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儀大全
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禮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禮儀 1
1、點餐忌諱
在安排菜單時,還必須考慮來賓的飲食忌諱,特別是要對主賓的飲食忌諱高度重視。這些飲食方面的忌諱主要有四條:
宗教的飲食忌諱,一點也不能疏忽大意。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豬肉,并且不喝酒。國內的佛教徒少吃葷腥食品,它不僅指的是肉食,而且包括蔥、蒜、韭菜、芥末等氣味刺鼻的食物。一些信奉觀音的佛教徒在飲食中尤其禁吃牛肉,這點要招待港澳臺及海外華人同胞時尤要注意。
出于健康的原因,對于某些食品,也有所忌諱。比如,心臟病、腦血管、脈硬化、高血壓和中風后遺癥的人,不適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魚,胃腸炎、胃潰湯等消化系統疾病的人也不合適吃甲魚,高血壓、高膽固醇患者,要少喝雞湯等。
不同地區,人們的飲食偏好往往不同。對于這一點,在安排菜單時要兼顧。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歡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英美國家的人通常不吃寵物、稀有動物、動物內臟、動物的頭部和腳爪。另外,宴請外賓時,盡量少點生硬需啃食的菜肴,老外在用餐中不太會將咬到嘴中的食物再吐出來,這也需要顧及到。
有些職業,出于某種原因,在餐飲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忌諱。例如,國家公務員在執行公務時不準吃請,在公務宴請時不準大吃大喝,不準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用餐,不準喝烈性酒。再如,駕駛員工作期間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這一點,還有可能使對方犯錯誤。
2、個人習慣忌諱
打嗝:在席間打嗝是非常不禮貌的,若真是無法控制,則可以喝水,屏息方式使癥狀減輕,若仍無效,則最好去洗手間打個夠,等廢氣消了之后再返回坐位。
打噴嚏:若只是暫時性之噴嚏當然可以以餐巾掩口方式,將污染減至最低。若是噴嚏不斷則最好離席至它處處理,若真的無法處理則不妨先行離席,沒有任何人會介意的。
補妝:國人女性同胞有不少均不知此項禮儀,補妝應該在洗手間或是人較少之處為之。公開場合補妝就好比是在梳頭發,穿衣服等一般是不妥的。
吸煙:幾乎所有的餐廳均以劃分吸煙區和非吸煙區,為了避免其它人吸二手煙,癮君子最好盡力克制煙癮,如果真的煙癮太大則可利用正餐用完,在場人士已開始用甜點、咖啡時再離席前往室外吞云吐霧,如此既不算失禮亦不會妨害別人健康。
剔牙:剔牙也要注意,相當惡心,真的要吐也請以餐巾紙掩口,吐在紙巾上。牙簽用完放在盤中即可,千萬不要口中咬著一根牙簽與人交談,狀似流氓無賴狀,非常難看。有些人甚至用完餐后,口中仍叨著牙簽到處走動,那更是離譜的舉止了。
刀叉掉落:進餐時若刀叉不小心掉落地面,此時只需要告之服務人員換一干凈的即可,不自行清理掉到的刀叉,更不可以用餐巾擦拭過再繼續使用。
3、用餐形象忌諱
用餐的時候,不要吃得搖頭擺腦,寬衣解帶,滿臉油汗,汁湯橫流,響聲大作。
可以勸別人多吃一些,或是建議品嘗某道菜肴,但不要擅自作主,主動為別人夾菜、添飯。這樣做不僅不衛生,而且還會讓對方勉為其難。
取菜的時候,應從盤子靠近或面對自己的盤邊夾起,不要從盤子中間或靠近別人的一邊夾起,更不要左顧右盼,翻來覆去,在公用的菜盤內挑挑揀揀,夾起來又放回去,會顯得缺乏教養。
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禮讓,依次而行,一次夾菜也不宜太多,取用適量。不要好吃多吃,爭來搶去,而不考慮別人吃到沒有。距離自己較遠的菜,可以請人幫助,不要起身甚至離座去取。
用餐時要由尊者或尊者先動碗筷。在用餐過程中,要盡量自己添加食物,如有長輩,要盡可能主動給長輩添飯。遇到長輩給自己添飯,要道謝。
吃飯要端起碗,應該用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無名指扣碗底,手心空著。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對著碗吃飯是非常不雅觀的。
進餐時要閉嘴咀嚼,細嚼慢咽,嘴里不要發出“叭叭”、“呱嘰呱嘰”的聲音,口含食物時最好不要與別人交談。不能在夾起飯菜時,伸長脖子,張開大嘴,伸著舌頭用嘴去接菜。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進口,不然會給人留下一副饞相和貪婪的印象。
吐出的骨頭、魚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來,不能直接吐到桌面或地面上。如果要咳嗽、打噴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頭向后方轉。吃飯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時,要離開餐桌去吐掉。
如果宴會沒有結束,但自己已用好餐,不要隨意離席,要等主人和主賓餐畢先起身離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離席。
如果需要為別人倒茶倒酒,要記住“倒茶要淺,倒酒要滿”的禮儀規則。
4、習俗忌諱
中國人認為飲食與個人命運幾乎是息息相關的,用飯時犯了忌諱,便會惹來衰運。例如吃魚,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轉至另一面,他們認為若翻魚時弄破魚身,便意味著漁船會翻沉,這是由于香港在開埠初期是一個漁港,漁民很關注船只的安全航行;
此外,中國人從不會端上七碟菜肴用飯,因為葬禮后的“解慰酒“須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飯的中央,因這樣有點像在拜祭祖先;用飯后不可說“我吃完飯了”,這意謂自己已死去,不會再有機會吃飯,而應該說“我吃飽了”;
吃飯時避免筷子觸碰飯碗而發出聲音,這不單止是不禮貌,亦意味著無飯吃;要培養吃光碗中飯的習慣,一粒飯也不可剩余在飯碗,否則將來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臉的,亦不尊重辛勞耕種的農夫。這些迷信的飲食習俗流傳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為中國人的飲食禮儀。
5、筷子忌諱
三長兩短
這意思就是說在用餐前或用餐過程當中,將筷子長短不齊的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們管它叫“三長兩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
因為中國人過去認為人死以后是要裝進棺材的,在人裝進去以后,還沒有蓋棺材蓋的時候,棺材的組成部分是前后兩塊短木板,兩旁加底部共三塊長木板,五塊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長兩短,所以說這是極為不吉利的事情。
仙人指路
這種做法也是極為不能被人接受的,這種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這在北京人眼里叫“罵大街”。
因為在吃飯時食指伸出,總在不停的指別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對方時,大都帶有指責的意思。
所以說,吃飯用筷子時用手指人,無異于指責別人,這同罵人是一樣的,是不能夠允許的。還有一種情況也是這種意思,那就是吃飯時同別人交談并用筷子指人.
