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留守兒童幼兒教育的問題和完善方法
導語:陶行知說過:“人類社會處處是創造天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要想全方位培養人、塑造人就應該從娃娃抓起,重視每一天教育,重視每一個人教育,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面對這種情況,需要提高幼兒教育者的素質,提升幼兒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教育,為順應時代需求,力爭將孩子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人才。
農村留守兒童幼兒教育的問題和完善方法
一、農村留守幼兒教育的基本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把子女留在農村的那一部分孩子。從調查情況來看,江西撫州留守兒童的父母親都在外務工的比例高達80%,大約43%屬于留守幼兒,多由家中老一輩的人撫養教育。
幼兒教育是指對3~6歲年齡階段的幼兒所實施的教育。從廣義上說,幼兒教育是指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發展的有目的的活動,如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看電視、做家務、參加社會活動;狹義的幼兒教育則指幼兒園和其他專門開設的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幼兒園教育在中國屬于學校教育系統,和學校教育一樣,幼兒園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所沒有的優點,如計劃性、系統性等。本文的幼兒教育是狹義上的概念。
(一)留守兒童的幼兒教育尚未得到普及
據對撫州市東鄉縣楊橋鎮的調查,從父母在外打工情況看,父母都在外務工比例最高,占32%,其次為父親單方在外務工,占19%,母親單獨在外打工比例為5%,三者合計比例高達56%,說明楊橋鎮農村留守兒童比例相對較高。
在抽樣學生樣本中,男生占535%,女生占465%,男生比例大于女生。上過幼兒園的比例為39%,說明楊橋鎮留守兒童入園率低。從未上幼兒園與上過的學生學習情況比較得出,上過幼兒園的學生學習優秀率達205%,比未上過的優秀率高出15個百分點,未受過幼兒園啟蒙教育,學習成績處于中下等的學生比例竟高達5574%。可以得出幼兒園教育對留守兒童的今后學習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
然而,從農村留守兒童對上幼兒園的態度來看,有54%的兒童不喜歡上幼兒園,留守幼兒入園晚,平均年齡在5周歲,3~5歲普遍由監護人代管,在監護人看來,幼兒太小入園學不到什么東西,到了5~6歲,要上小學怕跟不上,要進入幼兒園打好底子。普遍存在沒有讓適齡兒童接受幼兒教育的意識。
(二)農村以隔代監護為主,文化水平不高
通過對問卷中4~6歲監護人與兒童關系的分析可得出,筆者調查的172名監護人樣本中,有138人屬于隔代監護;有20個孩子屬于單親監護類型,其中有7人由父親單獨照料,有13人由母親單獨照料;有9人屬其他監護類型(包括有親戚、朋友或者雇傭人員代替照料);有5位幼兒的監護者沒有填寫這個問題,即監護類型不詳。其中,高中及以上學歷只有10人,初中學歷57人,小學畢業的有89人,小學肄業有16人。留守兒童中監護主要是隔代監護,而且他們監護人的文化水平大都是小學或者初中水平,高中及以上學歷所占比例較小。
(三)監護人對幼兒教育關注不足
監護人與幼師的聯系相當缺乏,172被調查者當中,高達116人表示不會和老師聯系,只有少數人會每周聯系老師一次,有36人明確表示只有偶爾會和老師交流。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對幼兒的教育關心程度很低,有66%的監護人從不聯系老師了解幼童上學情況,每周聯系一次的監護人只占512%,每月一次的只有765%的比例,偶爾會聯系的占2118%。從結論來看,在農村,幼兒受教育情況很不受監護人的重視。
(四)農村幼兒園數量少,辦園條件差,入托費用高
農村幼兒園數量少,留守兒童去幼兒園的路途遙遠,多數幼兒園的校車并不規范,存在安全隱患,并且幼兒園的教育設施不齊全及教育質量低下。入園費用對于留守幼兒的父母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對于農村留守家庭來說,主要收入來自家中青壯年的在外務工收入,農村家庭一般都有兩個留守孩子,也就是說,光學費一年可能需要支出2000多元,所以對3~6歲的孩童,很多監護人選擇不送他們去上幼兒園。多數家長一般也不太詢問4~6歲兒童的幼兒教育情況,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問題。
二、農村留守幼兒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究
