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父母教育幼兒的理念
導語:幼兒期是人的奠基時期,日本教育家岸井雄將教育比喻為大樹,并繪制了一幅圖――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樹。他將樹的根部比喻為幼兒教育,樹干為中小學教育,茂密的枝葉則為高等教育。這一比喻很形象,人同樹木,首先要培育好根苗,根深才能葉茂。
父母教育幼兒的理念
一、提高自身素質,做好孩子的榜樣
教育滲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中有親切的教誨,諄諄的誘導,但更多的是無形的感染,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的道德素養、價值取向、言談舉止,以及家庭風尚,家庭氛圍等等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的發展。
模仿是嬰幼兒重要的心理特征,也是他們學習的重要途徑,在家庭中父母就是他們模仿的主要目標。如:家長孝敬老人,孩子定會關心爺爺、奶奶;家長很粗暴,孩子往往表現出攻擊性行為。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要不斷加強修養,提高自身素質,處處為孩子做表率,并且注意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從家庭環境,家庭氛圍、家庭風尚等方面,給孩子以“潤物細無聲”的熏陶。
做父母的還要特別注意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增強自我控制能力。情感失控往往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失敗的原因之一。如“嚴愛結合”是家庭的重要原則,但我們常見有的家長在培養孩子不亂吃零食等良好習慣時,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尤其是當孩子哭鬧不休時,就心軟了,常常退讓、遷就,最后“敗下陣來”,以妥協告終,這就是愛的情感失控。家教特別需要教育的理智,要求家長有自控能力,要做到能控制自己的“愛”與“怒”就需要家長強化自己的教育角色意識,注意自身修養。
二、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自我保護能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中保存個體生命的最基本的能力,是孩子獨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于盡早擺脫成人的庇護,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個體。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有意識地向孩子講解一些安全常識。許多家長只知道給孩子定下種種清規戒律,卻懶于對這些限制作進一步的解釋說明,孩子沒有理解家長不允許自己這樣做的理由,認識不到這樣做的危險性,一旦成人不在身邊時,在好奇心或逆反心理的驅使下,他們常常會做出一些危險的嘗試,從而引起一些傷亡事故。有人曾提出,“自然后果教育”,即讓孩子親身嘗試一下“苦頭”,他自然就會終身引以為戒。因此,我認為與其事后教育,不如防患于未然。家長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時,應耐心講清原因。幼兒明白了這樣做的危險后果,理解了家長的限制是對自己的愛護,也就不會貿然嘗試。
三、家庭教育中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
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一方面是指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學會照顧自己的基本生活。家長平時盡量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什么都包辦代替。另一方面是指要培養孩子獨立的處理問題。對于發生在孩子自己身上的事情,家長不要急于干預,應讓他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帶孩子出去玩,讓他自己去找小伙伴,自己想辦法和小伙伴友好相處等。久而久之,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就會得到提高,以后遇到困難即使家長不在身邊,他也會自己設法解決,因此,家長平時應注意有意識的讓幼兒獨立面對困難,以免孩子形成依賴心理。
四、家庭教育中良好習慣的培養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一個學生的生活、衛生習慣好,就有益于身體健康成長;文明禮貌習慣好,品德就優良;學習習慣好,定能取得好的學業成績。總之,習慣對人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就都至關重要。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終生的幸福,家長需要高度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那么,幼兒良好的習慣是怎樣培養的呢?
首先,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適時為孩子立規矩,或者采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方法來引導培養良好習慣,其次要堅持不懈,嚴格要求。如:孩子玩玩具時,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須收回原處,若不收,家長就沒收。再如:用游戲的口吻對孩子說:“玩具要回家了,你幫它找找家在哪兒,把它送回家吧!”當孩子把玩具收好后,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另外,家庭成員的教育和幼兒園的教育要一致,有不少的孩子在幼兒園自己吃飯,自己穿衣,一到家中則判若兩人,這就要求家庭與幼兒園密切配合。
家長是教育幼兒的重要力量,家庭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環境與影響源。因此,有目的、有意識地建立與形成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合作關系,才能使兩個環境之間的聯系,成為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
常見父母教育幼兒的理念知識:
1.尊重孩子的個性: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獨立性和特點,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想法,提供有利于孩子發展的環境和支持。
2.提供安全感和愛的支持:父母是孩子學習的第一位老師,應該提供穩定和安全的家庭環境,給孩子提供充足的愛和支持,幫助他們建立信任和自信心。
3.鼓勵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他們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獨立自主的意識。
4.注重品德教育和習慣養成:父母應該注重孩子品德教育和良好的習慣養成,鼓勵和引導孩子做好互助和奉獻行為,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5.引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他們管理好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在成長過程中形成陽光、積極、和諧的心態。
此外,父母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與孩子共同成長:父母要不斷進步、不斷學習,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要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2.樹立榜樣: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和態度。因此,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3.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父母應該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讓他們有機會自己探索和嘗試。同時,父母也要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指導和幫助,確保他們不會走偏方向。
總之,父母教育幼兒的理念知識是多方面的,需要父母們不斷學習、實踐和反思。通過尊重、愛、引導、培養等多種方式,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有助于父母有效地引導和教育幼兒:
1.愛與尊重:
愛是教育的基石。父母應該無條件地愛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和被接納。
尊重孩子的個性、興趣和選擇。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信心。
2.正面激勵:
使用表揚和鼓勵來激勵孩子,而不是批評和懲罰。正面激勵有助于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關注孩子的努力和進步,而不僅僅是結果。讓孩子知道,即使失敗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3.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行為和態度對孩子產生深遠影響。因此,父母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在日常生活中展示積極的行為和態度,如誠實、尊重、勤奮等。
4.關注全面發展:
重視孩子的智力、情感、社交和身體發展。確保孩子在各個方面都得到均衡發展。
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活動,如閱讀、音樂、運動等,以滿足孩子的不同需求。
5.培養獨立性:
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責任感。
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6.耐心與理解:
幼兒時期的孩子正在不斷學習和成長,他們可能會犯錯誤或表現出不適當的行為。父母應該保持耐心,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
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給予他們必要的支持和指導。
7.教育一致性: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該保持一致性,避免給孩子造成混亂和困惑。
與其他家庭成員、老師等保持溝通,確保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統一。
8.關注情緒教育:
幫助孩子認識和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培養孩子同情心和同理心,讓他們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
9.培養良好習慣: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早睡早起、合理飲食、整潔衛生等。
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如專注力、自律性和時間管理能力等。
10.尊重差異: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應該尊重他們的差異和個性。
根據孩子的特點和需求,制定個性化的教育計劃和方法。
總之,父母在教育幼兒時應該以愛為基礎,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以身作則,耐心引導,并尊重孩子的差異和個性。這些理念有助于父母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長過程。
【父母教育幼兒的理念】相關文章:
國外的幼兒教育理念09-24
幼兒園教育理念有哪些07-21
教育孩子的理念技巧11-16
父母教育對幼兒的影響09-28
小學教育理念有哪些09-28
家長的教育理念有哪些09-24
父母要怎么教育幼兒09-29
幼兒教育心得父母篇09-28
幼兒教育心得小班父母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