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无码作爱视频,女厕厕露p撒尿八个少妇,精品人妻av区乱码,国产aⅴ爽av久久久久久

苗族的習俗有哪些

時間:2024-06-30 18:36:05 生活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苗族的習俗有哪些

  苗族是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那么你知道苗族有哪些習俗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苗族的習俗有哪些,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苗族的習俗有哪些

  苗族的習俗有哪些1

  苗族的習俗有哪些

  吃

  1、吃油茶。油茶是將油炸后的爆花米,摻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興,不喝,則視為瞧不起主人。有的`還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鰍(晰蜴,統稱四腳蛇)。將處理后的山泥鰍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壇子內,用來招待貴客。

  3、吃青菜。農歷過年喜歡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

  苗族的服飾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男,一般老人穿無領斜扣大襟衣,束腰帶,穿褲腳,打綁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開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產的“家機斑衣”,婦女服飾另具風格,上身穿無領鑲邊繡花衣,綴欄插花瓣與其間,下身著鑲邊、繡花或數紗寬腳褲。引人注目的女頭帕,一般有一丈多長,顏色是青、藍兩種,黑色相間襯花格子有的包絲帕。

  住

  1、吊腳樓,吊腳一般2-3屋,飛檐翹角,并有走廊圍白木質欄桿,欄桿雕有各種圖案。吊腳下層用來貯藏糧食,存放農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豬及廁所等。上層為人居住。

  2、火爐,形狀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圍用木板蓋好,四周用磚、石砌好,中間圍成正方形火塘,用來燒火做飯,周圍下層為空間,用以關雞、鴨。天冷時,主、客人都坐在火爐上,說笑、談論家事和休息。火爐上吊有一個不同形狀的木架,將種子、茶葉簍、草鞋等掛在上面。

  苗族的習俗有哪些2

  二十五(臘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掃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種種有,三十夜慢慢撤

  這個順口溜反映了苗族的過年習俗的一些準備過程,同時,它還傳遞著兩個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掃屋、打耙耙”,這三件事,是苗族的過年習俗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二是苗族歷史上很貧困,做了一年的準備,只有在三十夜這天才好好消費、享受。當然,這是以前的生活場景,現在生活改變了,幾乎天天都是過年了,也不要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耙耙。苗族同胞過年,沒有統一的日期,一般是在農歷十月的“卯”(兔)日。有時幾個村寨聯合過,有時排好次序輪過,往往要持續一個多月。節前,家家準備酒、肉、魚和其它食品,人人都要準備新衣服。

  苗族的過年,各種活動極為豐富。主要活動有斗牛、賽馬、跳蘆笙、游方等。第一天就把牛喂飽,裝飾好,牽到斗牛場。各村寨都有傳統的斗牛場,四周的山坡是天然看臺。斗牛時,滿懷興趣觀看的人常常有五六千。

  苗族的過年習俗:

  一、過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紀,各地方的苗年時間很不一致,多數地區是“歲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歲首即每年的開頭,也就是指過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臘月。近年以來,絕大多數苗族過年以改在正月過年,過春節,但苗族的過年習俗習慣仍然保持不變。過年是最大的節日,要準備豐富的食品,如殺年豬,熏臘肉,打糍粑,炒炒米,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的冬天 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間,要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漢譯為“踩花山”,“跳場”,“跳年”,“跳月”,“吃排家飯”等。苗族的過年習俗娛樂活動稱“趕年場”,主要內容有打秋千、百獅會、玩龍燈、唱花燈等。

  二、百獅會

  苗族的過年習俗最有趣的民間活動莫過于百獅會了,周鄰四鄉苗胞舞著近百匹或數十匹獅子云集傳統的村寨或集鎮,敲鑼打鼓,放地銃、打火槍,簡直要把天地翻過來。百獅會的名堂蠻多,有迎獅,有盤獅,考獅,搶獅,獅子登高等內容,土里土氣,苗味十足,藏著厚實的文化底蘊。苗族喜愛舞獅跟遠古的傳說和圖拜相關聯,相傳洪荒時代,妖魔橫行,為害苗山。一群從森林奔出的金獅趕走了吞食牛羊、莊稼的惡魔,使苗家重享太平。后來,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條毒計,譴魔女用五彩繡球把群獅誘入波濤洶涌的東海。勇敢的苗家后生亞果為救鄉親們出苦海,不畏千辛萬苦,翻山涉水,終撈起了飄浮在海浪上的繡球,把吉祥的獅群重新引回苗山,蕩平了作惡的妖魔鬼怪。苗民們歡天喜地、敲鑼打鼓涌到寨頭迎接吉祥的金獅們,從此,苗鄉就有了“百獅會”。