(一)缺失父母的關懷和照顧,家庭教育不足阻礙農村幼兒教育發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啟蒙教師,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和照顧,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失的,對其身心健康、人格和智力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幼兒期是兒童是非觀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幼兒教育是兒童學習的開端,是必須夯實的基礎階段。目前在農村,很多年輕家長自孩子一出生就把他們交給父母撫育,迫于經濟壓力外出打工,無法參與子女從小的培養和教育,也沒意識到自己與孩子直接親子缺失問題的嚴重性。3~6歲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對孩子上幼兒園接受幼兒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知。
農村留守兒童有很多是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或其他長輩生活,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很有限,對于孩子生活和學習上的關心也有時鞭長莫及。正是由于這種親情的缺失,很多留守兒童從小就養成了孤僻、內向、自我的性格,他們不喜歡和陌生人打交道,一開始就拒絕離開家去上幼兒園。
(二)隔代監護存在缺陷,阻礙農村幼兒教育發展
在農村,隔代撫養雖然讓很多年輕父母毫無后顧之憂地外出務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都是自己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大多數年齡在50~60歲之間,他們既要承擔繁重的田間耕作,還要承擔繁瑣的家務活,老人無力接送孩子、照顧孩子。由于家庭缺乏勞動力又無其他經濟來源,照顧留守幼兒在一定程度上也給祖輩造成極大的苦難和痛苦。
因此,迫于經濟壓力,很多監護人選擇不讓留守兒童接受幼兒教育。另外,不少祖父母能夠做到的是注意幼兒的人身安全和管好幼兒的吃穿冷暖,對孩子的感情、智力等發展無法關注,也無力顧忌,他們也沒時間關注孩童的幼兒教育。
盡管祖輩對孫輩疼愛有加,管好了吃穿和冷暖,但由于文化水平低,早教觀念滯后,缺乏教育觀念和新方法,對孩子的過分溺愛,使一些小孩養成隨心所欲、霸道、自私、自我的性格。倘若孩子鬧著不去幼兒園,監護人會隨他的意愿,也不把事情放在心上。大多數監護人缺乏有意識的家庭教育,難以給予幼兒更好的精神營養,這勢必會影響幼兒的全面發展。
(三)農村幼兒園管理與設施不完善,幼師質量數量無保證
在農村,有些地方群山連綿,人口稀少,受生源少、交通不便等條件所限,有些村子會有一個幼兒園,而有些村子卻沒有,導致很多孩子無法入園。現在農村的幼兒園大都是當地人自辦的私立幼兒園,國家財政也沒有給予財力支持,很多幼兒園只能因陋而簡,管理不規范,多是以謀利為目的,不顧上級主管部門的規定,隨意創建幼兒園,教學質量無法保證,交通工具隨意拼湊,很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同時,農村的師資力量非常欠缺,農村幼師待遇低,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導致幼師隊伍大量流失。
由于4~6歲的幼兒有其特殊性,要求專業知識的新型幼教隊伍來支持農村幼兒教育事業,只有數量有保證,教師有保障,才能為留守幼兒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才能從生活上學習上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四)政府不夠重視農村幼兒教育
在農村全面免除農業稅后,在地方政府財政吃緊的情況下,對發展幼兒教育沒有給予專門的財政撥款,對于農村幼兒園的創辦沒有實行有力的監督。在農村地區,沒有完善的農村留守兒童福利保障體制,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村留守幼兒基本上享受不到政府的補貼。并且有些地方政府忽視學前教育,投了錢也顯不出明顯政績。造成幼兒教育投入不足,公辦幼兒園缺乏,在農村家庭留守兒童需要托管產生需求的情況下,對于民辦幼兒園的監管松懈。放任其發展。
對于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大量勞動力流出,致使留守兒童問題突出,政府也未采取相關措施發展當地經濟,引導人們在家園創業致富,改善勞動力外流的現狀。當地教育部門也沒有制定相關的農村留守兒童幼兒教育方案,對幼兒教育的事業缺乏統籌規劃。
三、解決農村留守幼兒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父母要對留守兒童的幼兒教育關懷備至
