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培養幼兒創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每個幼兒生來具有巨大的創新潛質,就看你如何去發現、挖掘、保護,這也是當前素質教育所關注的問題。幼兒園要為幼兒營建創新的氛圍,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捕捉創新的火花,在游戲中動手動腦來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培養幼兒創新能力的有效策略,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幼兒園要為幼兒營建創新的氛圍。
有利于孩子創新能力培養的氛圍必須是寬松愉悅,安全和諧的。在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孩子們會自發地且旁若無人的陶醉于充滿樂趣的想象創新活動之中。如在幼兒園的游戲中,他們會利用各種材料,構造不同類型的建筑群,還樂此不疲的稱,這是“新世紀的房子”。在表演游戲中用各種廢紙做成多姿多彩的時裝,還得意洋洋地自編自導,自娛自樂。在用沙子堆搭的城堡時,他們的創新能力表現更突出了。
因此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緊張、壓抑的氛圍中談何想象創新?想象創新不可能在那些常常膽戰心驚、心慌意亂、憂心忡忡、驚慌失措的人中出現。因為在這種環境氛圍下,人的思路閉塞、大腦感受力降低,阻礙了靈感的出現。營建一個良好的創新的氛圍,這種環境氛圍應包括:
1、理解和溝通
教師應經常參與孩子的活動,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易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心態,可促進和調動孩子創新潛質的發揮,如教師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觀察他們的言行,允許他們的“嘗試”與“破壞”,鼓勵他們的標新立異,使孩子在成長面前無拘無束的表達與表現。
2、民主和寬容
要尊重孩子,把他看作是集體中的平等一員,具有獨立的人格,讓孩子參與班里的決策,給孩子更多的獨立思考、自作主張的機會。教師要有寬松的心態鼓勵和引異,挖掘他們言行中合理的部分,然后再從事實和道理上引導他們摒棄不正確的東西,切忌對孩子想法當頭一棒,一看他的做法有問題,就立即堵回去,這一堵很可能就堵住了孩子創新的源泉。
3、自由和安全
“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創新氛圍形成的兩個重要因素。教師要積極提供幼兒創新氛圍形成的“土壤”和“氣候”。玩是孩子的天性,不會玩的孩子可能是不聰明的孩子,在自由和安全的寬松環境中,教師要鼓勵幼兒探索性的玩,與眾不同的玩,玩出新的方法,玩出新的花樣,并強化孩子的創新玩法,增進孩子對創新活動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4、營造環境
環境對幼兒的影響很大。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環境育人,他主張:“使幼兒園的墻壁說話,草木言情”,在自然環境方面做到綠化、凈化、美化,富有兒童情趣,使其思維活躍、煥發活力,激發創新精神。如園舍、活動室、生動有趣的活動場地;也可以是有針對性、趣味性、教育性的墻飾布置,在布置時要注意選用孩子們平時較難看到的動植物。實踐證明,精心設計規劃的教育環境可以有力地渲染教育氣氛,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陶冶他們的情操,從而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二、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激情。
幼兒的創新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點,它更多地強調幼兒自身的發展,強調個體的發展價值。因此,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要注重過程,即幼兒的好奇、好問、好強、自信,幼兒對創新的態度和熱情,幼兒對創新的興趣等,而不是追求結果。注重創新過程這是創新能力培養的第一步。
第二步,我們應該充分激發孩子的創新激情。正確對待孩子在創新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是走好這一步的關鍵所在。孩子雖然想象力豐富,但由于知識水平的限制、經驗的不足和操作技能的不嫻熟,其創新在成人眼里會顯得稚拙、簡單,但只要是幼兒充滿興趣、積極探索就應該多贊許、多包容,不要用成人的思維標準和眼光來衡量孩子的創新,我們可以這樣說:你的想法真不錯!你做得很好,繼續努力,你一定會成功!教師的鼓勵和贊揚會大大激發孩子創新的欲望和激情,鼓勵和贊揚是孩子展開想象翅膀的精神動力。
面對幼兒的好奇、探索和冒險行為,教師要善于發現,積極保護,千萬不能潑冷水或過多地加以干涉和限制,否則會扼殺幼兒的創新激情,幼兒的創新激情常常在成人的鼓勵下得以激發。
三、把握機遇,捕捉創新的火花。
靈感是創新火花的閃現。在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圖畫課幼兒會用蠟筆畫出七彩的太陽,甚至將太陽畫在水中;回答老師提問時會說出很有創意的答案,但與老師的標準答案有一段距離。這時,如果老師能給予肯定的評價,表揚孩子肯動腦筋,夸獎孩子的求新求異,相信定會大大激發孩子的靈感,并及時捕捉到孩子創新的火花。在捕捉創新火花時,教師應做到:
1、正確對待孩子的各種提問
提問是一種思考和鉆研,是具有探索意識的表現,可由于孩子年幼,所提的問題往往無意識,可能十分荒唐,但也有可能是靈感閃現的時機,作為成人都應該心平氣和地,認真地對待,避免出現如:壓制提問“你怎么問題那么多”、“你怎么會問出這樣的怪問題”等等,對孩子的提問,教師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啟發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更可以引導孩子從多角度思考回答,在回答孩子問題的過程中來激發幼兒創新的靈感,捕捉創新的火花。