  三、放鞭炮搶年

  搶年是苗族的過年習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時間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點(即第二年初一的`0點)交接之時,放鞭炮搶年!搶年是很有講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舊年;放遲了不行,放遲了等于別人已把年搶去了。所以一定要很準時地等到12點那個時候一起放。放鞭炮搶年的習俗在城鄉很普遍。

  四、吃排家飯

  苗族的過年習俗最有趣的還有“吃排家飯”。苗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千百年來,苗族人民都遵守這樣一條規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來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數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戶都必須輪流請之,盡自家所有,熱情地招待來賓。被請的客人,絕不能借故推辭,否則就會被人認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請,也不必帶什幺禮品,直到每家每戶都吃到了,方能告別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這種待客方式叫作“農列壤”,直譯為漢語叫“吃排家飯”。誰個村寨的戶數多、留客吃“排家飯”的時間長,誰個村寨的聲譽就高。不但說話有人聽,做事多人幫,就是小伙子找對象也比別村容易得多。凡讀過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的人,無不深深地被其中這樣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見魚人,便邀之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由于這種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漁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數日”而后才“辭去”。欲遂當年漁人愿,苗山就是桃花源!

  苗族的習俗有哪些3

  苗族在我國分布地區很廣,他們的年節,稱“冷釀廖”。沒有統一的日期,一般在秋叫后。按當地的傳統習俗,選擇在農歷九月、十月或十一月份。

  貴州省的苗族,在節日期間有舞獅子的活動。在鑼鼓聲中,一個手拿繡球的.武士引出了一頭紋彩斑斕的“雄獅”,后過跟著一個笑咪咪的“大頭佛”。“大頭佛”一步一搖,滑稽可笑。苗族舞獅子最精彩的又要數爬桌子表演:聲地中央直疊起十二張高飯桌,總高度在十米以上。

  獅子在武士的逗引下,從下面的一張桌子鉆過去,再翻上一張張桌子......一直爬到最高點,武士一個斤頭翻落到地,獅子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踩著翻黑心放在最上面那張桌子的四條腳,表演轉身,繞圈、前伸、后顧、站立、朝拜等動作,最后還要從最高處輕盈地跳下來。

  苗族的習俗有哪些4

  苗族龍船節在每年農歷的5月24日至5月27日,是少數民族苗族的傳統節日,龍船節在苗語中叫做"咋甕",是劃龍船的意思。

  龍船介紹

  龍,是苗族人民心目中吉祥和力量的象征。苗族的龍船很別致,一般是一株大杉樹或大梧桐挖成。分母船和兩側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后共六艙,中四艙裝載著龍船節期間親友饋贈的豬、羊、鵝和競渡水手食品,兩側子船則為水手劃槳之地。苗族劃龍船是站立著劃槳的,不同于漢族的坐著劃槳。船身長20米左右,船頭翹起水面很高,安裝上一個大龍頭。龍頭是由水柳木雕刻而成,雕刻十分精美,上面涂著金、銀、紅、綠、白各色,猶如鱗片熠熠耀眼,一對龍眼炯炯有神,彎彎的比角,昂首向天,可謂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宛似牛角的龍角上,通常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吉祥語。

  平時,龍船放在專放船體用的"龍船硼"內,有的"龍船棚"還寫滿楹聯,如:"龍船千古事,忠孝一生興,典祀千年重,綿延百事傳,江山千古意,時序百年興' 等等。橫批則多為"民眾團聚"、"萬寶來朝"。兩個角尖之間拉一根細繩子,掛上小紅旗。角后有四根一米多長的野雞毛立著,顯得很威風凜凜。船尾也翹出水面,插著芳草,名曰"鳳尾"。

  苗族的劃龍舟

  劃龍舟由鼓頭、鑼手和手手組成。鼓頭是龍舟上的指揮,是全寨推選出來最有威望的人。一個十來風的孩子擔任打鑼手,水手共三十八名,由寨子里剽悍青年擔任。比賽中水手每人手持一支一手掌寬,約一米五長的扁擔形木槳。身披蓑衣,頭載斗笠,以示祈雨。

