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乒乓球的競賽規則內容
乒乓球,中國國球,是一種世界流行的球類體育項目,包括進攻、對抗和防守。那么,乒乓球的競賽規則內容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乒乓球的競賽規則內容,歡迎閱讀!
1 球臺
1.1球臺的上層表面叫做比賽臺面,應為與水平面平行的長方形,長2.74米,寬1.525米,離地面高76厘米。
1.2比賽臺面不包括與球臺臺面垂直的側面。
1.3比賽臺面可用任何材料制成,應具有一致的彈性,即當標準球從離臺面30厘米高處落至臺面時,彈起高度應約為23厘米。
1.4比賽臺面應呈均勻的暗色,無光澤,沿每個2.74米的比賽臺面邊緣各有一條2厘米寬的白色邊線,沿每個1.525米的比賽臺面邊緣各有一條2厘米寬的白色端線。
1.5比賽臺面由一個與端線平行的垂直的球網劃分為兩個相等的臺區,各臺區的整個面積應是一個整體。
1.6雙打時,各臺區應由一條3毫米寬的白色中線,劃分為兩個相等的“半區”。中線與邊線平行,并應視為右半區的一部分。
2 球網裝置
2.1球網裝置包括球網、懸網繩、網柱及將它們固定在球臺上的夾鉗部分。
2.2球網應懸掛在一根繩子上,繩子兩端系在高15.25厘米的直立網柱上,網柱外緣離開邊線外緣的距離為15.25厘米。
2.3整個球網的頂端距離比賽臺面15.25厘米.
2.4整個球網的底邊應盡量貼近比賽臺面,其兩端應盡量貼近網柱。
3 球
3.1球應為圓球體,直徑為40毫米。
3.2球重2.7克。
3.3球應用賽璐珞或類似的材料制成,呈白色或橙色,且無光澤。
4 球拍
4.1球拍的大小,形狀和重量不限。但底板應平整、堅硬。
4.2底板厚度至少應有85%的天然木料。加強底板的粘合層可用諸如碳纖維,玻璃纖維或壓縮紙等纖維材料,每層粘合層不超過底板總厚度的7.5%或0.35毫米。
4.3用來擊球的拍面應用一層顆粒向外的普通顆粒膠覆蓋,連同粘合劑,厚度不超過2毫米;或用顆粒向內或向外的海綿膠覆蓋,連同粘合劑,厚度不超過4毫米。
4.3.1”普通顆粒膠”是一層無泡沫的天然橡膠或合成橡膠,其顆粒必須以每平方厘米不少于10顆、不多于50顆的平均密度分布整個表面。
4.3.2"海綿膠"即在一層泡沫橡膠上覆蓋一層普通顆粒膠,普通顆粒膠的厚度不超過2毫米。
4.4覆蓋物應覆蓋整個拍面,但不得超過其邊緣。靠近拍柄部分以及手指執握部分可不予以覆蓋,也可用任何材料覆蓋。
4.5底板、底板中的任何夾層以及用來擊球一面的任何覆蓋物及粘合層均應為厚度均勻的一個整體。
4.6球拍兩面不論是否有覆蓋物,必須無光澤,且一面為鮮紅色,另一面為黑色。
4.7由于意外的損壞、磨損或褪色,造成拍面的整體性和顏色上的一致性出現輕微的差異。只要未明顯改變拍面的性能,均可允許使用。
4.8比賽開始時及比賽過程中運動員需要更換球拍時,必須向對方和裁判員展示他將要使用的球拍,并允許他們檢查。
5 定義
5.1“回合”:球處于比賽狀態的一段時間。
5.2“球處比賽狀態”,從有意識發球前,球靜止在不執拍手掌中的最后瞬間,到該回合被判得分或重發球。
5.3“重發球”:不予判分的回合。
5.4“一分”:判分的回合。
5.5“執拍手”:正握著球拍的手。
5.6“不執拍手”:未握著球拍的手。
5.7“擊球”:用握在手中的球拍或執拍手手腕以下部分觸球。
5.8 "阻擋”:自對方最后一次擊球觸及本方臺區后,如果在臺面上方或正向比賽臺面方向運動的球,在沒有觸及本方臺區、也未越過端線之前,即觸及本方運動員或其穿戴的任何物品。
5.9“發球員":在一個回合中,首先擊球的運動員。
5.10“接發球員:在一個回合中,第二個擊球的運動員。
5.11"裁判員:被指定管理一場比賽的人。
5.12“副裁判員":被指定在某些方面協助裁判員工作的人。