品箸留聲
這種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來回去嘬,并不時的發出咝咝聲響。這種行為被視為是一種下*的做法。
因為在吃飯時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種無禮的行為,再加上配以聲音,更是令人生厭。所以一般出現這種做法都會被認為是缺少家教,同樣不能夠允許。
擊盞敲盅
這種行為被看作是乞丐要飯,其做法是在用餐時用筷子敲擊盤碗。因為過去只有要飯的才用筷子擊打要飯盆,其發出的聲響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給與施舍。這種做法被視為極其不雅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齒。
執箸巡城
這種做法是手里拿著筷子,做旁若無人狀,用筷子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里巡找,不知從哪里下筷為好。此種行為是典型的缺乏修養的表現,且目中無人極其令人反感。
迷箸刨墳
這是指手里拿著筷子在菜盤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尋找獵物,就像盜墓刨墳的一般。這種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屬于缺乏教養的做法,令人生厭。
淚箸遺珠
實際上這是用筷子往自己盤子里夾菜時,手里不利落,將菜湯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這種做法被視為嚴重失禮,同樣是不可取的。
顛倒乾坤
這就是說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這種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謂饑不擇食,以至于都不顧臉面了,將筷子使倒,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定海神針
在用餐時用一只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品,這也是不行的,這是被認為對同桌用餐人員的一種羞辱。在吃飯時作出這種舉動,無異于在歐洲當眾對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樣的,這也是不行的。
當眾上香
則往往是出于好心幫別人盛飯時,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被會人視為大不敬,因為北京的傳統是為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飯中,無異是被視同于給死人上香一樣,所以說,把筷子插在碗里是決不被接受的。
交叉十字
這一點往往不被人們所注意,在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放在桌上。這是不對的,為北京人認為在飯桌上打叉子,是對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學生寫錯作業,被老師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質一樣,不能被他人接受。
除此以外,這種做法也是對自己的不尊敬,因為過去吃官司畫供時才打叉子,這也就無疑是在否定自己,這也是不行的。
落地驚神
所謂“落地驚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這是嚴重失禮的一種表現。因為北京人認為,祖先們全部長眠在地下,不應當受到打攪,筷子落地就等于驚動了地下的祖先,這是大不孝,所以這種行為也是不被允許的。
但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應當趕緊用落地的筷子根據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畫出十字。其方向為先東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東西,不該驚動祖先,然后再將起筷子,嘴里同時說自己該死。
中國禮儀 2
1、座次:基本上按照以右為尊的原則,將主賓安排在主人的右側,次主賓安排在主人的左側。參加人數較多的宴會,主人應安排桌簽以供客人確認自己的位置。
2、入座:主人或者長者主動安排眾人入座;來賓在長者或女士坐定后,方可入座;入座時,男士為身邊(尤其是右邊)的女士拉開座椅并協助其入座。
3、體態:入座后姿勢端正,腳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蹺腿,不抖動腿腳,也不可任意伸直;胳膊肘不放在桌面上,也不要向兩邊伸展而影響他人。
4、交流:宴請是一種社交場合,在餐桌上要關心別人,尤其要招呼兩側的女賓;口內有食物,應避免說話也不要敬酒;宴會上應營造和諧溫馨的氛圍,避免涉及死亡、疾病等影響用餐氣氛的話題。
5、布菜:主人可為身邊的客人布菜。布菜應使用公勺或公筷。布菜時要照顧到客人的飲食偏好,如果客人不喜歡或者已經吃飽,不再為客人夾送。
6、敬酒:主人先為主賓斟酒,若有長輩或者貴客在座,主人也應先為他們斟酒。主人為客人倒酒時,客人以手扶杯表示恭敬和致謝。首次敬酒由主人提議,客人不宜搶先;敬酒以禮到為止,各自隨意,不應勸酒。
7、散席:一般由主人表示結束宴會,主人、主賓離座后,其他賓客方可離開。
中國的商務宴請坐席禮儀桌次:
按照慣例,桌次的主次以離主桌位置的遠近而論。一般來說右高左低。桌數較多時,要擺放桌次牌。
座次:按照我國的習慣,同一桌的座次高低以離主人座位遠近而定。以右為尊,即主賓坐在主人的右側。如果有雙方夫婦共同出席,通常把女士安排在一起,即男主人的右側是男主賓,女主人的右側是主賓夫人。西方國家的習慣是男女穿插排列,以女主人為首,男主賓坐在女主人右側,女主賓坐在男主人的右側。
如果桌數較多,各桌的第一陪同人員應盡量面朝主桌的第一主人,也可以與主人的位置相同。
中國的商務宴請敬酒禮儀斟酒
按照規范來說,除主人和服務人員外,其他賓客一般不要自行給別人斟酒。如果主人親自斟酒,應該用本次宴會上最好的酒斟,賓客要端起酒杯致謝,必要的時候應該起身站立。如果不需要酒了,可以把手擋在酒杯上,說聲“不用了,謝謝”就可以了。中餐里,別人斟酒的時候,也可以回敬以“叩指禮”。白酒應該斟滿,而其他洋酒就不用斟滿。
敬酒時機
敬酒應該在特定的時間進行,并以不影響來賓用餐為首要考慮。
敬酒分為正式敬酒和普通敬酒。正式的敬酒,一般是在賓主入席后、用餐前開始就可以敬,一般都是主人來敬,同時還要說規范的祝酒詞。而普通敬酒,只要是在正式敬酒之后就可以開始了。但要注意是在對方方便的時候,而且,如果向同一個人敬酒,應該等身份比自己高的人敬過之后再敬。