2、有意識訓練孩子想象
想象是創新之母,沒有想象能力就沒有創新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訓練孩子的想象能力。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書籍,如童話、科幻作品、神話、寓言等。提供給幼兒游戲的材料應是半成品的,能激發幼兒創新靈感,半成品的游戲材料最大的優點就在于能重新去組合,拼裝新物體,可供幼兒自由發揮想象,創新的空間余地較大,并能做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不斷激發出靈感,閃現創新的火花,從而使幼兒敢于創新,樂于創新。
3、多讓孩子接觸新事物,擴大幼兒視野知識是一切能力的基礎
沒有知識,能力也無從發展,即使智商很高,也可能不會有創新能力的。教師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環境,經常利用各種時機引導幼兒接觸各種新鮮事物,從城市的發展變化,建筑、交通等設施,農村的田野風光,了解花卉樹木的生長特性等。認識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礎就越寬廣,就越有可能觸發新的靈感,產生新的想法。那種只想把孩子關在室內,只想讓孩子寫字、畫畫、背詩的方法,只會把孩子培養成書呆子,絕不可能培養成有創新能力的人。
四、在游戲中動手動腦有助于創新精神的發展。
幼兒有一個共同的個性特點就是活潑、好動,對什么都充滿好奇心,這就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可是我們現在的幼兒教育卻忽略了對這種個性特征的培養和發展。幼兒五六歲起就被管得死死的,老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整天關在園內,只知上課,沒有時間去接觸大自然,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去思考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長此以往,勢必會磨滅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如此下去,如何有創新意識的萌生,更不用說具備創新能力了?因此必須盡快改變這種狀況,注重對幼兒創新萌芽的培養,其中游戲是幼兒所感興趣的,在游戲活動的驅使下幼兒的思維、想象可以無拘無束的發揮,并在活動中漸漸養成愛玩、會玩、主動、頑強、靈活等個性特點,有助于發展幼兒的創新精神。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在教學中啟發幼兒根據游戲的需要或節日裝飾的需要收集材料并自己動手制作,在動手動腦中想象創新情景。例如把地板當作大海、椅子當作汽車、把冰棒或者水彩等當作注射器等。正是在自由游戲中不知不覺地發展了幼兒的創新精神,從而使其獲得了愉快的體驗。
總之,只要我們把創新教育融入到幼兒教育上,真正做到以幼兒為中心、以教學為手段、以創新育人為目的,必定能使幼兒教育改革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如何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一、改變阻礙幼兒創新能力發展的傳統觀念
傳統的教育觀念以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以能熟練地掌握已有知識作為教育的目標,從而忽視了幼兒學習的主體能動性和幼兒個體發展的多樣性及差異性,如在幼兒語言的教學上,教師為確保知識目標的落實,一味要求幼兒背誦兒歌、復述故事、記住作品的題目、作品中的角色等,生硬、死板的教學方法影響了幼兒創造能力的發展,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托蘭斯認為,創造力的發展,必須在自由而安全的氣氛中才能實現。
對幼兒集體活動而言,所謂自由,就是盡量減少對幼兒的行為和思維的無謂限制,給其自由表現的機會;所謂安全,就是不對幼兒的獨創性想法進行批評和挑剔,使其消除顧慮,獲得創造的安全感,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因此,教師觀念的轉變,才會帶來教學行為的轉變。
目前,已有不少教師正在嘗試角色轉換,比如有的教師一改過去站在講臺上、居高臨下的做法,而是走到孩子們中間,與幼兒圍坐在一起,以孩子伙伴的身份,與幼兒一起講講、唱唱、跳跳,教學氛圍生動活潑、輕輕松松。從表面上看,這只是活動組織形式的變化,其壞實則在于通過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為幼兒創造高度自由的想象與創造環境,使幼兒在主動學習中得到發展。
二、開發幼兒大腦功能,努力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感知是認識的起點,觀察是創造的源泉。幼兒教師要根據幼兒好動的特點,多讓幼兒走出封閉的教室,步入大自然,盡情地觀察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風光,進而引導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去描述,解放幼兒的大腦,讓幼兒大膽地盡情的去想象和創造。
要讓幼兒大膽想象,教師首先要解放思想,避免以成人的思想、要求去對待幼兒,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幼兒,要善于發現幼兒的“生命法則”,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研究幼兒的內心需要,揣測幼兒的所思、所想,為幼兒提供適合其生理、心理特點的發展空間。
例如,在一次美術活動中,一個孩子把太陽畫成了綠色,我并對此教師并沒有責怪孩子,而是問他為什么把太陽畫成了綠色,以此來探求他的內心世界。孩子說:“因為春天的樹葉是綠的,小草是綠的,它們把太陽也映綠了。將來,如果天上的那個太陽不聽話,我就把我的綠太陽送上天去。”多么天真、多么富有創造性的回答!
