的科學,并發展幼兒初步的藝術審美和表現力。
二、活動目標
1、熟悉左右對稱特征,在看流程圖示制作竹蜻蜓中嘗試探索竹蜻蜓翅膀的大小與飛行的關系。
2、學會較熟悉地運用對折、畫剪、粘貼等技能進行科技小制作,同時養成活動后收拾材料工具的習慣。
3、體驗自主學習、合作制作的愉悅情緒,激發對民間藝術的向往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對蝴蝶、蜻蜓的基本特征已有一定了解。
2、材料準備:
(1)蝴蝶實物標本,課件(以蝴蝶、蜻蜓為主要內容)各一;制作流程圖7幅。
(2)剪刀、吸管、透明膠、畫報紙、白卡紙、油畫棒、記號筆、五角星(鼓勵制作成功的幼兒用)。
(3)自制“竹蜻蜓”范例1只。
四、活動過程
1、通過觀察、欣賞相關的實物標本和課件,熟悉左右對稱特征。
(1)出示蝴蝶實物標本,引發幼兒對探索的興趣。
指:“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只蝴蝶,請大家仔細觀察它的翅膀有什么特點?”
(2)播放課件,引導幼兒觀察左右對稱現象,掌握其特征,再次引導幼兒從蝴蝶的兩個翅膀的圖案、色彩、形狀上進行比較和體驗。
2、嘗試制作左右對稱圖形。
(1)討論制作左右對稱圖形的方法。
提問語:“如果要做一個漂亮的左右對稱的圖形,應該怎么做?你有什么好辦法?(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幼兒嘗試用畫紙、油畫棒獨立制作并裝飾左右對稱圖形。
(3)教師觀察制作情況并歸納左右對稱圖形的制作方法。
①出示圖1~4,讓幼兒了解左右對稱圖形的制作流程。
②自創兒歌歸納制作方法,便于幼兒熟記、掌握技能。“紙兒長長邊對邊,中線起始圖案畫,沿著輪廓剪一剪,再給圖形穿新衣!”
環節自評:“制作對稱圖形”是本次活動中的關鍵部分也是難點部分。以“蝴蝶”而非“蜻蜓”作為觀察學習的例示,主要是因為蝴蝶翅膀大,易于幼兒觀察比較。這樣,他們在觀察左右對稱的同時就能直觀地欣賞到蝴蝶翅膀上的花紋美,為下一步自制過程中的藝術裝飾操作部分的更好參與埋下伏筆。制作前,讓幼兒先用畫紙進行嘗試制作左右對稱圖形,一是節約材料,二是為幼兒的想法、猜測一個檢驗求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結合老師自創朗朗上口的兒歌以及圖示呈現,幼兒和老師一起出比較合理的制作步驟和方法利于幼兒輕松攻克第一步制作的難關。
3、制作“竹蜻蜓”玩具。
(1)出示自制“竹蜻蜓”,激起幼兒動手制作的愿望。
指:“這是什么?你們認識嗎?誰愿意上來玩一玩?”
(2)介紹基本玩法和制作所需要的材料。
指:“這么好玩的竹蜻蜓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呢?”(一根吸管、一張卡紙。在此教師簡介古時與現今竹蜻蜓制作原材料的不同。)
(3)出示圖5~7,結合上環節圖示1~4,啟發引導幼兒理解完整制作的步驟及方法。
教師:“應該怎么做呢?誰看懂這些圖了?說說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沒有什么地方看不懂?”
