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无码作爱视频,女厕厕露p撒尿八个少妇,精品人妻av区乱码,国产aⅴ爽av久久久久久

送科技下鄉活動總結

時間:2024-09-24 13:16:57 活動總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送科技下鄉活動總結

  總結是把一定階段內的有關情況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導性的經驗方法以及結論的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因此我們要做好歸納,寫好總結。那么總結要注意有什么內容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送科技下鄉活動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科技下鄉活動總結

送科技下鄉活動總結1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川發[20xx]1號文件及全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漢川政辦發[20xx]8號《關于印發〈20xx年農業科技下鄉活動方案〉的通知》要求,以“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題,20xx年,我們統一部署,精心組織,扎實開展了農業科技下鄉活動,著力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了全市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持續增收。

  一、工作開展情況

  20xx年,全市農業科技下鄉活動扎實開展,有聲有色。據初步統計:全市共組織了科技下鄉趕集87場次,出動科普宣傳車210臺次,展出科技宣傳展板221塊,發放種養殖技術資料21萬份、科技圖書7600冊、光盤2300張,贈送優質速生林木苗種2100株,接受技術咨詢、現場指導10多萬人次;開展了糧棉油高產高效栽培、畜禽水產健康生態養殖和新式農機具操作等各類技術培訓班115期,培訓農業科技示范戶8600人次、新農機手1260人次;舉辦了新型農機具展示推介會、軟盤育秧機插現場會以及油菜機播機收、棉梗粉碎還田、小麥精量聯合播種施肥演示會等8場次;推廣農作物優良品種160萬畝次,興辦了糧棉油優質高產創建萬畝示范區6個、面積18萬畝,水產品高效生態健康養殖萬畝示范區3個、面積5萬畝,農業機械化萬畝示范園區2個,面積15萬畝,技術示范輻射總面積90萬畝。推行了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強了動物疫病防控。

  二、主要工作成效

  通過扎實開展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是提升了農業科技水平。20xx年,全市推廣了糧食、棉花、油菜、蔬菜、畜禽、水產品、林木等優良品種50多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產測水健康養殖、牲豬標準化飼養、秸稈粉碎還田、油菜聯合收割、小麥精量播種等實用新技術40多項,全市良種覆蓋率、新技術推廣率、重點技術入戶到農田(魚池、禽舍)率、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96%、95%、85%、60%以上。二是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據初步測算,全市通過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共實現農民節本增產增收2.95億元以上,其中:推廣糧、棉、油等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廣泛開展糧棉油高產創建活動,實現畝平節本增效40元,總節本增效6000萬元;開展農作物病蟲準測準報和綜合防治,防治水稻“兩遷”害蟲畝平均減少用藥1.4次,節約成本20xx多萬元,挽回農民直接經濟損失3000萬元;建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6.7萬畝,畝平節本增效210元,總節本增效1400萬元;推行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全市生豬出欄率、家禽出籠率分別提高了9.2、5.4個百分點,料肉比提高了8.5個百分點,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密度達到100%,畜禽發病率降低了2.1個百分點,促進養殖戶增產增收1000萬元,減少直接經濟損失3000萬元;建立河蟹、鱖魚、黃鱔、小龍蝦等優勢水產板塊基地26萬畝,增加水產品產量320萬公斤,漁民增產增收2700萬元,全市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30元;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建立了農機信息服務平臺,開通了全省首家農機作業信息查詢網,實現了農田作業與機手的有效對接,全市推廣機耕、機播、機收面積分別達150萬畝、30萬畝、76萬畝,促進農民節本增收9094萬元,其中,機耕節本增收3750萬元,機收減少水稻、小麥、油菜損失3340萬斤,挽回農民直接經濟損失3340萬元,推廣機械插秧3.8萬畝,節省秧田4940畝,增產小麥增收276萬元,推廣秸稈還田和化肥深施技術40萬畝,節肥增產增收1728萬元;推廣林木豐產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林木苗種移栽成活率、成樹病蟲有效防治率分別達95%、75%以上,均提高了近5個百分點,農民節本增收1300萬元。三是促進了農業生產穩步發展。20xx年,全市糧食、棉花、油料、蔬菜總產分別達到49.34萬噸、1.84萬噸、4.47萬噸、56.8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5.4%、26.5%、25.8%、18.6%,其中糧食實現連續六年增產。牲豬出欄53.43萬頭、家禽出籠3708.17萬只、水產品產量15.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33.8%、31.3%、16.0%,家禽出籠量、水產品總量分別居全省第1位、第3位。完成成片造林2.84萬畝,其中血防造林6000畝,低產林改造8000畝,目前全市林木總面積已達3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6.8%。四是增加了農民的收入。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56元,比上年增加398元,同比增長7.9%。其中,農業科技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到53%,比上年提高了近8個百分點。