  劃龍舟比賽場面十分激烈,是一項賽體力、比技術、比智慧、練勇敢、保團結的'體育活動,是苗族民間體育活動中較為引人矚目的一類,同時也深得各族人民的表睞。龍船節展示了早期苗族人民持樸的信仰,同時,追敘了苗族人民早期文明傳統文化發展的歷程。再現了當時苗族人民的智慧與力量的勇敢意識和團結歷進的精神。

  龍船節與端午節

  與苗族的龍船節類似的是漢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時間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節日里同樣也會舉行聲勢浩大的劃龍舟比賽,也就是龍舟競渡。

  苗族的習俗有哪些5

  湘西苗族姑娘初次外出結交男朋友苗語稱“講鏈講規”或“溜比溜茍”,直接翻譯就是“放鷹放鷂”和“采果摘籽”。小伙子結交姑娘叫“幫鏈幫規”或“溜背溜喜”,直接翻譯就是“打鷹打鷂”和“攀花摘卉”。

  湘西苗族青年幽會也有暗號和密碼,這就是“草標”。雙方只要看到草標,就知道各自的行蹤。初相會時,女方如先到達約會地點,必先在約會地點的路口留下一個草標。這個草標的含義只有赴約會的情人知道,有如密碼一般的神奇功力。不過,也有一般人都能看懂的草標。一把草上結個疙瘩,疙瘩結在草尖上,草根朝幽會的方向,則暗示一方先到,示意對方快來。后者看到這個草標,必須留下一個草標,疙瘩結在草的中部。這后面一個草標暗示過路者,山中有情人幽會,請走大路。行人見了這樣的草標,一般都會避開,以免撞見別人的幽會。

  居住在云南南部的苗族,青年男女中有一種打毽活動,十分有趣。毽子就是中國民間都用來踢的那種,打毽的板和乒乓球拍差不多。男女青年在打毽活動中,輸的一方要讓贏的一方“揉耳朵”,不許反抗,但可以跑。如果輸贏雙方的男女沒有情意,純屬比賽,那贏者會使勁揉對方的耳朵,直到對方耳朵發燙為止。如果對打的男女相互有愛慕之意,輸者會主動讓贏者揉耳朵,而贏者是不會使勁揉的,而是紅著臉輕輕摸一下對方的耳朵。也有一輸就跑,贏者假裝追趕,兩人一直跑到無人的場所,傾訴衷腸。

  在傳統的踩花山節期間,云南金平苗族青年到了花山場上,好心的主人早已為青年們準備好了幾套“土電話”,它是用竹筒蒙上油紙、將線從中穿過而成的。男女在“土電話”上,用對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情,詢問對方的情況。唱到興起,小伙子會將“話筒”交給一邊的伙伴應付,自己跑去偷看姑娘的模樣。如果相互不中意,對歌到此為止。如果雙方都滿意,繼續對唱,約定下一次見面的地點。

  廣西融水一帶的苗族青年,盛行“種花生”這個交往活動。走寨時,小伙子們向姑娘發出邀請,確定時間地點之后,姑娘們就會按照時間來到小伙子的村寨,他們帶著農具和肥料,上山種花生,期間男女青年談笑風聲,邊勞動邊對唱山歌,互相接觸試探。花生種子播下后,等苗長高時,雙方又要組織一次施肥除草活動,其實是為了創造一次見面機會,這時大家開始物色對象談戀愛。第三次是秋收花生時,大家相邀收花生并聚餐,相好的在一起講悄悄話,還沒有對象的趕緊抓住這最后一次機會。

  苗族的婚姻一般分包辦婚姻和自由婚姻兩種。包辦婚姻為父母媒妁說合,媒人往往是由與對方認識或是對方親戚的人擔任。待女方探明男方的情況,征求女兒的意見后,由媒人再來時說明是否同意。若女方同意,則議定“禮金”,訂婚日期;男方則準備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備酒肉招待,稱為“吃新酒”。男家客人離去時,女方送雞、糯米飯及送給來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帶。

  婚期大多是由男家擇定后委媒人于事前幾個月通知女家。婚期臨近,女方全村或全姓的姑娘們,大家共同聚餐,以示送別新娘,稱為“朋友飯”。出嫁當天,女家需派出三種送親人:一是新娘的朋友,為13—16歲的未婚姑娘,需盛裝同新娘前往;二是新娘的親兄弟和家族中的中、青年男子9—15人,與新娘同去同返;三是有3—4個15歲左右的男子,護送新娘到男方村寨附近。新娘到婆家短住幾天就轉回娘家,直到來年二月才到夫家,反復兩三年后,才舉行“煮飯”儀式。從今以后,她就不能再接觸娘家的鍋灶了,再也不能住到娘家了。

