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漢卿
關漢卿(生卒年不詳),元代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晚號已齋(一說名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國縣)人等說,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種,現存16種,另有五種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家圣人”,西方稱之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白樸
白樸(1226—約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墻記》等。
白樸寫過15種劇本,這15種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唐明皇游月宮》、《韓翠顰御水流紅葉》、《薛瓊夕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斬白蛇》、《蘇小小月夜錢塘夢》、《祝英臺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崔護謁漿》、《高祖歸莊》、《鴛鴦間墻頭馬上》、《秋江風月鳳凰船》、《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江》加上《盛世新聲》著錄的《李克用箭射雙雕》殘折,共16本。
現在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裴少俊墻頭馬上》三種,以及《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雕》的殘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一書中。
白樸的劇作,題材多出歷史傳說,劇情多為才人韻事。白樸的詞作,在他生前就已編訂成集,名曰《天籟集》。到明代已經殘佚,字句脫誤。清朝中葉,朱彝尊、洪升始為整理刊行。全集收詞二百余首,除了一些應酬贈答、歌樓妓席之作外,多為傷時感懷的作品。作品以反映退隱山林的田園題材為多,風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點。有描述王昭君傳說的《漢宮秋》以及《任風子》等。《漢宮秋》被后人稱做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入《東籬樂府》。
鄭光祖
鄭光祖(生卒年不詳),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平事跡不詳。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后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后三種被質疑并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0—1321以后),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名不詳,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他的年輩晚于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約在至元1250年,卒年約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
馬致遠是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大都(現今北京)人。因《天凈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已選入7年級上人教版語文15課古代詩歌四首之一)。所做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馬致遠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后葬于祖塋。
馬致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馬致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他的作品見于著錄的有16種,今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青衫淚》、《陳摶高臥》、《任風子》6種,另有《黃粱夢》,是他和李時中、紅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有《東籬樂府》。
拓展:元曲四大家六大家與七大家
“元曲四大家”、“元曲六大家”之說,從以上各家的論述中,其含義主要指元雜劇有大成績者,因此,準確地說“元曲四大家”、“元曲六大家”,應為“元雜劇四大家”、“元雜劇六大家”。
元曲這個特定的概念,實際包括兩部分:元雜劇和元散曲。雖然有時元曲也指元雜劇或指散曲,但完整意義是包括兩部分。從今天角度看,雜劇主要影響了后世的戲劇,散曲主要影響今天的詩詞。文學史上詩詞曲三峰并峙的評說,也主要是指元散曲的成就。唐詩宋詞與曲“并峙”,是與散曲“并峙”,而不是與雜劇“并峙”。散曲是作為一種獨立的韻文體而存在。因此,元曲僅指元雜劇的概念含義,已經不能包容元曲的全部內容了。
那么,既有雜劇“大家”,也應有散曲“大家”。兩者相合起來,才能叫“元曲幾大家”。實際上,在“元曲六大家”中,前期的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王實甫,及后期的鄭光祖、喬吉,其散曲成績大者,前期當推馬致遠,后期當推喬吉。但在散曲成績大者,還有一個重要的人,被漏掉了,這就是張可九。張可九為什么不被列入大家行列呢?
張可久(1270前—1340后)元散曲家。字小山。一作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慶元(今浙江鄞縣)人。先以路吏轉首領官,后曾為桐廬典史,至正初遷為昆山幕僚。因仕途不得意,晚歲久居西湖,以山水聲色自娛。
張可久常與馬致遠、盧摯、貫云石等詞曲唱和,尊馬致遠為先輩。一生專力寫散曲,尤致力于小令,是元代后期最負盛名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855首,套曲9 套,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是數量最多的一位。
張可久作品多描寫自然景物,吟詠頹放生活,談禪送別,往來應酬。少數作品在悲訴身世時嘆息“生民涂炭”。如《紅繡鞋·天臺山瀑布》、《醉太平·人皆嫌命窘》等,或揭露當時社會人心險惡,或諷刺崇拜金錢的丑惡風尚,尚具一定現實意義。《賣花聲·懷古》寫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表現同情人民的思想,實屬可貴。
張可久創作上重形式格律,講求煉字琢句,對仗工整,且使用詩詞句法,常愛擷取前人詩詞名句,雖有損害散曲質樸淺俗本色一面,但其清麗典雅風格,對后世影響極大。張曲寫自然風景細致清麗,很富美感。《一枝花·湖上晚歸》是其代表作。張散曲由于表現了閑適放逸的情趣和清麗典雅的風格,頗為明清以來封建文人所推重。
著有《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新樂府》四種,近人輯有《小山樂府》六卷行世。
明戲曲理論家朱權《太和正音譜》·《古今群英樂府格勢》,稱“張小山之詞如瑤天笙鶴”。“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誠詞林之宗匠也”。被排在元曲作家187人的第二位,緊接馬致遠之后。明代文學家、戲曲作家李開先則稱“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社”。可見其影響之大,地位之尊。
但就這樣一個人,幾百年來,卻一直被排在“元曲大家”之外,如果以雜劇而論,尚可解釋,但以散曲而論,則沒有道理。既然談到“元曲大家”,則不能沒有張可九。
因此,根據“元曲”完整概念,在界定元曲大家時,應該是:
“元雜劇六大家”: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鄭光祖、喬吉。以關漢卿最為著名。
“元散曲三大家”:馬致遠、張可九、喬吉。以馬致遠最為著名。
如果綜合表述,則應該是:
“元曲七大家” :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張可九、喬吉、白樸、鄭光祖。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相關文章:
關于元曲四大家代表作12-05
漢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07-18
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簡介08-02
元曲四大家簡介09-28
元曲四大家之首是誰08-10
大家都說普通話教案四篇10-20
關于漢賦四大家是哪四位04-06
教大家挑選好梨的四個訣竅07-27
太陽是大家的教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