  三、主要做法

  1、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科技下鄉工作,成立了以副市長孫松柏為組長,市政府辦副主任陳國平、市農辦主任楊齊強為副組長的市農業科技下鄉領導小組。農業局、畜牧局、農機局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的科技下鄉工作領導小組,確定一名副局長專門負責,各二級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直接責任人。并根據農情畜禽農時,制定了以促春耕備耕、保三夏生產、抓病蟲防治、興秋冬開發、抗旱澇凍害等為主題的科技下鄉活動,做到主題鮮明,內容豐富,重點突出,較好地推動了科技下鄉活動的深入開展。水產局、林業局、市科協為切實搞好科技下鄉活動和技術培訓,除了制定詳細實施方案外,單位分管領導還對專家科技服務隊、車輛保障、經費保證等年初都作了細致安排,從而使全年的農業科技下鄉工作能夠順利開展。農機局黨委一班人對全年的農業科技下鄉工作做到了早部署、早安排,將培訓新農機手、推廣新機具、扶持農機合作社、舉辦演示現場等農機科技下鄉活動任務及早量化到事,責任到人,形成了局科教股、農機學校主動抓,推廣站具體抓,管理股、企管股、監理站配合抓,生產廠家、商家協助抓,多方密切配合全力抓的良好氛圍。

  2、開展科技宣傳。農業局3月初將適宜我市推廣的41項主推技術編印成冊,印發1000多份;翻印《湖北省農業廳20xx年春夏(秋)播主要農作物品種公告》1萬份,張貼到鄉、村及種子經營門店;發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掛圖”800份到科技示范戶;與漢川市臺聯合舉辦農作物病蟲可視化預報、測土配方施肥、農業標準化生產、農村沼氣建設等農業科技專欄,宣傳推廣農業實用新技術,新模式;3-11月,組織栽培、植保、土肥、科教、能源、執法等單位技術人員170余人次,深入到分水、脈旺、回龍、刁東、新河等鄉鎮場開展科技趕集活動,進行政策宣傳和技術咨詢,重點宣傳中央省委“一號文件”精神、國家惠農政策和“兩主”(主導品種、主推技術)技術。市水產局突出水產品質量安全,加大水生動物病害測報防治和檢測宣傳力度,積極開展水產苗種繁育、漢江春季禁魚、苗種增殖放流、水產養殖污染和船舶檢測等工作,印發宣傳資料5000份。市科協積極開展科普宣傳活動,3月31日,在廟頭鎮中心小學推出了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展板30塊,同時開展了科技咨詢活動,接受咨詢200余人次,發放科技資料5000多份,參展觀眾1000多人。5月中旬以來,組織市科普惠農公司在馬鞍、廟頭、城隍、田二河、中洲、新堰、刁東、劉隔等地開展送科普電影到村活動,共送科普電影下鄉50場,播放科教片50部次計1800分鐘,科普受眾1.2萬人次;在馬口鎮、馬鞍鄉、新河鎮、回龍鎮、分水鎮、華嚴農場等地新安裝科普櫥窗50塊,對全市科普櫥窗適時整體更新內容,將新技術、新品種、新政策、新信息及時送到農民手中。還充分發揮漢川科技館的主陣地功能,自制主題為《全民科學素質》、《環保520》、《落實科學發展觀》等展板30多塊,全年共開展科技展覽8次。農機局為了使科技宣傳靈活多樣,豐富多彩,充滿活躍,充滿動感,采取培訓與科技趕集、機具展示有機結合,組織武漢市隆翔公司、孝感市順業公司、久保田廠家、中機南方公司等近20個廠家商家200多臺新機具,多次在趕集現場、培訓現場展示和演示。林業局在3月28日和4月2日,到廟頭鎮和新堰鎮開展了科技下鄉活動,贈送優質速生楊20xx余株,印發《楊樹速生豐產栽培技術》、《楊樹病蟲害防治技術》、《幾種常見果樹的栽培技術》和《優良果樹品種簡介》等資料4500余份。還以項目造林為基礎,組織技術專班多次深入到沉湖基地、韓集鄉、新堰鎮、漢北河堤防管理段等造林第一線,為廣大造林大戶進行造林技術指導。