敬酒順序
一般情況下應按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避免出現尷尬的情況。即使你分不清或職位、身份高低不明確,應從自己身邊按順時針方向開始敬酒,或是從左到右、從右到左進行敬酒等。
舉止要求
正式敬酒是指宴會一開始的時候,主人先向大家集體敬酒,并同時說標準的祝酒詞。這種祝酒詞內容可以稍長一點,但也就是在五分鐘之內講完。無論是主人還是來賓,如果是在自己的座位上向集體敬酒,就要求首先站起身來,面含微笑,手拿酒杯,面朝大家。當主人向集體敬酒、說祝酒詞的時候,所有人應該一律停止用餐或喝酒。主人提議干杯的時候,所有人都要端起酒杯站起來,互相碰一碰。按國際通行的做法,敬酒不一定要喝干。但即使平時滴酒不沾的人,也要拿起酒杯抿上一口,以示對主人的尊重。
來賓的祝酒詞可以說得更簡短,甚至一兩句話都可以。
別人向你敬酒的時候,要手舉酒杯到雙眼高度,在對方說了祝酒詞或“干杯”之后,再喝。喝完后,還要手拿酒杯和對方對視一下,這一過程才結束。
敬酒無論是敬的一方還是接受的一方,都要注意因地制宜、入鄉隨俗。干杯的時候,可以象征性和對方輕碰一下酒杯,不要用力過猛,非聽到響聲不可。出于敬重,可以使自己的酒杯較低于對方酒杯。如果和對方相距較遠,可以以酒杯杯底輕碰桌面,表示碰杯。
中國禮儀 3
中華大地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 , 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圣、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 、軍禮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中國商務社交禮儀
握手禮儀
握手禮節源于古代歐洲人向對方表明手中未帶武器,表明親切友好之意.其后成為風尚,通行于歐美.辛亥革命后我國也習以為禮.
在當今商務交往中,握手是最常使用的一種見面禮.
握手的方式:
雙方各自伸出右手,彼此間保持一米左右的距離,手掌略向前下方伸直,右手四指并攏,拇指向上,掌心向左,手的高度大致與腰部平齊,手握住對方時,應面帶微笑地注視對方,彼此應寒暄幾句。
握手時應注意:
1、不要三心二意,雙眼要注視對方;
2、握手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3秒至5秒左右);
3、握手時不要拍對方的臂膀;
4、握手不可用力過度。
朋友強力推薦我看《贏在舉手投足間》,說能學到很多禮儀知識:商務禮儀、政務禮儀、酒會禮儀等等。看了一下效果不錯,有助于迅速提升職場魅力。
中國禮儀 4
1.上菜順序:標準的中餐,不論何種風味,其上菜順序大體相同。通常是首先上冷盤,接著是熱炒,隨后是主菜,然后上點心喝湯,最后上水果拼盤。當冷盤吃剩三分之一時,開始上第一道菜,一般每桌要安排十個熱菜,宴會上桌數再多,各桌也要同時上菜。
上菜時如果由服務員給每個人上菜,要按照先主賓侯主人,先女士后男士或按順時針方向依次進行。如果有個人取菜,每道菜應放在主賓面前,有主賓開始按順時針方向依次取菜。卻不可迫不及待地越位取菜。
2.上菜后,不要先拿筷,應等主人邀請,主賓拿筷時再拿筷。取菜時要相互禮讓,依次進行,不要爭搶。取菜時要適量,不要把對自己口味的好菜一人包干。
3.為表示友好、熱情,彼此之間可以讓菜,勸對方品嘗,但不要為他人布菜,不要擅自做主,不論對方是否喜歡,不要主動為其夾菜、添飯,以免讓人家為難。
4.進食有骨頭的菜肴時,不要直接往桌上吐,也不要往地上吐,影響同桌的胃口。最好是用手把骨頭放到自己的碟子里。
5.夾菜。為客人夾菜, -定要用公筷,衛生又禮貌。
6.為別人倒茶倒酒,要記得"倒茶要淺,倒酒要滿”的原則。
7.敬酒。主人敬主賓,陪客敬主賓,主賓回敬,陪客互敬。
8.入座: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再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
中國禮儀 5
1、皇家祭祀
祭天也稱祀天、郊祀、南郊,是帝王祭祀天神的大典,也是歷代帝王祭祀典禮中最莊嚴、最隆重的活動。
齋戒:分為三種,散戒、致齋、清齋。齋戒期間,帝王以及其他所有參加典禮儀式的文武侍臣必須沐浴更衣、戒除嗜欲、不飲酒、不吃葷,更不能近女色,用來表示對天的虔誠。
陳設:祭天時的陳設要求更嚴格,主要包括待事的次序、即事的位置、門外的位置、犧牲器具的位置、席神的位置。嚴格按照規章來進行,這一點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也產生很深遠的影響,如一般魚之類的菜會放在中間等。
省牲器:把各種禮器安放于各個規定位置,隨后對其進行清洗、打掃等工作。
2、帝王典禮
登基大典、冊封太子大典、皇帝婚儀(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皇帝生日節慶、上尊號和徽號儀、皇家節日典禮。
3、宮廷政治禮儀——朝會禮儀
大朝:帝王大會文武百官,有時也包括外國使臣。是一種十分莊重的典禮。
常朝:是帝王處理國政的重要活動之一。朝儀是帝王與文物百官在朝堂上處理政務的相關禮儀的規定。
宋代朝儀按照官職大小以及職位高低明確規定了文武百官入朝的秩序: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郡王、太子少保、大都尉、大都護、御史大夫、六部尚書、侍郎、大理寺卿等。
4、宮廷生活禮儀
主要針對群體是女性,包括皇后、妃嬪、選侍…三宮六院。下面以清朝宮廷禮儀為例來說明。
皇后的冠服有禮服和吉服之分,逢大典穿禮服,平常穿吉服。禮服,朝冠頂飾分三層,繡三只小金鳳,飾有珍珠,最頂端有一顆大東珠;紅帽纓周圍還有七只小金鳳,后面有一個“金翟”,裝點名貴的貓眼石、珍珠;翟尾由五串珍珠編就,共三百零一顆珠子。朝袍為明黃色,前胸后背繡著金龍,穿插五色云朵,下有海水紋。朝裙有疊褶,朝褂子形狀類似坎肩。吉服花紋比較簡單,但是織繡華麗,做工極為精細。
中國禮儀 6
中國人飲酒禮儀常識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莊子寧愿做自由的在爛泥塘里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中國素以“禮儀”之幫見稱于世,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酒的歷史遠過于茶,而且在很久遠的時候,酒的飲用即與禮儀有密切的關系。明末大學者顧炎武《日知錄·酒禁》一開始就說:“先玉之于酒也,禮以先之,刑以后之。同時人黃周星《灑社魚言》一開始也說:“酒以成禮。又云:酒以合歡。既以禮為名,則必無愴野之禮,以歡為主,則必無愁苦之歡矣。”