三、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應讓幼兒走出虛構的世界,給幼兒一片“破壞”的天空
1、讓幼兒走出虛構的世界。
不少家長認為,如今條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獨根獨苗,無論如何不能讓孩子吃苦受累。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許多家長盡其所能,從而自覺不自覺的使幼兒生活在一個虛構的世界里。主要表現在:
(1)無條件地滿足幼兒的各種需求,不管這種需求是否必要、合理,這些容易造成幼兒處處以自己為中心的優越感。
(2)無限制地贊美、恭維幼兒。如經常當著幼兒的面夸贊他聰明、漂亮,或用贊揚的口吻鼓勵他做的每一件事,甚至對他畫得亂七八糟的圖畫,也說是“杰作”等等。
(3)從不要求幼兒干他該干的事情。如害怕幼兒哭鬧,致使幼兒養成不好的習慣,大事小事皆以哭鬧相威脅。另外,樂于為幼兒排除一切障礙,只要幼兒提出,總是助他一臂之力,使幼兒把你為他做的一切看成是天經地義……顯而易見,這些做法無論是對幼兒人生觀的形成,還是對其以后的成長,都是極為有害的。這將使幼兒的意志力薄弱,脾氣古怪,對意外打擊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極差。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習慣行為往往是在幼年時期形成的,如果從小就養成上述不良習慣,對幼兒未來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就更談不上對其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家長接送孩子、家長會等有利時機,與家長多溝通,幫助家長制訂合理的教育計劃,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從而讓幼兒走出虛構的世界。
2、給幼兒一片“破壞”的天空。
喜歡老實、文靜、聽話的幼兒,家庭雖少了一些“破壞”氣氛,大人也比較安心,但是幼兒的天性卻被抹殺了,培養出的幼兒也多半是循規蹈距,缺少頭腦,依賴性強,從而泯滅了幼兒愛動、好奇及冒險的天性,這樣做的結果,非常不利于幼兒個性和人格的發展以及特長的培養和成長。
綜觀世界創造人類文明成果的杰出科學家們,無論是國外的愛迪生、牛頓,還是中國的詹天佑、馮如,他們小時無一例外的不是“破壞大王”,讓大人皺眉、老師頭疼,然而就是這些被人們認為難成大器的“破壞大王”,長大后卻憑借其小時養成的良好的思考習慣,而成為頂尖發明家,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心理學家指出,對幼兒創造能力的培養,最需要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說,他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千萬不要因為其行為和結果的幼稚、離奇而嘲笑或干擾,而應當給予鼓勵和勸導,從而能使其自由自在地完成自己的“創造”活動。因此,家長和老師應當給幼兒一片“破壞”的天空。幼兒愛“破壞”,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價值,而得到的卻是幼兒一生受之不盡的無窮財富—思考、創造和智慧。
【拓展內容】
幼兒創新意識的培養教育總結
在教師創設平等和諧的氛圍和各種教學方法的啟發指導下,幼兒成了學習的主體,成了學習的真正主人,在教師的指導下樂于創新,學習創新,學會創新。
好奇是幼兒的天性,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與創造都是從好奇開始的。它能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樂于思考事物的奧妙,善于觀察特殊事物的現象,從而發現其中的奇異。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激趣手段,激發學生探究真理的欲望,讓幼兒在樂中求知,精心創設情境,在吸引上下功夫,能很好地激活幼兒思維,產生探求知識奧妙的愿望,有利于創新精神的形成。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在一個又黑又冷的大年夜,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口里無力地喊著“賣火柴啦,賣火柴啦!”說到這里,我話音一轉,問:“小朋友們,你們說小女孩后來會怎樣呢?”幼兒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續想故事結局這一過程,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被激活,誘發了幼兒的創新意識。
“學貴有疑,有疑才有變通,有變通才有創造。”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能發現問題的人往往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學起于思,思源一疑。”瓦特發明蒸汽機,牛頓發現萬有引力,都起源于疑。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新鑰匙,質疑應貫穿于學習的整個過程中,讓幼兒在課堂提問中唱主角。
我鼓勵幼兒質疑,大膽提出自己感到疑難的問題。引導幼兒在課始進行預習后質疑,課中進行深入性的質疑,課后進行延伸的質疑,并滲透質疑方法的指導,讓幼兒從“敢問”到“善問”。同時,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解疑,從而在質疑、解疑中培養了創新精神。所以一節課結束之后,還要給幼兒留出問的時間。幼兒的問題可能靠近故事內容,也可能遠離故事內容,但不論問題是怎樣地提出,可以不直接給予答案,而是讓幼兒充分討論,積極思考,激活幼兒的思維,把學過的知識靈活運用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在主動探索中就會有創造。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有疑才有問,有問才有究,有究才有思,有思而后才有得。
【培養幼兒創新能力的有效策略】相關文章:
培養幼兒語言能力的有效方法12-27
如何培養幼兒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03-31
如何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能力04-28
音樂活動中如何培養幼兒創新能力03-11
幼兒園如何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03-21
幼兒教師如何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01-02
幼兒教育的有效策略12-08
淺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09-28
小學生計算能力提高的有效策略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