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制度管理與文化管理
我校經過十三年的發展,有目共睹,實力增強,從薄弱校成為天津市第二批示范校,津南區重點校,首批天津市現代化標準驗收達標校,“書香校園”高中特色學校,制度管理文化管理。
這十三年的發展靠得什么呢?靠文化,文化是凝聚人心的橋梁。
一、推進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轉變
制度管理在學校發展初期確實起到了約束作用,思想統一后,但制度管理顯得剛性過大,人性化的東西缺少,制約了教師的個性發展。所以我們注重了文化管理,培養教師的文化自覺。
(一)如何理解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其本質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通過共同價值觀的培育,在系統內部營造一種健康和諧的文化氛圍,使全體成員的身心能夠融入到系統中來,變被動管理為自我約束,在實現社會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
也就是說學校要創設一種文化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文化人”實現其目標,實現學校與師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也有人說文化管理是“外圓內方”式的管理,外圓指通過文化來實現好的管理,內方指制度的內化,慢慢把制度演變成為一種習俗。文化管理很好地詮釋了制度與文化的關系。文化管理尋找的是一種中性的智慧,尋找的是一種中性的管理理念。文化是制度的潤滑劑,再好的制度如果沒有文化的潤滑則難成為自覺的人格行為,難以內化為習俗。
文化管理通過情感、價值觀的滲透,變人的被動管理為自主管理。文化管理具有激勵、教化、引導的作用,優秀的文化可以使人增強自律意識,也能達到對人的行為約束的作用。
文化管理培養人的文化自覺,教育是通過文化的傳承培養學生,教師要用文化智慧去啟迪學生的心靈,所以教師要有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的概念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其中一個含義是說“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他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四句話概括了文化自覺的本質內涵。
文化自覺主要體現教師發展的主體地位,實現個人價值以及愿景。
(二)教師主體地位的重要性。
教師的發展能促進學校發展,而教師的主體地位是相當重要的。教師按人生價值取向及學校愿景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發自內心的而不是外部干涉。外部干涉的東西越多,教師個性發展就越難以實現。
主體性包括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其中自主性是主體性的體現。所謂自主性,是指活動的自我決定性。要想在學校發展中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要進行教師自主性的挖掘,使之在更加廣闊的空間中主動地創造地工作。
二、實施轉變的方略
方略一:目標引領
1.學校管理目標:創建“從制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自主管理式”的學校。教師是自我管理者與學生管理者;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做管理的主人,上下同欲,互相信任;挖掘自身優勢,準確地為自己的角色定位。
2.學校發展目標:把最后一名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起點,創造和諧持續發展校園,打造師生共同成長的名校。
3.教師職業目標:先做人后教書,用良好的師德表率去感染學生。追求工作的幸福指數,快樂工作,幸福生活。
4.教育教學目標:教育好每一名學生,用好每一個學案,上好每一節課;要精心處理好與家長和學生的關系,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方略二:典型引領
1.每學年都要推出各種領軍人物的評選,包括教育、教學、其他等方向。我們繼續評選:特殊貢獻獎、教壇新秀獎、孺子牛獎、學科成績貢獻獎,鼓勵教師真正體現自己的價值,某一方面有突出的特色,學校就給搭建平臺。
2.發揮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典型作用。
這是教師隊伍中最有代表性的團隊,學校經過聘任選拔后上崗。這個團隊中的每一位教師都具有自己的特點,發揮了引領作用。
給組長權力,年級組長具有10%的教師考核權,人事組合權,教育教學管理權。結合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把每個組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好。
方略三:創造文化環境,激發師生共同成長
近幾年,我校注重文化環境的建設,目的就是熏陶師生自主管理、自覺成長。同時我校注重文化環境的熏陶,強化了校園、辦公室、教室以及網絡的文化建設,使廣大教師置身其中成為真正的文化人。
對于教師的工作加以指導,干部要深入年級組,與教師面對面地檢查指導溝通工作。將學校考核降為底線原則,注重教師的工作實際,不越過底線就是好教師,給予信任鼓勵,并且將考核成績用于晉級和績效工資不同的兩個渠道。
1.名師工程
一所學校有沒有自己文化的傳承,要看自己有沒有“名師”。之所以是名師并不取決于教師的職稱,更多是有感人的故事,或者說別具一格的特色。因此他們的“名字”才會被學生記住,成為學校教師佩服、追求的“標尺”,這樣才是真正的名師。
制定標準,定期考核,給相應報酬,出成績,帶徒弟。
標準從學習讀書、示范研究課、自己獨到的教法、研究課題等方面制定。
我校隨時為教師搭建平臺,鍛煉教師,使之成長,管理制度《制度管理文化管理》。并且派教師外出鍛煉示范。我校教師曾有八人參加靜海一中、北師大附中觀摩課的展示;我校派五名教師到山東臨朐縣進行說教材示范,獲得好評,并且我校還為臨朐縣出教材教法考試試卷;我校隨筆化作文已經校內開花校外結果,2010年4月17日,我校召開了全國隨筆化作文研討會,我校有兩位教師做觀摩課,12位教師做常態課獲得好評;上學期我校高了教改大課堂,全方位對全區開放,我們用十三周的時間,每周三節課,公36節課,全區各學科的教師都到我校聽過課。
2.主體工程