  3、搞好技術培訓。農業局按照“市級培訓鄉鎮科技骨干、鄉鎮培訓村組示范戶”的要求,組織鄉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和科技骨干共130人參加了全市農業科技骨干培訓班,培訓內容有水稻棉花種植新技術、農作物病蟲無害化防治、測土配方施肥、農村沼氣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專題,并邀請省農科院專家余隆新研究員就棉花生產技術進行了專題講座。局直各二級單位深入基層進行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機防、沼氣池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專題培訓,指導各鄉鎮場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技術培訓35場次,培訓農民和科技示范戶1.2萬人次。畜牧局按照“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舍、技術要領直接到人”以及“專家進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幫農戶、輻射千家萬戶”的思路,在農閑時多以集中授課為主,為農民下村講課,在農忙時,就派技術人員走村串戶,實地現場指導。還根據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要求,組織編寫了《肉雞、肉鴨養殖技術》、《牲豬標準化飼養新技術》2套培訓教材,聘請了溫氏家禽、溫氏畜牧、飄飄鴨業的畜牧技術專業人員11名,在分水、城隍、脈旺、華嚴、沉湖、回龍、刁東等鄉鎮場所屬的15個村,開設了肉雞、肉鴨、牲豬等養殖技術培訓班15個,采取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并發放培訓教材1000余本、科技明白紙15000余份,共培訓養雞、養鴨、養豬專業農民600名。農機局制作了水稻機插秧技術培訓專題片,編印了農業機械操作與保養規程、水稻機插秧培訓講義、聯合收割機操作要領等培訓教材3000多本,印發資料18000份。在下鄉培訓工作中,不僅面對面,手把手,傳技到人,而且開班到鄉,培訓到村,巡視到戶,實訓到機,指導到田,做到邊講解,邊示范,邊操作,邊指導,讓農民聽了就懂,學了就會。3月份,邀請了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武漢市農機化辦培訓處處長涂同明)在新堰鎮采用多媒體講課,通俗易懂,效果非常好。20xx年,共開班培訓11次,巡視指導近200次,共培訓新型農民1660人,培訓科技示范戶486戶,示范帶動機插、機收等各類農戶2.5萬戶。水產局以刁汊湖、華嚴5個村為培訓重點,依托刁汊湖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示范基地,采取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現場指導與電話咨詢相結合,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今年已完成新型農民和實用人才水產培訓班32期,培訓38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5萬份。其中:從3月份開始,在刁汊湖示范基地開展了4期集中講座,培訓人數200多人次,參訓對象分別是馬口、劉隔、南河、華嚴、麻河、里潭等六個鄉鎮,主要講解魚病綜合防治和用藥規范,河蟹、小龍蝦養殖等專題。11月份,在大光明飯店會議室組織舉辦4期黨支部書記培訓班,發放水產技術資料1500份。從4月份開始分別在西江、新堰、中洲開展下鄉培訓,5月27日在華嚴農場,邀請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王為民教授、和水質改良專家金暉分別講解了泥鰍養殖實用技術和池塘水質改良技術,深受漁民的歡迎。市科協對口幫扶馬鞍鄉艾閘村,5月8日,組織村科技示范戶和蔬菜專業大戶100余人,在村委會以會代訓,請武漢農業局高級農藝師張原講解蔬菜種植新技術,現場發放技術資料200余份。林業局9月4日在碧海藍天大酒店會議室開展了較大規模的技術培訓班,特邀省苗木管理總站曹鍵主任和省森防站陳亮科長,分別講授楊樹產業及楊樹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了造林、育苗業主80多人。