在教育問題上,父母角色不可替代。在農村,父母在為生計忙活的同時,不能忽視孩子從小的教育,必須強化對子女的教育意識。《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也明確指出:兒童不應當與他們的父母分開,除非得到有能力滿足他們福利的政府的照顧。要讓父母充分意識到,為了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父母的關懷和教育不可缺失。父母應盡量不和孩子分離,對孩子既不能過分溺愛,事事包辦,也不能放任不管。即使和孩子分開也要經常保持聯系,關注孩子的健康和學習情況,不能造成親情隔膜。
(二)監護人要轉變觀念,重視留守兒童幼兒教育
對于兒童的幼兒教育,按理來說監護人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來滿足孩童的求知欲,監護人自身要不斷提高自我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但這一要求,對于農村來說很不現實,畢竟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一般都是上一輩,他們文化水平有限,繼續接受教育輔導也很困難。
所以,對于隔代監護的情況,我們要求監護人在幼兒教育這一問題上必須轉變自己的陳舊觀念,要意識到幼兒教育對孫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監護人要積極支持孩子上幼兒園,同時監督孩子按時學習,培養孩子去學校接受教育的興趣,提高他們上學積極性。
(三)完善農村幼兒教育設施
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作為進行義務教育的鋪墊,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幼兒教育的財政補助,鼓勵、支持和引導農村民辦幼兒園的建立,同時也要建立和規范公立幼兒園。
國家應當將學前教育納入公共教育服務職能,把學前教育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提高投入比例,形成以政府辦園為主體、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辦學格局。在農村,要想盡一切辦法引進優秀幼師,加強城鄉幼兒教師的流動和交流,提高農村幼師質量。針對留守兒童較多的村鎮,要建立兒童基礎設施較為齊全的活動中心或幼兒園,讓留守幼兒在集體活動中驅除孤獨,減少“留守”帶來的傷害,促進留守兒童各方面的正常均衡發展。
(四)加快建設新農村的步伐,促進勞動力就地就業或就地轉移
政府要不斷引進資金建設新農村,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消化剩余勞動力,促進和帶動本土特色的經濟發展,讓本地農民能在家門口工作,同時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家創業,已到達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實現發展農村經濟與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相互促進,使更多的孩子有機會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接受父母的照顧和教育,減少一些因為和父母分離而產生的親子關系淡薄等社會問題。
(五)完善城市務工子女的入學教育機制,建立“就地入學”的管理服務機制
針對外來務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城市的政府及教育部門應積極采取措施應對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對處在接受幼兒教育的農村兒童來說,他們離開農村,但相應的教育經費沒有隨之轉撥,所以兒童所在的城市入園地就缺乏一定的教育經費保障,因此對于教育經費預算的管理要進行改革,突破城鄉限制。
其次,在戶口流轉問題上,對于在城市務工人員的子女來說,他們也應該擁有享受教育資源和接受平等教育的機會,就是出于戶籍限制,帶來了農村和城市的教育不公平的問題。因此,政府要改革戶籍制度,破除城市兒童與農村兒童的界限,減免學費或取消公辦幼兒園的“借讀費”“贊助費”。
【農村留守兒童幼兒教育的問題和完善方法】相關文章:
幼兒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完善策略06-04
幼兒教育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法06-04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查報告07-15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什么問題10-14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03-31
幼兒教育的內容和方法04-06
幼兒教育方法和途徑04-21
幼兒教育經驗和方法06-04
幼兒教育的方法和心得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