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要怎么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呢
誰都知道“心靈手巧”,現在的家長也都知道動手能力和聰明程度的關系。但是,對于現代的中國家庭,真正讓孩子動手的機會并不太多。孩子小的時候,總覺得孩子小,不舍得讓孩子做什么;孩子大了,又覺得孩子功課任務重,壓力大,沒時間培養孩子跟學習無關的動手能力。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陳宇教授在他的博克中寫了這樣一段話:“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的規律是什么?說得刻薄些,這恐怕是連許多動物都懂得的道理。大鳥一圈圈地領著小鳥飛行,大雞一次次地領著小雞捉蟲。這不就是教育嗎?但是,后來,大鳥大雞進化了,變成高等動物了。它們決定學習高等動物的榜樣——人類,它們建起了小學、中學和大學,把小鳥小雞十幾年關在學校里,讓它們坐在那兒聽飛行課和捉蟲課,從基礎課、到專業基礎課、到專業課……,講得天花亂墜,小鳥小雞聽得昏昏欲睡。后來終于有了個有文采有口才的老師,小鳥小雞們聽得臉上有了笑容,但飛行呢?捉蟲呢?依然不會……。終于畢業了,小鳥小雞離開學校后,發現還要重新在生活和工作中學習飛行和捉蟲的本領。”不讓孩子去做,什么都等于零。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做,就是要動手去體驗,體驗生活,體驗知識,體驗社會。并不是心靈手才巧,而是手巧才能更聰明。
在孩子漸漸成長的過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小毛病,這些小毛病讓孩子和家長都很頭疼,卻難以解決。其實,很多問題,都同兒童時期動手能力的欠缺有密切的關系。有很多家長發現孩子上學后,馬馬虎虎的,丟三拉四,不是忘了帶課本,就是忘了帶作業,這個毛病體現在學習上,就是考試時不能認真審題,丟掉很多不該丟的分數。從此,馬虎成了很多家長和孩子要克服的大問題。其實,同前面我們探討的很多問題一樣,任何體現出來的問題都不只是單一的方面有缺陷造成的,很可能是幾種因素的混合作用,馬虎我們在后面還會有論述,不過,本章節,我們只討論造成馬虎的一個因素,就是動手能力和馬虎以及邏輯推理能力的關系。
婷婷從小就很優秀,學習成績更不用家長操心,很輕松就可以名列前茅。中學時,婷婷考到了北京實驗中學,在一群同樣優秀的孩子中,婷婷依然算比較優秀的。不過婷婷漸漸暴露出了自己的一個小毛病,就是不仔細,考試時,常會因為馬虎而丟分。當然不只在考試時不仔細,馬虎的習慣在生活中也能體現,可是不論是婷婷還是家長,都不認為這是什么大問題:女孩子大大咧咧點好,太仔細了難免斤斤計較,小肚雞腸,現代的優秀女孩子嘛,當然要大氣一點。婷婷就這樣在實驗中學讀了六年書,經常會有老師指出她的馬虎,不過婷婷從未把這個意見放在心上,馬虎不就是小毛病嗎,自己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的,有什么大不了的。
很快,婷婷就要參加高考了,高三的一年過得很緊張,一次又一次的模擬考試,一次又一次的摸底,讓婷婷和家長都倍感壓力。實驗中學每年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都能考入清華和北大,做為中國頂級的重點中學的學生,在他們眼里,中國只有這兩所大學,其余的學校都是不值一提的。婷婷的目標就是北大,別的學校她連想都沒想過。可是模擬考試的情況,讓她意識到了麻煩,每次考試,婷婷都會因為馬虎丟10分到20分。關鍵時刻,馬虎成了婷婷非常頭疼的問題。
婷婷的班主任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他指出,馬虎并不僅僅如大家想象的那樣,是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從某種程度上看,馬虎反映了能力上的缺陷。一般來說,除了態度上不重視會形成馬虎,動手能力差的孩子,馬虎得更多,由于孩子動手能力差,影響了孩子的手眼協調性和邏輯推理能力。孩子小的時候,各個器官發育不均衡協調,手、眼、口、腦中有一項超前或滯后,都會出現錯誤,造成馬虎的假象。大一些的孩子,還會由于對所學的功課不熟練,顧此失彼,出現錯誤。一般,對習題特別生疏的,不容易馬虎,因為對知識還沒掌握呢,特別小心仔細。對非常熟練的東西也不容易馬虎,熟到不假思索就能寫對的,很難犯錯誤。只有半生不熟的才容易出現馬虎的現象,看著題目一點都不難,可實際上自己又不是很好的掌握了,做題的時候就容易出錯。總之,馬虎不是小心就可以糾正的小問題,馬虎是因為學習上的不徹底,知識點理解不夠細化造成的。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馬虎的孩子一定都是很少動手的孩子,要么是不動手做家務或手工,要么就是不動手做習題。
婷婷的媽媽恍然大悟,自己這些年對婷婷的確照顧得無微不至,婷婷從未做過家務,甚至連自己的內衣襪子都沒洗過,每天晚上媽媽要把水果切成適合的小塊,插上牙簽,女兒才肯吃;刷牙時,要事先給婷婷準備好漱口水,把牙膏擠好……自己希望婷婷能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學習上,不被別的事情分心,沒想到,正是自己的這種無微不至,剝奪了婷婷成長的機會。婷婷發現自己的問題太晚了,晚到她沒有時間來糾正自己,最終,她沒能如愿進入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