  4、創建示范樣板。農業局大力開展了糧棉油優質高產創建活動,創建總面積達3.2萬畝,涉及3857個農戶,其中萬畝示范區3個、千畝展示片3個、百畝核心點10個、高產創建戶44個。指導沉湖基地創建了水稻優質高產示范基地5000畝,畝平單產達718公斤,畝平增產98公斤,生產的優質稻“豐兩優香1號”經翔飛米業加工后,參加了全國稻博會,獲得市場好評,拿到了武漢合同訂單。同時,棉花優質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也一次 通過考核驗收。還按照“基地發展規模化,生產技術標準化,質量監控制度化,產業發展品牌化,生產記錄可追溯”的要求,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2處,面積6.7萬畝,其中在廟頭鎮、馬鞍鄉建設了2.1萬畝的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在刁汊湖、麻河鎮、劉家隔鎮建設了4.6萬畝的綠色食品蓮藕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已建成廟頭鎮人和垸3000畝無公害蔬菜標準化核心示范區和刁汊湖八一村、潘家村5000畝綠色食品蓮藕標準化核心示范區。畜牧局組織全市160名鄉鎮防疫員和防疫監督員,每人對口幫扶5個畜禽養殖科技示范戶,共對口幫扶800個養殖專業大戶,對養殖戶實行跟蹤服務,并指導養殖戶推行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本年度在仙女山、韓集、城隍等地新建成牲豬、肉鴨、蛋雞養殖小區10個。水產局加強與中科院武漢分院水生所、華農大等國家級科研院校技術合作,積極開展校地校企對接,簽定了水產良種繁育、魚病防治、水產品加工檢測、人才培養等6項合作協議,分別建立了刁汊湖萬畝(2.3萬畝)蟹蝦鱖健康生態養殖示范基地、華嚴萬畝(10440畝)水產標準化生態養殖基地、城隍5000畝健康養殖休閑漁業基地、劉隔鎮網箱養鱔示范基地、刁東大口鯰繁育基地、垌冢泥鰍繁育基地、白石湖東西汊湖湖泊養蟹鱖基地等12個科技示范基地,建成水產片帶面積26萬畝。其中河蟹11.5萬畝、鱖魚8萬畝、網箱養鱔120萬平方米、黃顙魚6.5萬畝、繁育基地8400畝、健康養殖示范基地5萬畝。市科協積極爭取國家、省級和孝感市級科普惠農項目,大力開展科普示范活動,20xx年,實施了省級項目華嚴農場景灣大隊名特優水產品無公害化生產技術示范,重點推廣鱖魚病無公害防治、餌料無公害養殖、鱔魚健康養殖等新技術,通過項目示范,新增健康網箱養鱔500畝、鱖魚和河蟹精養1800畝,輻射帶動周邊農民發展名特優水產養殖新增面積8000畝,項目區漁民人平增收520元。在抓好項目實施的`同時,還成功組織推薦申報馬鞍鄉黃龍蔬菜專業合作社綠色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納入“湖北省科普助力新農村行動計劃”項目庫。林業局積極開展林木新品種引種示范,在3月上旬,引進了林木新品種4個(丹紅楊、中嘉8號、紅葉楊和湘林1號),分別在廟頭鎮、馬鞍鄉、城隍鎮、脈旺鎮和新堰鎮繁育面積60余畝。4月初,在上色湖林場楊樹食葉害蟲高發期間,通過汞燈殺蛾技術,有效降低了蟲口密度。農機局在韓集鄉、灣潭鄉分別舉辦了油菜聯合收割、油菜聯合播種3個現場,在新堰鎮、中洲農場等地分別舉辦了軟盤育秧、機插、免耕直播3個演示現場,在白云大酒店舉辦了新機具演示推介現場,在城隍鎮舉辦了小麥精量聯合播種施肥、秸稈還田秋播綜合演示現場,每次吸引近1000名群眾參觀學習,農民爭先恐后咨詢,搶著上機操作。

  四、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雖然我市農業科技下鄉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現有的農村公益性服務“以錢養事”新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還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建議借鑒京山、陽新等縣市的經驗,鄉鎮農業服務中心人員由農業主管局考試認定或派遣。

  二是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偏少。市直單位普遍存在農業科技人才匱乏,知識較為單一、年齡老化等問題,大多數鄉鎮特別缺少專職的漁技員、農機員。建議注重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加大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力度,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的新型農民和實用人才。