(4)幼兒完整觀察圖示1~7,結合教師制“竹蜻蜓”實物,交流討論制作方法。
(5)對幼兒提出的較多疑問之處,老師可作詳細講解或示范。
(6)幼兒具體的操作材料,并提出制作要求。
指:“根據圖1~7做竹蜻蜓,然后用油畫棒在翅膀上裝飾圖案。制作時保持安靜;遇到困難先看圖示或者觀察“竹蜻蜓”玩具后再想一想,實在不能解決時可以請同伴或老師幫忙;制作中注意安全使用工具、注意節約材料;做完后及時材料。”
(7)幼兒獨立制作,個別能力較弱的幼兒可選擇合作制作或先獨立制作局部后再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制作。
(8)教師巡回指導,指導重點如下:
①引導幼兒發揮創造力制作不同形狀的竹蜻蜓。
指:“怎樣才能讓你的竹蜻蜓與眾不同呢?”啟發幼兒嘗試做出不同形狀的竹蜻蜓翅膀。
②鼓勵幼兒大膽想象,運用已有美工知識自主創造性地裝飾翅膀。
教師:“你準備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怎樣來裝飾你的竹蜻蜓?”
A、啟發幼兒選擇油畫棒、記號筆、畫紙等多種方式進行裝飾。
B、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裝飾方面的具體的分層指導:能力差、速度慢的幼兒可以在翅膀上先畫簡單的線條;能力中等的幼兒可以進行色彩圖案的裝飾或用撕貼畫紙的形式進行裝飾;能力強的幼兒可以綜合運用以上多種方式進行創意裝飾。
③鼓勵幼兒遇到制作流程方面困難(如粘貼步驟)時可進行兩兩合作。
環節自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的,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領域之間的內在聯系,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此環節將藝術的表現力和美感培養巧妙地融合在科學的探索過程中,讓幼兒在制作中感受著圖形的對稱美,以及大膽運用圖案、線條、色彩等表現出個性美,為科學探索活動了更豐富的空間。
4、探索竹蜻蜓飛行的奧秘,了解竹蜻蜓翅膀大小與飛行的關系。
(1)玩玩自制竹蜻蜓作品,體驗成功的喜悅。
指:“大家的竹蜻蜓都做好了,趕快試一試能飛起來嗎?都飛得一樣嗎?”(為作品能成功飛行的`幼兒頒發五角星,并讓其作一定的示范。)
(2)探索竹蜻蜓飛行的奧秘。
指:“一樣都是竹蜻蜓,為什么有的飛得高、有的飛得低?有的飛的時間長、有的飛了一會兒就會落下來呢?”(幼兒三兩成群進行比較飛行,觀察、比較、交流、討論。)
(3)幼兒自由表述自己的發現,教師歸納。
教師:“原來竹蜻蜓的飛行和它的翅膀大小有關系。翅膀大的要比翅膀小的飛得高一些、飛行的時間長一些。”
(4)作品展示、與互換玩要。
(5)遷移知識。將幼兒自制作品展示后讓大家評選優秀作品:從外形裝飾、造型美到飛行效果等幾個方面去評選。同時讓幼兒交換作品,體驗與比較。
教師:“竹蜻蜓這種玩具在我國民間已經流傳了0多年,據說直升飛機的螺旋槳就是人們受到竹蜻蜓的啟發后才制造出來的,充分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才智。這小小的玩具中還藏著大道理,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繼續去探索、發現其中蘊藏著的更多奧秘。”
五、活動結束
1、
2、
六、活動延伸
1、將幼兒制作的“竹蜻蜓”投放在科學區,鼓勵幼兒課間繼續探索發現飛行的更多奧秘(如翅膀顏色在飛行過程中的變化等)。
2、在手工區材料,鼓勵幼兒在竹蜻蜓的翅膀造型、裝飾上作多種嘗試和改進,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和審美情趣。
選自《教育導刊·幼兒教育》9年第4期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能與同伴合作演唱并表演歌曲,做到用動作、表情和眼神與同伴交流。
2.在學唱歌曲的基礎上,嘗試創造性地用動作表現歌曲內容。
3.感受維吾爾民族音樂的獨特風格,體驗其歡快熱烈的情緒。
4.使幼兒懂得歌曲的詼諧幽默之處。
5.在進行表演時,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音樂《掀起你的蓋頭來》;一塊紅布。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做新疆舞動作進入活動室。
教師與幼兒一起練聲。
2.欣賞音樂,熟悉、記憶歌詞。
(1)教師播放音樂《掀起你的蓋頭來》,請幼兒欣賞。
提問:你聽了這首歌曲有什么感覺啊?聽到這首歌曲后你想干什么?