5.13“穿或戴”的物品:指運動員在一個回合開始時穿或戴的任何物品,但不包括比賽用球。
5.14“越過或繞過球網裝置”:除從球網和比賽臺面之間通過以及從球網和網架之間通過的情況外,球均應視做已“越過或繞過”球網裝置。
5.15球臺的“端線”:包括球臺端線以及端線兩端的無限延長線
6 合法發球
6.1發球時,球應放在不執拍手的手掌上,手掌張開和伸平。球應是靜止的,在發球方的端線之后,比賽臺面的水平面之上。
6.2發球員須用手把球幾乎垂直地向上拋起,不得使球旋轉,并使球在離開不執拍手的手掌之后上升不少于16厘米,球下降到被擊出前不能碰到任何物體。
6.3當球從拋起的最高點下降時,發球員方可擊球,使球首先觸及本方臺區,然后越過或繞過球網裝置,再觸及接發球員的臺區。在雙打中,球應先后觸及發球員和接發球員的右半區。
6.4從拋球前球靜止的最后一瞬間到擊球時,球和球拍應在比賽臺面的水平面之上。
6.5擊球時,球應在發球方的端線之后,但不能超過發球員身體(手臂、頭或腿除外)離端線最遠的部分。
6.6運動員發球時,應讓裁判員或副裁判員看清他是否按照合法發球的規定發球。
6.6.1如果裁判員懷疑發球員某個發球動作的正確性,并且他或者副裁判員都不能確信該發球動作不合法,一場比賽中此現象第一次出現時,裁判員可以警告發球員而不予判分。
6.6.2在同一場比賽中,如果發球員或其雙打同伴發球動作的正確性再次受到懷疑時,不管是否出于同樣的原因,均判接發球方得一分。
6.6.3無論是否第一次或任何時候,只要發球員明顯沒有按照合法發球的規定發球,他將被判失一分,無需警告。
6.7運動員因身體傷病而不能嚴格遵守合法發球的某些規定時,可由裁判員作出免予執行的決定,但須在賽前向裁判員說明。
7合法還擊
7.1對方發球或還擊后,本方運動員必須擊球,使球直接越過或繞過球網裝置,或觸及球網裝置后,再觸及對方臺區。
8比賽次序
8.1在單打中,首先由發球員合法發球,再由接發球員合法還擊,然后兩者交替合法還擊。
8.2在雙打中,首先由發球員合法發球,再由接發球員合法還擊,然后由發球員的同伴合法還擊,再由接發球員的同伴合法還擊,此后,運動員按此次序輪流合法還擊。
9重發球
9.1回合出現下列情況應判重發球:
9.1.1如果發球員發出的球,在越過或繞過球網裝置時,觸及球網裝置,此后成為合法發球或被接發球員或其同伴阻擋。
9.1.2如果接發球員或接發球方未準備好時,球己發出,而且接發球員或接發球方沒有企圖擊球。
9.1.3由于發生了運動員無法控制的干擾,而使運動員未能合法發球、合法還擊或遵守規則。
9.1.4裁判員或副裁判員暫停比賽。
9.2可以在下列情況下暫停比賽:
9.2.1由于要糾正發球、接發球次序或方位錯誤;
9.2.2由于要實行輪換發球法;
9.2.3由于警告或處罰運動員;
9.2.4由于比賽環境受到干擾,以致該回合結果有可能受到影響。
10 一分
1O.1除被判重發球的回合,下列情況運動員得一分:
10.1.1對方運動員未能合法發球;
1O.1.2對方運動員未能合法還擊;
1O.1.3運動員在發球或還擊后,對方運動員在擊球前,球觸及了除球網裝置以外的任何東西;
10.1.4對方擊球后,該球沒有觸及本方臺區而越過本方端線;
10.1.5對方阻擋;
10.1.6對方連擊;
10.1.7對方用不符合1.4.3、1.4.4和1.4.5條款的拍面擊球;
10.1.8對方運動員或他穿戴的任何東兩使球臺移動;
10.1.9對方運動員或他穿戴的任何東西觸及球網裝置;
10.1.10對方運動員不執拍手觸及比賽臺面;
10.1.11雙打時,對方運動員擊球次序錯誤;
10.1.12執行輪換發球法時,出現1.15.2條款情況。
11 一局比賽
11.1在一局比賽中,先得11分的一方為勝方。10平后,先多得2分的一方為勝方。
12 一場比賽
12.1一場比賽由單數局組成。
12.2一場比賽應連續進行,除非是經許可的間歇。
13 發球、按發球和方位的選擇