以上所引,就是說自古以來,說到酒,首先突出一個“禮”字。即在古人生活中,從長期的經驗里,理解了酒的特性,既知酒于人有好處,又知酒能亂性。因之自帝王朝廷,直至民間百姓,對于酒既能重視,祭祀、婚嫁、宴賓,均不可少;又要注意如何使用,誰多誰少,誰先誰后。長期形成了習慣、制度及各種禮儀,由遠古的各種文物及文獻典籍,都證明了這點。
總之,在文明古國中國,自西周時期就把禮儀規范體現在宴飲之中,一直延續了幾千年,并且影響了現代人的酒禮。中國現代酒禮規范大致如下:
一、入座禮俗
親朋聚會,客人來訪,免不了要坐下來喝上幾杯。然而,在酒桌上,誰坐在什么位置可是有講究的。有時親戚朋友在一起可能還可以隨便些,而如果是接待客人就要講究點規矩了。
酒桌上到底如何來排座次,可能各地風俗不同,排法也不同。但總體來說,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主客左右手邊的位置,則以離主客的距離來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離則左側尊于右側。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一般可以分三種情形:
1、家庭聚會:一般是要按照輩份高低、年齡大小來排序的。也就是論誰請客,輩份最高或年齡最長者要坐在最里面面向門口的顯要位置;接下來可按輩份或年齡依次一左一右地排列。有時還要在長輩旁邊安排一位老人喜歡的小孩,一般都是隔代人。如果是長輩請客,可能要指派一人坐在靠近門口的位置,負責做好各項招待工作;如果是晚輩請客,請客者會自然坐在靠近門口的位置。
2、朋友聚會:朋友、同學、戰友等聚會一般來講是誰請客誰坐在面向門口的位置,也叫“坐東”或“莊主”,有時莊主也可能把此位置讓給職位較高或德高望重者,其余的要可以按年齡大小依次一左一右排列。因為都是朋友,所以有時也不計較這些,誰坐哪兒都無關緊要,但莊主的位置別人是不會去坐的。
3、接待客人:屬于外交范疇,講究能多一些。一般來講接待客人分主客兩方。主方至少要有兩人,一人是“主陪”,另一人是“副陪”。“副陪”一般是“主陪”的朋友、同事或部下。“主陪”要坐在正對門的地方,以盡地主之宜,“副陪”坐在“主陪”的正對面,也就是靠近門口的地方。副陪既是具體負責招待工作的,也是比較能喝酒的。主陪右邊應該是主賓,左邊是副賓;副陪的右邊是來賓中的第三號人物,左邊是第四號人物。其他人員基本可以隨便坐了。
較大規模的中式宴會的桌次是有講究的。臺下最前列的一兩桌一般都是主人或貴賓的,赴宴者不要貿然入座。盡管中式宴會大都使用圓桌,但每桌通常要有一位主人或招待人負責照應。其兩側的座位是留給本桌上賓的,除非受到邀請。也不宜去坐。最好的辦法是主人提前在各桌上標明來賓應坐的位子,使大家對號入座。正式的宴會,還應為每位客人預備一份菜單。
二、斟酒禮儀
酒水應當在飲用前再斟入酒杯。有時,男主人為了表示對來賓的敬重、友好,還會親自為其斟酒。酒瓶要當場打開,酒杯大小要一致,如在座的有年長者,或有長輩、遠道來的客人或職務較高者,要先給他們斟酒。如不是這種情況,可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斟酒,酒斟滿,但不要溢出來。為長者斟酒不必太頻繁。
作為客人,當主人為自己斟酒時,要起身或俯身,以手扶杯或欲扶狀,以示敬意。在我國南方也有使用“叩指禮”可來回敬的。即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指尖向下,輕叩幾下桌面。在侍者斟酒時,勿忘道謝,但不必拿起酒杯。斟酒時切忌搖動酒壺或酒瓶,切忌將酒壺口對著客人。客人在夾菜或吃菜時,不要為他斟酒。
滿還是不滿,如了解現代時尚與禮儀,一般有個套數,即:“酒滿敬人,茶滿欺人”這是日常生活中約定成俗的事。但是倒過來說酒滿敬人的適用范圍適用在國內,如到歐美等國家,就不適用了。
斟酒時要注意三點:
其一,是要面面俱到,一視同仁,而切勿有挑有揀,只為個別人斟酒。
其二,是要注意順序。可以依順時針方向,從自己所坐之處開始,也可以先為尊長、佳賓斟酒。
其三,是斟酒需要適量。白酒與啤酒均可以斟滿,而其他洋酒則無此講究,要是斟得過滿亂流,顯然未必合適,而且也是浪費。除主人與侍者外,其他賓客一般不宜自行為他人斟酒。
飲酒忌諱
1、酒不可雜飲,即一次喝多種酒。宋代人陶谷在所撰《清異錄》中說:“酒不可雜飲,飲之,雖喜酒者亦醉,乃飲家所深忌”。這很有些道理。因為各種酒含的成分不同,混雜飲用,有些成分比例不適,可能會使人感到難受。
2、酒飲陳釀。酒“新者有毒,陳者無毒”(《本草逢原》)新者,指剛釀出的酒;陳者,指經陳放后的酒。新者有毒,這個說法至少不準,但因未經陳放,味道并不美好是真。
3、酒后不能吹風。“醉當風臥,以扇自扇,成惡風。”(《千金要方》)很有道理。人醉酒后,皮膚血管擴張,內衛能力降低,貪涼極易罹病。
4、酒后不能立即洗澡。“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千金要方》)不要說以冷水洗浴,即或是以熱水洗浴,也是危險的。因為人喝酒后,體內貯存的葡萄糖在洗浴時會被體力活動消耗掉,使得血糖大大降低,體溫急劇下降,而酒精卻抑制了肝臟的正常活動,阻礙體內葡萄糖貯存的恢復,不僅僅是“成疼痹”,不會危及生命。
5、酒不與辛辣食物同食。酒“與姜、蒜同飲,即生痔也”(《本草綱目》)民間有“喝酒就大蔥,一盅頂兩盅”的說法。姜、蔥辛辣,可以加速酒的反應,使人致醉。但說“生痔”,則論據不足。
6、酒與煙危害大。民諺:“抽煙喝酒,一口頂兩。”這也很有道理。煙草中所含成分,特別是尼古丁,毒性大,且易溶于水,更易溶于酒精。人飲酒后,血液循環加快,尼古丁會隨著酒精更快更多的進入血液中,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除上述忌諱外,還有:吃馬肉燉豬肉飲酒,飲后睡覺,大忌;酒不可與龜肉、果子同食;吃生菜不宜飲酒;米酒不可合乳同飲,飲酒不宜吃綠豆粉、飴糖等等。這些禁忌,有的顯然不對,有的是否有道理需進一步探討。雖然不知對錯但是出發點終是好的,提醒人們要健康飲酒,享受生活!
中國宴會餐桌禮儀
1.宴會
宴會通常指的是以用餐為形式的社交聚會。可以分為正式宴會和非正式宴會兩種類型。正式宴會,是一種隆重而正規的宴請。它往往是為宴請專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較高檔的飯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點舉行的,講究排場、氣氛的大型聚餐活動。對于到場人數、穿著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數目、音樂演奏、賓主致詞等,往往都有十分嚴謹的要求和講究。非正式宴會,也稱為便宴,也適用于正式的人際交往,但多見于日常交往。它的形式從簡,偏重于人際交往,而不注重規模、檔次。一般來說,它只安排相關人員參加,不邀請配偶,對穿著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數目往往不作過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樂演奏和賓主致詞。