請幼兒說一說他聽音樂的感受。
教師介紹維吾爾民族并小結:這首歌曲是維吾爾民族的民歌,歌曲風格歡樂熱烈,維吾爾民族的人民可喜歡跳舞了,不論男女老少,聽到音樂就可以翩翩起舞。
(2)討論歌詞內容,記憶歌詞。
提問:你聽到了什么內容?唱歌的人想掀起維吾爾民族姑娘的蓋頭看她的哪兒呢?唱歌的人覺得維吾爾民族姑娘的眉毛(眼睛、臉)怎么樣?他把姑娘的眉毛(眼睛、臉)比作什么呢?
教師請幼兒回顧歌詞中的.內容,重點引導幼兒理解歌詞中的比喻,如將眉毛比作樹梢的彎月亮,將眼睛比作秋波,將臉比作秋天的蘋果。
在回顧過程中,教師盡量引導幼兒將歌詞中的每一句歌詞完整地說出來。
(3)介紹蓋頭的含義,了解歌詞的背景。
請幼兒猜一猜什么是蓋頭教師拿出一塊紅布,介紹蓋頭的意思。
3.用整天學唱法和分句學唱法唱歌曲。
提問:怎樣唱才能表現歡快的情緒?
4.分組演唱復習歌曲。
(1)分成兩大組演唱歌曲。
教師將幼兒分成兩組,一組扮演掀蓋頭的人,一組扮演維吾爾民族姑娘,由扮演掀蓋頭的那組的小朋友演唱歌曲。演唱完后兩組角色交換,由兩組小朋友自己評一評看哪組唱得更棒。
(2)兩兩分組演唱歌曲。
請幼兒分成兩兩一組,一個幼兒幼兒扮演掀蓋頭的人,另一個幼兒扮演維吾爾民族姑娘。扮演掀蓋頭的人唱歌給扮演維吾爾民族姑娘的小朋友聽。然后在兩兩交換角色。
5.創編表演動作,用動作表現歌曲。
(1)學習新疆舞的幾個基本動作。
教師帶領幼兒學跳新疆舞中的幾個經典動作,如手腕翻花、托帽手、移頸等動作,讓幼兒初步感受新疆舞的特色。
(2)幼兒根據歌詞內容創編動作。
教師一句句演唱歌詞,鼓勵幼兒根據歌詞內容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動作表示,或者將一些學過的新疆舞動作運用進去。
幼兒討論,并自主創編動作。
(3)教師請幼兒用自己所創編的動作邊跳舞邊唱歌,表現歌曲內容。
小百科:蓋頭,中國婚禮飾物。傳統婚禮中,新娘頭上都會蒙著一塊別致的大紅綢緞,被稱為紅蓋頭,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設計意圖《綱要》中指出:
在終身教育背景下的高質量的幼兒教育,強調科學教育首先要精心呵護和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及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一次三八家長助教活動中,班上有位家長為孩子表演了一個小魔術,在魔術表演過程中孩子們異常地認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表演,他們對這個魔術表現出了濃厚地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孩子才會積極關注,主動思考,并自覺采取行動。因此根據孩子對魔術的熱衷我設計了這節大班的科學活動《神奇的藥水》。本次活動是把化學實驗活動引進到幼兒科學教育活動領域的一項實踐活動,在本次活動,我不是追求一種嚴謹的化學實驗程序,而是把側重點放在讓孩子感知化學變化的奇妙上,通過孩子感興趣的“變魔術”的游戲形式,貫穿活動始終,不僅可以使孩子自始至終保持濃厚的探究興趣,真正感受到世界的奇妙,還充分激發孩子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和欲望。
活動目標:
1、運用化學小魔術,使幼兒了解碘酒遇到另一種藥水(淀粉溶液)會變成藍色的現象。
2、學習積極主動地探索“變色”的奧秘,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3、通過游戲活動,充分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興趣和積極嘗試的欲望。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運用化學小魔術,使幼兒了解碘酒遇到另一種藥水(淀粉溶液)會變成藍色的現象。
2、難點:學習積極主動地探索“變色”的奧秘,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活動準備物質準備:
1.碘酒、淀粉溶液(米湯)、清水。
2.毛筆、杯子、雙面膠;
3.水彩紙數張,教師示范畫一張(事先均用彩筆畫好樹林、房屋等,用毛筆蘸取米湯畫狐貍、老虎、大灰狼隱藏在樹林中,晾干),白紙數張(事先用米湯畫上小動物,晾干)。
