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暑的由來與習俗(附小暑禁忌+消暑美食)
我國一共有二十四個節氣,小暑就屬于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那么你知道小暑的由來和習俗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1】小暑的由來介紹 |
【2】小暑的習俗 |
【3】小暑時期的禁忌 |
【4】小暑消暑美食 |
【5】小暑節氣的“暑事” |
小暑的由來介紹
由來
每年7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歷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但從《1971~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來看,除青海、甘肅、山西、內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區,7月的極端最高氣溫相對多數出現在大暑外,大多數省份的極端最高氣溫都出現在小暑期間。在全國32個省市直瞎市(臺灣)中,絕大多數地區,7月的平均氣溫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熱月,處在7月之中的小暑實際上很熱。
氣象變化
小暑時節北半球日照時間逐步縮短,但為何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仍然節節攀升呢?這是因為太陽直射點雖然在南移,但仍然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還是收大于支,所以這一段時間內氣溫還會繼續上升。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于30℃、日最高氣溫高于35℃。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于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小暑開始進入伏天,“入伏”后空氣濕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氣潮濕,海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三伏天”高溫、高濕”是中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北方地區“高溫、干燥”。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小暑節氣后,大地少有涼風,而且吹的風還會帶著熱浪。季風氣候是中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中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中國南方各地也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常伴隨著大風、暴雨。熱帶氣旋活動頻繁,登陸中國的熱帶氣旋開始增多。總之,小暑節氣的氣候特點是天氣炎熱,雷暴增多。
小暑后,華南、西南、青藏高原處于來自印度洋和中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面雷雨。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
小暑時節,中國北方地區尚未進入雨季。中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降雨落區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大氣環流系統的控制,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中國東部主雨帶一般由華南、江南一帶北抬至長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區;進入7月下旬,伴隨副高等環流系統的季節性北抬,西南季風也會向北推進,副高外圍的西南風將來自熱帶、副熱帶的暖濕氣流輸送到北方地區,其與中緯度的冷空氣在華北、東北一帶交匯,華北、東北才開始進入雨季。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又稱“七下八上” ,才是中國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雨季。
小暑的習俗
食新
在過去,中國南方民間有小暑“食新”的習俗,“食新”是將新打的米、麥等磨成粉,制成各種面餅、面條,鄰居鄉親分享來吃,表達對豐收的祈愿,同時這些新貨也要準備一份祭祀祖先,懇請保佑風調雨順。
曬書畫、衣服
小暑時節,民間還有曬書畫、衣服的習俗。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就是指五顏六色的各樣衣服。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多會不約而同選擇這一天“曬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吃芒果
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據傳說,當時有個虔誠的信徒曾將自己的芒果園獻給釋迦 牟尼,好讓他在樹蔭下休息。
喝羊湯
北方則會在小暑、大暑期間喝羊湯,第一可以滋補身體;第二“羊”與“陽”諧音,古人認為夏季陽氣喪失較多,這樣能夠增加陽氣。
喝消暑湯或粥
“熱在三伏”,小暑是進入伏天的開始,天氣熱的時候要多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于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吃小暑食品
舊時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吃餃子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吃雞蛋
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吃藕
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Vc鉀和膳食纖維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吃黃鱔
俗語:小暑黃鱔賽人參。黃鱔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個月的夏鱔魚最為滋補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而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根據冬病夏補的說法,小暑時節最宜吃的是黃鱔,黃鱔蛋白質含量較高,鐵的含量比鯉魚黃魚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黃鱔還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防治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對食積不消引起的腹瀉也有較好的作用。
小暑時期的禁忌
1、忌——不開窗通風
三伏天不少人怕熱,閉窗室內吹空調。
其實,潮濕悶熱、通風差的室內易引發中暑,而且使用空調不開窗換氣,空氣質量會變差,反而致病。
建議:每天開窗通風2次以上,每次15-30分鐘。
2、忌——只吃果蔬
三伏天身體出汗多、消耗大,易疲勞、沒胃口,不少人選擇吃點果蔬了事。吃不好,營養不夠,免疫力降低,就可能導致疾病。
天再熱,飲食搭配也不能少:
①果蔬不能少:多吃點富含鉀的蔬菜水果,如香蕉、香瓜、西紅柿、南瓜、豆類、土豆及芹菜等。
②來點湯開胃:菜湯、肉湯、魚湯、蛋湯等,餐前少量飲用還能增加食欲。
③蛋白質一定有:適當吃些瘦肉、魚、豆奶、雞蛋等。
④谷物不可少:出汗會丟失B族維生素,而谷類是B族維生素的良好來源。
一碗荷葉粥
夏季整體的飲食原則不能忽視“溫食以助陽氣”,小暑期間也不例外。
喝一碗溫熱的稀粥既能補充損耗的陰津,又能增進人體陽氣。在煮粥時加些荷葉,味道清香,更可醒脾開胃、養胃清腸。
3、忌——冷風對著吹
冷風對著吹,后背酸痛,寒氣入體!
