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豐富孩子情感的表達方式
同成年人一樣,孩子的情感是強烈的。他們有著和成年人一樣的憤怒、羞辱、憂慮、傷心、悲痛、消沉、激動等種種情感,也有和成年人一樣的報復心理。有時,孩子會完全被情感控制,那些發完火、罵過人的孩子,心理上是很害怕的,他們需要家長的安慰,盼望家長能寬恕他們的言行。有時家長需要告訴孩子,這些情感形式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有憤怒、悲傷或恐懼的時刻 。總是讓孩子抑制自己的情感,對孩子的成長不利。有些成年人的做法,如“我就討厭發脾氣的孩子”、“這么大的孩子還哭”、“真傻”等,對孩子的情感發展均無好處。聰明的家長都設法弄清孩子情緒波動的原因,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清除這些原因。與清除隱患同樣重要的是,家長要幫助孩子尋求一種恰當的方式來表達他內心的強烈情感。 有時,孩子會通過激烈的活動來表達內心的強烈情感,這些活動對他自己、對別人均無多大害處。情感或者是通過語言形式表達,或者是通過體語的形式表達。從家長的角度來看 ,多數興奮型的孩子是活潑有余的孩子。管理這樣的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他們過剩的精力用到戶外活動上,讓他們到戶外去大叫大嚷。大叫大嚷本身就是他們活動的一部分。家長只有通過因勢利導的方法管教孩子,才能漸漸地使孩子安靜下來。如果讓孩子在屋內大嚷大叫,恐怕每一個家長都是忍受不了的。
有些孩子很容易發脾氣,將自己的憤怒發泄在別的孩子身上,有時卻是自己作賤自己。 開始時,家長要允許孩子生氣發火,但要教會他們怎樣把噴怒恰當地表達出來。例如,告訴他們生氣時可以跺腳,但不能去踢別人,也可以毫不客氣對別人說:“我非常生你的氣。” 當然,如果家長希望孩子用語言把自己內在的強烈情感表達出來,那么,他必須學會樂意聽孩子講話,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為此,家長要教孩子相應的表達情感的語言,如“你是否十分生氣?”“你看起來不高興,為什么呀?”等等。一個非常抑郁的或非常不幸的孩子,常常需要家長幫助他們把哀傷與失望的情感表達出來。要改變這類孩子的性格,家長要拿出充足的時間,要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孩子的氣閥是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情緒感受而不是動手打人,這樣久而久之,無意中就會被父母看成是孩子在講故事。在此種情況下,孩子有時候可能受不到保護。因為父母可能總是推斷孩子是在講故事,而不是說出他心中的感受 。孩子因長期的情感生活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和疏導,就有可能產生孤獨怪僻的個性。家長如果在孩子孤僻性格快要形成的時候有所覺察,再想糾正那已有些晚了。請家長一定注意,要及時地理順孩子情感的疙瘩,以保證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孩子嬰兒期后的智力發展離不開父親
兒童智力的發展既有遺傳因素的作用,也有后天各種環境因素的作用。父親作為影響兒童智力的環境因素之一,他對兒童智力的發展所做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孩子的嬰兒期。在孩子嬰兒期后的智力發展中,父親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
專家從兩方面來研究父親對孩子嬰兒期后的智力發展的影響。一方面,觀察失父的影響;另一方面,直接觀察父親對孩子認知發展的影響。這兩方面的研究結果表明,如同嬰兒期一樣,父親對男孩和女孩的認知發展都產生影響,只是影響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一、 失父的影響與認知發展
失父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父親由于死亡、離異或遺棄而永遠離開了家;二是即便父親仍是家庭成員,也可能由于工作、旅行或缺乏興趣而不在孩子身邊。
根據亨利.比勒的意見,與兒子經常待在一起的父親有助于開發兒子的智力潛能,能夠成為孩子堅毅和成就的動力。有才能且成功的父親,如果與兒子經常在一起,使男孩經常有機會觀察并模仿父親,對于他全面發展工具性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極為有利。不過,假如父親不能經常在男孩身邊,或者假如父子關系消極,則即便擁有一名頗具才能的父親,也不一定會促進男孩的智力發展。
同時,當研究者對一些女孩進行觀察時,發現她們的認知發展似乎也由于父親不在而受到一定的影響。瑪麗貝斯·辛發現,雙親家庭的兒童和失父家庭的兒童在認識上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反映在測驗得分和智商分數上。
為什么失父家庭的孩子在學業成績和智力測驗上表現均差呢 我們知道,兒童的認知發展取決于注意、鼓勵和刺激,尤其是在兒童的成就、能力和技能需要反饋的時候。對于單親家庭孩子認知能力水平較低的一種解釋是,他們與雙親家庭的孩子相比,很少得到成人的注意,與成人的交往也較少。離異的母親不大可能在孩子就寢之前給孩子講故事,也不大可能以游戲方式拓展孩子的日常照料,甚至很少跟孩子一起用餐。同樣,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大可能從母親或繼父那里得到學業上的幫助。