2.家宴
家宴也就是在家里舉行的宴會。相對于正式宴會而言,家宴最重要的是要制造親切、友好、自然的氣氛,使赴宴的賓主雙方輕松、自然、隨意,彼此增進交流,加深了解,促進信任。
通常,家宴在禮儀上往往不作特殊要求。為了使來賓感受到主人的重視和友好,基本上要由女主人親自下廚烹飪,男主人充當服務員;或男主人下廚,女主人充當服務員,來共同招待客人,使客人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
如果要參加宴會,那么你就需要注意,首先必須把自己打扮得整齊大方,這是對別人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還要按主人邀請的時間準時赴宴。除酒會外,一般宴會都請客人提前半小時到達。如因故在宴會開始前幾分鐘到達,不算失禮。但遲到就顯得對主人不夠尊敬,非常失禮了。
當走進主人家或宴會廳時,應首先跟主人打招呼。同時。對其他客人,不管認不認識,都要微笑點頭示意或握手問好;對長者要主動起立,讓座問安;對女賓舉止莊重,彬彬有禮。
入席時,自己的座位應聽從主人或招待人員的安排,因為有的宴會主人早就安排好了。如果座位沒定,應注意正對門口的座位是上座,背對門的座位是下座。應讓身份高者、年長者以及女士先入座,自己再找適當的座位坐下。
入座后坐姿端正,腳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或兩腿不停搖晃,手肘不得靠桌沿,或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入座后,不要旁若無人,也不要眼睛直盯盤中菜肴,顯出迫不及待的樣子。可以和同席客人簡單交談。
用餐時應該正裝,不要脫外衣,更不要中途脫外衣。一般是主人示意開始后再進行。就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菜動作要輕。而且要把菜先放到自己的小盤里,然后再用筷子夾起放進嘴。送食物進嘴時,要小口進食,兩肘向外靠,不要向兩邊張開,以免碰到鄰座。不要在吃飯喝飲料、喝湯發出聲響。用餐時,如要用擺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調味品,先向別人打個招呼再拿;如果太遠,要客氣地請人代勞。如在用餐時非得需要剔牙,要用左手或手帕遮掩,右手用牙簽輕輕剔牙。
喝酒的時候,一味地給別人勸酒、灌酒,吆五喝六,特別是給不勝酒力的人勸酒、灌酒,都是失禮的表現。
如果宴會沒有結束,但你已用好餐,不要隨意離席,要等主人和主賓餐畢先起身離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離席。
3.便餐
便餐也就是家常便飯。用便餐的地點往往不同,禮儀講究也最少。只要用餐者講究公德,注意衛生、環境和秩序,在其他方面就不用介意過多。
4.工作餐
工作餐是在商務交往中具有業務關系的合作伙伴,為進行接觸、保持聯系、交換信息或洽談生意而用用餐的形式進行的商務聚會。它不同于正式的工作餐、正式宴會和親友們的會餐。它重在一種氛圍,意在以餐會友,創造出有利于進一步進行接觸的輕松、愉快、和睦、融洽的氛圍。是借用餐的形式繼續進行的商務活動,把餐桌充當會議桌或談判桌。工作餐一般規模較小,通常在中午舉行,主人不用發正式請柬,客人不用提前向主人正式進行答復,時間、地點可以臨時選擇。出于衛生方面的考慮,最好采取分餐制或公筷制的方式。在用工作餐的時候,還會繼續商務上的交談。但這時候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情況下不要像在會議室一樣,進行錄音、錄像,或是安排專人進行記錄。非有必要進行記錄的時候,應先獲得對方首肯。千萬不要隨意自行其事,好像對對方不信任似的。發現對方對此表示不滿的時候,更不可以堅持這么做。
工作餐是主客雙方"商務洽談餐",所以不適合有主題之外的人加入。如果正好遇到熟人,可以打個招呼,或是將其與同桌的人互作一下簡略的介紹。但不要擅作主張,將朋友留下。萬一有不識相的人"賴著"不走,可以委婉地下逐客令"您很忙,我就不再占用您寶貴時間了"或是"我們明天再聯系。我會主動打電話給您"。
5.自助餐
自助餐是近年來借鑒西方的現代用餐方式。它不排席位,也不安排統一的菜單,是把能提供的全部主食、菜肴、酒水陳列在一起,根據用餐者的個人愛好,自己選擇、加工、享用。
采取這種方式,可以節省費用,而且禮儀講究不多,賓主都方便;用餐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悉聽尊便。在舉行大型活動,招待為數眾多的來賓時,這樣安排用餐,也是最明智的選擇。
中國餐桌禮儀習俗禁忌
中國人認為飲食與個人命運幾乎是息息相關的,用飯時犯了禁忌,便會惹來衰運。例如吃魚,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轉至另一面,他們認為若翻魚時弄破魚身,便意味著漁船會翻沉,這是由于香港在開埠初期是一個漁港,漁民很關注船只的安全航行;
此外,中國人從不會端上七碟菜肴用飯,因為葬禮后的“解慰酒“須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飯的中央,因這樣有點像在拜祭祖先;用飯后不可說“我吃完飯了”,這意謂自己已死去,不會再有機會吃飯,而應該說“我吃飽了”;
吃飯時避免筷子觸碰飯碗而發出聲音,這不單止是不禮貌,亦意味著無飯吃;要培養吃光碗中飯的習慣,一粒飯也不可剩余在飯碗,否則將來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臉的,亦不尊重辛勞耕種的農夫。這些迷信的飲食習俗流傳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為中國人的飲食禮儀。
中國餐桌禮儀用筷禁忌:
吃飯用筷有八忌:
一忌舔筷;
二忌迷筷,拿不定主意,手握筷子在餐桌上亂游尋;
三忌移筷,剛吃過一個菜接著又吃另一個菜,中間不停頓,不配飯。
四忌粘筷,用粘了飯的筷子去夾菜;
五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飯萊上;
六忌跨菜,別人夾菜時,跨過去夾另一菜;
七忌掏萊,用筷子在菜中間扒弄著吃;
八忌剔筷,用筷子剔牙。
這些禁忌大都是與衛生、謙讓、禮貌有關。
中國餐桌禮儀個人習慣禁忌:
打嗝:在席間打嗝是非常不禮貌的,若真是無法控制,則可以喝水,屏息方式使癥狀減輕,若仍無效,則最好去洗手間打個夠,等廢氣消了之后再返回坐位。
打噴嚏:若只是暫時性之噴嚏當然可以以餐巾掩口方式,將污染減至最低。若是噴嚏不斷則最好離席至它處處理,若真的無法處理則不妨先行離席,沒有任何人會介意的。
補妝:國人女性同胞有不少均不知此項禮儀,補妝應該在洗手間或是人較少之處為之。公開場合補妝就好比是在梳頭發,穿衣服等一般是不妥的。