建議:空調溫度26度,風扇不對著吹,或者搭個披肩。
4、忌——大口急喝水傷心臟
大口大量喝水,水分會快速稀釋血液,使血量增加,加重心臟負擔。對于冠心病患者尤為危險。
5、忌——冷飲不離手
小暑可喝好一杯養心茶:
夏季炎熱,人體排汗較多,如果不及時補水,則血容量會隨之減少,血液粘稠度增高,很可能形成血栓,夏季常喝茶即取其補水之意。
同時,茶水中還有豐富的維生素和鉀元素,有利于心血管健康。除了茶葉水,還可調配一些簡單的中藥茶,清熱解暑兼養心安神。
6、忌——直接沖冷水
出汗后直接冷水洗澡,會導致血壓升高,易心梗。
建議:汗歇了再洗澡,洗澡水溫最好和體溫相近。
7、忌——整天不出汗
養生要適應大自然的規律,該出汗的時就出汗,因為出汗既能排走體內毒素,又能調節體溫。
建議:傍晚出門走一走,微微出汗對身體好。
小暑運動
小暑前后,飽含雨水。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預示我們進入了全年最濕的季節,而濕氣,更是中醫病因中最難纏的.一個。今天就教給大家一個排濕、活氣血、消炎癥,還能養護男性前列腺的小動作。
蝴蝶式
1、我們在厚墊子上坐下,雙腳彎曲,腳心相對;
2、十指交叉抓握,托住我們前腳尖的位置。有些人柔韌性比較差托不住,可以在腳尖墊一條毛巾,我們抓住毛巾的兩頭,膝蓋向兩側打開;
3、脊背要挺直,兩個腿像蝴蝶翅膀一樣,上下有節奏地扇動。
8、忌——飲料代替水
夏天飲料是不能代替水的。因為此時人體的排汗量和水分蒸發量都大大增加,如果只喝飲料,不喝水,尿液中的代謝物質不能很好稀釋,晶體沉積,很容易會形成結石。而且長期攝入含糖飲料,容易變胖。
建議:每天喝夠1200ml以上水,飲料適度。
9、忌——中午不休息
10、忌——情緒激動
炎炎夏日,人難免會心浮氣躁,但激動情緒傷身體。比如生氣時,血壓會上升我們的臉會漲紅。血管以及心臟部位所承受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高出3倍以上。過分激動,對心臟也是有傷害的。
小暑消暑美食
荷葉粥
食材:
新鮮荷葉1張
梗米100克
冰糖適量
做法:
1、取梗米煮粥,待粥熟后加適量冰糖攪勻。
2、趁熱將荷葉撕碎覆蓋粥面上,待粥呈淡綠色取出荷葉即可。
功效:
清暑利濕,止血、降血壓、降血脂。
苦瓜粥
食材:
苦瓜1根
大米100克
冰糖80克
精鹽適量
做法:
1、大米洗凈,浸泡30分鐘。
2、鍋內注入足量清水,加入大米,開大火,沸騰后轉小火。
3、苦瓜洗凈,去瓤切成小塊。
4、鍋內粥開始變稠后加入苦瓜,冰糖和鹽,再煮20分鐘。
功效:
消暑降熱、清心明目、去煩解毒。
百合粥
食材:
圓糯米1杯
新鮮百合1個
冰糖112克
水8杯
做法:
1、圓糯米洗凈,加水8杯浸泡20分鐘,移到爐火上煮開,改小火煮10分鐘,再加入冰糖調味。
2、新鮮百合一瓣瓣剝下,削掉邊上褐色部分后洗凈,加入粥內同煮,待百合熟軟,即可盛出食用。
功效:
潤肺止咳、養心安神、滋陰清熱。
三豆湯
食材:
綠豆20克
赤小豆20克
黑豆20克
冰糖(或紅糖)適量
做法:
1、將三種豆入鍋,加足量的水,大火煮開后傳小火煮到豆酥開花。
2、加入冰糖(或紅糖)至糖溶解就可以了。
功效:
黑豆有補腎益精清熱之功。綠豆有清熱解毒消暑的作用。赤豆有清熱利尿消腫療效。三豆湯具有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的功效。但是脾胃功能特別差,易腹瀉的孩子不要經常喝。
薏米綠豆湯
食材:
薏米 100克
綠豆 100克
冰糖適量
1、薏仁洗凈,提前浸泡一晚(薏米比較硬所以要浸泡久一點);綠豆洗凈待用。
2、半鍋清水加入薏米燒開,放入綠豆沸騰后轉中小火煮30分鐘。
3、加入冰糖至溶解既可。
功效:
清熱解毒、止渴消暑。
酸梅湯
食材:
烏梅25克
甘草兩三片
陳皮三四片
山楂25克
冰糖適量
干桂花(或糖桂花)適量
1、把原料放入清水中冼凈;
2、在砂鍋或者不銹鋼鍋(忌用鐵鍋)中加入3升左右清水,再把洗好的.原料放入鍋中,先用大火燒開再改用小火煮30分鐘,往鍋中加入適量冰糖;
