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生物《細胞的生活》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生物《細胞的生活》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生物《細胞的生活》教學反思1
一、成功做法。
1、在新課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展示由小長到,液泡由小變大的過程、細胞分裂一個變成兩個的過程、細胞逐漸衰老原生質死亡的過程,吸引學生的眼球。
2、探究細胞中物質組成環節,設置四個小實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親身體驗得出科學的結論。
3、對能量轉換的教學,通過搓手環節體會能量轉換過程,貼近學生生活,這是冬節常做的取暖動作,實際、實用、直觀。
二、教育機智。
1、在處理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知識點時,先是請同學演示一小勺高錳酸鉀溶于水的過程,再播放小動畫,引導學生分析分子擴散,實物與課件結合,形象直觀。
2、在能量轉換器的教學中,教師提問,如果把一些汽油倒入燒杯中,能不能見證汽油中的能量轉換成動能、熱能釋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物質進入生物體內的轉換必須依靠能量轉換器完成。
三、學生問題。
1、碘液遇到淀粉變藍是淀粉的特性,馬鈴薯片上面為什么會變黑呢?
2、花生種子燃燒,剩下的是無機鹽,那么燒掉的物質是什么呢?
3、水果中除了糖分和水分以外,還有什么成分呢?
四、不足之處。
展示小組探究成果,有的組不愿意展示,可能是在分組時分工不明確造成的,小組長沒有發揮作用。
五、學習心得。
1、設計問題要符合學生實際。在品鮮果猜成分的環節,有的班級品嘗的是桔子,就出現,學生不能按照教師的.意圖說出水分和糖分,之后改成品嘗的西瓜,就沒有出現不同答案的小組了。
2、實驗要反復推敲,滿足學生認知。把碘液滴加到馬鈴薯片上,呈現黑色是淀粉中的支鏈淀粉大量存在,而且不溶于水,改為把馬鈴薯切成絲,放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碘液,藍色清晰可見。
通過不斷反思,不斷磨課,才理解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意義,時刻把學生放在心里,教師的活動都是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把學生看做是和教師平等的主體對待。
七年級生物《細胞的生活》教學反思2
一、成功做法。
1、在新課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展示由小長到,液泡由小變大的過程、細胞分裂一個變成兩個的過程、細胞逐漸衰老原生質死亡的過程,吸引學生的眼球。
2、探究細胞中物質組成環節,設置四個小實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親身體驗得出科學的結論。
3、對能量轉換的教學,通過搓手環節體會能量轉換過程,貼近學生生活,這是冬節常做的取暖動作,實際、實用、直觀。
二、教育機智。
1、在處理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知識點時,先是請同學演示一小勺高錳酸鉀溶于水的過程,再播放小動畫,引導學生分析分子擴散,實物與課件結合,形象直觀。
2、在能量轉換器的教學中,教師提問,如果把一些汽油倒入燒杯中,能不能見證汽油中的能量轉換成動能、熱能釋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物質進入生物體內的轉換必須依靠能量轉換器完成。
三、學生問題。
1、碘液遇到淀粉變藍是淀粉的'特性,馬鈴薯片上面為什么會變黑呢?
2、花生種子燃燒,剩下的是無機鹽,那么燒掉的物質是什么呢?
3、水果中除了糖分和水分以外,還有什么成分呢?
四、不足之處。
展示小組探究成果,有的組不愿意展示,可能是在分組時分工不明確造成的,小組長沒有發揮作用。
五、學習心得。
1、設計問題要符合學生實際。在品鮮果猜成分的環節,有的班級品嘗的是桔子,就出現,學生不能按照教師的意圖說出水分和糖分,之后改成品嘗的西瓜,就沒有出現不同答案的小組了。
2、實驗要反復推敲,滿足學生認知。把碘液滴加到馬鈴薯片上,呈現黑色是淀粉中的支鏈淀粉大量存在,而且不溶于水,改為把馬鈴薯切成絲,放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碘液,藍色清晰可見。
通過不斷反思,不斷磨課,才理解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意義,時刻把學生放在心里,教師的活動都是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把學生看做是和教師平等的主體對待。
【七年級生物《細胞的生活》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03-29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04-09
《細胞的生活》教學反思07-29
《單細胞生物》教學反思通用05-04
《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教學反思03-21
高一上冊生物走進細胞教學反思11-25
高一上冊生物《走進細胞》教學反思04-18
七年級上生物細胞的生活知識點06-07
動物細胞的教學反思12-13
動物細胞教學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