吸煙:幾乎所有的餐廳均以劃分吸煙區和非吸煙區,為了避免其它人吸二手煙,癮君子最好盡力克制煙癮,如果真的煙癮太大則可利用正餐用完,在場人士已開始用甜點、咖啡時再離席前往室外吞云吐霧,如此既不算失禮亦不會妨害別人健康。
剔牙:剔牙也要注意,相當惡心,真的要吐也請以餐巾紙掩口,吐在紙巾上。牙簽用完放在盤中即可,千萬不要口中咬著一根牙簽與人交談,狀似流氓無賴狀,非常難看。有些人甚至用完餐后,口中仍叨著牙簽到處走動,那更是離譜的舉止了。
刀叉掉落:進餐時若刀叉不小心掉落地面,此時只需要告之服務人員換一干凈的即可,不自行清理掉到的刀叉,更不可以用餐巾擦拭過再繼續使用。
中國餐桌禮儀用餐形象禁忌
用餐的時候,不要吃得搖頭擺腦,寬衣解帶,滿臉油汗,汁湯橫流,響聲大作。
可以勸別人多吃一些,或是建議品嘗某道菜肴,但不要擅自作主,主動為別人夾菜、添飯。這樣做不僅不衛生,而且還會讓對方勉為其難。
取菜的時候,應從盤子靠近或面對自己的盤邊夾起,不要從盤子中間或靠近別人的一邊夾起,更不要左顧右盼,翻來覆去,在公用的菜盤內挑挑揀揀,夾起來又放回去,會顯得缺乏教養。
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禮讓,依次而行,一次夾菜也不宜太多,取用適量。不要好吃多吃,爭來搶去,而不考慮別人吃到沒有。距離自己較遠的菜,可以請人幫助,不要起身甚至離座去取。
用餐時要由尊者或尊者先動碗筷。在用餐過程中,要盡量自己添加食物,如有長輩,要盡可能主動給長輩添飯。遇到長輩給自己添飯,要道謝。
吃飯要端起碗,應該用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無名指扣碗底,手心空著。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對著碗吃飯是非常不雅觀的。
進餐時要閉嘴咀嚼,細嚼慢咽,嘴里不要發出“叭叭”、“呱嘰呱嘰”的聲音,口含食物時最好不要與別人交談。不能在夾起飯菜時,伸長脖子,張開大嘴,伸著舌頭用嘴去接菜。一次不要放入太多的食物進口,不然會給人留下一副饞相和貪婪的印象。
吐出的骨頭、魚刺、菜渣,要用筷子或手取接出來,不能直接吐到桌面或地面上。如果要咳嗽、打噴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頭向后方轉。吃飯嚼到沙粒或嗓子里有痰時,要離開餐桌去吐掉。
如果宴會沒有結束,但自己已用好餐,不要隨意離席,要等主人和主賓餐畢先起身離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離席。
如果需要為別人倒茶倒酒,要記住“倒茶要淺,倒酒要滿”的禮儀規則。
中國禮儀 1
中國的飲食文化:
世界上每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是歷史積累的結果,中國有著悠久歷史,中國人創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在這種文化蘊藏中,中國人自古至今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技術的高超,菜式的多樣,造型的精致,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從沿革看,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中國飲食文化從內涵上看,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中國飲食文化從外延看,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中國飲食文化從特質看,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于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飲食文化從影響看,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制、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并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是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點的飲食禮俗,發達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比較發達的,也是比較完備的,而且有從上到下一以貫通的特點。
《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在中國,根據文獻記載可以得知,至遲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已形成為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
這些食禮在以后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在古代社會發揮過重要作用,對現代社會依然產生著影響,成為文明時代的重要行為規范。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
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范來指導和約束。
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范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維吾爾族待客,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糕點、冰糖,夏日還要加上水果,給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飯前,要提一壺水為客人凈手。
共盤抓飯,不能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回盤中。
飯畢,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離席。
蒙古族認為馬奶酒是圣潔的飲料,用它款待貴客。
宴客時很講究儀節,吃手抓羊肉,要將羊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獻給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將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鍋煮熟,開宴時將羊肉塊盛入大盤,尾巴朝外。