3、蓋上鍋蓋,待冰糖溶化后就可以盛入涼杯里;
4、最后再加入一小勺干桂花(或糖桂花)攪拌均勻。
功效:
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
小暑節氣的“暑事”
小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從7月7日或8日開始,到7月22日或23日結束。此時正值初伏前后。小暑,重在理解“暑”字。在新華字典中“暑”為熱,但這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熱,而是炎熱。小暑期間,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盛夏。
小暑
小暑是相對大暑而言,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后的第28天,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2009年7月14日,進入三伏中的頭伏。
從《1971~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來看,除青海、甘肅、山西、內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區,7月的極端最高氣溫相對多數出現在大暑外,大多數省份的極端最高氣溫都出現在小暑期間。在全國32個省市直瞎市(臺灣)中,絕大多數地區,7月的平均氣溫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熱月,處在7月之中的小暑實際上很熱。
避暑
夏日,并不是處處炎熱:滿眼的綠樹濃蔭,荷花婷婷玉立,茉莉花香沁人,給人們帶來一絲絲夏日的清涼;軟軟的沙灘、蔚藍的海水,徐徐的海風,是人們度假的`天堂;在山地風景區中,松林、云海、瀑布、山泉,輕輕的山風,宜人的溫度,是人們避暑的好去處。
在農村,人們習慣利用早晨做農活,夜晚在庭院里看電視;在城市,人們喜歡夜晚逛商場上影院、喝清涼飲料,乘有空調的汽車……。可見,避暑、消夏是人們的自然選擇。
防暑
夏日,防暑是人們永遠需要重復的話題。露天工作者和老人、嬰兒、病人是最需要注意防暑的。其實只要注意采取措施,暑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多喝茶水、綠豆湯,多食清淡食物,勤洗澡、勤換衣,保障充足的睡眠,外出采取防曬措施,活動不要過量,避開中午時段活動,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疲勞駕駛,注意收聽氣象部門發布的“高溫警報”、“中暑指數”、“紫外線指數”預報,等等。雖說老生常談,但仍需提醒。
暑假
小暑期間天氣雖然炎熱,但學生們卻盼望著它的到來。因為從這時起,暑假開始了。他們會按著自己的意愿,把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游泳是暑期的重要活動內容,背包出游也是大、中學生的最愛。學生們的歡聲笑語不時打破青山綠水間的寧靜,尤其是北方的海濱、山地的景區,往往是他們出游的首眩
需要提醒:游泳一定要到游泳區,不要選擇不安全的水域游泳;外出到山地景區旅游,一定要提前了解天氣,注意躲避大暴雨形成的山洪和泥石流災害。尤其是到川西、滇西北、桂西等多雨的風景區旅游,要特別注意安全。
【小暑的由來與習俗】相關文章:
小暑的由來07-07
小暑吃藕的由來07-19
芒種的由來與習俗06-04
小暑的習俗有哪些07-07
驚蟄的由來和習俗03-06
芒種的由來和習俗06-04
小滿的由來和習俗06-03
小年的由來習俗和禁忌01-16
寒食節的由來的習俗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