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培養孩子擁有仁愛之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了解過育兒知識,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如何培養孩子擁有仁愛之心相關內容,歡迎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如何培養孩子擁有仁愛之心
建議1:營造仁愛的家庭環境
一個充滿仁愛的家庭環境,可以成功地塑造孩子的仁愛之心。如果家庭環境溫馨,父母之間相親相愛,并且樂于幫助和關心他人,那么孩子自然會擁有一顆仁愛之心。相反,如果家庭環境極不和諧,父母之間爭吵不斷,對別人的用難袖手旁觀,那么孩子也難以擁有仁愛之心。
天藍今年12歲,是個充滿愛心的孩子。天藍的媽媽是位醫生,平時對病人態度很溫和,經常加班,每當她深夜回到家時,天藍的爸爸都會為她開門,噓寒問暖,從來沒有一句怨言。
天藍的父母性情溫和,彼此之間相親相愛,而且樂于助人。從小他們就教天藍要樂于奉獻愛心,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在父母的影響下,天藍慢慢地也擁有了一顆仁愛之心。
父母應該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仁愛的家庭環境。當夫妻之間意見不合時,不應該互相指責、抱怨,而應該坐下來進行溝通和交流。
建議2:父母為孩子**心的榜樣
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是從模仿父母而來的,因此,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仁愛的好品質,那么就必須從現在開始,有意識地做他的榜樣,讓他從模仿中學會奉獻愛心。
如果父母經常幫助他人,例如幫他人照看小孩、熱心為別人指路等,孩子看到父母熱心助人的行為,自然就學會了如何奉獻自己的愛心。罵他還沒意識到仁愛是怎么一·回事時,就已經擁有了這種高尚的品德。
建議3:愛心培養從小抓起
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老”,就是說孩子小時候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品質,會一直影響他的·生。因此,培養孩子的愛心,應該從他還是個娃娃時抓起。父母千萬不要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因而不注重培養他的愛心品質。
拓展閱讀:如何培養孩子成才
1、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擁有好奇心的孩子對他覺得新奇的事物總是喜歡刨根問底,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就要想方設法的去解決孩子提出的問題。比如給孩子提供一個豐富多彩的認知環境,讓孩子從中獲得新穎而神奇的感覺。或者是把孩子引向大自然,讓神奇的大自然容納孩子無窮無盡的好奇心。
2、拓展視野、增進知識
家長要利用休息的時間舉行各種活動,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拓展孩子的視野。帶著孩子到大自然中,觀賞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了解植物與環境的關系,看看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和愛好,必要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親自種植一種植物、飼養一種小動物。
3、培養孩子的靈感
有時候孩子可以破天荒的講出一種想法,這是孩子突發奇想出現靈感的時候,這時候家長們千萬不可以直接否定,而應該鼓勵和支持孩子,讓其考慮可行性與時效性。
4、培養孩子智力以外的品質
培養孩子成才,除了要有非凡的智力,還應該培養孩子勇敢獨立、堅忍、專注、樂觀、開朗、珍惜時間、群體合作等等的重要品質,只有具備了這些品質,孩子們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如何培養孩子速記
第一招:改善專注力
教育專家認為,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并不是因為智力問題,而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效率比較低。所以愛信誠的第一項訓練就是專注力訓練。
第二招:增強記憶力
記憶力好學習成績自然就高,尖子生無一例外記憶力好都是他們的長項之一。愛信誠速讀速記法中可以學到世界上先進的腦圖像記憶法、奇特聯想記憶法、抗遺忘規律等記憶法。
第三招: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
速讀速記學習法明顯的特點就是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20分鐘----1小時可以讀完10萬字的一本書,理解率均在80%以上,一年內可閱讀100本書,同時提高了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孩子記憶力差的原因
第一,大多數成年人都不能記住4歲前所發生的事,2歲時背的唐詩到4歲時基本忘記。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嬰兒失憶癥。真正的可用記憶從4歲開始。家長以2歲時就會背不少唐詩來說明孩子記憶力很好是不對的。
第二,心理學上將生活事件細節的記憶稱為情景記憶;將學校正式學習內容的記憶稱為語義記憶。這兩種記憶存在相反的關系,一種強,另一種就弱。許多孩子情景記憶很好,家長就認為孩子記憶力很好,其實恰恰說明孩子學習課本的語義記憶力是較差的。只是家長并不了解兩者的關系,誤認為孩子的記憶力很好。
第三,4-7歲是記憶力發展的關鍵期。4歲時記憶力的增長速度開始加快,6歲時達到頂峰,之后增加的速度開始減緩,9歲后記憶力的增長幅度只有6歲時的1/3。
研究也表明,4歲多的孩子已經知道自己能夠記憶,很顯然不必等到上小學時才改進記憶力。
如何培養孩子合作
1.父母要建立寬松、和諧的家庭環境