  三是農業科技下鄉經費缺乏。據初步統計,今年參與農業科技下鄉的7個部門共投入農業科技下鄉經費55萬元,但市財政對這些科技下鄉參與單位本年度只列入很少或根本沒有列入相應的專項經費。根據農業科技下鄉各參與部門實際投入經費狀況,建議市政府每年列支相應的農業科技下鄉專項經費,以便這些參與部門每年用于農業科技下鄉。

送科技下鄉活動總結2

  20xx年春季,永新縣農業局按照《吉安市20xx年春季農業送科技下鄉活動實施方案》的工作要求,在市農業局科教科的指導下,結合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和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工作,積極開展農業送科技下鄉活動,將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送到農村、送給農民,切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打下堅實基礎。現將我縣春季農業送科技下鄉活動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匯報如下。

  一、組織領導

  按照省農業廳、市農業局統一部署,成立活動領導小組,局長任組長,局科教股牽頭,分解任務目標,落實活動項目,各單位一把手領導親自抓。及時制定送科技下鄉活動方案,農技干部深入農村田間地頭,指導群眾抓好春熟作物田間肥水管理,幫助和指導群眾開展春耕備耕生產。

  二、成立農業科技服務小分隊。

  全縣組織了糧食、經作、畜禽、農機、果業、農資、農產品質量安全、漁業、農村能源、農村政策宣講、雜交稻種子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生態農業生產、科技信息進農家等14個農業科技服務小分隊分赴各地開展春耕備耕科技服務下鄉活動。

  三、力抓行業科技下鄉

  全縣共開展高產創建、測土配方施肥推廣、農作物病蟲害標準化專業防治示范、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機插秧推廣、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水產健康養殖、生態家園富民行動、種業科企合作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科技指導、農技推廣體系服務能力提升、“12316”信息進農家等行業活動13項,參與各項行動的人數70余人,組織專家及農技人員136人,通過科技下鄉活動,農業公共服務水平提高,農業部門和農技人員整體形象得到提升。

  四、開展農業技術培訓

  全縣培訓基層農技人員120人,共開展農民培訓或舉辦講座35期,培訓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和創業人員(合作社和經紀人為主)152人,農業科技示范戶和種養大戶315人,普通農民8320人,發放技術資料14000冊、光盤800塊,贈送種子3.5萬元,贈送魚苗0.15萬元、農資1.5萬元,展示新型農機5臺套。通過科技培訓,在全縣范圍內掀起了“學科技、用科技,促雙增”的熱潮。

  五、狠抓典型帶動

  在市農村能源農業科技服務小分隊的指導下,重點開展春耕備耕農村沼氣技術指導科技服務活動,組織沼氣技術專家,下鄉開展生態家園富民行動,全力實施“335”農村沼氣技術指導,即:“3個活動地點”,把活動放在埠前鎮、懷忠鎮、高橋樓鎮等重點鄉鎮沼氣示范村;“3種活動確保”,活動期間發放資料、開展技術培訓、現場指導;“5大活動目標”,一是確保農戶學會沼氣池啟動及進出料技術,二是確保農戶學會沼氣池日常管理及故障排除技術,三是確保農戶學會沼氣池日常安全使用技術,四是指導農戶開展沼氣綜合利用,確保農戶學會春耕備耕期沼液浸種技術,五現場解決部分沼氣農戶在使用沼氣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確保農戶正常使用沼氣。通過送科技下鄉活動,切實解決農民在使用沼氣過程中的'實際困難,通過示范村的輻射效應,以點帶面,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沼氣的使用率和綜合利用效益。

  六、積極搞好農業信息發布。

  確保開通118熱線和政府信息網,利用鄉鎮綜合站服務窗口,推介發布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提供科技下鄉活動材料和照片。目前,向《井岡山日報》、江西農業信息網、吉安農業信息網等網站撰寫科技下鄉活動等新聞報道材料,刊載信息10余條,江西衛視播放春耕備耕科技下鄉采風報道1篇,在《江西省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簡報》上刊登稿件3篇。

送科技下鄉活動總結3

  “一個個秀麗的鄉村,一張張淳樸的笑容,一滴滴辛勞的汗水”,現在回想起送科技下鄉時的點點滴滴,歷歷在目,從中整理收獲頗多。湖南寧鄉,這個人杰地靈、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地方,記載著我們一路走過的身影,也記載了我們一路上的感動與自豪。