經驗準備:知道米湯、面湯內含有淀粉。
活動過程:
第一個環節:教師做化學小魔術,激發幼兒興趣。
1.制造神秘效果,引發幼兒興趣。
教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件禮物,看看是什么呢?(教師出示一張已用米湯畫了小動物的白紙)教師:“看,這是什么呀?你覺得這白紙里有東西嗎?”“這可不是一張普通的白紙,它里面藏著許多小動物呢,這些小動物們非常想出來玩玩,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請它們出來嗎?”(幼兒自由暢想)。
2.教師演示小實驗,激發幼兒探究的欲望。
教師:“老師帶來了一樣工具,我來試一試能不能把小動物請出來。”(教師操作)教師:“哇,它們真的出來了,是誰呀?”(三條毛毛蟲)提問:“老師用什么方法把毛毛蟲請了出來?”
3.用試一試、看一看、聞一聞的方法比較水和碘酒,了解碘酒這一藥水。
注意教給孩子正確聞化學藥品的方法:一只手將瓶子放在鼻子附近,另一只手左右煽動,以免藥品氣味過大,刺激幼兒鼻腔粘膜。
教師小結:剛才老師請毛毛蟲用的不是水,而是一杯神奇的藥水,它的名字叫碘酒。
第二個環節:幼兒實驗探索,發現其中奧秘。
1.幼兒實驗操作,請出小動物。
(1)教師:“小朋友看,這些白紙里還藏著很多小動物,我們一起來把它們請出來好嗎,請小動物們出來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碘酒)“老師為你們每人都提供了提供了一張隱藏著小動物的白紙和一杯碘酒,請你們自己動手把小動物請出來。”
(2)幼兒操作,老師巡回指導。
2.幼兒互相交流實驗結果。
3.幼兒在集體面前講述實驗過程。
提問:“你請出來的小動物是誰?你是怎樣把它請出來的?”
4.引導幼兒歸納得出結論。
提問:“這些小動物都是什么顏色?是誰把它們變成藍色的?他們是怎樣隱身的?”
結論:用米湯液畫的畫遇碘酒后變成藍,顯示出小動物。
5.老師實驗論證。(兩種溶液直接反應)第三個環節:游戲挑戰,體驗活動的樂趣。
1.教師故事導入,引出游戲“捉小偷”。
2.教師提問:
(1)猜猜可能是誰把小雞偷走了?
(2)小偷可能隱身在哪里?
(3)我們用什么辦法讓小偷顯身呢?
(幼兒自由討論,各抒已見)
3.幼兒運用剛學過的辦法,開展“尋找小偷”的游戲。
(1)幼兒“搜索”。
(2)幼兒講述自己“搜索”的經過和結果。
最后一個環節:簡單小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碘酒遇到另一種藥水(淀粉溶液)會變成藍色。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許多的.變化,只要我們小朋友仔細的觀察,還會發現許多奇妙的現象。請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把你的發現來告訴大家。
活動反思: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很適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強,也很想自己有機會動手制做出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本活動難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結果,使孩子們通過成功的結果加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本活動使幼兒在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也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小百科:詞語“神奇”,表示“神妙奇特”的意思。
【幼兒園大班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大班教案06-14
幼兒園大班的教案12-28
幼兒園大班教案11-07
幼兒園大班教案11-14
幼兒園大班教案11-13
幼兒園大班教案09-19
幼兒園大班教案09-19
幼兒園大班教案10-07
幼兒園大班教案10-07
幼兒園大班教案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