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_大學讀書筆記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烏合之眾》讀書筆記_大學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人所閱讀的《烏合之眾:群體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龐著)為人民郵電出版社版本。這本書初讀是令我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因為勒龐的觀點是那樣的犀利又“邪”,充滿了魔力。然而閱讀到一半時,有了讀《人類動物園》時那種懷疑——那些欠缺嚴格科學論證和邏輯思辨基礎之下的結論,是否是一種強行獵奇,是否會對傳播學小白產生一定的誤導。也許我淺薄的社會閱歷尚且無法全然領會書中觀點,但不論怎樣書中一些與傳播學相關的理論和觀點是具有啟發性的。
首先先理清烏合之眾的概念,烏合之眾區別于公眾和大眾,它指的是群集。群集指集合狀態下的人群,具有匿名性、情緒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夠從事一定的集合行為。群集一般是由臨時參加或卷入事件、活動的人們組成的,并不具備成為穩定社會構成體的條件。而“融入群體的個體其大腦活動因為被催眠而處于癱瘓狀態,完全喪失了自我意識,成為一個甘愿聽命于催眠師的奴隸。”(P17)
絕大多數群體在群體中感情和道德觀會產生迥異于個人的變化。沖動、易變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輕信,夸張性和單純性,偏執、專橫和保守種種感情將蔓延在群體之中。
書中P26引用了貝勒·波拉號護航艦搜尋在風暴中失聯的巡洋艦的例子,讓我印象很深刻。這是一種集體幻覺,“值勤兵收到遇難船只發來的求救信號,船員們順著信號望去,所有人員都清楚看到遇難船只后面拖著一個載滿人的木法。船上的官兵看到‘有一大群人在朝他們揮手,并發出陣陣哀嚎。’然后營救船只接近目標時,官員們才發現原來是海上漂浮的幾根長滿樹葉的樹枝。”
在群體感染之下,某種觀念、情緒或行為在暗示機制的作用下以異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開來。緊張使某一集體的成員非常容易相信稀奇古怪的傳說和謠言;感染或行動在那些具有共同信念、態度和價值觀的人中間迅速蔓延。而且這樣的感染在朋友之間蔓延比在陌生人之間快得多。
群體壓力,即群體中的多數意見對成員中的個人意見或少數意見所產生的壓力使沉默的螺旋產生。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除此以外,群體之中信息壓力也無處不在,一般人在通常情況下會認為多數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確性概率要大于少數人。另外,個體還無法避免趨同心理,個人希望與群體中多數意見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體制裁的心理。因此勒龐才說,“如果說‘全世界的人’組成了一個群體,這個群體的智商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全世界的人’會比伏爾泰聰明;結果恰恰相反,是伏爾泰比‘全世界的人’聰明。”(P15)
利用群體的心理,那些領袖和政客們也建立了自己領導的藝術。為了照顧那些群體難以理解消化的觀念,“一些觀念必須經過一番改造或修飾,使之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勒龐說出了一些公眾并不愿意承認的事實:“中世紀的基督教觀念、18世紀的民主觀念,讀書筆記。事實上都不算高明。以哲學家的觀念,它們充其量只是對民眾的誤導。然而,這些觀念卻產生了十分巨大的社會影響。乃至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它們依然是影響各國行動的最基本因素。”(P41)如果勒龐生活的時代能看到中國近當代所發生的事件,估計他是要被中國一部分政客的群體心理運用能力所驚訝。
勒龐還總結出了一些群體領袖所具備的共同特質和說服手法。他們擅長斷言和重復,并且具有強大的耐心,進而開始傳染。此時一種神奇的被成為威望的力量也形成了。拿破侖的下屬旺達姆將軍就這樣評價他所效忠的這位偉人:“那個像魔鬼一樣的人對我施加了一種我自己也說不明白的魔力,我不怕鬼神,可是一見到他,就像小孩一樣發抖,他簡直能使我穿過針孔、投身火海。”(P92)
有趣的是勒龐在撰寫此書時也運用了大量的斷言和重復,我們能看到他的論證往往是先拋出結論,再從歷史選取例子來證明其觀點合理性,始終在堅定地重復自己的論點,宛若一本鼓吹和宣傳的手冊。也許正是他深諳群體心理并想嘲笑群體一把,才將此書撰寫地如此簡潔明了、憤世嫉俗又透著一股子邪氣。本書的傳閱廣度超越了他以往任何一本著作,并在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一種猜測是千百年來群體的弱智表現讓勒龐實在看不過,他也想利用這樣的手段去打動群體。如若這樣的寫作手法真是勒龐有意而為之,那他真算是個反群體斗士了。
有人說《烏合之眾》最大的不足之處在于其提出了大量論證不足的群體心理觀點卻沒有提出解決方案。本書讓每一位閱讀之人對自身劣根性更加深信不疑,人類社會似乎是被陰云密布的氣氛籠罩著,我們了解歷史必將還會產生悲劇,卻無法避免和改正。
在《烏合之眾》第三卷第三章是有關犯罪陪審團的,勒龐羅列了大量“不懂群體心理的人作出了錯誤的群體決策”的例子。如1848年,法國政府頒布決議,從不同階層中挑選陪審員。專家們遺憾地發現,不論陪審團由哪些人組成,其決策結果都是完全一樣,因為在審判長面前,個體的專業、職業和意見都變得微不足道,陪審員都滿懷初學者熱情和虛心求教的態度,他們的精神從未改變,他們的裁決也依然如故。”(P120)
在勒龐過世后,現在心理學建立了一種打破群體迷幻的機制。實驗證明,在決策群體中加入一個傻瓜,這個傻瓜只會一個動作,即說“不”,大家事先都知道他是傻瓜,可即使如此,75%的人還是因之而更愿意提出反對意見,此前他們總是100%同意。
195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便是對這種機制一個影視化的說明。陪審團的12個人要于案件結案前在陪審團休息室里討論案情,而討論結果必須要一致通過才能正式結案。在這12人中,只有戴維堅持無罪。隨著對三個關鍵證據的科學推測,贊成無罪的氛圍開始在其他十一個陪審員之間擴散。對男孩是否有罪的表決也開始出現戲劇性的改變:11對1、9對3、8對4、6對6、3對9、1對11。終于,12個陪審員都達成了一致意見:無罪!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_大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11-02
(優選)《烏合之眾》讀書筆記12-20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18篇03-14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通用24篇)03-26
大學讀書筆記11-14
《大學》讀書筆記03-03
大學論語讀書筆記04-29
《我的大學》讀書筆記及感悟02-28
《我的大學路》讀書筆記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