13.1選擇發球、接發球和這一方、那一方的權力應由抽簽來決定。中簽者可以選擇先發球或先接發球,或選擇先在某一方。
13.2當一方運動員選擇了先發球或先接發球,或選擇先在某一方位后,另一方運動員必須有另一個選擇。
13.3在獲得每兩分之后,接發球方即成為發球方,依此類推,直至該局比賽結束,或者直至雙方比分都達到10分或實行輪換發球法,這時,發球和接發次序仍然不變,但每人只輪發一分球。
13.4在雙打的第一局比賽中,先發球方確定第一發球員,再由先接發球方確定第一接發球員。在以后的各局比賽中,第一發球員確定后,第一接發球員應是前一局發球給他的運動員。
13.5在雙打中,每次換發球時,前面的接發球員應成為發球員,前面的發球員的同伴應成為接發球員。
13.6一局中首先發球的一方,在該場下一局應首先接發球。在雙打決勝局中,當一方先得5分時,接發球方應交換接發球次序。
13.7一局中,在某一方位比賽的一方,在該場下一局應換到另一方位。在決勝局中,一方先得5分時,雙方應交換方位。
14 發球、接發球次序和方位的錯誤
14.1裁判員一旦發現發球、接發球次序錯誤,應立即暫停比賽,并按該場比賽開始時確立的次序,按場上比分由應該發球或接發球的運動員發球或接發球;在雙打中,則按發現錯誤時那一局中首先有發球權的一方所確立的次序進行糾正,繼續比賽。
14.2裁判員一旦發現運動員應交換方位而未交換時,應立即暫停比賽,并按該場比賽開始時確立的次序,按場上比分運動員應站的正確方位進行糾正,再繼續比賽。
14.3在任何情況下,發現錯誤之前的所有得分均有效。
15 輪換發球法
15.1如果一局比賽進行到10分鐘仍未結束(雙方都己獲得至少9分時除外),或者在此之前任何時間應雙方運動員要求,應實行輪換發球法。
15.1.1當時限到時,球仍處于比賽狀態,裁判員應立即暫停比賽。由被暫停回合的發球員發球,繼續比賽。
15.1.2當時限到時,球未處于比賽狀態,應由前一回合的接發球員發球,繼續比賽。
15.2此后,每個運動員都輪發一分球,直至該局結束。如果接發球方進行了13次合法還擊,則判發球方失一分。
15.3輪換發球法一經實行,或一局比賽進行了10分鐘,該場比賽的剩余的各局必須實行輪換發球法。
乒乓球發球規則常識
(1)發球時,球應放在不執拍的手掌上,手掌張開和伸平。球應是靜止的,在發球方的端線之后和比賽合面的水平面之上;
(2)發球員須用手把球幾乎垂直地向上拋起,不得使球旋轉,并使球在離開不執拍手的手掌之后上升不少于16厘米;
(3)當球從拋起的最高點下降時,發球員方可擊球,使球首先觸及本方臺區,然后越過或繞過球網裝置,再觸及接發球員的臺區。在雙打中,球應先后觸及發球員和接發球員的右半區;
(4)從拋球前球靜止的最后一瞬間到擊球時,球和球拍應在比賽臺面的水平面之上;
(5)擊球時,球應在發球方的端線之后,但不能超過發球員身體(手臂、頭或腿除外)離端線最遠的部分;
(6)運動員發球時,有責任讓裁判員或副裁判員看清他是否按照合法發球的規定發球;
(7)如果裁判員懷疑發球員某個發球動作的正確性,并且他或者副裁判員都不能確信該發球動作不合法,一場比賽中此現象第一次出現時,裁判員可以警告發球員而不予判分;
(8)在同一場比賽中,如果運動員發球動作的正確性再次受到懷疑,不管是否出于同樣的原因,不再警告而判失一分;
(9)無論是否第一次或任何時候,只要發球員明顯沒有按照合法發球的規定發球,他將被判失一分,無需警告;
(10)運動員因身體傷病而不能嚴格遵守合法發球的某些規定時,可由裁判員做出決定免予執行,但須在賽前向裁判員說明。
乒乓球比賽發球八大注意事項
⒈ 注意發球動作要符合規則:
發球動作只有兩部分組成,⑴一只手的上拋動作:上拋高度大于等于16cm,上拋動作要在球臺端線外、高于臺面且需垂直上拋;⑵另一只手的揮拍動作:若按照新規則,要高于臺面,并且要使兩側居中的裁判和對方運動員的視線,能看清動作。
⒉ 注意發球的針對性:
知已知彼,百戰百勝。發球前,應盡可能地了解對方的基本情況和特點:基本情況主要有 ⑴是直拍還是橫拍;⑵是左手還是右手;⑶ 是亞洲選手還是歐美選手;⑷是生膠還是半長膠;⑸是反膠還是正膠;⑹是近臺快攻打法還是削攻打法;⑦是初次見面還是熟手。對上述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通過熱身、錄像、報導等,了解對方的特長,了解對方發球、擊球、落點規律和球路。
⒊ 注意發球直接得分:
通過學習研究各種螺旋發球,練就最拿手的發球和絕招發球,如練發擦邊球、回頭球、近網邊線球,在發球的開局,直接得分。在開局和中局,就爭取主動,把比分拉開,這在“+一分制” 中,顯深得格外重要;
⒋ 注意為發球搶攻做準備:
總體上來說,發球為搶攻做準備的宗旨:就是用各種方法提高發球的質量,增加對方接球的難度,使對方回球質量不高,從而為搶攻創造了條件。
具體說來,應注意下面幾點:
⑴利用對方的漏洞、和弱點,在落點、旋轉、力量、曲線上不斷地變化,從而提高發球的質量,創造搶攻的機會;
⑵研究發球的規律,在球時,就大體上可以預測對方回球的線路,從而提高搶攻成功的概率。
⑶利用組合發球的威力,調動對方。如發近網、短而轉的球,組合發底線,左、右、近身、長而急的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⑷利用旋轉的組合,如發近網轉和不轉的球,及發近網側下旋球和“左爆沖側上螺旋球” ,把球發到對方左邊線。這樣旋轉的組合,使對方感到難于適應,從而控制了比賽的節奏,使攻球頻頻得分。
⒌ 注意發球的力量:
談到發球的力量,特別是發球加力,人們常會聯想到加力的后果:不是球飛出界,就是球彈跳太高。但是實際上,發加力短球,球又短、又轉、又低、落點好;發加力長球,球又長、又急、又轉、落在左右邊角上,正是體現了乒乓球的藝術性、和技術性。它不僅在實踐中可以做得到,在理論上也是正確的。只要我們在加力時,控制好撞擊力和磨擦力的比例,適當增加球在球拍上磨擦時的螺旋線的長度、減少磨擦厚度、適當延長球在球拍上磨擦的時間,就可以達到上述效果。
⒍ 注意發球的旋轉:
乒乓球旋轉的多樣性和由此產生的曲線的豐富性,在所有的球類運動中是獨一無二的。那么如何制造出各種各樣的旋轉,特別是動作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旋轉呢?主要應注意如下幾條:
⑴用球拍不同部位擊球和磨擦球,發出不同旋轉的球。如用拍面下側與拍面上側擊球和磨擦球,就可以發出相應時的轉與不轉球;
⑵用螺旋線引拍,如果在不同階段和不同方向擊球和磨擦球,會產生不同旋轉。下螺旋線方向觸球會產生下螺旋;上螺旋線方向觸球會產生上螺旋;
⑶用手腕發力方式不同,產生不同的旋轉:如果是彈擊發力,則不太轉,如果是上螺旋線形摩擦發力,則是上螺旋式旋轉;
⑷適當增加海綿厚度,增強球拍粘性,可以增強乒乓球的旋轉。特別是在使用大球以后,這個問題顯得更加重要;
⑸增加合力作用在球拍上的時間和距離:如在發加轉螺旋球時:應用靠近拍面右側的部位摩擦球;如在發不轉螺旋球時:應用靠近拍面左側的部位摩擦球;
⑹ 動作適當加大,加快擺速,并切得薄:這樣在擺速方向遠離球心的條件下,擺速越快,擊球力量就越大,球拍摩擦球的力量也就加大了,因此球的旋轉就得到加強;
⒎ 注意發球的變化:
發球變化莫測,常使對方不知所措。但是我們常會看到:在比賽中,包括一些大賽中,有些運動員,從頭到尾,只用一種或二種發球。發球單調,落點也單調,常使對方較快就適應,而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因此多準備幾套發球,如正手、反手、側身發球、上螺旋、下螺旋、長螺旋、短螺旋等等,充分發揮發球階段主動時機,努力做到:六結合+組合,并在發球時就準備好幾套發球搶攻的路線,常會使我們處于不敗之地!