學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體之一,因此在文化管理中使學生成為學校文化最大受益者。
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給學生信心,為學生設計愿景、目標。
樹立學生典型,注重常規的和搞活動中涌現出的典型樹立,成為學校文化的象征,成為學生的榜樣。
學生自主管理。教育教學中注重學生習慣培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以課堂為載體,以教育與自主相結合,形成學生自主和互助的模式
心理教育。我校建立了與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學院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心理講座等形式的活動,學生受益匪淺。
3.讀書工程
閱讀課。從2003年開始的經典誦讀、綠色閱讀在我校已經形成特色,每個班每周的閱讀課已經列入課表,形成我校的課程文化,但是還要規范和延伸,使學生受益終身。
課下閱讀。課下閱讀是閱讀課的延伸,我校將一部分進閱讀室的圖書放進樓道,使學生隨時都能有書讀,并且培養了學生愛護圖書、自主管理的意識,是一舉兩得的舉措。
師生同讀。我校不僅僅讓學生有書讀,也為教師的讀書創立條件,建立教師書吧,在閱讀課上和學生同讀,并且和學生一起得到文化的熏陶。
書香家庭。我校在讀書方面使學生已經受益,我們要嘗試在低年級將讀書活動延伸到學生的家庭,用文化去影響學生家長,定期評選書香家庭、書香之星。既開發了家長資源,又營造了社會文化氛圍。
4.課程工程
“三六”教學模式。三六教學模式是我校教學改革時推出的,分三個階段,六個步驟,體現課堂結構的完整,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打造教師的專業化素養,進一步完善新課程改革的思想。
小組自主合作學習。將學生分成兩人、或四人、或六人一組,課上和課下都按小組結合,形成互助,培養學生交往、合作、探究的意識,形成自主能力,提高學習的效率。
學案教學。學案教學是我校在2008年推出的,學案就是學生學習的方案,突出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教師注重課堂調控和學法指導,提高課堂效益。我們要繼續規范學案教學,使教師和學生共同擁有課堂,教師和學生都是研究者。
5.項目工程。
目前,我校機構健全,雖然運轉平穩、分工明確、各負其責,但略顯僵化。尤其是現階段,學校發展到了“質變期”,我們有許多項目要做,比如:教改大課堂、心理健康教育、經典誦讀、閱讀與寫作、教育科研、校刊校報編輯、對外宣傳、教師專業化發展、青年教師成長…無論是傳統項目,還是新項目,至少在現階段,有些是需要部分人“通力合作”來完成的。在目前的組織形式下,“通力合作”還是有障礙的。首先就是人的“本位主義”思想在作怪!總覺得:“**事兒是**部門的事兒,不關我的事兒”,很容易“推拖拉”。其次,部門的界限也可能成為各類人才匯聚一堂的樊籬。第三,“不變”的組織機構難以應對“變”的形勢。
王敏勤教授的建議是個啟發。我們可不可以搞一下項目管理。以現有組織機構為主,應對常規工作;以項目為中心,圍繞項目重組人力,成立“**項目工作委員會”,以各種“工作委員會”為輔,應對非常規工作。
比如:針對“閱讀與寫作”這個項目,搞一個“閱讀與寫作工作委員會”,同時開展“綠色閱讀”、“作文”、“教師專業化成長”等子項目。校長為顧問,副校長為主任,下設若干副主任(即可以是中層,也可以是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甚至就是某方面有才能的老師),所有語文教師為委員。然后,明確職責,考核辦法…大家志同道合,各有所長,干起來也不累,還有成就感。
依此類推,我們可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員會”、“經典誦讀工作委員會”、“教育科研工作委員會”、“校刊校報編輯部”、“青年教師成長訓練營”…
隨著項目的進程,學校可以對工作委員會進行組建、改組、撤銷、合并、限期整改等宏觀調控。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我們可以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啃”!也可以“多管齊下”。把各種委員會辦成各種俱樂部!大家群策群力、各顯神通、其樂融融!該多好!
6、科研工程。
這里主要包含對學科組長的自身專業發展研究,也包括對學科組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職能與教研工作的方向、思路、著力點與推進策略、運行機制研究,以期解決學科組在學校中無地位、教研工作低效甚至無效等問題。
注重科研方法和科研知識的學習,搞好科研工作,需要學校管理和學校領導從行政方式轉向業務方式,為教師能能夠搞科研提供有效的服務。
(1)、創造教師交流的時空,促使教師思考著工作。
(2)、交給大家一定的研究方法,加強理論學習,注重過程的指導。
(3)、完善激勵機制,創造多種教師學習的渠道。
方略四:互助指導師生發展
教師的成長應該是自覺的。“成長著并快樂著”,這是最完美的成長過程,對自主發展的結果,學校應該搭建平臺,如“教師論壇”、“教改大課堂”、“外出交流學習”等活動為教師的成長鋪墊,成為校本培訓的模式。
為了使教師成長更加順暢,用激勵的方法鼓動教師承擔科研任務、外出學習、寫博客、編寫自己的故事集等。
干部不再用制度去管理,而是和教師結成互助的形式,交流溝通,幫助指導教師取得更優異的成績。校長與語文教研組形成互助;教學副校長與物理學科組形成互助;德育副校長與外語學科組形成互助;教務主任與數學教研組形成互助,既達到多和教師接觸聽取意見的目的,又指導教師成長,一舉兩得。
文化管理是一種科學管理、人本管理,所以要用文化經營學校,對學生一生影響最大的不是某一個學科,而是學校文化。經過學校文化熏陶逐漸形成的學習態度、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因此重視學校文化管理,是一項頗具意義的工作。我校文化管理已經大見成效,各個年級組研究氛圍相當濃厚,教學成績大幅度提高,已經形成學校特色——“書香校園”。
【淺談制度管理與文化管理】相關文章:
淺談學校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有效結合04-30
淺談團隊管理06-04
文化公司管理制度05-05
文化娛樂管理制度12-22
企業文化管理制度08-17
淺談企業風險管理07-28
淺談HR管理世界05-02
淺談班級管理技巧06-04
淺談學校管理知識管理的新視角05-02
流程管理與制度管理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