主人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動刀,賓主同餐。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
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
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
現代的標準規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
酒斟八分,不得過滿。
上菜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中國餐桌禮儀
中國是一個崇尚禮儀的國家,從幾千年前的周朝開始就已經有禮制的誕生了。古代人走路要講禮儀,坐著要講禮儀,穿著要講禮儀,吃飯更要講禮儀,因此中國的餐桌禮儀可謂是源遠流長。雖然近代以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國的餐桌禮儀已經從簡,但還是有著諸多講究。
關于座位。
1、一般來說,面朝大門的座位是留給最年長或者最尊貴的客人的,所謂面朝大門即為尊說的.就是這個。
2、剩下的客人以這個面朝大門的位置開始依次向大門邊上的位置靠近。
3、中國歷史悠久,不同的時代左右的尊卑也有不同,但是大體上是以右為尊的,成語無出其右中的右指的就是上的意思。因此,餐桌上也是右邊的賓客要比左邊的尊貴。
4、而大門旁邊的位置則是主人坐的,一來方便為賓客引座,二來方便結賬。
關于吃的。
1、首先客人要提前做好功課,根據客人的喜好以及自己的預算確定宴請地點。
2、等賓客來齊之后,把菜單交由主客,由主客開始傳閱菜單并點菜,切忌只交由主客點菜,一方面主客會覺得客人不夠體面,另一方面會招來其他客人的不滿。
3、而客人們點菜則不可以過于大包大攬,有必要的時候也應該讓主人點菜,點菜的時候盡量點價格適中的菜,并且點菜之前要問一下其他人都沒有忌口的。
4、一般來說,每個人都可以點一個菜,并且只能點一個菜,所點的菜最好與已經點過的菜形成互補,避免出現葷多菜少或者菜少葷多的情況。
關于喝的。
1、倒茶或者倒酒的時候要用兩只手,一只手扶住茶壺或者酒瓶,另一只手緩緩倒入杯中。
2、敬酒的時候,如果是碰杯敬酒,那么敬的人要喝完,如果是不碰杯敬酒那么敬的人不需要喝完,但是觀察對方,不能比對方喝得少。
3、敬酒的正確姿勢應該是右手拿杯,左手托底,并且敬別人酒的時候酒杯要拿得比別人低一些,即使你是領導。關于筷子。1、筷子作為中國特色的飲食工具,有著特殊的禮儀和禁忌。
2、擺放筷子的時候,要注意一雙筷子一定要放在一起,如果把筷子放在來面前餐盤的兩邊,這是是與對方絕交的意思。
3、不能用筷子指著別人,這是極大的不禮貌。
4、不能把筷子插在飯碗里,因為古人認為這樣很像祭祀插香,是很不吉利的。
5、同一道菜不可以連續夾三次上;嘴里吃著東西不能同時伸筷子
關于吃魚。
1、有魚諧音有余,因此魚類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菜肴相比,有著特殊的講究。
2、吃魚要從魚頭下方的背部開始吃起,如果一上來就夾魚肚,會被認為是小家出身。
3、吃魚切忌翻身,因為古時候的人相信翻魚等于翻船,如果吃魚愛翻身那么下次捕魚的時候就會翻船。到了現代,雖然已經不那么迷信了,但翻魚還是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象征。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等吃完一面魚肉以后,將中間的魚骨挑出,再繼續吃另一面。
4、如何擺放魚也是有講究的,正確的擺放方法是講魚頭朝向飯局中最尊貴的客人,避免魚尾沖長者、貴者。
中國的喝茶禮儀
1、茶三酒四禿桃二
在茶盤上放三個杯,是由俗語“茶三酒四禿桃二”而來,總認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須四人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風景游玩就以二人為宜,二人便于統一意見,滿足游興。
2、頭沖腳惜(音同),二沖茶葉
主人沖茶時,頭沖必須沖后倒掉不可喝。因為里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本地有“頭沖腳惜(音同),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3、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4、先客后主,司爐最末
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來賓然后自家人。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后,這個司爐的,俗稱“柜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對客人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5、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主: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
客: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
喝茶是長輩的,用食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
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6、喝茶皺眉,表示嫌棄
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7、強賓壓主,響杯檫盤
客人喝茶提杯時不能任意把杯子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杯要輕手,不能讓杯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8、新客換茶
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后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9、無茶色