  苗族的自由戀愛十分普遍,在自由戀愛過程中,雙方相親相愛,定下婚約,到了結婚這一天,卻由父母來決定。

  在苗族婚禮中還有高唱酒歌的習俗。婚事喜慶里,苗家的`酒歌往往要成套地唱。苗族在婚事禮儀中所唱的酒歌,唱完一套需用八九小時,有時是通宵達旦地唱。在婚禮中,男女雙方都得選派唱酒歌的歌手,選上的歌手稱歌郎。每套酒歌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為攔路歌(也稱攔門歌),當男方歌郎來到女方山寨時,女方聚眾歌郎在山寨的路口迎唱的歌,即叫攔路歌。男方要巧妙地和女方的歌郎對歌,—一解答了對方請問的內容,才被放行進山寨。第二部分叫“十切”,即男女雙方歌郎各唱十段歌,內容反映出雙方所在村寨的風土人情。第三部分叫“公爺進地”,主要唱出男女雙方祖先的淵源所在和遷陡歷程。第四部分叫“結親路”,唱出男女雙方古老婚姻禮儀的形成及其形態。第五部分叫“三代根基”,即男女雙方歌郎敘唱新婚夫婦父輩、祖父輩、曾祖父輩三代的基本情況,以加深兩個姻親家族的相互了解。第六部分叫“鳳親”,歌郎用歌聲介紹男女雙方結婚前的戀愛經歷,比如他們是如何相識的,類似代新郎匯報戀愛經過。第七部分叫“過定”,代表男女雙方長輩對新婚夫婦唱出期望和祝福。第八部分叫“謝主家”,由男方歌郎代表男方向女方親家致謝。第九部分叫“龍船歌”,是整套酒歌的高潮,雙方歌郎要用對唱的形式比輸贏,并邊對唱邊由雙方歌郎扯臘鴨,唱贏者即得臘鴨。

  酒歌唱畢雙方酒郎退出歌堂,新婚夫婦入洞房成親。

  苗族的習俗有哪些6

  “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

  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

  每逢節假日,特別是三月初三,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尋求自己的意中人。隨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魚叉到河溪里抓魚,姑娘們在溪邊烤筒飯和煮魚,直到太陽落山才散去。如果小伙子相中心愛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簫、樹葉吹著婉轉動聽的曲調,來到姑娘的"隆閨"(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開門歌。如果姑娘不唱閉門歌,便會開門走出來,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點燃篝火對歌跳舞,互表愛慕之情。這時,姑娘聽了小伙子的求愛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輕,而且很有禮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絕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則表示姑娘對他十分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愛。

  "咬手"定情后,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子、耳環、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為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苗族的習俗有哪些7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湘西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她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愛上了月亮。最后,她還經歷了太陽制造的.種種磨難,終于和月亮幸福地結合一起。

  苗族父老為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著月亮的光輝,跳起苗家歌舞,并把這一風俗稱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白頭之好。

  在威寧彝族回族自治縣的苗族男女青年中,流傳著一種傳統的戀愛方式——踩月亮。這里的踩月亮與黔東南的“游方”大同小異。

  踩月亮就是每當清風明月時,小伙子們拿著蘆笙或木葉便走出家門,三三兩兩地來到山坡或高地上,趁著皎潔的月光,吹起動聽的蘆笙、木葉。優美動聽的樂曲呼喚著寨內的姑娘出來賞月,頗有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味道。小伙子的蘆笙或木葉吹 過三遍之后,仍不見姑娘的面,就說明姑娘已有對象或不喜歡這位小伙子,小伙子也不必再吹,若在吹則被認為不禮貌。

  樂曲如呼喚來的姑娘,二人可通過對歌交談。次數多了,就產生了感情。感情通過對歌來訴說,愛慕之情通過歌來傾吐。等到二人情意相通時,也就是有了感情基礎,可互贈禮物表示定情。一般地說,小伙子送給姑娘的禮物是木梳、口弦或銀器之類,姑娘回贈的是自己親手織繡的花布帶等。