父母在家中應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如:有事和孩子一起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見,使孩子感到自己與他人合作的意義,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對別人的尊重,學會傾聽別人的不同意見。
又如:父母與孩子共同合作畫一幅畫時,孩子不小心涂錯了顏色,家長應體諒孩子的過失,鼓勵他重新涂。要讓孩子懂得寬容,知道為別人著想。
2.消除孩子孤僻的心理障礙
要想孩子具有團隊精神,愛心、責任心以及合群意識是必備的,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這些素質的綜合培養。比如在吃飯、睡覺時要讓孩子互相幫助,值日生要負責任,對有困難的小朋友要有同情心并給予幫助。
對于孤僻的孩子,首先要消除他和其他孩子的疏遠感,使他真正參加到孩子們中間去,然后才有可能進一步培養其團隊精神。
3.培養孩子表達和溝通的能力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表達與溝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論做出了多么優秀的事情,不會表達,不能讓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幾乎等于白做。只有注重與別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注重培養團隊精神,才能為別人所接納與尊重。
4.培養孩子的歸屬感
父母要重視孩子歸屬感的培養,教育孩子要關心自己的團隊,多為團隊獻計獻策,多做奉獻。對膽怯的孩子,應幫助他們克服恐懼、自卑心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樣才能凝聚多方面的力量,使團隊成員以強烈的動機去做事情。
5.讓孩子學會與人友好相處
父母應教育孩子在活動時對同伴有禮貌,用別人喜歡的名字稱呼他們。要與同伴互相謙讓,友好相處,分享玩具、圖書,對大家都喜歡的玩具不爭搶,可以讓別人玩兒一會兒,自己再玩兒,等等。這樣,可以使孩子遇事想到別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兒得更愉快。
6.讓孩子具有雙贏意識
讓孩子明白,只有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共同的成功,獲得雙贏。如果只是自私地想自己成功,而不顧其他人,這樣沒有人愿意和你合作,自己也不能獲得成功。
7.父母要發揚榜樣的作用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善于與人合作,那么孩子就能夠從父母的為人處事中學到與人相處的技能。
8.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只有將孩子置身于集體之中,孩子才能學到與人共處的知識,不斷的積累經驗。只有在與人合作時,才會發現有許多的困難,學會與人商量,共同解決困難的方法。從而,提高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
9.教會孩子解決小糾紛
孩子與同伴在活動中意見不統一時或玩兒得不愉快時,父母應及時引導孩子相互商量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大家都玩兒得愉快,如猜拳、輪流等方法,協調關系,確定共同的目標,使活動順利進行。
10.在游戲中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在游戲中學會合作,因為游戲是培養孩子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動,它是一種對社會活動的模仿,深受孩子的喜愛,因而也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如將孩子分成幾個小組,選擇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戲讓孩子比賽,賽完后分析獲勝和失敗的原因,讓孩子知道只有服從集體利益,即使自己吃虧也是光榮的。
11.讓孩子學會求同存異
讓孩子知道,一個人的價值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得到體現。有些人的動手能力強,點子也不錯,但當他的想法與別人的不一致時,就不愿意改變自己的想法,這就是固執己見;有的團隊成員淡到別人時,對別人很挑剔,缺乏客觀看待事情的品質。
實際上,團隊中的每個人各有長處和不足,關鍵是成員之間以怎樣的態度去看待。能夠在平常之中發現對方的美,而不是挑他的毛病,培養自己求同存異的素質,對培養團隊精神尤其重要。
父母要教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與人相處的心態。這不僅是培養團隊精神的需要,而且也是獲得人生快樂的重要方面。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如果這種“自我”意識不斷內化,很可能會形成自私、固執等不良個性,而這些將成為他們成長的絆腳石。
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才能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將來。
【如何培養孩子擁有仁愛之心】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孩子的智力12-15
如何培養健康的孩子10-24
如何培養孩子的能力09-27
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11-02
如何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02-08
如何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11-07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08-21
如何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03-24
如何培養孩子愛勞動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