⒏ 注意發球的創新:
不斷提高發球質量,不斷創造新的發球,是乒乓球運動發展的需要,也是乒乓球運動富有生命活力的體現。在一種高質量新的發球面前,由于對方對它陌生,頭腦中尚未建立條件反射。因此在擊球時,感到不協調、不順手,甚至束手無策,這樣就導致發球直接得分,或間接得分,這就充分顯示了新發球的巨大威力。最近,筆者研究發一種“左爆沖側上螺旋球” ,把球加力、加速、加螺旋,從本方左中端線,發到對方左邊線,在對付橫拍,特別是對付直拍和直拍長膠及削球手,收到很好的效果。
競賽規則要點:
(1)發球開始時,球自然地置于不持拍手的手掌上,手掌張開,保持靜止。
(2)發球時,發球員須用手將球幾乎垂直地向上拋起,不得使球旋轉,并使球在離開不執拍手的手掌之后上升不少于16厘米,球下降到被擊出前不能碰到任何物體。
(3)當球從拋起的最高點下降時,發球員方可擊球,使球首先觸及本方臺區,然后越過或繞過球網裝置,再觸及接發球員的臺區。雙打中,球應先后觸及發球員和接發球員的右半區。
(4)從發球開始,到球被擊出,球要始終在臺面以上和發球員的端線以外,而且不能被發球員或其雙打同伴的身體或衣服的任何部分擋住。
(5)在運動員發球時,球與球拍接觸的一瞬間,球與網柱連線所形成的虛擬三角形之內和一定高度的上方不能有任何遮擋物,并且其中一名裁判員要能看清運動員的擊球點。
擊球:
對方發球或還擊后,本方運動員必須擊球,使球直接越過或繞過球網裝置,或觸及球網裝置后,再觸及對方臺區。
失分:
(1)未能合法發球;
(2)未能合法還擊;
(3)擊球后,該球沒有觸及對方臺區而越過對方端線;
(4)阻擋;
(5)連擊;
(6)用不符合規則條款的拍面擊球;
(7)運動員或運動員穿戴的任何物件使球臺移動;
(8)運動員或運動員穿戴的任何物件觸及球網裝置;
(9)不執拍手觸及比賽臺面;
(10)雙打運動員擊球次序錯誤;
(11)執行輪換發球法時,發球一方被接發球一方或其雙打同伴,包括接發球一擊,完成了13次合法還擊。
一局比賽:
在一局比賽中,先得11分的一方為勝方;10平后,先多得2分的一方為勝方。
一場比賽:
單打的淘汰賽采用七局四勝制,雙打淘汰賽和團體賽采用五局三勝制。
混和雙打比賽規則:
1.比賽開始前雙方猜發球權,獲勝者選擇發球或接發球,接發球者獲得選擇場地權;
2.發球為兩球換發制,當比分達到10:10時采用一球換發制,直至拉開兩分得差距決出勝負;
3.獲得發球權方確定第一發球者并先行站位,接發球者確定第一接發球者并隨后站位,發球位為右手位并在比賽結束之前不變;
4.在以后的各局比賽中,第一發球員確定后,第一接發球員應是前一局發球給他的運動員;
5.發球為兩球換發制,發球方將發球權交給對方接發球者,換發球之后,原發球方兩人交換站位,本方原非發球者接發球;
6.發球時,乒乓球出手即有效;
7.發球時,球應先后觸及發球員的右半區和接發球員的右半區,乒乓球接觸其他桌面區域(包括壓線)為死球,對方得分;
8.比賽過程中,乒乓球觸網為好球,此球有效;
9.比賽過程中,乒乓球連續觸網兩次(觸網之后沒有落到乒乓球桌面上,而再次觸網),為死球,對方得一分;
10.發球時,乒乓球先接觸發球方桌面,沒有接觸球網,接觸接球方桌面邊角,為好球,此球有效;
11.比賽過程中,乒乓球觸網為好球,此球有效;
12.比賽之中以非握拍手接觸桌面,對方得一分,此次對抗結束;
13.比賽之中對方接球之前以身體各部位接觸球臺使球臺移動,對方得一分,此次對抗結束;當比賽雙方達到1:1或者2:2進行決勝局時,任何一方比分達到5分雙方交換場地;
14.下一局比賽開始時,雙方交換場地與發球權,接發球者為此次發球者上次所接球的發球者;
【乒乓球的競賽規則內容】相關文章:
中國圍棋競賽規則內容07-20
網球競賽規則簡介08-06
羽毛球競賽規則03-08
散打競賽規則有哪些03-17
乒乓球比賽發球規則09-28
羽毛球比賽競賽規則02-23
乒乓球比賽規則大全10-11
國際(ITF)跆拳道競賽規則08-05
蘿卜蹲游戲規則內容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