當然,一些最新的社會學和人口學的研究結果也表明,父親不在改變了兒童的認知發展這一結論,似乎沒有明確而肯定的證據。盡管這樣,父親在兒童認知發展的過程中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父子的交往和認知能力
評價父親影響孩子智力發展的較好方法是直接觀察父子交往。專家的研究結果發現,與那些不被父親重視(冷漠、事不關己)的男孩相比,凡被父親重視(仁慈、贊揚、幫助)的男孩,在智力測驗和詞匯測驗中的得分較高。與此相似的是,父親的限制行為往往與男孩認知得分較低相關。
父親與孩子交往的風格對孩子以后的歲月也有影響。如果父親對子女取得的成就及時加以贊揚和表示喜悅,那么孩子就會把自己的教育目標定得較高。盡管母親的認可不如父親的認可,但是父母的教育水平與兒童的教育期望是有聯系的。其他一些研究也證實了父親風格的重要性。
有關觀察表明,就家庭內解決問題和討論任務而言,凡是實施適當控制的父親(例如,既維持適當的家庭限制,又允許孩子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凡是不抱敵對態度的父親(例如,對孩子的言行較少諷刺、挖苦等),他們的兒子往往成就較高。與此對照,如果父母之間相互敵視,那么男孩的成就就較低。
父親的影響,以及婚姻關系,是通過對兒子自控能力的間接影響(而非直接影響)而發揮作用的。父親的行為影響男孩的自控能力,從而影響他們的成就水平。有趣的是,母親的控制和婚姻的不和,會對兒子的成就愿望產生直接的影響。一項研究發現,父親在紀律要求上的粗暴態度,以及前后不一的命令,是與兒子的成就水平下降聯系在一起的。而且通過這一中介,影響兒子的情感調節(焦慮、抑郁.自尊等)和自控能力。倘若父親的要求不能一致,它有可能成為4年以后男孩中學成績的預兆。但是,這種影響是通過對男孩自控能力的影響起作用的。
父母雙方都對兒童的學業成績作出貢獻,而且母親的榜樣要比父親的榜樣更具預言作用,但也許父親對兒子的成就具有更重要的影響。
三、父子和父女
父親以不同的方式,通過不同的途徑,對子女的智力和教育做出貢獻。然而,父親也可能通過妻子對女兒施加間接影響。
有關研究發現,父親對母親持友好態度會促進女孩的智力成長。也許,在父親對妻子持支持態度的家庭中,女孩有可能把母親作為一個角色典范。
其他一些研究者指出,父親對女兒的認知發展雖然產生影響,但是這種影晌并不總是積極的。父親甚至比母親更傾向于用性別定型方式對孩子作出反應,并且鼓勵兒子追求男性特征,鼓勵女兒追求女性特征。由于某些父親仍把智力成就視作一種男性的活動,因此父親可能忽略和淡化女兒的智力進步,因為他們把學業上的成就看做是非女性化的。
男孩和女孩從父母那里接受十分不同的信息,尤其從父親那里接受十分不同的信息。對于男孩來說,該信息是要“干得出色”;而對女孩子來說,該信息是要“玩得開心”。正如我們在嬰兒期見到的那樣,這些不同的經驗很可能削弱女孩的下述信念:“世界對我的行為作出反應”;“只要有所作為,世界就能改變”。這些觀點對發展堅持性和控制力是重要的,它們是成功的重要組成成分。
同樣的情況也反映在父母對兒子和女兒的教育期望和職業期望方面。父母雙方,尤其是父親對兒子很可能強調職業和職業成功的重要性,而對女兒就不那么強調了。父親不僅關心兒子職業的成功,而且,希望兒子能吃苦、有志向的父母是希望女兒能吃苦、有志向的父母的兩倍。父母還希望兒子擁有其他的品質,例如智慧、自立、負責和意志堅強等,并把注意力集中在增強男孩的職業成就上。可是,對女孩是否在工作和職業中干得出色,就不那么重視。父母對女孩的希望是心地好,不自私,有愛心,誘人,有禮貌,成為賢妻良母等。這些期望在女孩后來的發展中會起作用。
當然,對于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期望模式也有例外。
父親在家并非惟一的決定因素,父親與兒子和女兒的交往方式也有關系。據研究,凡在女兒童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鼓勵她們進行體質運動的父親,其女兒往往具有教育的可塑性。此外,具有上進心的婦女往往可以從她們在青少年時期與父親的密切關系中覓得根源。凡對女兒的自主性和競爭性既支持又培養的父親,其女兒到了成年期最具教育的可塑性。
父親以獨特的方式幫助兒子和女兒實現獨立的、與眾不同的身份。對男孩來說,目標是實現符合父親要求的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對女孩來說,目標則是實現符合母親要求的一定程度的獨立性。
那些事業成功的婦女們,在某種程度上,與她們的父親有著異乎尋常的密切的關系。最近的一些研究發現,某些職業婦女,從父親那里接受許多競爭性的鼓勵,而她們的母親則向她們強調女性價值觀。看來,為了破除傳統的職業期望,婦女既需要父親的鼓勵,又需要母親的鼓勵。
【教育豐富孩子情感的表達方式】相關文章:
受教育程度英文表達方式03-22
孩子想象力豐富的好處08-28
怎樣豐富孩子的想象力06-03
如何培養孩子豐富的想象力06-01
怎樣豐富孩子的想象力呢06-03
為何游戲能豐富孩子的想象力06-03
家長該怎么豐富孩子的想象力06-03
培養和孩子的情感06-01
情感哲學與情感教育01-01
詩歌的表達方式有哪些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