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沖之后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無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無色還在沖,是對客人冷淡,不盡地主之誼。二是由于上一點引申對人不恭,辦事不認真,效果不顯著,欲有“某人無茶色”。
10、暗下逐客令
主人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有時因自己工作關系飲茶時間長會耽誤工作或是與客人的話不投機,客人夜訪影響睡眠,主人故意不換茶葉,客人就要察覺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辭,否則會惹主人沒趣。
淺談中國的飲茶文化
中國的飲茶文化起源很早,早在秦漢之前,就已在四川一帶盛行,人們自古就有飲茶的習慣。關于茶的起源說法不一,更有豐富的軼聞趣事,例如相傳神農氏嘗百草,茶葉是最早被神農氏發現的草藥,因而有中國的茶源自神農的說法,而“茶”字的起源,最早也可見于神農氏所著的《神農本草經》一書。
此外,中國古籍《爾雅》也曾記載茶樹的起源,資料顯現了中國境內擁有十個省份大量發現茶樹的事跡。歷經朝代更迭,中國的飲茶文化逐漸受到時人的重視,到了唐代,茶圣陸羽所著《茶經》更成為世上現存最早的茶著作。
中國五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喝茶作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喝茶不僅作為人們的日常習慣,更體現了人們品茶的生活美學,正所謂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境地。
茶禪一味
喝茶不但能使人清心寡欲,還能使人養氣頤神。俗話說茶品如人品,喝茶要像體悟人生一樣,除了鑒賞其色、香、味之外,更要領悟茶中的苦澀、甘甜之美,就像感悟人生中的悲歡離合一樣。禪宗里也有“茶禪一味”的說法,人生本如一壺禪茶,茶有濃淡,也有冷暖,喝茶如修道,用一顆悲憫的心來品味茶的千萬滋味,悟出喝茶的真性,才能體會人生的百味。
對眾生而言,茶品是一種修禪,人們在喝茶過程中,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修養,如同人有萬象,茶有千面,特別是在修養過程中,讓自己放下我執,以茶洗盡浮塵,體會“花開見佛”的美好,如同白落梅在《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一書中所提修禪的意境:“何時見佛?在流年里等待花開,處繁華中守住真淳,于紛蕪中靜養心性,即可見佛。
茶與繪畫
茶與繪畫也有著密切的關聯,喝茶講究人品的高潔,天人合一是為茶人的最高境界,而繪畫亦講求人品的修為,通過繪畫的過程,使其心靈平靜,也是一種陶冶性情的方式。王昱《東莊論畫》曾言:“學畫所以養性情,且可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昔人謂山水畫家多壽,蓋煙云供養,眼前無非生機,古來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
繪畫不僅是審美,也關乎人品,亦關乎心境,更與喝茶相同,因此無論是禪茶,或是禪畫,皆屬個人精神層面的文化活動。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極其豐厚的內涵,作為中國的傳統習俗,是自古文人雅士愛好的生活藝術,因此,茶不僅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藝術形式,更能為畫家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唐代喝茶蔚然成風,特別是市民階級,喝茶成為人們日常流行的事情,直至宋代更達至高峰。由于制茶的進步,沖茶技巧的改變,為人們帶來喝茶的便利性,因此,日常喝茶的習慣不僅流行于市民階級,更擴散至士大夫階級,如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蘇轍、陸游等等都曾熱衷于斗茶的娛樂活動。北宋宋徽宗于大觀元年(1107)撰寫《大觀茶論》,對茶進行全盤考究,內容豐富廣泛,并記載詳細茶事活動。
故此,茶事活動從市井小民到士大夫、貴族、皇室的興盛風潮,可知宋代重視茶事的程度。在不同時代中,中國的茶文化亦反映出不同的時代精神,歷朝歷代也不乏以茶事作為繪畫主題的畫家。根據研究顯示,最早的茶事作品為唐代的三件作品,分別為周昉的《調琴啜茗圖》,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和佚名的《弈棋仕女圖》,其中又以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畫的最傳神,畫中所繪內容如畫作之名,畫中描寫唐太宗手下的監察御史蕭翼,設計騙取辯才和尚收藏王羲之《蘭亭集序》手卷的故事。
此外,在畫中左下角可見有兩位正在烹茶的人物,身形大小明顯小于其他三人,在此說明畫家對中國人物畫所表現的重要模式,即人物的大小反映空間的距離遠近,或是反映出人物在畫中的重要性,例如主要人物放大,次要人物縮小的概念。
此外,更有多數畫家描繪茶事,如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就描寫了貴族階級在家中宴客喝茶的娛樂情景,周文矩的《飲茶圖頁》也反映了文人雅士喜愛三五好友齊聚,論畫、品茶的雅興生活;南宋劉松年的《斗茶圖》和清代汪承霈的《群仙集祝圖》皆記敘了民間愛茶人士的斗茶活動,生動的描寫出人物對茶的特殊情感,也說明了該時代民間流行的娛樂情景,特別是斗茶的器具更如實的刻畫,描繪的過程皆體現了畫家高超的觀察能力與寫實技巧;
明代丁云鵬的《煮茶圖》,文征明的《惠山茶會圖》、《品茶圖》,以及陳洪綬的《品茶圖》,清代高簡的《松林煮茶》等等,皆訴說了市民階級或文人雅士日常愛好喝茶的情形。通過畫家栩栩如生的描繪,作品除了具備反映時代的敘述功能,更有畫家自許品茶亦如人品的高尚修為,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與書畫的密切淵源。
中國的茶文化以雅為主,而雅字更反映著文人平時喜好的生活狀態,凡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文人更愛借助喝酒、喝茶的雅興來吟詩作對,因此自古文人雅士愛好飲茶的習慣,也讓茶成為歷代畫家關注的題材,以茶入畫不僅反映了人們的日常,我們也能藉由觀看中國畫里的茶文化,進而提升自我的品茶意識,并了解到中國茶文化在中國傳統中的重要性。
【中國禮儀】相關文章:
中國的禮儀02-26
中國禮儀08-10
中國禮儀03-20
(熱門)中國禮儀05-19
中國進餐禮儀06-10
中國拜師禮儀06-08
中國紳士禮儀06-08
中國飲食禮儀05-24
中國禮儀知識12-25
【優秀】中國禮儀03-26