  秀麗鄉村的淳樸民風

  坐在前往目的地的大巴上,我不時地往窗外瞭望,一路上的風景是如此地美妙,到處都是高山圍繞,九轉十八彎。朦朧的朝霧還沒有散去,讓沿途這些山清水秀的鄉鎮更是夾雜著一絲柔和與神秘。車子幾經輾轉,帶著我們嘹亮的歌聲停在了下鄉的第一站——偉人故里花明樓。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和急促,一切都顯得那么的和諧。看著那漂浮的朵朵白云,聞著那清新的陣陣稻香,聽著那悅耳的聲聲鳥鳴,仿佛也在歡迎我們“送科技下鄉”隊伍的到來。

  在眾多熱心村民的帶領下,我們高舉著迎風招揚的隊旗,走在田間的小路上,一股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涌上我們的心頭。每到一個農戶家里,他們都會拿出自家收藏的花生或是酸棗片給我們吃,他們的淳樸與熱情都深深的打動著整理我們。有個老爺爺看到汗流浹背的.我們,更是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話語來鼓勵我們。而且從他口中我們聽出,他對我們當代大學生有著很大的信心與希望。

  依山伴水的養殖環境

  隨著我們拜訪的村子和養殖戶越來越多,漸漸的,我們對當地的養殖情況也越來越了解。他們養殖經驗大都很豐富,在養殖上也有一些土方法,對于防治一些基本的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這里依山伴水,養殖的自然環境很好。通常走訪一家養殖戶,別人給我們指路的時候都會說:要從這里左拐,那里右轉,還要過了哪個山溝等。而且,走完一家去另一家的時候,又要沿原路退回才能有去其他養殖場的路。雖然這樣交通并不便利,但確能夠有效的控制流行疾病的傳播。

  在東湖塘鎮一養殖場,我們遠遠的就看見高聳的樟樹,綠綠蔥蔥;細小的小河,清澈見底。如果不是看到一排排整齊的豬舍,還真不會相信生活在這么優美的環境下生活的會是那些小白豬。有時候我也暗暗尋思,對于那種難于防治的傳染病,像前年的高熱病,用這種天然屏障來防止疾病的傳播也不失為一種良策。

  引領航向的科學技術

  在養殖場的走訪中,我們刻意調查了這些年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功效。養殖戶的文化水平,養殖公文有約整理的品種結構,養殖保健技術及防疫措施等都有了很大的改進與提高。特別是今年年初在寧鄉舉辦的金豬運動會和養豬業發展高峰論壇,既提高了農戶養豬的信心,更讓大家注意到了科學技術在養殖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有的養殖戶還特意花專業技術人員來管理養殖場,在流沙河鎮我們就碰到了我校的一名師兄,多年前受聘來到了當地的養殖場。我們還了解到當地的畜牧局多次從外地引進了一些優良品種,也加大了對基層獸醫工作者的培訓。像這整理樣一些措施,在提高養殖業的經濟效益方面起到了顯著的作用。我們也相信,這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具有重要意義。

【送科技下鄉活動總結】相關文章:

科技下鄉活動總結06-20

送教下鄉活動總結10-31

送教下鄉個人培訓總結10-28

送教下鄉活動領導歡迎詞10-08

關于“名師送教下鄉活動”歡迎詞01-19

送教下鄉個人培訓總結集錦02-12

國培送教下鄉培訓總結必備10-23

下鄉宣傳活動總結01-03

送愛心活動總結12-31

送清涼活動總結03-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阳县| 宁化县| 紫阳县| 桐梓县| 永福县| 缙云县| 太白县| 正安县| 连城县| 顺昌县| 定边县| 门源| 嘉善县| 博乐市| 盐亭县| 清苑县| 海南省| 丹棱县| 霍林郭勒市| 墨玉县| 崇阳县| 保亭| 太仆寺旗| 平果县| 娄烦县| 民县| 盐山县| 丹江口市| 肇源县| 孟津县| 桦甸市| 曲靖市| 兴化市| 灵山县| 田阳县| 乌恰县| 兴海县| 安陆市| 柳河县| 柳河县| 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