  這種戀愛方式是在月光下進行的哦,故叫踩月亮。

  苗族的習俗有哪些8

  1、走寨串門

  每年苗族端午節,其他村寨的親朋好友都要到先過端午節的苗族村寨走寨串門吃粽粑、喝米酒,共同祭祀屈原。不論來多少客人,主人家都會陪坐到天亮。

  第二天客人要回家時,主人家還要給每個客人送上一掛粽粑并親自送出寨門口。此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2、吃“五黃”

  苗家過端午節要吃端午飯。端午飯要吃“五黃”:黃鱔、黃瓜、黃魚、黃泥蛋和雄黃酒。因此,端午飯必備的主菜有:一大盆黃鱔湯,一碗咸鴨蛋,一碗紅燒黃魚,一碗苗家腌黃瓜,一碗雄黃酒。當然,粽子是餐桌上的必備品。

  開席前,長輩先從酒碗里倒雄黃酒出來,然后挨著給每個小孩的臉上、額上、脖子涂抹。開席時,由最年長者端起雄黃酒喝第一口,然后再往下傳,餐桌上的男女老少都必須喝上一口。

  3、粽粑節

  苗族稱端午節為粽粑節。苗家的粽子很有特色,餡也很豐富,豆沙粽、鮮肉粽、臘肉粽、綠豆粽、赤豆粽等等。最令人稱道的是苗家“五色粽”,他們用五種植物的葉液將粽餡染成紅、黃、藍、黑、白五種顏色,然后用芭蕉葉包裹成圓柱形煮熟。

  一般都是在端午節前5-10天就把粽子裹好了、煮熟了。以前苗家還要把煮好的粽子掛在堂屋里,一是敬祖先,二是表示生活美滿。

  4、雙人咬粽子

  苗家的粽文化很豐富,端午節前后還要圍繞粽子開展系列活動,其中最有趣味的是“雙人咬粽子”。

  在歡快的木鼓聲中,姑娘小伙兩人一組,比賽分為綁腿走路、包粽子、雙人板鞋競走、咬粽子、一人離地返回等步驟,最先返回出發點的一組為勝。

  5、搶鴨子比賽

  搶鴨子比賽也是苗家村寨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節目。它源于紀念古代苗族英雄殺死惡龍為民除害的傳說,沿襲至今,并以鴨為吉祥物,在龍舟賽上將一大群活鴨子同時放人賽龍舟的水面上,任由人們去搶捉,誰逮著歸誰,搶到鴨子視為大吉。

  比賽規則是,先把鴨子放入河中,比賽口令一發出,等在河邊的男女便開始搶抓鴨子。鴨子被人趕著在河里亂竄,搶鴨人沿著河邊追趕,誰搶抓到,鴨子便歸誰。

  6、龍舟節

  每年端午節起至農歷五月尾是貴州苗族龍舟節。云貴一帶,在氣候上雨旱季十分分明,在旱季里,雨水尤為珍貴。因此,苗人劃龍舟多與天氣和農事活動密切相關,祈福和慶祝性質較強,龍舟比賽通常都會有驅旱求雨、慶祝插秧成功、預祝五谷豐登等實際意義。

  貴州苗族所劃的龍舟形狀也江浙大異其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母子船”,每艘龍舟以一條完整杉木或大梧桐挖空成槽形,一大二小的龍舟并排成一組,大者為母船,小者為子船,三舟競技,很是有趣。

【苗族的習俗有哪些】相關文章:

立夏的習俗有哪些05-07

小暑的習俗有哪些07-07

訂婚習俗有哪些10-31

小年的習俗有哪些02-02

廣東結婚習俗有哪些03-12

蘇州喪葬習俗有哪些04-15

棗莊喪葬習俗有哪些01-06

小滿時節的習俗有哪些05-21

谷雨節氣的習俗有哪些04-2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前郭尔| 鱼台县| 兴隆县| 石台县| 石河子市| 晋城| 金塔县| 正宁县| 麻城市| 托克逊县| 济源市| 来安县| 新闻| 巴林左旗| 双江| 台前县| 巨鹿县| 来安县| 诸暨市| 西充县| 交城县| 牡丹江市| 乐至县| 通城县| 怀安县| 疏附县| 寿光市| 淳化县| 上犹县| 鱼台县| 白玉县| 平原县| 赣州市| 阿拉善盟| 睢宁县| 盱眙县| 伊川县| 如皋市| 磴口县| 金塔县| 云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